(李鏡章轉載2019-06-03)火德翁,姓李。其先,汀之寧化人。值宋元兵亂,挈妻伍氏避於上杭之勝運裡豐朗。因目其山秀土腴,民淳俗善,遂家焉。為人直諒溫愨,有孝友忠信之行,非義不苟取。其胸懷坦蕩,意態沖淡,凡其所居之鄉人無間,老少鹹愛慕而就之。殷於資而不嗇施予。嘗遇人之貧乏者,必再三慰諭而誘掖之,使之勤愛土物;又常捐所有以給之。人多感其言而用力,遂致溫飽者。值歲歉,人或匿粟候長價以為肥家計。火德翁曰:今穀價騰湧,若積而閉之,其於鄉人之菜色何?特發粟以常價。貧而不能糴者,貸之;不能償者,紆之;凡於婚喪患難之不給者,恆隨所遇以濟之。若是者,久而不倦。第以夫妻年六十乏嗣,每相與歎曰:「此命也,亦若將終身焉而己!」偶一日過鄰家,觸其犬吠。其悍婦出覘見翁,詈曰:「我以為誰?乃無後老也。」翁聞言而憤哽,歸而兀坐,俯焉不語,惟泫然泣下。伍氏從容訊之,良久乃語其故。伍怒而更喜,而慰之曰:「毋彼責也,殆天假以告妾,聞仁者必有後,而久積陰德,天豈終絕哉!妾為納側室,必當有子。」因為娶陳氏,年甫十九,貞淑有儀,僅六載而生三子。後得疾,伍以藥進。翁卻曰:「自喪亂以來,人無貴賤,暴屍中野為狐狸鳥鳶飯者,不知其幾。吾今幸有三子,獲終寢室,天賜我厚矣,何以藥為?」不日竟卒。君子曰:「火德其知命歟!」
三子,長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季曰三三郎,皆肖克家、善繼述。厥後,子孫日以蕃衍,詩禮簪纓,代不乏人。翁綽綽然為李氏始祖。予掌教有年,頗知邑世家之故。竊念翁所以修諸躬、施諸人,鹹可以追配古人之風,迨其老而天報之以嗣,而昌其後也。宜夫!
餘教上杭,與其十世孫嗣英交既八稔。先嗣英隱居梅洞,相距一日程,不克數會,嘗為題其《杭川風雅》簡首。癸未兵寇擾攘,攜家居餘旁,可旦夕相語。因出其家乘,語其始祖火德翁行實,卓異於常,作小傳以遺,雖愧不文,然俾其積善得天,若而傳之後裔,亦足以勸也。
時天順甲申(1464)秋邑庠教諭括蒼季遠撰
【火德公28世裔孫恆慶註:季遠時任汀州府上杭縣儒學教諭】
【轉載者李鏡章按】
一、《始祖火德公傳》,傳抄自旅臺族賢李振魁先生於1986年編輯出版的《廣東五華錫坑李氏流源志》。而其《源流志》是源於清嘉慶二十一年十八世逢堯公纂編本。
《始祖火德公傳》的撰者署名「李遠」。應是「季遠」之筆誤。
《火德公傳》還見載於另外四卷《族譜》:
(1)、見載於四川內江《李氏族譜》第5冊第2頁——該《譜》是三一郎裔廿六世楨(博選、公幹)於乾隆十五年庚午歲(1750 )編訂、子厚芳承刻,乾隆三十一年(1766丙戌歲)翻刻之木刻版。
該木刻本,是屬於目今最早的正規的印刷版。
(2)、見載於福建上杭1990年編《李氏史記》第433頁。
(3)、見載於福建上杭1998年編《李氏族譜》第40頁。(其第3行「非其義不荀取」句,應是「苟取」之筆誤)
(4)、見載於《五華李氏族譜》總卷第197頁。
二、李鏡章認為有兩點內容,應該引起關注。
1 、與火德公生卒年代有關的記述。
《傳》文開頭都說「值宋元兵亂」。
「宋元兵亂」,通常是指蒙古帝國(1271年建立中國式國號元朝)對南宋的戰爭——從第一次1235-1241年和第二次1253-1259年,到第三次1268-1279年,合共45年。宋元戰爭是蒙古帝國所遇到的最持久的戰爭。最後忽必烈於1279年滅南宋帝昺,統一中國。
也就是說,火德公是在1271~1279之間輾轉遷徙的。
而《錫坑李氏源流志》正文載「火德生於宋太祖丙寅年(966)十一月初八子時,卒於宋仁宗壬寅年(1062)八月十五醜時」。這在同一卷《族譜》就有明顯的、很大的出入。
稽其他《族譜》亦有將公生於丙寅年記述為——宋寧宗開禧二年丙寅歲(1206)。
(1)、福建上杭1990編《李氏史記》第42頁載一世祖火德公生於1206年宋寧宗開禧二年丙寅歲。
(2)、福建上杭1998編《李氏族譜》第941頁載始祖火德公生於1206年宋寧宗開禧二年丙寅歲(據江西遂川老譜記載)。
(3)、廣東五華1999年編《李氏族譜》第37頁載「注:關於火德公的生年有多種記述:五華錫坑、黃埔舊譜記述是公元9的年;福建上杭族譜,記述是公元1206年;新豐抄譜記述為公元1242年;有的記述為1248年等。一時難以考證準確,故不作記。」
2 、火德公的子嗣。
《傳》載火德公生三子「長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季曰三三郎」。並無其他名諱記述。
季遠翁於明天順甲申(1464)秋撰《李氏火德翁傳》。應屬於明朝版本。這是對某些高調所謂「明版本的火德公生二子:乾培、坤培;清版本的火德公生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一個很好的回答。
本文於2020-11-20轉載自李鏡章先生(1929年生)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73bf250102yj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