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PC價值鏈的遷移,來看百度造車的邏輯

2021-01-19 鈦媒體APP

文 | 鋅刻度,作者 | 李覲麟

百度終於入局造車。

這個禮拜,百度宣布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吉利控股集團將成為新公司的戰略合作夥伴。這件事,引起了網際網路圈和汽車圈的極大關注。

新能源汽車確實熱,造車傳聞前後,百度股價迅猛上漲,一股逼近250美金,比低點82美金,上漲超過2倍,但是,一家網際網路的輕公司,介入到重資產的硬體業務,不會是追熱點,百度為什麼要做這樣一個跨界?它的戰略目標在何處?想像力又有多大?

造車本質:車的連接

百度簡短的通告,就造車的目的,有如下官方表述:「要利用Apollo領先的自動駕駛能力,發揮在汽車智能化領域長達8年的經驗優勢,重塑智能汽車產品形態」。同時強調,「人工智慧、Apollo自動駕駛、小度車載、百度地圖等核心技術全面賦能汽車公司」。

肯定地說,百度造車,確實不那麼純粹。

百度汽車的長期著眼點,不會是單體的車,不是基於低毛利的車,去賣車的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它的著眼點,更可能在於不斷迭代自動駕駛技術,開放向外輸出,去做汽車智能化時代的作業系統以及相應的出行服務,本質目的是車的連接以及出行的智能化。

單從布局上看,百度造車不是孤立的行動,是它所謂「車、路、雲、圖」的一部分。造車之外,它在幹很多跟製造不相關的事情。

2020年,趁著新基建的熱潮,百度在重慶、合肥、陽泉等多個城市,規模化部署基於C-V2X(蜂窩車聯網通信)的車路協同系統;在長沙、滄州、北京等地,向公眾全面開放Robotaxi約車服務;它還參與許多城市智能交通基礎設施的改造,想用運營商的思維去經營城市的交通網絡。

這些事,跟未來自動駕駛的圖景結合起來,就能很好理解。比如,車路協同,可以避免將智能的成本集中在車輛上,降低單體車輛的成本,加速智能化進程。

而宏大的途徑,自動駕駛技術本身,處於核心位置,需要特別精細的打磨,才能將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提高到遠高於人的水平。

回看百度Apollo的自動駕駛,拿的自動駕駛牌照最多,超過190張,跑得路最多,累計開展測試裡程超700萬公裡,實測數據不可謂不豐富,然而,路測應用和場地測試畢竟不同於真實場景,只有量產車在實際環境跑開來,發現高價值、高危險度的場景,且聯合產業鏈夥伴一道,軟硬一體,實現感知、決策、控制的閉環,才能快速打磨、迭代自動駕駛系統。

特斯拉就樹立了這樣一個先例。早在2016年,其自動駕駛項目負責人說,特斯拉累計行駛了12 . 5億公裡,1.6億公裡是在其自動駕駛系統Autopilot開啟狀態下完成的,即便在關閉狀態下,也能分析自動駕駛系統是如何處理不同駕駛場景的。

現在,特斯拉年銷量約50萬臺,累計銷量擴充7倍不止,大量的實際駕駛,推動Autopilot已經更新到8.0版本。

最近的一次訪談中,馬斯克聲稱,公司最新自動駕駛系統的alpha版本,上下班通勤路口,可穿過一系列非常複雜的十字路口和狹窄的道路,不用觸碰任何控制,而且已計劃向其它公司提供自動駕駛技術許可。

另外,從消費者層面來說,技術再好,離得遠也感受不到優勢,看得見摸得著才好,在多數人的心智中要建立一個「百度Inside」的概念,也確實沒有比有款拿得出手的車更直接的了。

產業鏈價值:從硬體轉向作業系統再轉向服務

硬體利潤應該不是百度的第一訴求。

在汽車業,特斯拉Model Y的毛利只有30%,奔馳汽車毛利率大體也在25%-30%浮動,造車新勢力的現在的毛利率普遍低於20%,國內汽車業的毛利普遍更微薄。百度的毛利率長期在60%以上,2019年的毛利率在46%以上。除了蘋果手機這種逆天的存在,硬體最終的毛利都很有限。

硬體利潤沒有想像力,最突出的例證在特斯拉與豐田的對比。

2020年上半年,特斯拉賣出17.9萬輛,收入120億美元,淨利潤1.2億美元,豐田2020上半財年(4-9月)銷量超過400餘萬,收入約合1000.35億美元,淨利潤為61.20億美元。但是,特斯拉的市值大體是豐田的三倍。

實際上,造車新勢力如此兇猛,隱含著變現模式和商業前景的巨大差異。我們不妨用PC價值鏈的遷移,來理解這種邏輯。

PC時代,最開始掙錢公司是IBM、惠普這樣硬體公司,接著一波,就是微軟這樣做作業系統的,再之後,就是谷歌這種基於數據的網際網路服務和應用公司。

產業鏈的價值,慢慢從硬體轉向作業系統,再轉向服務。如今,聯想這類PC硬體製造的全球龍頭,市值只有100多億美金,軟體時代的微軟,是千億級美金,從事應用和服務的谷歌,則是萬億美金。

在車智能化全面布局的百度,百度大概率會延續同樣的路徑,除了可能掙錢的利潤,它造車之後,以此為基點,延展出兩方面的收入:

1)自動駕駛系統為代表的應用服務。

這方面,可參考特斯拉的定價,在國內,其完全自動駕駛選裝包(FSD)套件64000元/套。有機構測算,2025年特斯拉FSD業務有望貢獻汽車業務25%的毛利。造車有助於百度打造自動駕駛的作業系統,這也會是其車輛本身重要的收入來源。

除了自動駕駛系統的授權,百度在車聯網已有小度車載等布局,與60多個車企、超過500個車型進行合作,未來智能汽車會延伸出應用商店、垂類應用、算力平臺等新形態服務,百度均有很大機會在這些領域拓展收入。

2)Robotaxi共享化服務

過去一年,百度在Robotaxi領域非常積極,在三個城市率先開展運營,而造車和出行,越來越多聯繫在一起。

比如,百度合作夥伴吉利的新能源車,即大量供給其戰略投資的曹操出行,新能源車運營成本低,未來再匹配自動駕駛系統,再加上百度2C端的生態積累,三種能力合流,加上Robotaxi運營的先發優勢,有機會成就一個巨大的好生意,甚至足以顛覆現在的出行市場格局。

開展Robotaxi運營的自動駕駛公司一覽表

汽車智能化被認為是一個萬億級美金級的市場,中國有成為全球最大自動駕駛車輛市場的潛力。麥肯錫的預測,到2040年,中國自動駕駛車輛將佔到乘客總裡程的66%,自動駕駛汽車銷售收入將達9000億美元,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收入將達1.1萬億美元。

百度造車,本質上看中的還是2萬億美金的大市場,這是一片巨大的新藍海。為了做好這件事,它甚至去改造道路,等於PC時代鋪光纜的事情也在做。從車到智能交通,如果它的進展足夠快,快速進入到多元收入獲取的階段,也將會縮短硬體端價值比拼的時間,將行業推進到作業系統和服務的競爭階段。

對消費者來說,這意味著,智能車輛會加速普及,而且Robotaxi出行這樣前,已經遙遙在望了。據麥肯錫估計,Robotaxi應用在2025-2027就能達到全成本的拐點。

未來5年,自動駕駛系統成本將持續下降

就百度來說,造車邁出的第一步,其實是一次擺渡,渡向一個全新的智能出行時代。一旦成功,將擁抱一個萬億的市場,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個值得爭取的前途。

相關焦點

  • 百度要造車?別鬧了!
    2020年年底,阿里參股上汽智己汽車,參與上汽旗下最為高端的電動車品牌項目;華為雖然官宣不進入整車製造領域,但是和長安的合作已經非常深入,關於華為造車的傳聞也從沒停止過;滴滴找來比亞迪代工,生產專屬的網約車滴滴D1…… 相比其他巨頭,百度造車的優勢或許是其深耕多年的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技術——這恐怕也是百度造車能被外界看好的原因之一。
  • 百度造車:再相信我一次?
    百度的籌碼是深耕多年但很難落地的AI技術,以及軟體研發能力,但面臨的風險則是九死一生的造車生涯以及產能地獄。這個故事不夠新,但之於百度足夠性感——利用造車把自身從失速的泥潭中拽出來,給遲遲未能有所進展的無人駕駛找到落地的抓手。  1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造車這個消息本身就拯救了百度的頹勢。
  • 百度官宣造車,「吹哨子股東」ARK重倉
    百度似乎正在成為"女巴菲特"凱薩琳·伍德眼中的下一個特斯拉。1月11日,在百度宣布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後,ARK旗下三大基金ARKK、ARKQ及ARKW同時加倉百度,再次購入近4萬股百度股票,這也是2021年開年以來,ARK連續六個交易日加倉百度。
  • DuBike:百度造的不是車,是概念
    2014年,百度、樂視等網際網路公司相繼加入自行車大軍,700Bike、BiCi 和斑馬自行車等創業公司也成了這場「造車運動」的弄潮兒,一時間網際網路公司要「顛覆傳統自行車」的舉動讓人有些血脈僨張。可是自去年 11 月以後,關於 DuBike 的消息便歸於沉寂,一直未見 DuBike 有任何新的進展,在這種「沉寂」的背後不禁引發了外界的聯想:DuBike 怎麼了?
  • 網際網路巨頭造車行列中百度萬億市值新期許
    市場為什麼期待科技網際網路巨頭造車?雖然蘋果、百度、車企對這些報導傳聞均表示不予置評,但市場對此依舊是熱情萬丈。在此,問題也隨之而來:市場為什麼對科技網際網路巨頭造車,報有如此熱情?在我看來,可能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原因在相互交織。
  • 站高點,讀懂恆大的造車邏輯
    這當中包括但不僅限於破紀錄的14款新車型的同步研發費用、上海廣州兩大生產基地的建設運營、全球11個研究院3200人龐大技術團隊的科研開支…… 要讀懂這種破釜沉舟式的造車方式,或需要跳出純粹的商業邏輯。
  • 主導成立電動汽車公司,掌握絕對控股權,百度為何要積極造車?
    伴隨著特斯拉、蔚來、小鵬等造車新勢力的崛起,企業造車的思路也在發生改變:從單一硬體集合,變為「硬體+軟體+能源」的模式,比如蔚來與江淮汽車、小鵬與海馬合作,都是由傳統汽車廠商負責硬體研發。百度和吉利的合作也與之相似。此前,百度已經和傳統汽車廠商有過合作。比如,百度Apollo和一汽聯手推出的紅旗EV,為威馬提供L3及L4自動駕駛完整解決方案。
  • 百度下場造車?微妙的角色轉換
    繼華為、小米與造車「扯上關係」之後,網際網路巨頭百度造車的消息也開始彌散。12月15日,據路透社報導,百度正在考慮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百度已與包括吉利汽車、廣汽集團以及中國一汽集團旗下的紅旗品牌等車企接洽,討論成立合資公司的可能性,但最後並未做出任何決定。就此消息,百度方面表示,對市場傳聞不作評論。廣汽方面向媒體表示,與百度有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任何進一步的合作有待討論。另外兩家車企吉利與一汽則沒有明確的回覆。
  • 百度造車,圖個吉利?
    甚至出現了13年來的首次淨虧損!好了,咱們還是來說一說百度造車這事兒,首先吧這次肯定是實錘了,都官宣了應該沒跑了吧。而且百度這次造車不但自己決心很大,甚至還拉上了吉利。再說了,如今科技公司入局汽車領域的也不單單是百度一家,幾天前,蘋果也與現代汽車傳出緋聞,看來也是準備造車了。雖然還沒有最後實錘,但科技君相信不會空穴來風的,可見,連蘋果都有些坐不住了,何況是百度呢?
  • 百度造車大猜想:能打破國內造車新勢力的格局?
    直到1月11日,百度宣布,和吉利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造車,網際網路人才懂了那次站臺的含義。李彥宏和李書福,一個儒雅平和,一個敢想敢做,他們都想搭上新能源的順風車。更大的背景是,百度深耕智能駕駛8年,至今該業務還沒有為百度帶來足夠可觀的利潤。而曾經放狠話,2020年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吉利整體銷量90%以上的吉利,也沒有在新能源造車市場上佔據一席之位。另一邊,造車新勢力們風生水起。
  • 百度造車勢在必行,也是水到渠成
    #有消息稱,百度正在接洽吉利、一汽和廣汽,就合作造車事宜進行合作,雖然這幾方對該消息都不予置評。但是我想說的是,百度造車,勢在必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百度本應該自己造手機的,或者至少把手機預裝的入口把持住,但是這個機會給了字節跳動,才導致現在各種被動,安慰的是,現在百度已經走出來了,能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了。其實百度高層很早就應該注意到社會的發展,這種信息割裂的時代終將到來,只是改變的慢了一點。很顯然,百度在這一方面已經醒悟過來,為時不晚。
  • 百度造車 難道只是一個新的資本故事?
    [汽車之家 行業]  百度下場造車的傳言再起。12月15日,「百度與吉利汽車在內的數家車企進行接洽,商談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事宜」的傳聞,引起行業熱議。12月18日,據媒體報導,百度或將與威馬聯手造車,目前雙方正在進行商議。
  • 百度也要造汽車?股價飛漲,一個新的造車故事要來了
    百度下場造車的傳言再起。12月15日,「百度與吉利汽車在內的數家車企進行接洽,商談組建電動汽車合資企業事宜」的傳聞,引起行業熱議。12月18日,據媒體報導,百度或將與威馬聯手造車,目前雙方正在進行商議。
  • 百度終於要造車了 合作夥伴是吉利 女版巴菲特已重倉
    今日早間,百度和吉利雙雙發布消息:官宣,我們要聯合造車了。  百度宣布,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正式組建一家智能汽車公司。  應用吉利SEA浩瀚架構  2020年12月,就有消息稱百度考慮生產自己的電動汽車,並已就可能性與吉利、廣汽、一汽等幾家車企進行了談判。百度考慮代工,或者與車企組建一家百度控股的合資公司。  靴子落地,百度的合作方正是吉利。雖然雙方並未進一步透露明確的造車時間表及細節,但二者共同提到的SEA浩瀚智能體驗架構值得關注。
  • 傳百度與吉利等車企造電動車 「百度造車」概念股迅速拉升
    百度造車帶動新能源汽車概念股 該消息一出,相關概念股股價迅速拉升。 吉利汽車股價上漲4.68%;廣汽集團從下跌2.71%迅速拉升轉漲,截至目前已經上漲0.95%;一汽解放(000800)也從下跌0.32%拉升上漲,截至目前已經上漲2.03%。
  • 賣出特斯拉、加倉百度背後的邏輯,ARK尋找下一個十倍股
    隨著自動駕駛的估值提升也在帶動百度整體估值提升。因ARK看好人工智慧,這或許也是其決定在12月17日首次持倉百度的重要原因。進入2021年,ARK繼續在多日加倉百度。從下面這張圖來看,ARK基金選擇在2個周期加倉百度也是有跡象可尋。2020年,百度不僅業績基本面在好轉,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場景化落地提速,以及傳出造車消息等都在刺激資本市場。
  • 百度:做膩了外掛,我要親自下場造車_易車網
    一汽紅旗則表示:「雖然一汽紅旗與百度在自動駕駛方面有很多合作,但對於造車一事並不知情」。廣汽則表示與百度結成了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任何進一步深化的合作有待決定。「百度造車」的傳聞在這個冬季出現,卻一點也不令我感到驚訝。
  • 百度造車,吉利來幫,能成嗎?
    不過,雖然百度已經為「造車」業務編織了7年之久,但它的對手們誰也沒歇著:多家由傳統車企與網際網路公司組建合資企業落地,他們都在聯手打造中高端智能電動車全新品牌,包括「長安+華為+寧德時代」的 CHN 品牌以及「上汽+阿里」的智己。
  • 百度、蘋果們下場造車 無論成敗、不問東西
    資料來源:Patentics 谷歌、百度、華為與蘋果為代表的「第四類玩家」,是迄今全球產經業界內除特斯拉之外,在智能汽車、自動駕駛維度鋪陳時間最長、核心專利技術積累最為密集的4家公司。從2010年代初期的持續研發投入直至今日風雲際會,這些符號的誕生,可謂自然選擇的結果。 以百度造車為代表,在此框架下審讀這些符號,方能還原其所表彰的底層邏輯、價值預期以及細節寓意。
  • 百度要造車?回應來了!股價大漲近14% 市值重回600億美元
    百度將造車?消息面上,12月15日,據媒體報導,百度正在考慮生產屬於自己的電動汽車,或將組建一家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公司,目前百度已與包括浙江吉利、廣州汽車集團和中國一汽在內的汽車製造商就可能的合資項目進行了初步談判,但未達成任何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