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8運輸機是目前中國空軍的主力戰術運輸機,除了執行空投、空降、機降、運輸等常規任務外,還被改裝成預警機和高新電子戰飛機,應用非常廣泛。而運-8運輸機在中國民用航空業中也常常扮演著不小的角色。
然而,目前大多數媒體在宣傳運-8運輸機的時候,往往只對其性能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很少提及其發展的歷程。理由也很簡單,運-8是國內最大的戰術運輸機,它是仿照蘇聯上世紀50年代設計的安-12運輸機。對於現在自信心逐漸膨脹的國人來說,這確實是一件難事。
再者,雖然運-8仿效安-12運輸機,可不同時期的運-8在性能上也會有所不同,但要了解運-8運輸機在不同時期的性能,又是另一回事了。
起源於安-12的運-8運載火箭
解放以來,新中國一直缺乏有效的空運力量,所以發展更大、更重、更先進的「大型」運輸機成為解放軍的迫切需要。正好中國此時得到了一些來自蘇聯的安-12運輸機及其相關技術資料,空軍經評估認為,該運輸機發動機功率大,載重大,耗油少,經濟性能好,技術相對簡單,決定以安-12運輸機為原型,研製一種新型運輸機,即運-8運輸機。經多年開發,運-8原型於1974年首飛成功,1980年經批准正式定型並投入批量生產。
安-12運輸機是前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四發渦槳軍用運輸機,於1956年首次試飛,1958年投入生產並交付使用,前後生產850多架,曾作為蘇聯運輸航空兵的主力。
早8代的表現及其意義
據公開資料顯示,運-8原型機翼展38.0米,機長34.02米,機高11.16米,最大起飛重量61噸,空重35.4噸,最大航程5600千米,升限10400米,最大平飛速度662千米/小時,最大載重20噸,具有中高空空投能力,可同時搭載96名全副武裝士兵和82名傘兵。
根據這些數據,早期的運-8運輸機表現平平,有些數據甚至不如50年代的安-12運輸機(空重僅28噸)。運載火箭-8的服役為中國空軍的空運能力帶來了飛躍式的進步,解放軍的大規模空降戰也因此成為可能。運-8的問世,同時滿足了中國早期民航市場的需求,也結束了中國無法研製出中大型運輸機的尷尬歷史。運-8運輸機的問世,可以說在滿足國防需求的同時,仍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85年,運-8運輸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運-8在服役之前,空軍使用最多的是運-5運輸機,它與蘇聯的安-2運輸機是同一型號,最大載重只有1.5噸
運-8的改進型出現在服役不久的時候。這款飛機配備了從西方引進的偵察搜索設備和各種探測系統,還配備了海上救生設備,主要用於海上巡邏、偵察、搜索以及兼具救援能力的救援飛機,這是國內第一架專門的海上救生設備。而運-8 A,主要是用來運送從平原地區抵達西藏的美制「黑鷹」直升機。(「黑鷹」直升機沒有足夠的升限,直接飛越青藏高原有困難)
運-8 A搭載黑鷹直升機
運-8 C大改後
運-8定型後不久,軍事部門就開始對服役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改進,改進型號於1990年試飛,取得成功,1993年正式服役,並被命名為運-8 C運輸機。運-8 C運輸機的改進幅度較大,對其整體性能有較大影響。
與原型機相比,遠-8 C最大的改進就是將原來的非氣密型貨艙改為全氣密型貨艙,實現了在貨艙內高海拔人員的運輸。另外一個較大的改進是將運-8原來的內開貨艙門改為下開貨艙門,方便貨物運輸,同時運-8 C還增加了空調系統,改善了機上人員的工作環境。總的來說,運-8 C的改進使其在使用上更具靈活性和便捷性,而且極大地擴展了其使用範圍,為運-8系列飛機未來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然,運-8 C在大幅改進的同時也做出了相應的妥協,最大的缺點是減少了油箱容量,使最大航程,巡航時間縮短,載重量減少,巡航高度降低,再加上發動機沒有太多改進,這也使得運-8 C在總體性能上不如早期型號。
儘管改型後的運-8運輸機性能有所下降,但空軍對其所表現出的多用途和改型潛力感到滿意,並迅速訂購了一批運-8 C運輸機,使之成為該運輸機組的主力。因此,運-8 C運輸機成為運-8系列產品中產量最大的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