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世界上發展的主流運輸機都是400噸級和200噸級別的運輸機,比如說美國的C-5和俄羅斯的安-124,美國的C-17和我國的運-20這類運輸機,都是知名的大型運輸機。不過這類運輸機都具備著擁有大航程和大載重的優勢。但是這些運輸機對機場的要求也高,同時研發和裝備的成本也高。
不難發現,在某一方面,中型運輸機比大型運輸機作用還大。雖然在航程以及載重量不及大型運輸機的一半,但是裝備的成本和使用成本也低,對機場的要求也低,甚至可以在質量較差的前線機場起降。這類運輸機也是被美俄等國家率先重視起來,其中最具代表的機型是美國的C-130運輸機和前蘇聯的安-12運輸機,並且都大量裝備。我國在安-12運輸機的基礎上,發展出來了運-8運輸機。在之前我國運輸機只有運-5和運-7,已經不能滿足運輸的需求,運-8的誕生對我國運輸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成為了那個時候的主力運輸機。
美蘇的這兩型運輸機沒有採用噴氣式發動機作為動力,而是採用螺旋槳為動力。雖然目前世界上有很多運輸機已經採用渦扇和渦噴發動機,但螺旋槳運輸機在很多國家還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即便是軍事實力最強大的美國,也依舊擁有大量的C-130運輸機,而我國空軍目前擁有運-8和運-9兩款螺旋槳運輸機,這兩款運輸機也是我國空軍運輸機部隊重要的組成部分,那麼當初我國在擁有了運-8運輸機後,為什麼又要大力發展運-9運輸機呢?

當年的我國空軍很多戰機其實都有著蘇系戰機的影子,運-8的藍本就是前蘇聯的安-12運輸機。安-12這款運輸機在設計之初是為了對標美國的C-130運輸機,但實際上在性能方面要落後C-130很多,不僅動力遠遠落後於C-130,而且飛機的機翼也較小,這就導致這款飛機的單位載荷大於同類型飛機,也就使得這款飛機的低空低速性能較差。所以這款運輸機即便從1958年生產到1973年,蘇聯也並未解決他身上存在的問題,而運-8運輸機實際上繼承了安-12運輸機的各類問題。
不僅僅是繼承了原型的各種問題,由於當時我國的工業水平較差,就算是對於這款問題多多的蘇制運輸機進行仿製,我國還產生了大量的新問題,運-8和安-12兩款運輸機在尺寸方面是基本相同的。另外安-12運輸機是蘇聯50年代末的產品,而我國則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才研製了運-8運輸機,所以即便比蘇聯晚了30年,我國的這款運輸機還是比不過蘇聯的同類型產品,而這其實也受到了一線部隊的詬病,所以在中美蜜月期間,我國的生產水平有所提升,我國也開始對現有的運-8運輸機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進。當時我國空軍對運8運輸機的改進型號一共有兩種,分別是運8-C和運-8F,而運-9實際上是在運8F600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的。
運9實際上是中國空軍為了彌補運-8運輸機的缺陷而設計的一款飛機,首先是對飛機的油箱進行了改進,大大增加了飛機油箱的載油量,並且對飛機的機體進行了改進,使其更為流暢,這樣的改進也使得運-9運輸機的航程達到了5000多公裡。而在動力方面,運-9運輸機也換裝了國產的渦槳6C發動機,飛行速度提高到了600公裡/小時,極大的提高了飛機的起飛重量,這也就使得飛機能夠搭載更多的士兵和貨物,在最大載重方面達到了25噸,較之前的運-8有所提升,同時機載的電子設備也是有所更換,座艙也進行了相應的升級。
另外我國空軍還對這款飛機的飛控和航電系統進行了更新,這也就使得目前我國能夠運用運-9運輸機作為平臺建造大量的高新特種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空警500預警機。目前我國已經在研製下一代中型運輸機,而這種運輸機的目標就是要超過C-130,成為全世界性能最佳的中型運輸機。所以說,這款中型運輸機的作用不亞於運-20,能夠執行一些特殊的任務,關鍵是經濟實用。在未來,隨著我國航空工業的快速發展,期待新一代的中型運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