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合肥9月17日電 題:科技點亮美好生活——安徽科技創新集聚小康「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代群、朱青、蔣彤、杭澤波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近年來,安徽省堅持把推進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下好創新先手棋,培育發展新動能。
請隨記者一同走進長三角新成員安徽省,一起來感受科技改變生活的魅力,一起來聆聽安徽邁向小康的「科技創新腳步聲」。
科技「立地」 點亮小康「新」魅力
為鄉村醫生配上機器人「醫助」、讓人工智慧去「聽音查漏」、送孩子讀所「智慧學校」、給自己喜歡的圖書「定個位」、在智能菜場買把可即時檢測農殘的蔬菜……在創新之潮湧動的安徽,一個個科技感十足的生活「新姿勢」觸手可及。
「這幫我減輕了80%的工作壓力。」安徽省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袁玲醫生這樣點讚人工智慧「智醫助理」新技術。2017年8月,由科大訊飛、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輔診機器人「智醫助理」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臨床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綜合筆試評測。如今,這位「醫生」已經走進安徽大山深處,每天自動監測貧困戶的健康。
以前,袁玲需要走山路對30多戶貧困戶進行慢性病隨訪;現在,這位人工智慧「醫生」定期自動撥打電話、發送簡訊、記錄貧困戶慢性病數據並為袁醫生提出預警。「村民石尚衛的高血壓危象就是這位新『醫生』發出預警的。」袁玲說。
到今年8月,輔診機器人在花石鄉「上崗」僅一年,就參與了1.5萬條病例的診斷,病例規範率達97.8%。
「最近的體能有進步!」10歲的韓金博抱著心愛的籃球,驕傲地舉起了佩戴著智能手環的右手。在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學,體育老師就是通過這枚小小的手環來掌握學生們的體徵數據,動態調整體育教學方案。
智能手環綜合管理系統、機器人「創客」教室、數字閱讀器、電子書法課堂……2018年以來,這所投入2000萬元建設、多數學生是隨遷子女的「智慧學校」,讓孩子們每天都在感受「智慧教育」的科技魅力。
與此同時,62歲的合肥市民王江榮在感受「智慧選書」的快樂。她點開一款名為「智慧生活圈」的微信小程序,輸入書名,全市擁有此書的閱讀場所顯示出來,且按照距離遠近自動排列。
當枯燥的海量數據被新科技整合和利用,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從未有過的便捷和舒適。依託大數據技術,合肥市大數據平臺已接入各類數據100多億條,共享數據服務民生。「智慧選書」便是其中一個小功能。
萬家燈火,車流漸停。即便是城市已熟睡,科技改變生活的腳步也沒有停歇。「滴……滴……」凌晨,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的監控室裡,電腦仍在發出規律的蜂鳴聲。
這個研究院研發的「城市生命線工程」系統應用在合肥市的51座橋梁、2000多公裡地下管線上,8萬多套傳感設備每天實時採集500多億條數據進行分析。系統自2016年1月運行以來,實現月均有效報警90多起,成功預警突發險情6000多起。
科技「立企」 築基小康「新」推力
經濟發展了,邁向小康的步伐才會穩健堅實。
「在受疫情影響經濟總體低迷的情況下,華米今年一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6%。」華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章小軍說。「今年1到7月,聯寶科技營收達成496億元,同比增長40%,實現逆勢上揚。」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負責人錢莉說。疫情期間,安徽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接連交出不一樣的「成績單」。
科技創新會怎樣讓百姓錢包鼓起來,科技企業基層員工的感受非常實在。「6年前,公司在創業初期,我和家人的生活只能說是保證溫飽。隨著公司業績增長,我的收入也在增長。現在又多了一個孩子,孩子的教育、老人的養老都不成問題。我們還計劃每年家庭出遊一到兩次,這在6年前是不敢想像的。」華米老員工顧志強說。
過去10年,合肥成為我國發展較快的省會城市。其經濟總量從2009年的全國城市第41位、省會城市第15位躍升至2019年的全國城市第21位、省會城市第9位。
合肥靠什麼「逆襲」?「十三五」以來,合肥平均每天誕生1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位居省會城市第8位;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對規上工業增加值貢獻率達89%;合肥和北京、上海、深圳一起,位列全國4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悟空探秘、墨子傳信、熱核聚變、鐵基超導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合肥一批科技產業集群表現亮眼,部分產業出現「領跑」苗頭。今年上半年,德國大眾21億歐元入資位於合肥的江淮汽車和國軒高科兩家企業,加上之前蔚來汽車中國總部落戶合肥,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集聚業內關注;在新型顯示領域,京東方研製成功全球最大尺寸超高清氧化物顯示屏產品;在人工智慧領域,華米科技全球智能可穿戴領域第二代人工智慧晶片「黃山2號」發布……
目前,合肥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建重點項目超400個,總投資超5000億元,涉及新型顯示、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等方面的一批百億級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2016年到2019年,合肥市的民生「大錢袋子」增加250多億元,其民生支出從706億元增加到961億元。
科技「立意」 積蓄小康「新」潛力
「在科技創新公司工作,我的生活也變得更加有科技含量。父親心臟不好,我就給他戴了健康手環實時監測。」顧志強說。當科技創新的意識開始深入人心,這個地方的發展潛力也在悄然集聚。
窗簾在晨光中自動拉開,冰箱自動配送新鮮果蔬,洗衣機和智能衣架聯動自動洗衣曬衣,廚藝機器人做好精緻早餐,主人出門後房屋自動進入安防模式,智能洗碗機、掃地機器人開始工作……
這不是想像中的未來清晨生活。安徽是全國重要的家電製造基地,把各家企業展示的最新智能家電「組合」,現在就可以享受科技智居生活。這些目前還稍顯「小眾」的智能家電,最終將進入更多尋常百姓家,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安徽科技創新未來可期。在量子、核聚變等源頭端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的同時,尖端產業創新成果也在加速落地——自主研發的動態隨機存取存儲晶片實現量產,世界最薄電子觸控玻璃成功下線,世界首臺光量子計算機誕生,智能可穿戴設備出貨量世界第一……
「希望以後能用上更多智能產品,學到更多感興趣的知識,籃球打得更好!」這是10歲的城郊孩子韓金博對未來的期待。
袁玲說,她相信未來走入大山的新科技會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山裡的老百姓會更加健康。
「我認為生活生產越來越『科技』是未來唯一的方向,現在連汽車都可以無人駕駛了!」聯寶科技職工宛俊龍堅信未來科技的力量。
在安徽創新館,一幅衛星圖像顯示,安徽省合肥、滁州、馬鞍山等地的光亮面積正逐漸增大,邊緣向外擴展,漸漸與長三角融成一片。「創新改變生活,科技點亮小康。未來,安徽的民生幸福指數會更高。」望著這幅圖,館長陳林充滿希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