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架丨跟著蔣勳用色彩和聽覺感受「二十四節氣」

2020-12-18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起於「立春」終於「大寒」,北鬥星鬥柄的一個圓周運動中,劃分出了節氣,也分出了四季。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成為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2020年歲末,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一個深具藝術敏感度的作家,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

蔣勳首先做的是顏色的功課。在《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他引領讀者從最基礎的顏色來仔細體認節氣。美人蕉的鵝黃、苦楝的粉紫、白流蘇的雪白,這是春天百花接力競放的顏色。鳳凰花不著急,沉穩地要在八月才美麗又壯烈地盛放,月桃嬌豔的粉白,紫色的夏堇,這是夏天明豔奔放的生命;到了秋天,蒲葦銀白,銀杏金黃,山的青綠底色上層染著褐、赭、絳、紅;番梔在立冬時節綻露紅豔,山茶花的花瓣留著夕陽時分的光線,綠油油的芥菜,蒼茫茫的芒花,調配出冬天的色彩。在這繽紛顏色的漸變中,二十四節氣不再僅僅是一種天氣節令的提醒,它沉潛到人的生活中,我們的生命因而有了溫度和痛癢。

顏色之外,蔣勳還提醒我們,在二十四節氣中還要有靈敏的耳朵。春天的開動始於冰融以後那譁譁的水聲,夏天的降臨則是清晨的那一陣鳥鳴,秋天的風陣陣吹過松林,如浪潮一般迴旋,而冬天的聲音是土地沉著的等待和雪花輕盈的歡快。看見和聽見,是世界在緩緩打開,也是天地藉由二十四節氣在給我們說法。月桃花用嬌豔身姿大膽地告白繁殖的渴望,生命的布告值得讚美,不用偽裝矯飾本真的欲望。楓葉的紅,不是概念中紅,它是用時間寸寸染付的金赤、絳褐、銀紅。整個秋色是一段慢慢織就的錦緞,愈是來得華美絢爛,愈是韶光易逝,恰如世間一切執念終是幻象。靜臥在冬天的窗下,聽見大風作響,感概天地、山谷、水域,無所不在的是生命的「眾竅」,如耳鼻口喉渴望呼吸。收割以後翻土的田地,扎紮實實顯示的是「根本」的力量。早春樹梢上初生的嫩芽,細看像是微微的燭焰,這是在漫漫冬夜中保守下來的生的期待。萬物有神,道法自然,二十四節氣裡藏有諸多的功課,所有東方人的日常生活,都是對它有意無意的、或深或淺的習練。

二十四節氣按時令運轉,演繹了一年的始末:春天的生機勃發,夏天的豐沛生長,秋天的圓熟收穫,以及冬天的內斂沉穩。但是,每一年的四季都是新的。蔣勳做四季的日常功課,想要分享給大家的是:二十四節氣的輪替只是時間的秩序,它從來不是結論。就像雨露霜雪,只是水在不同溫度下的形貌變化,這裡面沒有價值判斷和比較。人生要走過很多個四季,也要經歷很多個喜怒哀樂,也應該像看待四季一樣,在每一個峰迴處,看見路轉。莊子在「枯木」「死灰」中認識到生命自有另一種壯闊。

相關焦點

  • 跟著蔣勳感受二十四節氣
    美學大家蔣勳的最新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近日出版,蔣勳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
  • 跟著蔣勳漫步二十四節氣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蔣勳新書《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 《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在節氣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知名美學大家蔣勳在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人民文學出版社)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書寫日常生活中面對人生、面對社會、面對大自然的省思。二十四節氣不僅蘊藏著自然流變的節奏,也提醒著我們在時序更替中找回生命的秩序。
  • 讀吧|傳統二十四節氣,是我們永遠醒著的時鐘
    故宮日曆:品讀千年積澱和東方審美傳統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 蔣勳作為知名美學大家,在他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
  • 時間的果核,歲月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永遠醒著的時鐘
    蔣勳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身體力行的經驗和感受,帶來的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的諸多感悟。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妙語如珠,蔣勳讓你感受文字的極致
    自由和喜悅,是我們身體的渴望,也是一個春天的渴望吧!美到了極致,也許不是思維,不是邏輯,不是論辯,不是分析,像一朵花的綻放,仿佛與自己的前生或來世相遇。蔣勳最新散文集《歲月靜好:蔣勳日常功課》!這一次,蔣勳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這裡面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是蔣勳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功課,也是我們體悟自身和宇宙關係的功課。
  • 二十四節氣丨秋分節氣養生
    月餅: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但糖分和熱量很高,糖友不宜食用。看到書頁右上角的「晨飲淡鹽水,晚飲蜂蜜水」小貼士,在這一頁的空白處寫下心之所想,用APP掃一掃左邊的畫面,書頁就動了起來,怎麼樣?心情有沒有變好一些?↓視頻:「會動」的手帳——AR二十四節氣動畫(點擊圖片跳轉觀看)↓
  • 《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
    2020年1月3日,《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物候——來自曆法源頭的影像物候報告》新書首發式並同名研討會在山西翼城舉行。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觀測太陽運動規律,認識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既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也是人們日常預知氣候變化晴雨冷暖的參考。
  • 媽咪軍教你用閩南語說二十四節氣合集
    媽咪軍教你用閩南語說二十四節氣合集 「二十四節氣」 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國際氣象界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蔣勳:歲月靜好,在24節氣中做日常的功課
    02 四季流轉,周而復始從立春到雨水,從驚蟄到春分,從清明到穀雨,從立夏到小滿……每兩個星期左右,一次節氣推移,應和著星辰流轉,應和著風起雲湧,應和著潮來潮去,應和著花開花落、日升月沉……我在節氣裡做救贖自己的日常功課。知道歲末寒冬,冷到極致,再過兩星期,就是立春了。二十四節氣這樣周而復始,不言不語,不動聲色,數千年來,它在無言中,看過多少朝代興亡,有多少人仰馬翻的嚎啕涕淚。
  • 《歲月靜好》:體悟自身和宇宙之間的關係
    樊曉哲傳統的二十四節氣,雖然是農耕文明的產物,但在今天,它依舊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另一個儀軌。總是在不經意的瞬間,它是我們認知天氣和季候的潛意識。蔣勳作為知名的美學大家,在他最新的散文作品《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中,用圖文互現的方式,分享了他對二十四個節氣的真切體驗。該書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上市,書中有風雪和雨露的流轉,也有星月花木的私語,更有大自然中各種聲音、色彩和線條的喚醒,還有哲學與美的沉思。這種身體力行的經驗和感受,帶來的是蔣勳對美與身體、文明與道德、律法與自由以及自我與修行的諸多感悟。
  • 蔣勳:在冬至,學會觀看生命最根本的悲憫
    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一種天氣節令的提醒,它沉潛到人的生活中,我們的生命因而有了溫度和痛癢。「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故宮有許多表現北國冬季的「寒林圖」,濃墨染水,大地留白,用不同的灰階層次渲染出山林蒼茫。其實很美,但沒有實際經驗,還是隔閡,很難深刻感受畫裡凝凍的力量。穿著高筒雪靴,踩進深雪中,撲面風狂雪驟,不時從高處松枝上譁啦啦墜落大片積雪,烏鴉呱呱驚叫飛去。走到鴨之谷湖,這裡是鷸鳥保育區,但是天寒地凍,沒有生命蹤跡,湖面一片死亡一般的寂靜。是死亡的寂靜嗎?
  • 時間之書:二十四節氣 氤氳的古典時光
    2017年剛剛開頭,學人餘世存和畫家老樹合出了一本《時間之書》——把有關二十四節氣的種種,一一細數。「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大了之後還有不少人會背的「二十四節氣歌」,據說每個用過《新華字典》的孩子都讀到過。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月令七十二候與二十四節氣
    這是一首傳統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朗朗上口,便於傳誦。    提到『月令七十二候』,可能很多人未必清楚,但說到『二十四節氣』,就要熟悉的很多了。    這二十四節氣,也就是開篇二十四節氣歌提到的節氣,是咱們的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跟著二十四節氣去旅行,這才是2017最好的旅行清單!
    今年,咱們老祖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毫不誇張地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值得驕傲的文化瑰寶,在國際氣象界甚至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對了,還記得咱們小時候學過的《二十四節氣歌》嗎?這在國際氣象界也是廣為人知,備受膜拜哦,帶著娃一起學學吧。
  • 二十四節氣丨大寒藥膳食療養生
    ↑ 點擊上方【養生正道】關注更多養生知識 ↑「大寒」為冬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與小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時間常在公曆每年的 1 月 20 日或 21 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臘月初八的「臘八節」也在大寒節氣,傳說自漢代始即規定臘月初八為祭祀臘神的日子。
  • 史上最精美的二十四節氣科普繪本
    《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分為4冊,主要從氣象的角度全面介紹了二十四節氣系統,分析了每個節氣時的氣象變化情況,舉例說明了節氣前後和物候背後的典型天氣。那麼,這套書到底有哪些亮點和特色,能讓這些專家作序強烈推薦?通過這套科普漫畫《氣象中的二十四節氣》,我們到底能學習到哪些知識呢?
  • 四時華章·二十四節氣丨陽生春又來,金城迎「冬至」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二十四節氣是物候變化帶來的人體感受,也是生命個體順乎自然之道的養身之法,更是華夏民族幾千年總結自然氣候的智慧結晶。」這首僅48個字的24節氣歌蘊含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智慧濃縮。「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二十四節氣」指導著傳統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是中國傳統曆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過了小暑,天氣更加的悶熱,古人的智慧在這年復一年的四季中得到了體現,今天我們就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