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魯肅,就不能不提「借荊州」。荊州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年魯肅的「榻上策」早就建議孫權「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孔明的「隆中對」也主張劉備「跨有荊、益」,孫權、劉備集團對荊州都是志在必得。公元208年,孫、劉為抗曹操不得不結盟,但兩家對荊州控制權的博弈一直沒消停。其間魯肅力主東吳「借荊州」給劉備,這是一個重要歷史事件,也集中體現了魯肅做事的謀略、交友的風格。
先說做事的謀略。東漢的荊州下轄七個郡,赤壁之戰後曹、孫、劉各憑本事搶佔地盤,大致上是劉備佔了四個郡,曹操、孫權僅各佔一個半,當時孫權在東西兩線與曹操開戰,在東線荊州可以投入的兵力相當有限,赤壁之戰時砸鍋賣鐵拿出三萬人,後來與曹仁爭南郡都是以百人為單位算計、部署兵力,魯肅接替周瑜時接管的部隊也只有四千多人,這個時候要是孫權再與劉備翻臉、在荊州搶地主,立馬就是禍起肘腋、腹背受敵,在這種情況下魯肅力主「借荊州」、賣個人情給劉備,這叫作「順水推舟」。「借荊州」聽上去是借出了一個州,但實際上東吳轉給劉備的土地只有南郡的江陵、夷陵兩個縣,在此之前孫權的防區又剛好把劉備跟曹操隔開,他自己頂著曹操的主要火力,卻只能眼巴巴看著劉備躲在後方擴張地盤、發展生產,而魯肅讓出江陵、夷陵後,劉、曹就直接接壤了,這樣既能夠緩解東吳的壓力、又可能制約劉備的發展,這叫作「借刀殺人」。「借荊州」的具體談判過程史上沒有記載,但幾年後孫權找劉備討還荊州時,劉備、關羽要麼是拖延、要麼是沉默,總之是沒人直接否認「借荊州」,這說明雙方確實有過約定,其實劉備對荊州大部分地盤的實際佔領已經是「生米煮成熟飯」的事兒了,本來東吳能做的也就是對既成事實加以確認,而魯肅通過讓出兩個縣、再加上其「拉大旗作虎皮」的高超談判能力,最後使得劉備得到的僅僅是對荊州部分領土暫時的「治權」,同時卻承認了孫權對整個荊州名義上的「主權」,這為孫權在以後條件成熟時重提荊州問題留下了巨大的主動權和迴旋空間,這叫作「偷梁換柱」。看魯肅謀劃的「借荊州」,就算不是一舉三得,也絕對算得上是「一步三計」。
再說交友的風格。周瑜、魯肅對待劉備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魯肅主張「借荊州」給劉備,而周瑜主張軟禁劉備、兼併荊州,可他臨終前卻偏偏保舉魯肅接替他主持上遊防務,開始我對此不太理解,覺得大概是因為倆人是好朋友,後來越來越覺得,其實是因為魯肅很會交朋友。三國殺裡,魯肅有個技能叫「好施」。史載魯肅「性好施與」,早年就喜歡大散家財、結交士人,在當地人緣極好;周瑜曾慕名去找魯肅借糧,當時他家裡有兩倉米,魯肅指著其中一倉就送給了周瑜,從此倆人肝膽相照了一輩子;後來魯肅輔佐孫權,也是從不愛惜自己的羽毛,真心實意挺兄弟、幫老闆,成就了君臣相知的一段佳話。看魯肅「借荊州」,別管他打了多少小算盤,但畢竟是實打實地把戰略要地轉給了劉備,這絕對充分表達出了對盟友的合作誠意。其實魯肅交友,一直是這種「舍一半自己、求一半知己」的風格,這樣的朋友不知道您喜不喜歡,反正我覺著當時的荊州士人一定很喜歡。赤壁之戰前,劉備早已在荊州精耕細作了八年,天天沒啥事兒就是結交荊州名流大咖,到處吃飯喝酒吹牛逼,後來又把劉表的兒子劉琦抬出來當旗幟,所以他能在曹操敗退後迅速收拾荊州人心,拿下荊南四郡幾乎是兵不血刃;而孫權從他爹開始就長期與荊州為敵,老孫家與荊州士人關係緊張、又有不少宿怨糾葛,孫權很難滲入荊州擴大影響,所以赤壁之戰後他吭哧了半天也就搶到了幾個縣。我想,人心問題,恐怕正是孫權採納魯肅意見、不敢貿然與劉備爭荊州的痛點所在。而魯肅主持東吳上遊防務期間,恰恰治癒了這個痛點。他雖然讓出了江陵,但仍然紮根荊州腹地,而且藉助孫劉的同盟關係,得以名正言順地與整個荊州的士人通有無、交朋友,包括大肆讚美荊州名士龐統等等,都是發生在這個時期。史載魯肅當時「威恩大行」,廣收人心,其部眾由最初的四千多人增加到一萬多人,翻了一倍還多。咱看5年後孫權第一次用兵與劉備爭荊南時,三郡幾乎傳檄而定;又過5年呂蒙襲取荊州時,以潘濬為代表的一大批荊州士族又是舉州投降,「借荊州」前後東吳政權在荊州的人脈變化一目了然。我覺得吧,這裡面魯肅的待人風格、交友效率對荊州士人「溫水煮青蛙」的滲透、影響功不可沒,這可能正是周瑜力薦魯肅接班的原因所在。
這麼回過頭來一看,魯肅「借荊州」還真是大手筆,他為東吳下的是一盤大棋。古人說「忘其小喪,志其大得」,我想,道理就在於此吧。魯肅位列東吳四英將,真的是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附:扒一扒「借荊州」的那點事兒
現在的荊州,是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市;而東漢時的荊州比現在大得多,包括今天湖北、湖南兩省幾乎全境,再加上河南南部、貴州東北部、廣西東北部、廣東北部的少量區域,轄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零陵、桂陽七個郡,每個郡下面又分別轄有若干個縣。附上漢末荊州地圖,其中的一些重要地名我手寫作了補充標註。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前,南陽郡已基本被曹操佔據;孫權攻殺黃祖,佔了江夏郡的大部;其他地方均在荊州牧劉表治下(大致如圖一)。
208年曹操南下,荊州原屬劉表的地盤望風而降。在魯肅引薦下,劉備派諸葛亮覲見孫權請求援助,他向孫權描繪抗曹前景時說:「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當時劉備正被曹操追得滿街跑,幾乎無立錐之地,但諸葛亮說這話既沒輸國格、也沒輸逼格,言外之意就是事先明確政治格局、劃清勢力範圍。此時孫權的實力明顯強於劉備,所以他對諸葛亮的這個論調其實並沒買帳,在赤壁之戰中,孫權靠硬實力取得了孫劉聯軍主導權,並藉機把軍事存在深入到了荊州腹地。孫劉博弈第一回合,孫權完勝。(具體過程見表一)
209年,曹操敗退後,孫劉聯軍歷經一年多苦戰終於趕走了曹仁,孫權靠著對聯軍的主導權,直接控制了南郡首縣、位於長江北岸的戰略要地江陵以及西邊的夷陵等縣,並且無視劉備的貢獻,自行任命了南郡太守,這其實就是要拋開劉備、染指荊州的控制權。江陵既然被孫權佔了,劉備只好屯駐在江南的公安,但他之前就推薦劉表的兒子劉琦繼任荊州刺史,這是一招好棋,既向孫權重申了荊州主權,又利於團結和爭取散落在各處的劉表舊部。再加上劉備已在荊州經營了八年,朋友圈很廣,以至於當時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所以劉備很快就拿下了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並且繞開孫劉兩家對南郡主權的爭議,直接在自己控制的南郡夷道縣周邊新設了宜都郡。孫權在荊州的人脈遠不如劉備,他除了江陵等地外,主要借地利之便得到了南郡東部、長沙郡東北部的幾個縣,並封給了周瑜。當時揚州廬江郡豪強反叛曹操,孫權本想接應,結果被曹軍阻截,其中的雷緒反而率部曲數萬人歸了劉備。經過了這一年,劉備的腰杆兒直多了,他在劉琦死後自任荊州牧;孫權「稍畏之」,把妹妹嫁給他;劉備又推薦孫權代理車騎將軍、遙領徐州牧,既是示好,也是希望把孫權的注意力北引。孫劉博弈第二回合,劉備勝。(具體過程見表二)
至此,荊州被瓜分如下:曹操得了南陽郡、江夏郡北部、南郡北部襄陽縣,新設了襄陽郡;孫權得了南郡位於江北的江陵、夷陵等縣以及最東邊的州陵縣,江夏郡南部,長沙郡東北部;劉備得了荊南的長沙郡大部和桂陽、武陵、零陵等三郡,南郡的江南部分,並新設了宜都郡。到此時為止,劉備和孫權在荊州的地盤都是自己拿下來的,不存在「借」的問題。(大致如圖二)
這樣,孫權、劉備在前兩輪1比1平的情況下,要想靠第三局分出勝負、解決荊州歸屬問題,只有兩條道:一是打、二是談。當時孫劉兩家勢均力敵,而且曹操還在北方虎視眈眈,就盼著他倆鬧翻、自己好坐收漁人之利,所以第一條道是玉石俱焚的路子,不到萬不得已誰都不會選,這樣就只剩下第二條道了。於是210年,劉備去京城與孫權商談荊州問題。會談具體內容史無詳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說,「先主至京見孫權,綢繆恩紀」,加深雙方親戚間的情意;《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說,劉備提出了「求都督荊州」的訴求。當時,對於該怎麼對待劉備,孫權陣營內部出現了嚴重分歧,周瑜、呂範等人主張扣留劉備,然後控制其地盤、人馬;而魯肅認為,曹操仍是頭號勁敵,所以應「借」荊州給劉備,給曹操多樹一個敵人、給自己多交一個朋友。最後孫權採納了魯肅的建議。不過這次會談並沒有直接造成雙方領土的變化,一直到了周瑜去世、魯肅接手東吳上遊防務後,其駐地才由南郡的江陵縣向東轉移到了漢昌郡的陸口地區(漢昌郡是孫權在長沙郡東北等地盤上新設的),先前的南郡太守程普也被調回了江夏郡當太守(具體過程見表三)。
到這時,孫、劉雙方的領土算是發生了實質變更,原來由孫權控制的南郡江陵、夷陵等縣,變成了劉備的防區(大致如圖三)。我們說的「借荊州」,實際涉及的領土變化就是這兩個縣。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得了益州後,孫權派人去討要荊州,劉備答覆「等我拿下涼州,就把荊州給你」;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會、商談荊州問題時,魯肅說「當年我們是看劉備兵敗可憐、沒地方立足,這才把荊州借給你們,現在你們得到了益州,居然不歸還荊州」,當時關羽沒有正面回應,他手下有個人說:「土地這東西,誰有德行就歸誰,哪能一成不變?」看這兩次交鋒,劉備方面都沒有否認「借荊州」,這說明當年孫劉雙方對此是確有約定的,劉備心知肚明。
「借荊州」的過程大體如此。此後,孫、劉雙方圍繞荊州問題又發生了多次摩擦、衝突,有人得而復失、也有人失而復得,其間的進退之理、成敗之道,真的耐人琢磨、誘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