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退休以後,領取的不再是退休金,而是養老金了。至於「中人」養老金的計算方式,其實並不複雜。
為了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養老保險制度,我國在2014年10月進行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之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分為了「老人」、「中人」和「新人」。
其中,「老人」還是按照老辦法,也就是根據本人工資的一定比例計發退休金。
「新人」按照新辦法,退休後的待遇由基本養老金和職業年金構成。
而「中人」退休待遇的計算,需要分為兩個時期進行討論。
國家為了保證「中人」與「老人」在待遇上的平穩銜接,特地設立了十年過渡期,也就是2014年10月到2024年9月這段時間。
這個時間內退休的「中人」,養老金實行新老待遇計發辦法對比,保低限高。
當新辦法的待遇低於老辦法的,按老辦法待遇發放,這個很好理解。
比較複雜的是當新辦法的待遇高於老辦法的時候,那就需要先算出新辦法高出老辦法的金額,然後根據退休時間的不同,發放超出部分一定比例。
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退休的人員發放超出部分的10%,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退休的人員發放超出部分的20%,依此類推,到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發放超出部分的100%。
假設老王新辦法的待遇是6000元,老辦法的待遇是4000元,那麼新辦法比老辦法多了2000元。
如果老王是2015年退休的,那麼他需要增發10%,也就是200元,那麼待遇就是4000+200=4200元;
如果是2020年退休,那麼需要增發60%,也就是1200元,那麼待遇就是4000+1200=5200元。
而在過渡期後退休的「中人」,待遇就完全按照新辦法計算,不再需要考慮老辦法了。
那麼,什麼是老辦法,什麼是新辦法呢?
老辦法是根據退休時的工資級檔對應的2014年9月的工資標準,按照退休時工作年限發放一定比例,再算上國家規定的調資額和歷年的增長率。
而新辦法是按照養老金計算公式,分別算出基礎養老金、個人帳戶養老金、過渡性養老金和職業年金。
基礎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
個人帳戶養老金=退休時本人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過渡性養老金=參保人員退休時本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視同繳費指數×本人視同繳費年限×過渡係數
職業年金=退休時本人職業年金個人帳戶累計儲存額÷計發月數
不過,因為養老保險的改革工作銜接得不夠緊密,養老金計算公式中的一些參數未能確定,導致「中人」群體在改革後一直領取的都是預發的養老金。
直到2018年這個問題才慢慢得到解決,一些省份陸續開始對「中人」的養老金進行核算補發。
不過,各個省份在具體落實工作的時候,還是碰到了不少問題,因此工作的進度也都不同。比如四川省2018年12月就嘗試對「中人」的養老金進行核算補發,但是因為出現了同等條件的人員在不同年度退休待遇差距過大的問題,導致工作不得不中止,直到最近才又啟動「中人」的待遇兌現工作。
目前,大部分省份都已經開始了這項工作,按照退休時間不同分階段對「中人」的待遇進行核算補發,相信很快所有的「中人」都能夠領到自己實際的養老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