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想越早退休越好,但是卻害怕養老金比較低。有些老人退休後只領取八九百元的養老金,既能滿足最低生活的需要,要想過得舒適點還是很難的。如果按照國家正常退休年齡退休,甚至延遲退休,養老金會不會更高呢?
養老金是如何計算的?
關於退休我們的養老金待遇,目前來看,國家統一的是基礎養老金和個人帳戶養老金兩部分。
一、基礎養老金等於退休時上年度當地的社會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基礎養老金主要跟三項待遇有關,社平工資、繳費指數、繳費年限。
①社平工資較為複雜,目前國家並沒有統一的明確社平工資是哪個口徑?過去很多地區使用的是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社會平均工資。
2019年5月開始,國家將全口徑城鎮就業人員社會平均工資作為社保繳費基數的核定基礎。按照養老金收支平衡的理論,計算基礎養老金時,也應當用全口徑社平工資。
可是全口徑社平工資比城鎮非私營社會平均工資低20%左右,肯定不可能一下子就進行置換,需要一定的過渡,否則就會有很多人吃虧。國家正在制定出臺過渡性實施方案,確保養老金計算公式的平穩過渡。
②本人平均繳費指數,指的是本人的平均繳費檔次。如果說我們按照60%最低基數繳費,繳費指數就是0.6。由於社會平均工資口徑的不同,所以置換繳費口徑以後,繳費指數的計算也會陷入麻煩。需要等待有關的過渡性方案。
③繳費年限指的是具體到每一個月的繳費時間,既包括視同繳費年限,也包括實際繳費年限。
基礎養老金的待遇一般是按照60%基數繳費,一年領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繳費時間越長,領取的待遇越高。
如果是按100%基數繳費,可以領取1%的社平工資;繳費基數越高,領取的待遇越高。
因此,表面上看基礎養老金跟退休年齡沒有關係,主要在於繳費基數的高低和繳費年限的長度。但是如果我們細究退休上年度社會平均工資的話,就會發現由於社會平均工資年年增長,如果我們晚退休也會提升基礎養老金。
近年來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維持在8%~10%,比如說去年退休使用的社平工資是5500元,30%的社平工資是1650元;而今年退休使用的社會平均工資是6000元,30%的社會平均工資是1800元,提升了不少。
二、個人帳戶養老金等於退休時個人帳戶的餘額÷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
①個人帳戶的餘額,目前是按照繳費基數的8%每月劃入的。比如說我們繳費基數是3000元,繳費一個月個人帳戶會計帳240元。
每年國家都會公布個人帳戶記帳利率,對個人帳戶的錢數計算利息。具體計算標準很複雜,簡單點我們就把餘額乘以利率就行了。2016年的記帳利率高達8.31%,近年來一直是7%~8%之間。
②退休年齡確定的計發月數,是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個人退休計發月數表確定。該表從40歲到70歲,每年都有一個具體的計發月數,40歲是233個月,50歲是195個月,15歲是170個月,60歲是139個月,70歲是56個月。
我們可以看出,對於個人帳戶養老金晚退休肯定也會提升相應的待遇。
比如,55歲個人帳戶有5.1萬元,個人帳戶計發月數是170個月,每月可以領取個人帳戶養老金300元。56歲退休個人帳戶記帳利率增長7%,餘額變成了54570元;個人帳戶計發月數變成了164個月,退休個人帳戶養老金變成了332.7,增長了近11%。
總體來看,肯定是越晚退休越划算。
什麼情況下可以拿到退休前工資的100%?
如果說我們退休前工資是5000元,退休後養老金只拿1000元,肯定懸殊會非常大。很多老人希望能夠拿到5000元的養老金。這種情況下,可不可能呢?
實際上,我們工資水平越低養老金的替代率就會越高。如果說我們社保繳費基數水平是100%的社平基數,扣除社保個人部分、公積金個人部分以後,每月到手工資大約是85%。
而如果我們繳費40年,當個人帳戶記帳利率跟工資增長率一致的話,能領取的養老金是67.63%的社平工資,養老金替代率是79.56%。
如果說我們每月工資有2000元,但是我們按照60%基數(3000元)繳費,繳費40年退休養老金可以領取48.58%的社平工資,也就是2429元。這種情況下,才會出現養老金比退休前工資高的情況。
由於我們的收入很不均衡,年輕時收入高,老年後收入低,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還是希望年輕人趁早繳納社保比較好,這樣老年後才會有一份充足的養老金。
(本文由暖心人社原創,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