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 小柴胡湯方

2021-02-07 彩雲長在

   原文: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以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淺析:言表證日久的辨證及治法。太陽病十日有餘,正邪交爭於表當見分曉。太陽本脈當浮,此脈浮細而嗜臥,說明表邪漸衰,病人身靜體安,是為外證已解之象,待正氣恢復即可痊癒。若見胸滿脅痛者,是日久病傳少陽,故與小柴胡湯和解表裡。若脈但浮而不細者,是病仍在表,未見內傳,故與麻黃湯仍從表解。
  治則:和解少陽
  配穴:丘墟,會宗

  釋義:病傳少陽見胸滿脅痛者,取足少陽膽經原穴丘墟,配手少陽三焦經郄穴會宗,主治頸項強痛,胸脅脹痛,針用平補平瀉手法,能疏通少陽經氣而和解表裡。

  原文: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症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淺析: 言病傳少陽證治及誤治辨證。太陽病不解,表邪完全進入半表半裡而發為少陽病者,謂之轉入少陽,膽附於肝,經脈布於兩脅,少陽為病,肝膽疏洩不利,故脅下硬滿,膽本受鬱逆於胃土,則乾嘔不能食,病居少陽,正邪交爭出沒於表裡,則往來寒熱,肺沉緊者,說明少陽之邪偏於半裡,但尚未見可吐可下之裡,故與小柴胡樞解。若誤施以汗吐下火等法,則津傷胃熾而譫語,知病已逆變不在少陽,當審其邪之所犯,以法救治。

  治則:  樞解少陽,清熱利膽。

  配穴:  風池、申脈、支溝,陽輔。

  釋義:  先求陽明、少陽根結之術,取胃井厲兌,膽井竅陰,點刺出血,可清瀉膽胃熱邪,調引氣血下行。繼開四關,針合谷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疏經宣竅,解表清熱;太衝足厥陰肝經之原穴,平肝潛陽,醒神通閉,協調肝膽氣機,補能滋陰養肝和血。四穴配伍,令陰平陽秘,氣機調和則愈。

    原文: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徽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兩,炙,生薑三兩,切 大棗 十二枚,譬。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恬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恬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徽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徽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淺析:此言太陽病傳少陽證治。太陽病,不論中風或傷寒,至五六日不解,一般要傳入半表半裡而成少陽病。往來寒熱,即惡寒與發熱交替出現,為少陽病獨有的一種熱型。是正邪交爭於半表半裡間,欲出不得,欲入不能的反映。胸為表之入裡,裡之出表的門戶,脅又為膽經循行的要地,故胸脅苦滿是少陽熱邪挾膽火氣鬱的反映。膽熱犯胃,火鬱於中,人則默默然不欲飲食,熱邪胸則心煩,飲伏於內,胃失和降,木火交亢則喜嘔。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為少陽經腑氣鬱的主要表現。邪居半表半裡,即不可汗,也不可下。同時膽腑為病,為無形之氣鬱,不像胃腸的有形之實聚,故小柴胡之用,在於疏洩肝膽之氣鬱,清透疏通半表半裡之熱邪,同時內調脾胃,外合肌表,符合少陽主樞的特點,確是主治少陽病的理想方劑。其所列七種或然見症,均為少陽熱邪循三焦之路遊行於胸脅之間,影響其它臟器而成,可於小柴胡方隨證加減變活。

 按:少陽病見半表半裡,針治當取足臨泣,外關為主,八法相配,足臨泣為足少陽膽經之俞,通於帶脈,《奇經八脈考》:」帶脈者起於季肋足厥陰之章門穴,同足少陽循帶脈穴,圍身一周,如束帶然,又與足少陽會於五樞,維道,凡八穴。」可見膽經與帶脈有直接關係,「臨泣膽經連帶脈」,帶脈又約束諸脈,故足臨泣的運用範圍較廣,在少陽病中,主治膽火氣鬱的目赤頭眩,耳聾咽痛,頰頸腫痛,胸脅苦滿等。外關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別走心包,通陽維脈,《奇經八脈考》:「陽維之脈與手足三陽相維,而足太陽,少陽則始終相聯附者,寒熱之症,唯二經有之。故陽維為病,亦苦寒熱」。

    可知陽維脈與膀胱經,三焦經有直接關聯,「陽維目銳外關逢」,少陽主樞,太陽主開,陽維脈起於諸陽之會,亦主陽主表。故取外關,助少陽之樞以外達於太陽,主治寒熱往來,並疏通三焦氣機,調解心包之熱以治心煩喜嘔,且足臨泣,外關相配,可治目銳眥,耳後,頰頸,肩,肋脅之疾。是為少陽之半表半裡見症的基本配穴,其兼見症可加減變化:若胸中煩而不嘔,宜加心包經俞穴大陵,若渴者瀉肺經井穴少商。若腹中痛者,宜補心包經之絡穴內關,若脅下痞硬者,刺三焦井穴關衝,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宜補腑之會,胃之募穴中脘,瀉小腸募穴關元。若不渴身有徽熱者,取小腸經之俞穴後溪,配膀胱經原穴京骨。若咳者刺膀胱經背俞之肺俞與大腸經陽溪,無不應矣。

  原文: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淺析:此言少陽病及轉屬陽明辨證。少陽者小陽也。少陽為病,儘管其熱不及太陽和陽明那樣盛實,但作為三陽見證之一,抗邪能力仍是積極的,亢奮的。故其所云「血弱氣盡」,是針對太陽病內傳少陽而言。病在太陽,正邪交爭於表五六日未解,在表之氣血均被耗傷,已無力抗邪從表而出,故不得不退居少陽繼續與邪交戰,即所謂「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這時的證候反映便是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等。正邪分爭,結於脅下肝膽部位,且肝膽臟腑相連,脾胃臟腑相通。肝木乘脾土,在下則為腹痛,邪居胸脅高位,其下是胃腸,因少陽經熱影響胃腸失和而作痛,故曰:「邪高痛下」。膽火犯胃,胃失和降,故使嘔也。治用小柴胡清解少陽熱邪,疏洩肝膽氣鬱,調和脾胃升降。若服藥後又渴者,是津傷胃熱,以法當從陽明論治。
 治則:疏洩肝膽,清解表裡
 配穴:陽輔,支溝,合谷,太衝。

 釋義:病肝膽氣鬱且津傷胃熱者,取陽輔足少陽膽經之經穴,配支溝手少陽三焦之經穴,二穴針用瀉法,清膽熱通陽絡之脈。合谷為手陽明原穴,功能清陽明熱,且開閉宣竅,助少陽之樞以解外。配太衝足厥陰肝經之俞,亦即原穴,疏洩經氣的壅滯,宣導氣血,調肝利膽。二穴相配謂之「開四關」,使陰平陽秘,於驅少陽邪中兼清陽明,厥陰之風燥。
 

   原文: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淺析:言表證誤下見太陽虛寒辨證。六,七日為六經周而復始之期,「脈遲浮弱」即脈浮而遲弱,屬氣血不足御外,病欲傳少陽之象。「惡風寒」為表證仍在。僅手足溫無其它內熱症者,是為系在太陰。說明寒溼在脾兼表不解。醫者不識,反二三下之,遂成中寒水溼內停變證,少陽熱邪與水溼相因為患,則人不能食,脅下滿痛。木鬱土虛,膽汁不循常道而溢散於外,故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屬邪傳少陽而太陽不解。」小便難「屬下後脾虛運化無力見症。此證見少陽,兼太陰中寒脾虛水困者,與柴胡湯解熱,則太陰虛寒益甚,必見瀉利下重。中溼有寒,水不化津,則渴欲飲水,飲逆於胃則嘔。自與柴胡證之嘔渴截然不同,故柴胡不中與。否則易致中氣虛敗。
  治則:健脾除溼,疏經利膽
  配穴:公孫,陰陵泉,腕骨,陷谷

   釋義:公孫足太陰脾之絡穴,別走胃經,主健運中氣。配陰陵泉脾經合穴,功能健脾燥溼利水,以治太陰中寒,脾虛水困之不能食,小便難等。腕骨為手太陽小腸經原穴,治太少並見的頭痛頸項強及脅下滿痛。陷谷胃經之俞穴,主治顏面浮腫,目痛。《甲乙經》治」水中留飲,胸脅支滿「之症,即二穴合用,亦可化溼利膽而驅身黃。

  原文: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淺析:此言太陽病見少陽辨治。傷寒四五日為去表內傳之期,身熱惡風,頸項強屬太陽病涉及少陽,脅下滿為病入少陽。於手足溫而渴中,知又夾少陽半裡證,為經熱化火之兆,故以小柴胡主治少陽。
  治則:內清外達,樞解少陽
  配穴:丘墟,足臨泣,身柱,竅陰

    釋義:取丘墟足少陽膽經之原穴,清少陽膽火氣鬱,主治頸項強痛,胸脅脹滿。配足臨泣膽經之俞穴,通帶脈,能疏經止痛,調引氣血下行。竅陰膽經所出為井,點刺出血能清熱養陰,治手足溫而渴,配身柱督脈穴,宣通諸陽經氣以驅邪。四穴配合,主少陽之樞而調內達外,清解半表半裡之邪。

    原文:傷寒,中風,有柴胡症,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淺析:言推廣小柴胡之用。」傷寒,中風「即」傷寒五六日,中風「義。旨在強調柴胡症的發病機理是由太陽病傳來,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四症,無一不是表病傳入半表半裡的必然反映,故但見一症即可掌握病機而治以小柴胡湯,不必主次兼備。
  按:用針則臨泣,外關可作為和解少陽之平劑,手法又因虛實而異:傷寒見少陽者,宜迎而奪之。若系中風,宜隨而濟之。這因為,臨泣為膽經俞穴,足少陽膽經與帶脈相通,帶脈繫於命門,橫貫腹中神闕,如帶束腰,諸經皆聯屬於帶脈而受其約束,絡於督脈,使之貫通上下。外關為手少陽三焦經之絡穴,別走手厥陰心包。三焦經脈,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凡胸腔,腹腔及五臟六腑間隙,皆為心包與三焦兩經所行,且外關又為八脈交會之一,通於陽維脈。臨泣,外關,八法相配,主客相應,對少陽半表半裡證,即可和內又可解外,於少陽主樞之用,是為得當。

  原文:凡柴胡湯病症而下之,若柴胡症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淺析:此言柴胡之用,妙在樞解。少陽主樞,少陽為病,外可出表,內可入裡。柴胡之用,在於從少陽樞解外達,皆非汗下所宜。下屬誤治,最易傷中致邪氣內入。今下後柴胡症不罷,猶幸裡虛未成,尚有轉樞外解之機,故再與柴胡湯樞解。正氣得助,驅邪向外,則蒸蒸而振,至表發熱汗出,故邪隨汗解而愈。此」蒸蒸而振「即戰汗作解情形,一般多見於病久或誤治後,正已損傷又尚能抗邪者,故正邪交爭反映較明顯。
 按:若用針法,則取陽池,丘墟,手足少陽之兩原,宜平補平瀉手法,可助其戰汗作解。

  原文: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取之。
    淺析:此言熱入血室邪犯經中證治。婦人患太陽中風,見發熱惡寒之表證,又值月經來潮,纏綿七,八日之久,抗病力已弱,血室空虛。表邪乘虛內陷血室,邪熱內伏,血脈受阻,故外見熱除而脈遲身涼。衝,任,厥陰經脈起於血室,熱入血室,邪熱循經上壅胸脅,故見胸脅下滿狀如結胸,上犯心包則見神昏譫語。衝為血海,衝脈隸屬於肝,而足厥陰肝又主藏血,邪犯厥陰,易動肝風而生他變,故急取肝經募穴期門,直瀉經中熱邪。
    按:「血室」這裡指胞宮,衝脈,肝脈和血室的關係極為密切,因衝脈為血海,任脈主胞宮,是婦人生養之本。且肝之經脈過陰器,抵小腹,肝又為藏血之髒,新產婦出血過多,衝脈空虛,可致熱入血室。而平素情志不遂,怒則傷肝,抑鬱苦悶亦是導致熱入血室的重要因素。本節言經來七,八日,感寒化熱而入血室,因經期或產後,胞宮空虛,熱聚於內與血相搏,正邪交爭,不得外解,就可以出現鬱阻於胞宮的異常病變。
    足厥陰肝經繞陰器在血室外圍,仲景言刺肝經募穴期門,乃從厥陰肝經著手,以透達血室的邪熱。又因肝膽互為表裡,可加刺帶脈的膽經之足臨泣,配通陽維脈的三焦經之外關穴,助期門以內清外透。

    原文: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熱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淺析:言病傳少陽見熱入血室證治。肝膽之氣條達,則血行通暢。今太陽中風,至七,八日病傳少陽,見寒與熱發作有時,似瘧非瘧,以致肝膽氣鬱,熱邪入室,未盡之經血被熱所結,滯而不行,見經水適斷者,故宜小柴胡湯樞解少陽,氣行則血亦不結。
    治則:清裡解表,化瘀調經
    配穴:大椎,膈俞,間使,太衝

   釋義:大椎督脈穴,取之宣通諸陽經氣,疏散經邪,配膈俞血之會,統治血病,能宣瀉血熱,活血化瘀。間使為手厥陰心包絡之經穴,功能清心鎮靜安神,配太衝肝經原穴,舒肝解鬱,調經養血。四穴相配以治血室熱結,寒熱如瘧。

   原文: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淺析:言熱入血室之自愈證。婦人傷寒發熱,時值月經來潮,熱邪遂乘虛入室。晝為陽主氣行,暮為陰主血行,今病血而無關氣分,故晝日明了,暮則譫語,甚有如見鬼狀的幻覺。若經行不斷,儘管熱入血室,亦有邪隨經血而出的向愈轉歸,故可不治自愈。言「無犯胃氣及上二焦」,旨在告誡醫家,譫語屬血熱上擾使然,非陽 明腑實,故不可以下藥傷胃。胃乃氣血生化之本,待其經血攜熱盡出,則血可繼而復生。由是觀之,誤下犯胃,即汗吐二法亦當禁用。
   按:若輔以針治,取陰蹺脈之郄穴交信,配手厥陰心包絡之郄穴郄門,清血室血脈之熱,可助熱邪盡隨血出而愈。

點「識別圖中二維碼」,就可以直接找所有的穴位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歡迎大家光臨彩雲長在的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大柴胡湯
    後四,五日,柴胡症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徽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淺析:言少陽兼陽明證治。」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白虎加人參湯方
    原文: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傷寒論》名方小柴胡湯在腎臟病中的應用
    導讀:小柴胡湯在腎臟病中的應用很廣泛,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臨床常見腎臟病中的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症候群,慢性腎功能不全,常有水腫、噁心、頭昏,甚至少尿、嘔吐等表現,可歸屬於中醫「水腫」「嘔吐」「關格」等範疇。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原文: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炙甘草湯
    原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 小柴胡湯方解
    本方以前胡代柴胡。名小前胡湯[崔氏]治同[胡洽雲亦仲景方] 本方加陳皮芍藥、名柴胡雙解散[節庵]。治同。 本方加芒硝、名柴胡加芒硝湯。[仲景見表裡門]。 本方加桂枝、名柴胡加桂枝枝湯[仲景]。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症未去者。
  • 小柴胡湯加減方證的運用
    小柴胡湯和它的加減劑群,久被廣大醫家所重視。為此,結合自己的臨床體會,介紹十七個柴胡湯加減應用,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證候特點,提供臨床治療參考,錯誤之處,請加指教。考《傷寒論》以柴胡名方的共有六方,即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加芒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以上六個柴胡湯,應以小柴胡湯為基礎。
  • 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的異同
    大柴胡湯與小柴胡湯僅一字之差,均以柴胡為名命名,其差別在哪兒?出處:大柴胡湯出自《金匱要略》,小柴胡湯出自《傷寒雜病論》。組成:大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大棗、大黃、芍藥、枳實。小柴胡湯:柴胡、黃芩、半夏、生薑、大棗、人參、炙甘草。
  • 《輔行訣13方》傷寒論的源頭
    下錄之13方,原載《湯液經法》,後被仲景收入《傷寒論》。「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指此。《傷寒論》方證散佚甚多,下述13方,在《傷寒論》中或有名無方,或方名皆亡。謹錄如下:1.小陽旦湯治天行發熱,自汗出而惡風,鼻鳴乾嘔者。
  • 小柴胡湯的應用探討
    《傷寒論》中的少陽症方劑。③雖說少陽證發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但就實際操作時則總是必須進行隨症加減變化。因為小柴胡湯在《傷寒論》中只是足少陽膽經發病時所用的方劑,而非手少陽三焦經發病時所用的方劑,儘管能夠使用小柴胡湯,是因為手足少陽二經相互聯通的原因。如果我們從少陽經絡的循行思考,應該是有足少陽證才有小柴胡湯證,小柴胡湯證只是少陽證中一個最有典型的代表。
  • [每日一方]--小柴胡湯 善治感冒功最奇
    小柴胡湯《傷寒論》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薑棗,少陽萬病此方宗。
  • 經典探微 | 和解祖方——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是和解少陽的代表方劑,具有和解少陽、扶正祛邪的作用,是傷寒少陽證主方。《傷寒論》中涉及小柴胡湯證的條文有19條,加上《金匱要略》中的 3條,共22條之多。小柴胡湯及其類方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傷寒論》中提到「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外感內傷,男女老幼,各個系統病證,只要符合少陽樞機不利的病機,皆可應用。
  • 小柴胡湯的主證與兼證
    醫聖張仲景制小柴胡湯。關於小柴胡湯的主證與兼證,仲景說:「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語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 傷寒論29: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柴胡龍骨牡蠣湯、桂枝去芍藥加龍骨牡蠣湯.
    條辨一六一: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柴胡桂枝湯方柴胡一兩半,桂枝一兩半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劈,生薑一兩半切。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
  • 黃煌:小柴胡湯治不了的病,試試大柴胡湯!
    【功能主治】治傷寒十餘日不解,邪熱結在裡,身熱煩燥,言語譫妄,大便不通,繞臍刺痛。大柴胡湯在《傷寒論》中首次出現是作為小柴胡湯的後續方引出的。「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經」是天文進退度數,被張仲景借用到醫學領域,有周期之意。
  • 小柴胡湯之妙在人參
    ,為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四逆散等四主方依次述之於下。一、小柴胡湯方柴胡24克 黃芩9克 人參9克 半夏12克 炙甘草9克 生薑9克 大棗4枚方解:柴胡苦平,本經謂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可見是一舒氣行滯的解熱藥而有治胸脅苦滿的特能,方中用為主藥,佐以黃芩除熱止煩,半夏、生薑逐飲止嘔,復用人參大棗甘草補胃氣以滋津液,病之所以內傳少陽,主要是胃氣不振於裡,
  • 【本草閱微】千古名方「小柴胡湯」之柴胡
    早在《傷寒論》中有7首經方都用到了柴胡: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桂枝湯、柴胡桂枝幹薑湯、四逆散、柴胡加芒硝湯。     其中小柴胡湯解表退熱,和解少陽,被稱為千古名方。而大柴胡湯、小柴胡湯,是它們處方組成不同,並非是柴胡的品種有大、小柴胡的不同。後世還有一個含柴胡的名方——逍遙散。用柴胡疏肝理氣,暢通一身之氣。
  • 傷寒雜病論類方之柴胡類方,另一種方法學傷寒!
    小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傷寒,差後,復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風病,頭痛,多汗,惡風,脅下痛,不可轉側,脈浮弦而數者,此風邪幹肝也。小柴胡湯主之。寒病,兩脅下痛,寒中行善掣節,逆則頭痛,耳聾,脈弦而沉遲者,此寒邪乘肝也。
  • 小柴胡湯探討一二
    本次討論小柴胡湯的使用,大家各抒己見,精彩紛呈,一共有53位醫生提交了作業,充分反映出大家對小柴胡湯的熟悉和衷愛,趙醫生更是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對柴胡的使用品種對療效的影響加以了探討,拓展了我們對柴胡使用的認識。有些醫生臨床只開小柴胡湯,傷寒大家劉紹武臨床加減最多的也是小柴胡湯,可謂終生所悟,唯柴胡湯也。相反火神派醫生,很少使用柴胡劑,而以桂枝法代替。
  • 小柴胡湯證中,這11個證需特殊注意
    結合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之論來看,「嗜臥」是小柴胡湯證最關鍵的證,也是特徵性症。嗜臥是指患者睏倦想睡覺,或可表現為不停地打盹。這不僅提示氣津已虛,而且也是小柴胡湯方中人參、炙甘草、大棗一組藥的對應證,是本方用參、草、棗的依據。第96條、97條有「嘿嘿」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