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民俗,太原民間社火的形成演變與歷史溯源!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需要文化的承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澱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故而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特別是流傳千年的民間社火這一古老的文化活動,在國家全面倡導提出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進程中,社火活動必將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道路上,與時俱進煥發新時代的光彩!
晉源區民間社火鑼鼓
「社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現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火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的祭祀活動,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內容包括鄉村祭神的集會,迎神送祟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還有「香火朝山會社」、「社火會」、「孝義會」、「自樂班會」、「曲子會」、「吃割食」等,都屬於社火。這種會社,每逢迎神賽會、慶賀集會,必然舉行遊藝活動,鑼鼓火把助威,獅子龍燈遊行,人群相隨,顯然是「人威」助長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風俗,它與民間的「香火」還願風俗、廟會風俗,如同孿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娛神,香火娛人」,其含意深邃而味長。古老的「社火」經過歷代演變,形成了以現代武術、雜技、戲曲、鑼鼓、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抬鐵棍為主的民間藝術,都通稱社火。具體形式表演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無論何種社火,都能成為老百姓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
晉源區民間社火風火流星
「社」在晉源區一帶,老百姓指得也就是各個街道,泛指在祭祀或節日裡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火」就是各個街道的「紅火」。因中國人自古崇尚紅色,過大年更離不開紅紅的對聯、紅紅的燈籠,在往年更離不開燃燒的通紅的旺火和噼噼啪啪的炮聲,正月裡大街小巷煙花爆竹炸的滿地通紅,大人小孩穿的紅紅綠綠的彩服都愛鬧紅火,因此「紅火」具有紅火熱鬧蒸蒸日上的意義。
晉源區民間社火劉三推車
晉源,顧名思義,是晉水之源,陶唐之根,是晉文化與唐文化的源頭。依山傍水的晉源,人文薈萃歷史厚重,早在四千多年前堯舜時代,就有中華人文初祖陶唐帝堯在此立都,開創農耕,教化於民,形成了最早的帝王之都,名曰「唐城」。故兩千五百年前的晉陽古城,又是在古唐城的前身基礎上興建的古都。如今的古太原縣城,又座落在古晉陽城遺址之上,明太原縣城的歷史街區又依古全面恢復,再現晉唐遺韻。因此,太原是一個集原始文明與現代文明於一身的三晉文化名城,歷史文化的積澱與多元文化的融合,受陶唐遺風的影響,在晉源一帶形成了傳承千年的民間社火,即「太原社火」。
晉源區民間社火跑旱船
追溯 「太原社火 」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也有著淵源關係,遠古時的人類正處於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如對日月交替、洪荒災害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藉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於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在古代祭祀離不開火,控制火,提供熱光是人類早期偉大的成就之一。因火是人類最早發現利用的自然資源,有了火的利用,人類後來學會使用鑽木取火或者敲擊燧石的方式來主動獲得火。學會用火,使人類能夠度過寒冷的冬天,移居到氣候較冷的地方也能生存下去。人類與其它普通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學會直立走路,有了豐富的思維,創造了語言文字,學會種麻織布縫衣遮體,懂得了用火烹飪燒煮食物,促進人類戰勝自然災害的文明進程。
晉源區民間社火鐵棍
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在我們的先民遇到比人類強大的動物,借火以驅趕野獸對人類的威脅,通過掌握了火的利用,加快了人類的文明進化。
晉源區民間社火扭秧歌
在古代以群居生活的年代,經過千百萬年漫長的摸索總結經驗,人類發現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和日月星辰交替的輪迴,每到極寒之後,大地就會逐漸復甦,接著冰融雪化,氣候轉暖,草木發芽,預示著新的一年開始,為了祈盼新的一年水草豐茂可獵取更多的食物,通過人工栽培農作物而來年豐收,以求一年溫飽無憂,便在這萬物逢春之時,一個部落的人圍成一圈,中間點燃篝火,借火照明以驅避狼蟲虎豹的侵擾,並每人手中持有點燃的火把,頭頂樹枝、獸角、羽翼,臉戴面具,手把穀物器具,載歌載舞狂歡幾日,用以祭祀大地和上蒼對人類的恩賜,同時還要祭拜日月圖騰等諸神,以祈福禳災。這樣最原始的活動,久而久之代代傳承,就形成了人類早期的社火雛形。
晉源區民間社火背棍
關於「社火」二字的釋義,古代文獻皆有記載。「社」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在古代甲骨卜辭中以「土」為「社」,上古「土」就是「社」的本字,就像地面上的一堆土,先民聚土成堆,以便祭拜滋生萬物的土地神。戰國時加「示」成為「社」。「社」本義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社」的原始形態是一堆封土,其本義就是土地之神——社神。後來,祭土地神的地方亦稱「社」,即社廟。
晉源區民間社火馬馬社
社」為土地神,「稷」為穀神,稷又為百穀之長,因土地與農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於是社稷在周代即被奉為國家主神。後來,社稷成了國家的象徵,人們就用「江山社稷」來代表國家。周代的制度規定,每二十五家就要立一個社廟,故而「社」也引申為一種基層行政單位。古代帝王為了祈求天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社稷之神和天地日月之神及先祖。之後又引申出祭祀天下的叫社稷壇、祭天的為天壇、祭地的為地壇、祭日的為日壇、祭月的為月壇,祭祖宗的為祠堂,皇家祭祖的為太廟,於是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發展,每到逢時過節都要舉行慶祝祭祀活動,形成了名目繁多的民間傳統習俗社火。
晉源區民間社火舞龍
關於社火的傳說,古籍也有描述,據《禮記· 祭法》中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相傳上古時代水神共工的兒子勾龍是社神。共工長得人臉蛇身,滿頭紅髮,性格暴烈好戰。一次他和祝融(傳說中的火神)作戰,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竟把撐天的柱子碰斷,頓時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多虧女媧煉了五彩石及時把天補好。勾龍見父親闖下大禍,心裡非常難過,於是把九州大裂縫一一填平。黃帝見狀,便封他為 「后土 」,讓他丈量並掌管土地,從此勾龍便成為人們祭祀的社神,即最大的「土地神」。傳說那位觸不周山的共工有個兒子死後變成了瘟疫鬼,到處散布瘟疫,這個瘟疫鬼啥都不怕,就怕響器煙火,故產生了擊器而歌、燃放煙火以消災祈福的民俗。社火起源於火,發展於社,遠古時代,火的出現,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荒蠻生活,人們對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災害、瘟疫就施煙火爆竹,並製作金鋼力士以逐疫驅瘟。這也許就是春節燃放煙花爆竹與點旺火的由來吧。
晉源區民間社火二鬼摔跤
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不斷了解和有生以來的崇拜,中國原有的道教文化與外傳佛教文化的影響,「社火」又賦予了人們對佛道菩薩的祭拜活動,在歷朝對出過文臣武將忠孝賢良的地方也大搞社火祭祀。從宋代起,各種祭祀活動流傳開來,形成豐富多彩的「社火」文化。
晉源區民間社火舞龍燈
原始社會中,人類為戰勝野獸而生存,常在獵獸之後慶賀,或聚會扮獸慶賀,教育後代,樹立智、勇、謀各方本領。這是最早的扮獸戲和「村儺」活動。以至後來到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農家以戶族設「堂」,以村、堡設「社」;與「社」有關的事稱「社事」,「社鼓」,「社戲」,「社學」,諸如晉源一帶各村就有以社命名的街名或地方,如晉源區西寨村就有,堡三社、老社、西門社、南門社、西南社等以街命名的社名。再說的通俗一點,原始社會的的氏族公社,昔日的鄉鎮稱之為人民公社,現在的城市居民住宅片區和城改居民住宅片區,被稱作「社區」,這都與「社」的本意有歷史淵源,這所有的「社」會合起來,就是當前人類共同聚居生存的一個「社會」。
晉源區民間社火舞獅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古老的民間社火有著頑強生命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將根植於民族文化的沃壤,經過上千年的傳承演變,歷久彌新而豐富多姿,在文化復興的今天更加綻放著獨特的異彩!
孟志宏
西寨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1年3月4月
作者簡介
孟志宏,西寨村人,男,1972年生,字藝學,號晉陽湖畔、汾水村夫,齋名《汾水棲居》。作者系晉源區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員、晉源區政協文史委委員、晉源區文旅局文保員、晉祠文化研究會會員、晉源區古太原文化研究會會員、山西孟子儒學文化研究會會員,西寨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