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源民俗,太原民間社火的形成演變與歷史溯源!

2021-03-05 文史晉源


晉源民俗,太原民間社火的形成演變與歷史溯源!

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需要文化的承載,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澱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故而中國也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特別是流傳千年的民間社火這一古老的文化活動,在國家全面倡導提出復興中華傳統文化的進程中,社火活動必將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道路上,與時俱進煥發新時代的光彩!

 

晉源區民間社火鑼鼓


「社火」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現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社火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的祭祀活動,社火產生的年代相當久遠,它是隨著古老的祭祀活動而逐漸形成。內容包括鄉村祭神的集會,迎神送祟的廟會,朝頂進香的香會,還有「香火朝山會社」、「社火會」、「孝義會」、「自樂班會」、「曲子會」、「吃割食」等,都屬於社火。這種會社,每逢迎神賽會、慶賀集會,必然舉行遊藝活動,鑼鼓火把助威,獅子龍燈遊行,人群相隨,顯然是「人威」助長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風俗,它與民間的「香火」還願風俗、廟會風俗,如同孿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娛神,香火娛人」,其含意深邃而味長。古老的「社火」經過歷代演變,形成了以現代武術、雜技、戲曲、鑼鼓、高蹺、旱船、舞獅、舞龍、秧歌、抬鐵棍為主的民間藝術,都通稱社火。具體形式表演隨地域而有較大差異,無論何種社火,都能成為老百姓民間一種慶祝春節的傳統慶典狂歡活動。   

晉源區民間社火風火流星


「社」在晉源區一帶,老百姓指得也就是各個街道,泛指在祭祀或節日裡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火」就是各個街道的「紅火」。因中國人自古崇尚紅色,過大年更離不開紅紅的對聯、紅紅的燈籠,在往年更離不開燃燒的通紅的旺火和噼噼啪啪的炮聲,正月裡大街小巷煙花爆竹炸的滿地通紅,大人小孩穿的紅紅綠綠的彩服都愛鬧紅火,因此「紅火」具有紅火熱鬧蒸蒸日上的意義。

晉源區民間社火劉三推車


晉源,顧名思義,是晉水之源,陶唐之根,是晉文化與唐文化的源頭。依山傍水的晉源,人文薈萃歷史厚重,早在四千多年前堯舜時代,就有中華人文初祖陶唐帝堯在此立都,開創農耕,教化於民,形成了最早的帝王之都,名曰「唐城」。故兩千五百年前的晉陽古城,又是在古唐城的前身基礎上興建的古都。如今的古太原縣城,又座落在古晉陽城遺址之上,明太原縣城的歷史街區又依古全面恢復,再現晉唐遺韻。因此,太原是一個集原始文明與現代文明於一身的三晉文化名城,歷史文化的積澱與多元文化的融合,受陶唐遺風的影響,在晉源一帶形成了傳承千年的民間社火,即「太原社火」。

晉源區民間社火跑旱船


追溯 「太原社火 」其源,它與遠古時的圖騰崇拜、原始歌舞也有著淵源關係,遠古時的人類正處於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如對日月交替、洪荒災害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藉助於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於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在古代祭祀離不開火,控制火,提供熱光是人類早期偉大的成就之一。因火是人類最早發現利用的自然資源,有了火的利用,人類後來學會使用鑽木取火或者敲擊燧石的方式來主動獲得火。學會用火,使人類能夠度過寒冷的冬天,移居到氣候較冷的地方也能生存下去。人類與其它普通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學會直立走路,有了豐富的思維,創造了語言文字,學會種麻織布縫衣遮體,懂得了用火烹飪燒煮食物,促進人類戰勝自然災害的文明進程。

晉源區民間社火鐵棍

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渴望風調雨順、農作豐收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在我們的先民遇到比人類強大的動物,借火以驅趕野獸對人類的威脅,通過掌握了火的利用,加快了人類的文明進化。

晉源區民間社火扭秧歌


在古代以群居生活的年代,經過千百萬年漫長的摸索總結經驗,人類發現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和日月星辰交替的輪迴,每到極寒之後,大地就會逐漸復甦,接著冰融雪化,氣候轉暖,草木發芽,預示著新的一年開始,為了祈盼新的一年水草豐茂可獵取更多的食物,通過人工栽培農作物而來年豐收,以求一年溫飽無憂,便在這萬物逢春之時,一個部落的人圍成一圈,中間點燃篝火,借火照明以驅避狼蟲虎豹的侵擾,並每人手中持有點燃的火把,頭頂樹枝、獸角、羽翼,臉戴面具,手把穀物器具,載歌載舞狂歡幾日,用以祭祀大地和上蒼對人類的恩賜,同時還要祭拜日月圖騰等諸神,以祈福禳災。這樣最原始的活動,久而久之代代傳承,就形成了人類早期的社火雛形。

晉源區民間社火背棍

關於「社火」二字的釋義,古代文獻皆有記載。「社」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在古代甲骨卜辭中以「土」為「社」,上古「土」就是「社」的本字,就像地面上的一堆土,先民聚土成堆,以便祭拜滋生萬物的土地神。戰國時加「示」成為「社」。「社」本義指土地神,又指祭祀土神,由此引申指祭祀土神的日子或地方。「社」的原始形態是一堆封土,其本義就是土地之神——社神。後來,祭土地神的地方亦稱「社」,即社廟。

晉源區民間社火馬馬社


社」為土地神,「稷」為穀神,稷又為百穀之長,因土地與農作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主要資源,於是社稷在周代即被奉為國家主神。後來,社稷成了國家的象徵,人們就用「江山社稷」來代表國家。周代的制度規定,每二十五家就要立一個社廟,故而「社」也引申為一種基層行政單位。古代帝王為了祈求天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社稷之神和天地日月之神及先祖。之後又引申出祭祀天下的叫社稷壇、祭天的為天壇、祭地的為地壇、祭日的為日壇、祭月的為月壇,祭祖宗的為祠堂,皇家祭祖的為太廟,於是經過千百年的傳承發展,每到逢時過節都要舉行慶祝祭祀活動,形成了名目繁多的民間傳統習俗社火。

晉源區民間社火舞龍


關於社火的傳說,古籍也有描述,據《禮記· 祭法》中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 」。相傳上古時代水神共工的兒子勾龍是社神。共工長得人臉蛇身,滿頭紅髮,性格暴烈好戰。一次他和祝融(傳說中的火神)作戰,一怒之下頭觸不周山,竟把撐天的柱子碰斷,頓時天崩地裂,洪水泛濫,多虧女媧煉了五彩石及時把天補好。勾龍見父親闖下大禍,心裡非常難過,於是把九州大裂縫一一填平。黃帝見狀,便封他為 「后土 」,讓他丈量並掌管土地,從此勾龍便成為人們祭祀的社神,即最大的「土地神」。傳說那位觸不周山的共工有個兒子死後變成了瘟疫鬼,到處散布瘟疫,這個瘟疫鬼啥都不怕,就怕響器煙火,故產生了擊器而歌、燃放煙火以消災祈福的民俗。社火起源於火,發展於社,遠古時代,火的出現,結束了人們茹毛飲血的荒蠻生活,人們對火奉若神明。因此,每遇災害、瘟疫就施煙火爆竹,並製作金鋼力士以逐疫驅瘟。這也許就是春節燃放煙花爆竹與點旺火的由來吧。

晉源區民間社火二鬼摔跤

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的不斷了解和有生以來的崇拜,中國原有的道教文化與外傳佛教文化的影響,「社火」又賦予了人們對佛道菩薩的祭拜活動,在歷朝對出過文臣武將忠孝賢良的地方也大搞社火祭祀。從宋代起,各種祭祀活動流傳開來,形成豐富多彩的「社火」文化。

晉源區民間社火舞龍燈


原始社會中,人類為戰勝野獸而生存,常在獵獸之後慶賀,或聚會扮獸慶賀,教育後代,樹立智、勇、謀各方本領。這是最早的扮獸戲和「村儺」活動。以至後來到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農家以戶族設「堂」,以村、堡設「社」;與「社」有關的事稱「社事」,「社鼓」,「社戲」,「社學」,諸如晉源一帶各村就有以社命名的街名或地方,如晉源區西寨村就有,堡三社、老社、西門社、南門社、西南社等以街命名的社名。再說的通俗一點,原始社會的的氏族公社,昔日的鄉鎮稱之為人民公社,現在的城市居民住宅片區和城改居民住宅片區,被稱作「社區」,這都與「社」的本意有歷史淵源,這所有的「社」會合起來,就是當前人類共同聚居生存的一個「社會」。

晉源區民間社火舞獅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形成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支撐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餘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傲然屹立。古老的民間社火有著頑強生命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將根植於民族文化的沃壤,經過上千年的傳承演變,歷久彌新而豐富多姿,在文化復興的今天更加綻放著獨特的異彩!

                               孟志宏

                    西寨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1年3月4月

作者簡介

孟志宏,西寨村人,男,1972年生,字藝學,號晉陽湖畔、汾水村夫,齋名《汾水棲居》。作者系晉源區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員、晉源區政協文史委委員、晉源區文旅局文保員、晉祠文化研究會會員、晉源區古太原文化研究會會員、山西孟子儒學文化研究會會員,西寨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相關焦點

  • 賞民俗 逛廟會 晉源區「兩節」文化活動「年味」十足
    今年晉源區「兩節」文化活動以「我們的節日」為載體,通過「賞晉陽民俗,逛蒙山廟會,過盛世大年」系列活動,充分展示晉源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和晉源人民人心向上、朝氣蓬勃的良好精神風貌。
  • 太原鑼鼓鼻祖「社家鼓」與西寨「龍鳳鑼鼓」!
    古代作為軍事要地出徵打戰常以鑼鼓助威鼓舞士氣,經過歷史變遷,演變成了迎神送祟的祭祀活動和開業吉慶的助興表演,成為太原鑼鼓的早期雛形。太原鑼鼓就是由早期的民間「社家鼓」演變而來,曲牌套路為「社鼓」,「社家鼓」等曲目。西寨村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打「社家鼓」表演,特別是「社家鼓」獨具特色的大小家具對打,更能體現出西寨村「社家鼓」在太原民間「社火」習俗中獨佔鰲頭的地位。
  • 洋縣、南鄭、城固民俗社火哪家強?
    金豬拜年辭舊歲激情飛揚迎新年2019年2月19日也就是農曆正月十五南鄭城區街道鑼鼓喧天、人聲鼎沸一片歡騰的景象來自南鄭區各個鄉鎮的龍燈與舞獅集體在城區的東、西大街上鬧新春為全區人民送去了誠摯的新春問候獻上了精彩紛呈的民俗表演
  • 太原「風火流星」登上央視國際頻道《非常傳奇》節目
    「風火流星」始創於明末清初,是融民間雜技與中華武術、音樂舞蹈為一體的傳統社火表演藝術。而《非常傳奇》欄目則是以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為主,帶領觀眾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傳承的精髓。錄製過程中,導演組想通過將現代舞蹈元素融入傳統文化之美,打造集傳統民俗與現代舞蹈相融合的文化盛宴。
  • 集賢社火 古樸與勇敢的民俗傳承
    集賢社火 古樸與勇敢的民俗傳承 集賢村東村、西村、新城村、北街村等村落的鄉親們依據各自社火隊的傳承,或乘車或騎馬或步行,在主要街道之間巡遊,引來十裡八鄉的群眾紛紛圍觀,很是熱鬧。      據了解,集賢社火形式多樣,是當地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是集賢老一輩人代代相傳,已有數百年歷史,其中一些獨特的展演形式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 晉源:晉水之源,三晉之源,浴火重生鳳凰城
    晉陽古城,是太原文明史的發軔與晉陽文化的起源,而明清太原縣城,成為晉陽古城的重生與延續,今天的晉源鎮,則傳承著晉陽古城和明清太原縣城的歷史與文脈。話說晉源█ 晉陽古城、明清太原縣城的位置關係,轉載自老童《龍城記》晉水之源,三晉之源民間傳說,太原地區曾經聳立過一座壯麗的城池,它橫跨汾河兩岸,位居全國三甲。
  • 晉源 | 五府營村的由來
    五府營村位於晉源新城東南部,這裡村土壤肥沃,歷史上盛產水稻、蓮藕,稻浪荷風,一派江南風光。有北國魚米鄉之譽,著名的晉祠風景區,有內八景和外八景之說。晉王朱棡根據當時的屯軍(軍隊編制,人員一邊服兵役一邊種地)政策,命五軍都督府的衛軍進駐今五府營村境域紮營,屯軍墾荒(類似於現代的軍墾農場),其後又允許帶家屬並定居下來,久而久之化兵為民,軍營也演變為村落。便定村名為「五府營」,即五軍都督府的營寨之意。太原縣的「九營十八寨」的村名,也是那時因屯軍而得的。
  • 家在太原 | 細說晉源那些新地名的歷史源流
    前段時間,太原市晉源區為轄區內的古太原縣城和晉源新城地區的21條道路進行了命名。晉源區自1998年建區以來首次大規模地命名新地名。
  • 文旅黃陵——民間藝術(三)民間社火
    社火,作為最古老的風俗,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來源於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對土地與火的崇拜,是遠古時期巫術和圖騰崇拜的產物,是古時候人們用來祭祀拜神進行的宗教活動。"社"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能驅邪避難。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社火在黃陵民間廣泛流傳,歷史悠久,是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太原:「風火流星」再次登上央視
    「風火流星」始創於明末清初,是融民間雜技與中華武術、音樂舞蹈為一體的傳統社火表演藝術。《非常傳奇》欄目是以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為主,帶領觀眾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和傳承的精髓。錄製過程中,導演組想通過將現代舞蹈元素融入傳統文化之美,打造集傳統民俗與現代舞蹈相融合的文化盛宴。在編導老師的指導下,大家精益求精,爭分奪秒,加緊排練,力求展現「風火流星」的又一種魅力。
  • 礦區白彪紅臉社火!河北的驕傲!
    補充介紹:《白彪紅臉社火》項目位於石家莊井陘礦區鳳山鎮白彪村。它是一項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武術表演項目,是群眾在年節慶典、廟會上自娛自樂,表演性強的民俗表現劇目。白彪的紅臉社火既能強生健體,又能反應歷史故事情節,又有真槍真刀的實戰觀賞性和表演技藝性,深受本村、礦區及井陘一帶人民的喜歡和熱愛,後來逐步普及到礦區和井陘一帶的十裡八鄉,促成了礦區和井陘一帶聯莊會的形成,這種真槍、真刀帶有實戰對打故事情節的表演,具有極強的觀賞性、藝術性,深受百姓歡迎,後來一直延續到現在千年不衰。
  • 「歡樂太原年」┃太原推出四大系列文化活動
    3、「時代之美·藝韻山西」——2020年歡樂中國年系列展覽時間:2019年12月3日—2020年2月9日地點:太原美術館活動安排:結合「韻味·山西文化旅遊中國年」翰墨精品系列展覽活動主題,開展庚子鼠年迎新畫展、母親的花——民間晉繡展、山西省第四屆文創產品展暨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太原百年影像展
  • 天之水網:甘肅天水李子園社火高蹺鬧新春
    2019年2月8日,正月初四,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娘娘壩鎮李子園花園村緱家莊農民自發組織的社火隊,在山村鄉野為村民帶來傳統的社火高蹺表演。平日寂靜的村落裡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耍獅子、踩高蹺、扭秧歌等傳統喜慶的社火表演給村民帶來一場節日裡的「草根文化大餐」。
  • 攝影故事:話說「社火」的畫臉
    >    以往過年正月裡,最熱鬧的莫過於民間有一種專屬農民們的春節裡最後狂歡,就是耍社火。去年和今年因為新冠疫情的原因,社火停耍咧!,但這不影響我寫社火,說社火。    「 社火」也叫「耍社火」 諧音亦稱 " 射虎" ,是我國西北地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社火」是指在年節祭祀或節日廟會裡迎神賽會上的各種雜戲、雜耍的表演。社是指群體組織的大型活動,「火」具有紅火、熱鬧之意。
  • 太原晉源「巧媳婦」 創新剪藝三十年
    中國青年網太原11月17日電 紅紙折上幾折,剪刀上下飛舞,紙屑紛紛落下......不到10分鐘,一張六角形的精緻團花剪紙便誕生了。近日,太原市晉源區美術館內,晉源「巧媳婦」趙敬玲正向市民展示自己的剪紙技藝。不少觀眾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讚她匠心獨運。
  • 晉源有座「明代石橋」 你知道在哪裡嗎?
    據明嘉靖《太原縣誌》載:「景泰元年,知縣劉敏,因舊基始築城,周圍七裡,高三丈,濠深一丈,門四……」據上,古太原縣城至今已有650多年歷史,當時築城牆、城濠、城門,沒有見在城濠上築橋的記載。清道光《太原縣誌》載「萬曆十八年,知縣陳增美舊濠外築女牆,牆外濬濠,闊七丈,深三丈,植柳環岸西北,湧水注東南城,賴以固。」縣誌中記錄有城濠的形制,也未見有關橋的記載。
  • 晉源故事 | 抗日英雄「火神爺」
    當時孫佔英調到太原縣第五區(今金勝鄉一帶)任抗日副區長。他和本區自衛隊長帶領20多名隊員,喬裝成日本憲兵隊來到「陶瓷研究所」,在敵人亳無防備恭候迎接之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起突襲,摧毀了這個日偽軍據點,拔掉了西山邊上的一顆毒牙,掃除了我抗日人員從平川進出西山抗日根據地之障礙。一次孫佔英得情報,南堰鎮(今南堰村)敵人據點的偽軍因事外出,只留二、三個守門的。
  • 到丹鳳看中國新年傳統民俗最驚險的表演——高臺芯子
    由於丹鳳縣所處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秦楚文化的雙重影響,加上丹鳳人樂於接受外來文化思想,使得"高臺芯子"藝術在當地不斷發揚光大,它即有秦人的勇敢豪放,又有江南楚文化的委婉細膩,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每到過年過節和重大活動時,就會表演這種既驚險又刺激的節目。丹鳳社火是丹鳳縣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 大手牽小手、山西家家遊,平遙賞民俗、雲丘品文化!
    小夥伴們從相識到朋友,一同參加體驗項目比賽,豐厚的獎品等你拿平遙古城、雲丘山、壺口瀑布、五臺山、太原雙飛五天出發日期:2月19日、20日、21日價格:4388元/人行程特色★> 獨家推出「平遙賞民俗、雲丘品文化、山西過大年」2+1親子民俗體驗遊,給幸福加分、為成長加油。
  • 晉源 | 探訪太山金棺之秘
    至此,太山龍泉寺舍利塔地宮內的五重棺槨呈現在世人面前,當時太原電視臺還實況直播、各級報紙也報導這一重大文物發現,一時成為晉源、太原、山西及全國的一大新聞。雖然太山五重棺槨偶然驚喜出世了,但也有許多神秘的問題待向世人揭秘:這五重棺槨是何朝代文物?那金棺上繫著的蝴蝶結是否能解開?尤其是金棺內到底珍藏著什麼寶物?……我們期待今天的探訪能一一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