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詩意世界
引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召集國民黨高層在南京召開會議,會上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拋出了著名的「三日亡國論」,國民黨內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妥協甚至投降,一派主張抗日到底,吵得不可開交,據參加會議的馮玉祥回憶著作《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第六章《為"九一八"在南京會議的蔣介石》中記載:
(九一八事變後)又到南京開幾中全會,大家所討論的事情都是為了抗戰。蔣介石和他親信的人大唱"抗日三天亡國論"。蔣說:"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了。"因為蔣這樣說,何應欽、汪精衛說得更厲害了,何應欽說:"日本有多少煙囪,日本人有多少工廠,我們如何能比,不抵抗還可支持幾天。"除了蔣、何、汪本人不主張抵抗外,他們的親近人也都隨他們一樣的主張,因此會場裡頭分成兩大派,一派即"三天亡國論",另外一派是抗日派,說誰阻礙抗日,誰就是亡國奴。
1932年1月11日,蔣介石在浙江奉化發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演講,正式向社會公眾拋出抗日「三日亡國論」:
「以中國國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於二十四小時之內侵佔吉、遼之範圍,若再予絕交宣戰之口實,則……必至沿海各地及長江流域,在三日內悉為敵人所蹂躪。」
蔣介石的這一演說被上海《時世新報》1932年1月21-23日連續報導,對時局及全國抗日引起極大的消極影響,堅定了日本「中國絕不敢抵抗」的判斷,激起日本加快吞併中國的步伐。今天我們已經知道14年抗日戰爭的經過和結果——蔣介石領導國民黨正面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說實話,正面戰場打得很慘烈、很英勇,甚至悲壯,但也很「不漂亮」,甚至讓人覺得窩囊和憋氣。
很多人覺得「打得窩囊」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器不如人」——我們的武器不好所以實力不強。在國防整體實力及武器裝備上,我們當時確實與日本存在較大差距,面對已經實現工業化的日本,我們無論是陸軍的常規武器,還是炮兵海軍空軍等技術兵種,中國軍隊都處於絕對的劣勢狀態,就是裝備精良的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也無法與日軍相比。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況且,國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是處處不如人,有些方面甚至優於甚至超越了日軍……
有世界級大殺器,輕武器佔據優勢
有一個事實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會相信——九一八事變前,張學良的東北軍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都遠遠超過當時的關東軍。
人數上:當時的關東軍正規軍只有10600人,在鄉軍人約1萬人,警察3000人,日本駐朝鮮軍2個師團約3萬人。而東北軍是44.8萬,其中正規軍26.8萬,駐在平津一帶的精銳有11萬左右,駐在奉天的精銳有6萬左右(編者註:一旦東北發生動亂駐防長城沿線的部隊可在很短時間內馳援東北戰場),對關東軍佔絕對優勢。
武器裝備上:東北軍擁有由法國雷諾中型坦克為主力的中國最強大的裝甲部,擁有當時全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奉天兵工廠(編者註:能夠自主生產槍,炮,炸彈等一系列產品,在當時也屬於世界中上遊水平了)尤其是張學良從法國進口的摺疊式衝鋒舟,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都沒有比這個衝鋒舟要先進的武器。而日軍方面,我這裡引用日軍參謀本部軍事課長永田鐵山1931年春天到滿洲視察時說的話:
「雖說張學良軍隊素質不高,但也有22萬人。人家還有三十幾架飛機,咱們什麼都沒有。一旦有事,你們準備怎麼辦?」為此,他專門指示從日本本土調來2門24釐米的笨炮以壯聲威
日軍幾乎不費一槍一單佔領東北後,統計繳獲的武器裝備大致如下:
除了兵工廠的坦克,衝鋒舟,還有封存入庫的武器,步槍15萬支,子彈300萬發,迫擊炮600門,炮彈40萬發,山,野,重炮約250門,炮彈10萬餘發,各種火藥40萬磅,各式飛機200餘架(其中先進作戰飛機30多架),先進坦克25輛,還有大量的日軍根本沒有的捷克式衝鋒鎗!
九一八事變不能多說,說多了都是淚。整個抗戰時期,武器裝備碾壓日軍的也就是這一次,結果未戰先「逃」。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步步緊逼,我國開始了長達14年的抗戰,整個抗戰時期,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對比,國軍的優勢有以下4個:
第一,輕武器佔優。日軍雖然實現了工業化,但是與蘇聯、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相差甚遠。中國通過外援及購買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雙方之間的差距。中國戰場上交戰雙方機械化程度相對都較低,輕武器仍唱主角。
中國前期只有靠蘇援建立的第五軍(基幹是第二OO師),日軍投入的機械化部隊也只有第五師團和第三戰車師團。在中日兩軍的傷亡中,槍傷都佔一半以上,相比歐洲戰場上陸海空機械化裝備的交鋒,亞洲戰場卻多是步機槍、迫擊炮、刺刀等輕武器的較量。
第二,槍械數量遠超日軍。從1937年至1945年,日軍對華作戰兵力保持在50萬至105萬之間,其中半數裝備槍枝(多數炮兵和勤務人員不配槍)。國民黨軍一線兵力則保持在200萬至300萬,也有半數配備槍枝,此外民間也有大量槍枝,如「駁殼槍」便有近百萬支。
第三,槍械質量上稍優於侵華日軍。中國軍隊各個派系(不包含紅軍)都對德式7.9毫米口徑步槍,早期大批量裝備毛瑟槍的改進型——「漢陽造」。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建議下以德式毛瑟98K步槍為標準統一全軍(編者註:此槍在二戰中一直是德軍的主要裝備,性能優於日軍的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槍,即「三八大蓋」,日軍為了縮小這方面差距,1939年專門研製出與德國毛瑟98K性能相當的7.7毫米口徑的99步槍,但是裝備數量較少),另外外在國內將其仿造後起名「中正式」。
第四,機槍和手槍性能優於日軍。國軍裝備的捷克7.9毫米口徑輕機槍質量優於日軍的大正11年式輕機槍(即「歪把子」),日軍為彌補差距,1939年日軍研製出99式輕機槍,但同樣沒有大量量產。中國軍隊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需要用水冷卻)性能優於日軍的92式(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抗戰後期,國軍還大量裝備了美制「湯姆遜」、英制「斯登」衝鋒鎗。國軍裝備的德式毛瑟自動手槍(「20響」)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手槍,日軍的則是「二戰時最差的手槍」「王八盒子」。
重火力方面,日軍整體上要優於國軍。但是中日雙方作戰流動性較大,野戰中,雙方主要使用輕型線膛炮和迫擊炮,使用重炮的場合不多。日軍最大的優勢是空軍和海軍,幾乎是碾壓國軍。但是抗戰歷史上,中國軍隊曾經擁有的一些世界頂級裝備,戰場上給日軍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面積」。
第一,T26輕型坦克。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黨曾擁有96輛性能優於日軍坦克的「巨無霸」坦克。淞滬會戰中,中國投入的是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高水平的「維克斯」6B坦克,日軍使用的是仿製英國MKII坦克製成的89乙式坦克,比維克斯」6B坦克相差整整一代。由於日軍坦克數量有限,性能落後,所以在數月內都未能突破「國軍」防線。
1938年,國軍得到了蘇聯援助的83輛T26輕型坦克(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世界設計最成功的輕型坦克」)。其中72輛裝備中國唯一的機械化部隊200師,形成的戰鬥力吊打日本坦克。
1939年的崑崙關血戰上,也正是由T26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成功從側翼切斷了日軍退路,才叫日軍第21旅團,遭受了傷亡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毀滅打擊。
第二,萊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彈炮。東北被日軍佔領,繳獲了當時中國最好的炮廠和各式重炮。另外,日軍的艦炮威力更是巨大,每一次大型戰役,挨炸的中國軍隊除了罵「日本鬼子」,還要捎帶上「張學良」。為了彌補劣勢,中國引進當時領先全球的重型火炮萊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彈炮,受到日本外交幹擾,德國最終交付給我們24門。
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國軍利用這24門重炮組成「機械化重炮兵團」。這種重炮每發炮彈重達43公斤,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重大戰役中,萊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彈炮大顯神威,團滅一批批日軍,成了日軍的噩夢。
第三,B24重型轟炸機。中國空軍打到1941年,幾乎是山窮水盡。絕望之下的反擊是辛酸——1938年中國兩架B10轟炸機飛到日本長崎上空向民眾散發揭露侵華罪行的傳單,表達抗戰決心,這一幕實在令國人淚目。
從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華日軍一線作戰飛機保持在500架左右,並能迅速補充。中國空軍的飛機全靠外購,性能與日軍戰鬥機相當,卻因飛行員和戰機都缺乏補充能力而越打越少。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支援中國,陳納德的「飛虎隊」進入中國戰場,開始扭轉空戰形勢。B24轟炸機更是讓中國空軍嘗到了「報仇雪恨」的快感。
據日軍戰史記載,衡陽圍攻戰時,前沿部隊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樣鑽在洞裡」,因供應不濟只好讓士兵用鋼盔舂米吃。1943年5月,中國空軍的B24轟炸機,對日軍在河內三亞等地的軍事目標發起打擊,打得日軍懷疑人生。
自此,中國空軍奪回制空權,牢牢壓制住了日本空軍。從1942年秋至1945年初,美國向國民黨軍提供了13個軍的美械裝備,如在緬甸作戰的新一軍1個師的火力超過日軍1個師團。
結語
抗戰後期,武器裝備數量和質量大大得到提升甚至超越日軍的國軍仍然連遭大敗(打通中印公路的攻勢外除外),1944年至1945年面對窮途末路的日軍,國軍丟失了36個機場,惹得陳納德大罵國軍「爛泥扶不上牆」,抗戰後期的豫湘桂戰役中,國軍一潰千裡,被盟友所鄙視,即使日本投降後,心裡也表示「很不服氣」,只承認敗在美蘇手裡,而不是被中國軍隊打敗。
當時,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武器裝備其實是最為落後的(編者註:主要是「小米加步槍」和戰場繳獲),也得不到大量的外援(編者註:蘇聯的主要援助對象也是國民黨,而不是我黨!)最後反而「出乎意料」成了最後的勝利者,這正應了那句話:「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