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我們真的「器不如人」嗎?日軍不服:國軍有世界級先進武器

2021-01-19 騰訊網

文:詩意世界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召集國民黨高層在南京召開會議,會上蔣介石在國民黨內拋出了著名的「三日亡國論」,國民黨內分成兩派,一派主張妥協甚至投降,一派主張抗日到底,吵得不可開交,據參加會議的馮玉祥回憶著作《我所認識的蔣介石》第六章《為"九一八"在南京會議的蔣介石》中記載:

(九一八事變後)又到南京開幾中全會,大家所討論的事情都是為了抗戰。蔣介石和他親信的人大唱"抗日三天亡國論"。蔣說:"槍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訓練不如人,機器不如人,工廠不如人,拿什麼和日本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頂多三天就亡國了。"因為蔣這樣說,何應欽、汪精衛說得更厲害了,何應欽說:"日本有多少煙囪,日本人有多少工廠,我們如何能比,不抵抗還可支持幾天。"除了蔣、何、汪本人不主張抵抗外,他們的親近人也都隨他們一樣的主張,因此會場裡頭分成兩大派,一派即"三天亡國論",另外一派是抗日派,說誰阻礙抗日,誰就是亡國奴。

1932年1月11日,蔣介石在浙江奉化發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的演講,正式向社會公眾拋出抗日「三日亡國論」:

「以中國國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於二十四小時之內侵佔吉、遼之範圍,若再予絕交宣戰之口實,則……必至沿海各地及長江流域,在三日內悉為敵人所蹂躪。」

蔣介石的這一演說被上海《時世新報》1932年1月21-23日連續報導,對時局及全國抗日引起極大的消極影響,堅定了日本「中國絕不敢抵抗」的判斷,激起日本加快吞併中國的步伐。今天我們已經知道14年抗日戰爭的經過和結果——蔣介石領導國民黨正面戰場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但說實話,正面戰場打得很慘烈、很英勇,甚至悲壯,但也很「不漂亮」,甚至讓人覺得窩囊和憋氣。

很多人覺得「打得窩囊」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器不如人」——我們的武器不好所以實力不強。在國防整體實力及武器裝備上,我們當時確實與日本存在較大差距,面對已經實現工業化的日本,我們無論是陸軍的常規武器,還是炮兵海軍空軍等技術兵種,中國軍隊都處於絕對的劣勢狀態,就是裝備精良的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也無法與日軍相比。

「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況且,國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是處處不如人,有些方面甚至優於甚至超越了日軍……

有世界級大殺器,輕武器佔據優勢

有一個事實說出來,可能很多人不會相信——九一八事變前,張學良的東北軍無論是人數還是武器裝備都遠遠超過當時的關東軍。

人數上:當時的關東軍正規軍只有10600人,在鄉軍人約1萬人,警察3000人,日本駐朝鮮軍2個師團約3萬人。而東北軍是44.8萬,其中正規軍26.8萬,駐在平津一帶的精銳有11萬左右,駐在奉天的精銳有6萬左右(編者註:一旦東北發生動亂駐防長城沿線的部隊可在很短時間內馳援東北戰場),對關東軍佔絕對優勢。

武器裝備上:東北軍擁有由法國雷諾中型坦克為主力的中國最強大的裝甲部,擁有當時全中國最大的兵工廠——奉天兵工廠(編者註:能夠自主生產槍,炮,炸彈等一系列產品,在當時也屬於世界中上遊水平了)尤其是張學良從法國進口的摺疊式衝鋒舟,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都沒有比這個衝鋒舟要先進的武器。而日軍方面,我這裡引用日軍參謀本部軍事課長永田鐵山1931年春天到滿洲視察時說的話:

「雖說張學良軍隊素質不高,但也有22萬人。人家還有三十幾架飛機,咱們什麼都沒有。一旦有事,你們準備怎麼辦?」為此,他專門指示從日本本土調來2門24釐米的笨炮以壯聲威

日軍幾乎不費一槍一單佔領東北後,統計繳獲的武器裝備大致如下:

除了兵工廠的坦克,衝鋒舟,還有封存入庫的武器,步槍15萬支,子彈300萬發,迫擊炮600門,炮彈40萬發,山,野,重炮約250門,炮彈10萬餘發,各種火藥40萬磅,各式飛機200餘架(其中先進作戰飛機30多架),先進坦克25輛,還有大量的日軍根本沒有的捷克式衝鋒鎗!

九一八事變不能多說,說多了都是淚。整個抗戰時期,武器裝備碾壓日軍的也就是這一次,結果未戰先「逃」。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步步緊逼,我國開始了長達14年的抗戰,整個抗戰時期,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對比,國軍的優勢有以下4個:

第一,輕武器佔優。日軍雖然實現了工業化,但是與蘇聯、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還是相差甚遠。中國通過外援及購買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雙方之間的差距。中國戰場上交戰雙方機械化程度相對都較低,輕武器仍唱主角。

中國前期只有靠蘇援建立的第五軍(基幹是第二OO師),日軍投入的機械化部隊也只有第五師團和第三戰車師團。在中日兩軍的傷亡中,槍傷都佔一半以上,相比歐洲戰場上陸海空機械化裝備的交鋒,亞洲戰場卻多是步機槍、迫擊炮、刺刀等輕武器的較量。

第二,槍械數量遠超日軍。從1937年至1945年,日軍對華作戰兵力保持在50萬至105萬之間,其中半數裝備槍枝(多數炮兵和勤務人員不配槍)。國民黨軍一線兵力則保持在200萬至300萬,也有半數配備槍枝,此外民間也有大量槍枝,如「駁殼槍」便有近百萬支。

第三,槍械質量上稍優於侵華日軍。中國軍隊各個派系(不包含紅軍)都對德式7.9毫米口徑步槍,早期大批量裝備毛瑟槍的改進型——「漢陽造」。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在德國顧問建議下以德式毛瑟98K步槍為標準統一全軍(編者註:此槍在二戰中一直是德軍的主要裝備,性能優於日軍的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槍,即「三八大蓋」,日軍為了縮小這方面差距,1939年專門研製出與德國毛瑟98K性能相當的7.7毫米口徑的99步槍,但是裝備數量較少),另外外在國內將其仿造後起名「中正式」。

第四,機槍和手槍性能優於日軍。國軍裝備的捷克7.9毫米口徑輕機槍質量優於日軍的大正11年式輕機槍(即「歪把子」),日軍為彌補差距,1939年日軍研製出99式輕機槍,但同樣沒有大量量產。中國軍隊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需要用水冷卻)性能優於日軍的92式(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抗戰後期,國軍還大量裝備了美制「湯姆遜」、英制「斯登」衝鋒鎗。國軍裝備的德式毛瑟自動手槍(「20響」)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手槍,日軍的則是「二戰時最差的手槍」「王八盒子」。

重火力方面,日軍整體上要優於國軍。但是中日雙方作戰流動性較大,野戰中,雙方主要使用輕型線膛炮和迫擊炮,使用重炮的場合不多。日軍最大的優勢是空軍和海軍,幾乎是碾壓國軍。但是抗戰歷史上,中國軍隊曾經擁有的一些世界頂級裝備,戰場上給日軍造成很大的「心理陰影面積」。

第一,T26輕型坦克。全面抗戰爆發前,國民黨曾擁有96輛性能優於日軍坦克的「巨無霸」坦克。淞滬會戰中,中國投入的是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最高水平的「維克斯」6B坦克,日軍使用的是仿製英國MKII坦克製成的89乙式坦克,比維克斯」6B坦克相差整整一代。由於日軍坦克數量有限,性能落後,所以在數月內都未能突破「國軍」防線。

1938年,國軍得到了蘇聯援助的83輛T26輕型坦克(被譽為20世紀30年代「世界設計最成功的輕型坦克」)。其中72輛裝備中國唯一的機械化部隊200師,形成的戰鬥力吊打日本坦克。

1939年的崑崙關血戰上,也正是由T26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成功從側翼切斷了日軍退路,才叫日軍第21旅團,遭受了傷亡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毀滅打擊。

第二,萊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彈炮。東北被日軍佔領,繳獲了當時中國最好的炮廠和各式重炮。另外,日軍的艦炮威力更是巨大,每一次大型戰役,挨炸的中國軍隊除了罵「日本鬼子」,還要捎帶上「張學良」。為了彌補劣勢,中國引進當時領先全球的重型火炮萊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彈炮,受到日本外交幹擾,德國最終交付給我們24門。

在德國顧問的幫助下,國軍利用這24門重炮組成「機械化重炮兵團」。這種重炮每發炮彈重達43公斤,在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重大戰役中,萊茵式三十二倍重榴彈炮大顯神威,團滅一批批日軍,成了日軍的噩夢。

第三,B24重型轟炸機。中國空軍打到1941年,幾乎是山窮水盡。絕望之下的反擊是辛酸——1938年中國兩架B10轟炸機飛到日本長崎上空向民眾散發揭露侵華罪行的傳單,表達抗戰決心,這一幕實在令國人淚目。

從1937年秋至1941年末,侵華日軍一線作戰飛機保持在500架左右,並能迅速補充。中國空軍的飛機全靠外購,性能與日軍戰鬥機相當,卻因飛行員和戰機都缺乏補充能力而越打越少。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開始支援中國,陳納德的「飛虎隊」進入中國戰場,開始扭轉空戰形勢。B24轟炸機更是讓中國空軍嘗到了「報仇雪恨」的快感。

據日軍戰史記載,衡陽圍攻戰時,前沿部隊白天都「要像地老鼠一樣鑽在洞裡」,因供應不濟只好讓士兵用鋼盔舂米吃。1943年5月,中國空軍的B24轟炸機,對日軍在河內三亞等地的軍事目標發起打擊,打得日軍懷疑人生。

自此,中國空軍奪回制空權,牢牢壓制住了日本空軍。從1942年秋至1945年初,美國向國民黨軍提供了13個軍的美械裝備,如在緬甸作戰的新一軍1個師的火力超過日軍1個師團。

結語

抗戰後期,武器裝備數量和質量大大得到提升甚至超越日軍的國軍仍然連遭大敗(打通中印公路的攻勢外除外),1944年至1945年面對窮途末路的日軍,國軍丟失了36個機場,惹得陳納德大罵國軍「爛泥扶不上牆」,抗戰後期的豫湘桂戰役中,國軍一潰千裡,被盟友所鄙視,即使日本投降後,心裡也表示「很不服氣」,只承認敗在美蘇手裡,而不是被中國軍隊打敗。

當時,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武器裝備其實是最為落後的(編者註:主要是「小米加步槍」和戰場繳獲),也得不到大量的外援(編者註:蘇聯的主要援助對象也是國民黨,而不是我黨!)最後反而「出乎意料」成了最後的勝利者,這正應了那句話:「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

相關焦點

  • 詳解《八佰》:國軍的雜牌軍不如王牌軍嗎?德械師是否為抗戰主力
    再加上網絡上始終不缺渲染國軍德械師如何神勇的帖子,這似乎給人一種印象:即接受德國訓練與裝備的精銳德械師,遠比地方軍閥的「雜牌軍」更能給日軍慘重傷亡。不過,雜牌軍不如王牌軍嗎?國軍德械師又是否為抗戰主力?
  • 抗戰時期國軍真實戰力,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日本侵華老兵這樣說
    抗日戰爭打響了之後,我們國內也結束了內戰,開始了聯合抗日,當初國內的中央政府,還是國民黨的政府,在抗日初期的時候,國軍是抗戰的主力部隊,當時我黨雖然也有軍隊,但是規模始終沒有國軍大。
  • 抗日時,八路軍最牛的武器,一共200具,打一發都有師長批准
    導語:抗日時,八路軍最牛的武器,一共200具,打一發都有師長批准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打仗亦不例外,軍隊武器是十分重要的,強大的武器裝備很大程度上能左右戰局,使戰場向理想的方向靠攏。八路軍在我們印象中是一窮二白的,武器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繳獲得來的,武器裝備遠落後於當時的日軍和國軍。可是你知道嗎?八路軍剛建立時,也從國軍手中獲批了一批十分先進的武器。那麼,當時八路軍最牛的武器到底是什麼呢?
  • 抗戰時一個軍規模有多大?來看看我國軍隊和日軍的編制有啥不同
    那個時候的中國陸軍,共計有40個番號的集團軍加入了這場戰鬥。中國的總人口比日本多了幾倍,然而中國的軍隊,常規人數只有400-500萬的樣子,全盛時期,差不多也只有540萬。日本卻不一樣,就算國土面積那麼小,但是拿出了700萬的兵力來,從軍隊數量來說,大大超過中國。大家都知道日軍採用的師團編制,不過,師團的規模具體是什麼概念,極少人真的了解,很多人心裡有個很模糊的概念,也就是中國的一個師那麼大。
  • 《亮劍》楚雲飛的國軍第89師,你知道在真實的抗戰時到點有多強嗎?
    《亮劍》這部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其中楚雲飛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人物,此人先在第二戰區擔任晉綏軍358團團長,此後在解放戰爭中又擔任中央軍第89師師長,89師在《亮劍》中的抗戰部分劇情並沒有講到,那麼楚雲飛的第89師在真實的抗戰中到底實力如何呢?
  • 八年抗戰時期,國軍與八路軍,各自擊斃多少日軍高級將領
    雖然雙方關係很微妙,但是面對侵略者,他們都是一致對外,共同抗擊日軍,並且在八年抗戰時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且,還擊斃了許多日軍高級將領,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在八年抗戰時期,蔣介石領導的國軍與八路軍,各自擊斃多少日軍高級將領。
  • 國軍實戰經驗豐富,日軍三十年不打仗,為什麼國軍還是打不過?
    在抗戰開始的時候,就有一部分國軍高級將領認為,中國長期處在內戰狀態,軍閥混戰,連年不休,從將領到基層軍官都經驗豐富,而日本自從日俄戰爭之後,沒有再經歷過大戰,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從將領到基層居民觀都缺乏實戰經驗。比如李宗仁在回憶錄裡就吐槽日軍雖然戰術素養確實高,但基本上沒有戰略。
  • 淞滬抗戰期間,國軍80萬人為何打不贏30萬日軍?雙方的差距在哪?
    日本明治天皇早在1868年就確立了以武力徵服世界的方針,並於19世紀80年代逐步成熟,直到甲午戰爭時才被證實。那時候,日本是以戰爭手段對外擴張,侵吞朝鮮、中國等國。小軍閥,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野心?自「脫亞入歐」以來,日本的實力和野心發起了全面西化和現代化改革運動,使其國力急劇膨脹。
  • 雜牌軍VS王牌軍,國民黨德械師是抗戰的主力嗎?
    我們不禁要問:受德國訓練與裝備的精銳德械師,真的比地方軍閥「雜牌軍」更能打仗嗎?事實上,真正完成整編的國軍德械師僅有第36師、第87師、第88師以及中央教導總隊,其餘號稱接受德式訓練的調整師,不過只是按照德制改變建置,裝備不但不如真正的德械師,現代化訓練也未悉數完成。
  • 八年抗戰,中國軍隊為啥在陣地戰中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
    如果抗日戰場上,國軍打了敗仗,連潰兵都沒有,或者被全殲,或者全部成了日軍的俘虜,那中國才真的要完了。 抗日戰爭初期,日軍處攻勢,中國處守勢,但是,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整體配合方面,遠遠落後於日軍,所以,中國軍隊雖然數量上佔優勢,也只能守,不敢主動進攻。 即使是守,中國軍隊的戰術運用也十分窘迫。最典型的例子是淞滬會戰。中國軍隊一個師防守的正面非常狹窄,平均只有二三公裡,日軍一發炮彈落下來,就能炸死很多人。
  •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 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日戰爭時期,以國民黨軍為主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日軍進行了22次大型會戰,大小戰役共計四萬餘次,而且每一次大型會戰都是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的大型會戰。
  • 抗戰八年,為何日軍直到最後,都沒打陝西?
    關中地區作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糧倉,對於二戰時期的日本軍隊來說應該是一塊「肥肉」,但是為什麼直到抗戰結束,日軍都沒去打陝西? 自抗戰開始以來,陝西是少有沒被日軍鐵蹄踐踏的土地。
  • 抗戰國軍老照片,29軍大刀隊虎虎生風,張自忠將軍目光如炬
    這些老照片大多拍自抗戰時期,是當時國軍官兵抗擊日寇最真實的寫照,圖中為我29軍大刀隊,這支部隊曾給日軍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虎虎生風,是一支讓國人驕傲的部隊,不過也要承認當時的中國軍隊中還在使用大刀,也說明那時我們真的很貧窮,武器裝備很落後。
  • 抗日戰爭時我軍一個軍的有多少人?真的還沒有日軍師團人多?
    日軍以效忠天皇、擅長研究特殊武器被世人知曉。在二戰期間日軍四處挑起禍端,他在各個戰場的軍隊總的來說有四股力量。首先是精銳部隊關東軍,以及華北方面軍,在上海地區作戰的華中方面軍,海軍中國方艦隊這四大作戰集團,這幾大作戰集團之間互不交叉,整體實力達到平衡狀態,每一支都覺得自己是最優秀的,幾大軍事力量之間有內鬥現象,內鬥不止。
  • 抗戰國軍裝備了大批德式武器,為何在火力上還是壓制不住日軍?
    在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也曾裝備了大量的德械師,但在與裝備明顯遜於德式裝備的日軍對陣之時,幾乎每次都是一觸即潰,那麼問題究竟出在了哪? 上世紀30年代,國民黨政府曾經與德國有過一段密切的軍事合作,那時德國不僅向中國出售了大量的武器裝備,而且還向中國派出軍事顧問,協助中國組建了一批裝備精良的部隊,與就那些所謂的通常被稱為德械師。
  • 抗戰時期:國軍步兵槍械不比日軍差,火炮種類繁多只是數量少
    抗戰時期,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各地無處不在的抗日遊擊隊組織,其裝備就比較差了,步槍基本上是以漢陽造、老套筒等晚清和民國時期生產的步兵槍械為主,輕重機槍數量極少,基本上沒有榴彈炮,只有少量60mm迫擊炮等。
  • 直擊日軍戰敗投降時的真實場景:看看和電影中相比有哪些地方不同
    東三省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而且還是工業體系最為完整的一個地區,如果東三省沒有落入日軍之手,那中國在抗戰初期也不會過的那麼艱難。當時的日軍攻入東北以後,肆意殘害中國民眾,每當我翻閱那些老照片時總能感到一陣刻骨的寒意,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真實場景和影視作品比起來有哪些不一樣。
  • 抗戰有多艱苦,看看八路軍最先進的兵工廠和武器就知道了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可能無法想像當時有多苦難,讓我們看看當時八路軍最好的兵工廠就能知道一二了。 抗戰時期,為了解決武器彈藥的問題,八路軍總部創建了許多兵工廠,而其中黃崖洞兵工廠是創建最早的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個兵工廠,又稱水窯兵工廠。
  • 看看抗戰時期國軍各系軍隊,才知道我們的安定來之不易
    但日本侵華戰爭的來臨是的我們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為中國作戰。尤其是國軍,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戰鬥都是國軍與日本正面剛,成牽制住日本的勢力。雖然當時中國的武器裝備落後,國家動亂,沒有一個良好的秩序環境可以好好發展,但中國仍然有著軍隊的系別系統,武器裝備雖然沒有辦法跟當時的日本相比,但國軍的各個系的士兵也都是各自使用的作戰武器。
  • 抗戰時最慘重的攻堅戰:孤城守軍擋住日軍機械化部隊47天,一潰千裡!
    數日即輕鬆突破國軍重兵把守的黃河防線,國民黨第一戰區正副司令長官蔣鼎文湯恩伯分屬不同派系,彼此各懷鬼胎,日軍到來後二人不思如何退敵,只想著保存實力,指派雜牌軍去拖延日軍,結果豫中戰場一潰千裡,死傷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