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代的邊塞詩你會幾首呢?

2021-01-19 教育孩子是最大的投資

曾有人做過粗略統計,說唐代詩人中,無論著名的還是不著名的,至少都寫過一首邊塞詩。朝堂高官,軍隊武將,甚至是文弱書生也都能寫出豪放的邊塞詩,而大唐的自信與豪情,就融化在一幅幅邊塞詩的美景當中。

在唐朝,很多有志向的年輕人都想要入朝為官,造福百姓。但官不是那麼好當的,要麼你去參加科舉考試,考上了才能有當官的機會;要麼你名聲在外,有人向朝廷推薦你。

如果你既沒怎麼讀過書,也沒什麼名氣,那你還可以選擇第三條路——邊塞從軍。唐朝疆域遼闊,邊境一帶總是發生戰亂,這給很多想要建功立業的人創造了大好的機會,只要你能在戰場上立功,當官就不難。

所以,一大批熱血青年投身邊塞,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進詩中,這就有了邊塞詩。來到邊塞的人大都胸懷大志,急於建功立業,所以此時的邊塞詩是這樣的: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寧可做個低級軍官,也不想做個書生老死窗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就算沙子穿破了我們的金甲,不攻破樓蘭城我們堅決不回家。

辛勞與責任,光榮與夢想,都在氣勢如虹的邊塞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然而,大多數人也只有三分鐘的新鮮感,時間一長,熱情就開始減退。再加上邊塞條件艱苦,冬天奇寒無比,大風一吹,天天都是沙塵暴。這時,戰士們開始想家了。此時的邊塞詩是這樣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何必吹《折楊柳》這種哀傷的曲子,埋怨楊柳不發芽、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媳婦想念丈夫,差點兒哭斷了腸子,丈夫也想念妻子,但只能回頭朝家的方向望上幾眼。

話說回來,邊塞徵戰自然有殺敵立功的機會,但畢竟戰爭是殘酷的,當大家目睹戰場上血腥殘忍的場面時,很多人已經不想再打仗了,只想世界和平,各民族和睦相處。此時的邊塞詩是這樣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要是我喝多了醉倒在戰場上,也請你不要笑話我,自古以來出

打仗的能有幾個人返回家鄉呢?

有人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意氣風發的時代,因為強大,也因為壯美。遼闊的疆土,壯麗的河山,常常令詩人們陡增豪邁之情,而這份沖天的志向,又通過恢弘的詩篇豐富了大唐的雄壯氣概。

黃沙漫漫,白雪紛紛,邊塞生活的艱辛不言而喻,但詩人們還是爭先恐後地湧向塞外軍營,揮灑年輕的赤誠與激情,他們憑藉智慧、勇敢和才華,在人群中脫穎而出,青史留名。而在他們身後,不知有多少無名英雄長眠沙場。

下單——樂死人的文學史,贈送唐代20個音頻,宋代音頻18音頻+竇昕老師點評四大名著考點解析20個視頻,遠遠超出書的價值!

相關焦點

  • 盛唐時期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及藝術特點
    導語:描寫邊塞的詩歌,在漢代就已經有不少,如《出塞》、《關山月》等樂府詩。這些內容題材仍然被後世的文人們所使用,但是卻沒有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流派。邊塞詩派的真正形成和盛行,是在盛唐時期。盛唐時期會盛行邊塞詩派是有現實根源的,主要在於初唐時期,突厥、吐蕃等不斷對唐朝進行騷擾,在唐太宗的帶領下,才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安寧。並且不是的邊塞詩人都有戎馬經歷,對邊塞有一定的了解。再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邊塞詩派稱為了盛唐盛行的流派。
  • 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它與盛唐詩壇其它佳作一樣,體現了「盛唐氣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折光。邊塞詩人這種積極樂觀的氣度,強健豪爽的風貌,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辛文房曾在《唐才子傳》中稱譽岑參這些詩說:「唐興罕見此作。」盛唐邊塞詩中描寫山川風光的詩篇,開拓了邊塞詩新的領域,那五光十色的邊疆景色,峻峭挺拔的風格在邊塞詩的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標誌著盛唐邊塞詩發展的水平。
  • 王維是詩的全才?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王維和另外一個盛唐詩人孟浩然並稱為田園山水詩派別的大師,與孟浩然專業隱居、專業寫山水田園詩歌不同,王維詩歌體現了豐富多彩的風格和形式,可以說,當時盛唐流行的邊塞詩、送別詩、遊俠詩、山水田園詩等形式中,王維都有絕佳的作品,可以說,王維算得上是盛唐時代最為全面的、天才的詩人。
  • 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開篇20字寫盡邊塞風光,背後卻「唱反調」
    【臨其詩境】今天來欣賞一首不是專門寫馬的詩,但是詩中所描寫到的人物,他們的日常生活與馬也脫不開關係。作者是唐代的王昌齡,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之一。王昌齡一直到不惑之年才中了進士,開始自己的仕途,他的官運也不順,正在上升期被貶到了嶺南,直到開元末年,才回來做了個江寧丞,因此後世又稱他為「王江寧」,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美譽,又號「七絕聖手」,都是詩壇上響噹噹的名號。他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的交情都很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後來被貶到龍標,還惹得李白寫了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流傳後世。
  • 他能將邊塞、送別、山水和禪詩寫得出神入化
    王維是盛唐著名詩人,與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齊名,被稱為詩佛,是盛唐時代三大著名的詩人。王維之所以被稱之為詩佛,是因為王維幼年時代隨著母親開始接觸佛教,在人到中年事業和家庭遭到重大變故的時候,王維正式皈依佛門,成為一名佛教徒,並在長安附近的藍田營造了輞川別墅,正如流連於山水佛光之中,寫一些有佛教意味的詩歌,所以被稱之為詩佛。
  • 每日一詩 | 《涼州詞》王之渙筆下的邊塞好風光
    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怨」它又有何用?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
  • 10首邊塞詩:感受古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無畏氣概
    這是詩人早年赴西域時所作的,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王朝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邊塞詩作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同時,頻繁的邊塞戰事,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
  • 什麼是邊塞詩?它有何歷史意義,在當時有什麼作用?
    在不同時期,對邊塞詩的時空界限也有一定的限制;狹義的邊塞詩則特指唐代,甚至是盛唐邊塞詩,對邊塞詩涵義有更嚴格的限定。結合對中國古代邊塞詩的淵源研究,更多人已經開始對邊塞詩採取詩歌史的視角進行觀照,邊塞詩的發生、發展和成熟的成長軌跡在人們面前越來越清晰邊塞詩作為古代詩歌題材的一大類,它的發展也經歷了萌芽、發生、發展、成熟等過程。
  • 詩家夫子王昌齡最美的三首詩,都是經典
    盛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盛唐時期的詩人也是中國古代傑出詩人最多的一個時代。說到盛唐傑出的詩人,不得不說的一個就是王昌齡。王昌齡,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七絕留存下來的只有七十餘首,但是每首都是精品。明人王世貞認為盛唐的七絕,只有他可以和李白相提並論,所以他又被成為「七絕聖手」。
  • 《出塞》這首詩寫了什麼呢?
    王昌齡處於盛唐時代,但當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全詩雖然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但也表現了詩人渴望和平的心願。《出塞》的原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 常識積累 | 古代文學中的邊塞詩人
    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大臣、詩人。
  • 詩壇知己:邊塞詩人圈
    這個故事裡的主人公,就是盛唐大名鼎鼎的「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和王之渙。有一天,這三個年輕人在一處酒家喝酒小聚,聽到外面有梨園女子唱歌,於是打算「一決高下」,看誰的詩被唱得最多。很快,幾位歌女分別唱了王昌齡的兩首詩和高適的一首詩,這二人在旗亭——也就是酒家的牆壁上,畫了記號。王之渙面子上有點掛不住了,怎麼沒人唱自己的作品呢?
  • 六首流傳千年的邊塞戰爭詩鑑賞
    在唐代,有一批詩人如高適、岑參、王昌齡等十分擅長描寫邊塞徵戰生活,後人稱他們為「邊塞詩人」,形成了所謂的「邊塞詩派」,反映邊塞徵戰生活的詩作逐漸蔚為大觀
  •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詩風豪邁雄壯、峭拔俊逸
    岑參岑參與高適同為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詩在當時也同樣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所謂「每一篇絕筆,則人人傳寫,雖閭裡士庶,戎夷蠻貊,莫不諷誦吟習焉」(杜確《岑嘉州集序》)。相比較高適的詩,他的詩風特點在於長於寫景,想像奇特,色彩瑰麗,在豪邁雄壯之外,尤顯峭拔俊逸。故殷璠《河嶽英靈集》評價說:「參詩語奇體俊,意亦造奇」,後代評家也或以為其詩「尚巧主景」(《唐音癸籤》引《吟譜》),或讚譽其詩「奇逸而峭」(王士禛《帶經堂詩話》)。陸遊更將他稱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詩集》)。
  • 《邊塞風光,畫在邊塞詩裡》文/木若水(遼寧)
    在對外並非總佔優勢地位的盛唐,邊塞詩中更是產生了許多傑作,這與盛唐進取雄放的風氣不無關係。這一時期的代表詩人有:王昌齡、高適、岑參等。初盛唐邊塞軍旅詩 繁榮的原因: 一方面在於強大的邊防和 高度自信的時代風貌; 另一方面在於建功立業的 壯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 。文人普遍投筆從戎,赴邊 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 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 常識 | 邊塞四大詩人有誰?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王昌齡詩緒密而思清,與高適、王之渙齊名,時謂王江寧。代表作有《從軍行七首》《出塞》《閨怨》等。《從軍行七首·其四》: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七首·其七》: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 白雪,邊塞黃沙,那是岑參心中的烈馬狂歌!
    時勢造英雄,提到岑參,不得不講他所處的那個盛唐:那是一個充滿進取氣息的時代,空前強大的國力和高度繁榮的經濟,使得盛唐士子普遍擁有強烈的自信心與自豪感,而那個時代能夠留名青史的方式,除了科舉制入仕途,更為直接的方式是戍守邊塞,為國效力(即立戰功而立業。
  • 唐代一末流詩人,卻寫出媲美王之渙的邊塞詩,堪稱千古絕唱
    我們總是沒有見到過邊塞的春光,詩人大多著力表現邊塞的冬天,因為肅殺的冬天和無邊的大漠,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表現邊塞環境的艱苦,戍邊將士的艱辛。因此而往往忽略了春天。但是這不是意味著邊塞沒有春光,只是看你怎麼去發現罷了。正如李益詩「莫言塞北無春到,縱有春來何處知」。
  • 王昌齡很著名的一首詩,短短4句送別知己,最後14字已家喻戶曉
    文/顧無【引觴漫談】唐代,尤其是初盛唐的送別詩,都寫得獨具一格,樂觀而豪邁,帶有整個時代賦予地進取開拓精神,那時候的人們,好像著眼點都不在離別上。而在於相互分離之後,祝福對方擁有更加輝煌成功的前途。盛唐有一個著名的詩歌派別,叫做邊塞詩。這與詩人們四處漫遊,意圖建功邊塞的進取精神是分不開的。細數盛唐時期的幾位大詩人,幾乎都與邊塞有過交集,或者親身去過邊塞,或者寫邊塞的詩歌,嚮往著邊塞的風光,嚮往著沙場立功,揚名萬裡。這些詩人中間的送別詩,也是最令人慷慨激昂的一派。
  •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最好流傳最廣的5首詩,你背過幾篇?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最好流傳最廣的5首詩,你背過幾篇? 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最好流傳最廣的5首詩,你背過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