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做過粗略統計,說唐代詩人中,無論著名的還是不著名的,至少都寫過一首邊塞詩。朝堂高官,軍隊武將,甚至是文弱書生也都能寫出豪放的邊塞詩,而大唐的自信與豪情,就融化在一幅幅邊塞詩的美景當中。
在唐朝,很多有志向的年輕人都想要入朝為官,造福百姓。但官不是那麼好當的,要麼你去參加科舉考試,考上了才能有當官的機會;要麼你名聲在外,有人向朝廷推薦你。
如果你既沒怎麼讀過書,也沒什麼名氣,那你還可以選擇第三條路——邊塞從軍。唐朝疆域遼闊,邊境一帶總是發生戰亂,這給很多想要建功立業的人創造了大好的機會,只要你能在戰場上立功,當官就不難。
所以,一大批熱血青年投身邊塞,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寫進詩中,這就有了邊塞詩。來到邊塞的人大都胸懷大志,急於建功立業,所以此時的邊塞詩是這樣的: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寧可做個低級軍官,也不想做個書生老死窗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就算沙子穿破了我們的金甲,不攻破樓蘭城我們堅決不回家。
辛勞與責任,光榮與夢想,都在氣勢如虹的邊塞詩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然而,大多數人也只有三分鐘的新鮮感,時間一長,熱情就開始減退。再加上邊塞條件艱苦,冬天奇寒無比,大風一吹,天天都是沙塵暴。這時,戰士們開始想家了。此時的邊塞詩是這樣的: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羌笛何必吹《折楊柳》這種哀傷的曲子,埋怨楊柳不發芽、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少婦城南欲斷腸,徵人薊北空回首——媳婦想念丈夫,差點兒哭斷了腸子,丈夫也想念妻子,但只能回頭朝家的方向望上幾眼。
話說回來,邊塞徵戰自然有殺敵立功的機會,但畢竟戰爭是殘酷的,當大家目睹戰場上血腥殘忍的場面時,很多人已經不想再打仗了,只想世界和平,各民族和睦相處。此時的邊塞詩是這樣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要是我喝多了醉倒在戰場上,也請你不要笑話我,自古以來出
打仗的能有幾個人返回家鄉呢?
有人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意氣風發的時代,因為強大,也因為壯美。遼闊的疆土,壯麗的河山,常常令詩人們陡增豪邁之情,而這份沖天的志向,又通過恢弘的詩篇豐富了大唐的雄壯氣概。
黃沙漫漫,白雪紛紛,邊塞生活的艱辛不言而喻,但詩人們還是爭先恐後地湧向塞外軍營,揮灑年輕的赤誠與激情,他們憑藉智慧、勇敢和才華,在人群中脫穎而出,青史留名。而在他們身後,不知有多少無名英雄長眠沙場。
下單——樂死人的文學史,贈送唐代20個音頻,宋代音頻18音頻+竇昕老師點評四大名著考點解析20個視頻,遠遠超出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