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西班牙三棵樹》一書共有三輯,前兩輯是自由體詩。而第三輯19節全用繁體無標點一排到底,大多節內含有一首自度的古體詩,為閱讀增加了不少難處,光是斷句就要費些思量。雖為閱讀平添了障礙,卻也與古體詩及所論多為國內之事相貼合:既是為尋極少的「小眾」知音(肯定也有看輕長時期文化荒漠化之下大眾讀者的意思),又多一層含蓄也多一道「安全」係數(潛意識中的餘悸),當然也會讓願意沉下心來的「小眾」閱讀者更能句思字辨。
第三輯第16節,是這樣一首古體詩與小序——
壬戌夏末,予籌赴新大陸,整飭煩苦,猶老女乍嫁,倉皇處理妝奩。八月杪,滬郊虹橋機場,臨飛默佔一律:
滄海藍田共煙霞,珠玉冷暖在誰家?
金人莫論興衰事,銅仙慣乘來去車。
孤艇酒酣焚經典,高枝月明判鳳鴉。
蓬萊枯死三千樹,為君重滿碧桃花。
這是1982年的夏天,國人幾乎無人知曉的貫通著中西文化的大家木心,就要辭國赴美。上海虹橋機場,木心在飛機就要起飛之時,寫下了這首詩。
2020年3月1日下午6時的當下讀來,仍然為之心動。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錦瑟》),與李賀「憶君清淚如鉛水」(《金銅仙人辭漢歌》),都一一用來表達木心內心中湧動的淚水,或者都被用來澆他心中的塊壘。這是一個他最愛卻又必須離去的母國,因為他是真愛、因為他的愛還包括對於整個人類與人類的文學與藝術之愛,從而不容於世並屢屢深陷縲紲之中。他詩中的「孤艇」,當是那個走在世界之外的孤華,那個大多數仍然是渾噩「看客」的孤華,一個「焚經典」的孤華,一個「鳳鴉」不分的孤華。因為一直站成洪流中的不動的頑石,在茫茫大地上,幾乎是絕無僅有地保存下一個自我的同時,也清醒地歷經了無數的漩渦與洪流,因此也就在自知天賦之才的基礎上,具備了雄厚的自信。所以,雖然那時已從泥濘中超拔出來,並有了被不少人豔羨的職位,他還是要告別而去,因為他要完成自己生命中那一場文學的創造,用「重滿碧桃花」去代替「枯死三千樹」。他是有著真正的文學野心的,因為他從高處俯瞰過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過往與當下,更自信手中的筆會留下超越時空又可入世界文學行列的華文真品。
這首詩,離他寫在紙上,已是38年,而木心死去也竟8年有餘。可是這56個字中所包含的複雜而又多面的意思,尤其是其中所營造的起於人性的深厚的文學意味,當今已是無人能夠寫出了。
作者:李木生,中國著名作家,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二馬中國夢精神家園文化交流群成員
約稿:千山獨一鳥
責編:謝天謝地
作者簡介
李木生:詩人,作家,編輯。童年失恃,孤夢飛依星月;少年挨餓,生吞西遊紅樓;青年國亂,緣遇馬列魯迅,荒漠之心,遂萌詩之芽苗;中年新聞,醒忌喉舌,有雜感發思索之音;八九之秋,寒凝橫眉,黜遷副刊,卻塞翁失馬,得自由筆墨。墾荒散文之僻壤,又操詩歌之雜音,憂憤仍不得抒解,則偶犁小說之貧地。不覺進入生命的初冬,卻不懼不怠,只是墾荒不止,期待於真相中覓真理,於黑夜裡舉燭臺,於奴役中發戰叫,以心血煉文字,以生命薦軒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