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控機器人手術 創傷不足1釐米 第B07版:關注 20121022期 濟南時報

2021-01-08 濟南時報
當前位置:首頁 >> 關注 2012.10.22 星期一

記者手術室探訪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操刀」全過程 遙控機器人手術 創傷不足1釐米

作者:蘇珊
  □本報記者 蘇珊
  身高1.8米的它,舉著4隻大「手臂」站在手術臺邊,看起來身形笨拙,可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卻心甘情願地把手術刀交到它手上。它就是手術機器人「達文西」。日前,山東省首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落戶濟南軍區總醫院。一臺機器人能代替人手為人做手術?它是如何實現的?能否如良醫一般準確無誤治癒疾病?日前,記者在濟南軍區總醫院外科手術室,現場觀摩了一場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手術。
三頭四臂各司其職微創切膽囊
  今年40歲的張女士,右腹疼痛6年,在當地一直被當作「胃病」治療,錢花了不少,病卻越來越嚴重。近日,她因腹痛到濟南軍區總醫院治療,檢查發現膽囊充滿結石,並發急性胰腺炎。該院普外科主任張小橋為了達到最佳手術效果,決定讓手術機器人「達文西」為其行「腹腔探查,膽囊切除術」。
  在濟南軍區總醫院手術室的無影燈下,「達文西」開始了它的高難度膽囊切除術。主刀的張小橋先後在患者腹部打了4個直徑1釐米的小孔,將身披「手術服」――― 罩著幾個專用的隔離塑膠袋的機器人的4個機械手臂一起送入患者腹腔內。有了機器人,手術室空間一下子大了很多,原本一臺手術需要十來個人在手術室,現在只要一名外科醫生、一名麻醉師及一兩名護士就夠了。
  記者看到,與人們在電影中看到的人形機器人不同,「達文西」的結構要複雜得多。它身高近1.8米,擁有三頭四臂,宛如大蜘蛛一樣端坐在手術室裡。而所謂三頭四臂,是指它擁有3個操作平臺及4隻機器手臂,即手術醫師操作的主控臺、手術器械組成的移動平臺、三維成像視頻影像平臺和4隻操作臂。
「關節」可旋轉540度,在患者體內「穿針引線」
  隨著一聲令下,手術正式開始。張小橋坐在離病人2米遠的操作臺前,把眼睛貼在觀察視鏡上,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套著機械指環。隨著醫生雙手食指、拇指一開一閉,機器人手中的血管鉗隨之一開一合。作為外科醫生的分身,機器人的4隻手臂,其中兩條分別代表主刀醫生的左右手,另一條擔當傳統手術中主刀醫生的助手,最後一條代表了醫生的雙眼――― 它自帶光源,裝有兩個攝像頭,能把臟器放大20倍,並以三維立體畫面呈現給醫生。
  記者看到,與人的手臂一樣,手術機器人也有肩、肘、腕三個關節,能夠上下左右任意移動。它的前臂有些特別:可脫卸,能根據需要安裝不同功能的「手」。而它的腕關節最為神奇,擁有比人手腕更加靈活的能力,不僅能自由旋轉540度,還能在手腕做出向下90度彎曲的動作後,再自由旋轉540度。
醫生犯了錯,它會停下來給出提醒
  儘管「達文西」個頭碩大、體型笨重,但在手術中卻是異常心靈手巧,這一點即便是最有經驗的外科醫生也自嘆不如。張小橋介紹,精準堪稱機器人最大的特點,由於機械手上有穩定器,可過濾掉主刀醫生拿刀時手不由自主顫動的現象,避免了手術中因手抖動劃傷神經和血管的意外。它在狹窄的空間內穿針引線,比人手更靈活,可輔助完成精細複雜的各類高難度手術。記者看到,令人更放心的一點是,一旦醫生犯錯了,機器人還會主動停下來,用語音及畫面提示錯誤。如果手術醫生用力過大,屏幕上還會出現「輕一點」的提示語。
  醫生和機器人配合默契,僅用45分鐘手術便進行完畢。走下手術臺的張小橋很是興奮。他說,術中顯示,患者膽囊腫脹,解剖結構不清,膽囊裡充滿膿液,有多個大小不等的結石,最大的直徑達2釐米,按常規必須開腹切除膽囊。而使用手術機器人,則使這一高難度的膽囊切除術變得如同「探囊取物」,病人所受痛苦大大減輕。「只要兩天,她就可以出院了。」張小橋說,醫院首先把機器人運用到了肝膽手術中,等醫生熟悉操作後,將逐步運用到心臟、婦產等方面,給泉城市民帶來更多手術選擇。

相關焦點

  • 濟南三院劉華水:讓骨折手術更加精準微創,是一輩子的追求
    擅於複雜骨折的微創治療,精於骨盆骨折微創手術,專於骨科機器人輔助下骨盆骨折手術,與機器人共舞的濟南三院創傷骨外二科主任劉華水,不畏艱險勇於創新,開創了骨盆骨折微創精準手術新時代。
  • 機器人輔助食管癌根治手術的應用|達文西機器人|食管癌|機器人|...
    結論 機器人輔助 McKeown 和 Ivor-Lewis 食管癌根治手術均安全可行,短期治療效果良好。食管癌居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的第 5 位,病死率居第 4 位[1],手術切除是早期和局部進展期食管癌最有效的治療手段[2]。
  • 「達文西機器人」主刀肝癌手術
    晚報訊 23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臨床首席專家、肝膽胰脾外科王志偉教授團隊再次運用全球最新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完成了一例肝癌手術,這是該團隊3天內完成的第二例肝癌手術。
  • 漯河市骨科創傷救治中心暨骨科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示範基地揭牌
    儀式上,副市長慄社臣、市衛健委黨組書記呂孟奇共同為漯河市骨科創傷救治中心揭牌。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蔣協遠教授為漯河市骨科醫院頒發機器人百臺手術獎盃並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示範基地授牌。北京積水潭醫院副院長蔣協遠教授希望廣大骨科同仁在今後運用骨科手術機器人的過程中,一要統計好相關數據和資料,並做好上報工作,以便下一步的研究和開發,二要做好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教育和培訓工作,構建一個專業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建設豫中南地區骨科手術機器人培訓中心,引領河南省骨科手術機器人的發展,三要繼續探討骨科手術機器人醫療服務價格,進一步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 大潮澎湃起 正是揚帆時 第A06版:特別報導 20201211期 濟南日報
    隨著一聲清脆的語音,4月3日8時,身高一米八、手臂纖細靈活、穿著白色「隔離衣」的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開始了手術生涯。胃腸外科主任丁印魯通過機器人,成功為一位胃大彎側間質瘤患者進行手術。  患者因上腹疼痛不適半年多來到山大二院。因擔心手術風險及可能的併發症的出現,遲遲不敢考慮手術。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到來,為患者解決了後顧之憂。
  • 人手不足 日便利店擬遙控機器人隔空補貨
    【新華社微特稿】由於人手不足,日本兩家便利店連鎖企業打算今年夏季引進機器人,員工不必親自去店鋪即可遙控機器人在貨架補貨。日本「天空新聞24小時」網站3日報導,機器人企業Telexistence負責研發這種人形機器人。
  • 珠澳首個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日 開創精準微創新時代
    隨著醫生的手腳並用的「遙控」,機器人的手臂精巧靈活地在布滿細小血管、神經組織的腹腔內翻轉剪切、穿針引線,精準無誤地完成分離、止血、切除、縫合處理等操作。數個小時後,兩臺手術均順利完成。梁暉介紹,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Xi 系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外科手術設備。它身穿鋼衣,擁有「三頭四臂」包括醫生控制平臺、患者手術平臺、視頻影像平臺 3 個操作平臺,以及 4 只 540 度靈活自由的機器手臂。
  • 體壇名宿給濟南體育「開方」 第A10版:城事 20201210期 濟南時報
    何明表示,近年來,山東省積極推動公共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著力打造群眾身邊的「15分鐘健身圈」,而在這些方面,濟南也一直做得非常積極。「隨著健身路徑建設的進一步推進,社會體育指導員發揮出切實作用,相信濟南的全民健身氛圍將變得愈加火熱。」
  • 中國四強濟南佔倆 第A14版:競星柒/賽點 20160124期 濟南時報
    代表濟南賽區出戰的大友集團隊(左)和宏建偉業隊(右)一鳴驚人 記者謝永亮 攝(時報北京1月23日傳真照片)□本報記者 印朋不過,大友集團隊在比賽第7分鐘,成功打破了對手的大門,隨後一發不可收拾,依靠8號蓋星菲、6號張陽的進球,6:1繼續大勝對手,成功晉級半決賽。  「能夠晉級半決賽,已經完成了我們的既定目標,接下來我們會更加放鬆。可以看出,能夠打入第二輪淘汰賽的隊伍,實力都很強大,現在我們要趕快回去休息,爭取後面繼續走下去。」大友集團隊負責人牟延存說。
  • 「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完成330例手術啦!
    自2019年6月,哈醫大四院在省內率先引進首臺達文西XI手術機器人以來,這個手術機器人成為患者心中當之無愧的「大明星」!不到一年時間,哈醫大四院已累計完成「達文西」機器人手術330餘例,涉及胸外科、泌尿外科、婦科、甲狀腺外科、肝膽外科、結直腸外科等學科。
  • 【快訊】南方醫院泌尿外科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突破50例
    2020年5月21日,隨著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對一名7歲男童的先天性腎盂輸尿管連接狹窄(UPJO)的裁剪成形術的順利完成,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泌尿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成功完成了第50例,同時也意味著,該團隊成為廣東省內第一個用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完成50例手術的團隊。▲南方醫院泌尿外科機器人手術團隊合影。
  • 機器人手術系統在食管癌治療中的發展與展望
    正文我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1],腫瘤的微創化治療是臨床癌症主要研究方向。據 2017 年統計,惡性腫瘤中食管癌的發病率居全國第 3 位,部分地區分布較為密集,食管癌的總死亡率排名第 4,整體 5 年生存率低,約為 5%~34%[1]。
  • 哆啦A夢這些神奇道具你認識嗎,迷你版的哆啦A夢,還有遙控天線
    《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劇場版的劇情之後,好久沒有更新哆啦A夢中的那些神奇道具了。在《哆啦A夢》中有這樣的一件道具它能夠將物體變成遙控的,這個道具第一次出現是因為大雄想要遙控玩具但是被大雄媽媽拒絕了,無奈之下哆啦A夢只好拿出了這個道具。
  • 一場手術後長高3釐米!有這個症狀千萬要重視
    身高還增長了3釐米!「患者第12節先天發育異常,呈現蝴蝶椎樣變,椎體的形成障礙可能源自胎兒發育階段椎體血供不足。患者在胎兒期,椎體軟骨化或骨化終末節段的生長缺陷最終導致椎體的發育不全,進而導致先天性脊柱後凸。」鍾志宏解釋說。鍾志宏指出,先天性脊柱後凸畸形的發病率比先天性脊柱側凸要低,但如不積極治療,其導致神經損害和進行性發展的畸形的風險性更高。
  • 聚焦國產手術機器人的未來 | 年度行業...
    我們與頭豹研究院合作,選取了今年廣受關注的手術機器人行業,希望通過本文為讀者展現手術機器人的行業現狀。、初創期,邁入創新突破期,行業從國外引進逐步發展為自主創新研發,不斷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加速實現國產替代,具體表現為: 2.1起步階段(1997-2001年)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國家,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
  • 和手術機器人攜手,國內頂尖專家完成江蘇首例高難度肺葉袖狀手術
    而幫他渡過難關的主刀醫生,是國內頂尖的胸外科專家,數度登上「國內名醫百強榜」的許林教授團隊;他的助手,還有當今最先進的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許林教授手繪解剖圖手術前:咳嗽撕心裂肺難止張先生65歲,有40多年的吸菸史,常年有咳嗽氣喘。
  • 機器人輔助肺癌手術中國臨床專家共識
    複雜的聯合亞段切除(combined anatomic sub-segmentectomy,CAS)也能在機器人下完成[9]。RATS 肺切除手術費用顯著高於 VATS 肺切除手術,是其最主要的不足之處[10-11]。3.1.2   淋巴結清掃徹底性淋巴結清掃是肺癌根治性手術的核心步驟之一,其徹底程度決定了肺癌病理分期的準確性及切除完整性。
  • 第12期:由《從心開始》解讀創傷後應激障礙
    人們最初關注到這一心理現象,始於殘酷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陸軍軍醫查理·邁爾斯在《柳葉刀》雜誌上首次提出「炮彈休克」概念並論述症狀特徵;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精神病協會在第一版《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將此類症候群稱為「總體應激反應」;1980年,第三版中正式命名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那麼,是什麼促發了個體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產生呢?
  • 「妙手」機器人上崗,實現亞毫米級手術精度
    1月6日,醫院為胡某實施手術,本次手術首次採用「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精準「操刀」輔助手術,手術獲得圓滿成功。據悉,這是珠海首例骨科機器人輔助手術,也是珠海首次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能夠完成脊柱、創傷等骨科手術,實現亞毫米級手術精度。珠海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上崗」進行了直播。
  • 我院首場機器人輔助手術,2名患者術後1天順利出院
    11月24日,65歲的張女士因為膽囊腺瘤、膽囊結石,成為濟南市中心醫院首場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的2名患者之一。張女士坦言:「做完了手術,我就想出院回家。手術後,我終於能夠踏踏實實地睡了個好覺,再也不用像過去一年裡,後背疼得不敢翻身,不敢起床,又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