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

2021-02-12 岐黃學宮

《黃帝內經》

金匱真言論

【原文】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

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 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譯文】

黃帝問道:天有八方之風,人的經脈有五臟之風,是指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八風會產生致病的邪氣,侵犯經脈的風邪,觸動人的五臟,因而發病。所說的感受四時季節相剋的情況是指,春勝長夏,長 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所說的四時季節相剋。

【原文】

東風生於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於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於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於冬, 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

【譯文】

東風生於春季,病變多發生在肝經,而表現於頸項;南風生於夏季, 病變常發生在心經,而表現於胸脅;西風生於秋季,病變常發生在肺經, 而表現於肩背;北風生於冬季,病變常發生在腎經,而表現於腰股;中央屬土,病變常發生在脾經,而表現於脊背。

【原文】

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髒,秋氣者病在肩背, 冬氣者病在四支。

【譯文】

所以春氣為病,多在頭部;夏氣為病,多在心;秋氣為病,多在肩背; 冬氣為病,多在四肢。

【原文】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洩寒中, 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痺厥。

【譯文】

所以春天多生鼻流清弟和鼻出血的病,夏仲多生胸脅病,長夏多生裡寒洞洩病,秋天多生風瘧病,冬天多生痺病。

【原文】

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肋, 長夏不病洞洩寒中,秋不病風瘧,冬不病痺厥、飧洩而汗出也。

【譯文】

所以冬天不做劇烈運動而擾動潛伏的陽氣,春天就不會發生鼽衄, 不發生頸項病,夏仲也不會發生胸脅病,長夏不會發生裡寒洞洩病,秋天不會發生風瘧病,冬天也不會發生痺證、飧洩、汗出過多的病。

【原文】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

【譯文】

精對人體就如同樹木的根,是生命的源泉。所以冬季善於保養精氣的,春天就不易得溫病。夏天暑熱之時,應該出汗而不出汗,到了秋天就會得風疾病。

【原文】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 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

【譯文】

所以說: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從清晨至中午,自然界的陽氣是陽中之陽;從中午至黃昏,自然界的陽氣是陽中之陰;從日落到半夜,自然界的陰氣是陰中之陰;從半夜到清晨,自然界的陰氣是陰中之陽。所以人的陰陽之氣也是如此。

【原文】

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髒者為陰,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譯文】

就人體陰陽來說,外部為陽,內部為陰。單就身體部位來說,背為陽,腹為陰。就臟腑來說,髒屬陰,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 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陽。為什麼要知道陰中有 陰、陽中有陽的道理呢?這因為冬病發生在陰,夏病發生在陽;春病發生在陰,秋病發生在陽。都要根據疾病所在部位來進行針刺或砭石治療。所以說,背部為陽,陽中之陽為心;背部為陽,陽中之陰為肺;腹部為陰,陰中之陰為腎;腹部為陰,陰中之陽為肝;腹部為陰,陰中之至陰為脾。這些都是人體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的相應關係。它們合於自然界的陰陽變化。

【原文】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攸受乎?

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 故病在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數八,其臭臊。

【譯文】

黃帝說:五臟與四時相對應,都各有所用嗎?

岐伯答:有。東方青色,和肝相應。肝開竅於目,精華藏於肝臟,發病多在頭部。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酸味,在五行中為木,在五畜中為雞,在五穀中為麥。在四時中上應於歲星,所以肝病多發生在筋。在五音中為角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八,在五氣中為腥臊。

【原文】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舌,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

【譯文】

南方赤色,和心相應。心開寫於舌,精華藏在心,發病多在五臟。 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苦味,在五行中為火,在五畜中為羊,在五穀中為黍。在四時中上應於熒惑星,所以心病多發生在血脈。在五音中為徵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七,在五氣中為焦。

【原文】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脊。 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

【譯文】

中央黃色,和脾相應。脾開竅於口,精華藏在脾臟,發病多在脊部。 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甘味,在五行中為土,在五畜中為牛,在五穀中為稷。在四時中上應於土星,所以脾病多發生在肌肉。在五音中為宮音, 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五,在五氣中為香。

【原文】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

【譯文】

西方白色,與肺相應。肺開竅於鼻,精華藏在肺臟,發病多在背部。 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辛味,在五行中為金,在五畜中為馬,在五穀中為稻。在四時中上應金星,所以病多發生在皮毛。在五音中為商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九,在五氣中為腥。

【原文】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谿。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

【譯文】

北方黑色,與腎相應。腎開竅於二陰,精華藏在腎臟,發病多在四肢。比象來說,在五味中為鹹味,在五行中為水,在五畜中為豬,在五穀中為豆。在四時中上應於水星,所以腎有病會發生在骨骼。在五音中為羽音,在五行生成數中為六,在五氣中為腐。

【原文】

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臟六腑,逆從、陰陽、表裡、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譯文】

所以善於診脈的醫生,小心地審察五臟六腑的氣血逆順,以及陰陽、表裡、雌雄的所以然,把這些道理牢記於心中,用心精思以知常處變,靈活運用。這樣的脈學是寶貴的,但不要傳授給不適當的人,不是 真正的醫學理論也不要向人傳授,這才是醫學傳授之道。

相關焦點

  • 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58
    黃帝於是屏退身邊的人起身拜了兩拜說道:今天承你啟發,解除了我的疑惑,應把它藏於金匱之中,不敢輕易拿出傳人。將要把它藏於金蘭之室,提名叫做「氣穴所在」。《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黃帝內經》奠定了健身氣功的理論基礎
    在《黃帝內經 ·素問 ·寶命全形論》中就明確地提出了人為氣生的觀點。指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生於天,懸命於地,天地合元,命之曰人。」不僅如此,人的生命維持亦依賴天地之氣。《黃帝內經》指出:「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相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這就是說,人體形質的長養以及功能活動和精神活動均依靠於氣。
  • 《黃帝內經》:三陰三陽有什麼秘密?
    《張其成講黃帝內經》,讀懂陰陽義理,說通生老病死。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張其成講黃帝內經》37講。 從《易經》開始萬事萬物被分成了陰陽,這樣那麼複雜的事物一下子就有序化了、簡單化了。
  • 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64
    《黃帝內經》系列圖文均來自網絡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01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0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03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04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05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06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07
  • 《易經》與《黃帝內經》相通,有3點精華智慧,領悟的人受益一生
    這些規律包括,要有天地的德行,要像日月那般光明磊落,要與春夏秋冬四季時序相契合,而《黃帝內經·素問》從第一章上古天真論就開始重點講述: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在《黃帝內經》裡,對於陰陽更是有如下的描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見陰、陽的概念無論在《易經》還是《黃帝內經》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易經》的開頭兩卦,是乾坤,即陰陽,乾為陽,坤為陰。我們都知道天地一起構成了我們所見到的宇宙,因此陰陽雖然一分為二,又是實則一體的。
  • 『素問–金匱真言論』13 冬天千萬不能按蹻!
    《生氣通天論》還提示我們,《內經》是記錄黃帝與他的臣子們比如和岐伯之間對話的書,《生氣通天論》那麼長都記錄了黃帝曰,岐伯曰。但是《四氣調神大論》卻沒有記錄是黃帝曰還是岐伯曰,這說明王冰本,也就是我手上這個版本的《四氣調神大論》可能是殘篇。如果不是這樣,那就說明《內經》之中是存在經、論混淆的情況。
  • 楊上善與《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
    【著作與成就】楊上善根據《八十一難經》、《扁鵲灸經》、《秦承祖明堂》、《明堂經》、《曹氏灸經》等醫著,對《黃帝內經》作了注釋,編著成《黃帝內經太素》,是現存最早注釋《內經》的專著。另外,楊上善尚著有《黃帝內經明堂類成》,據《舊唐書》載其有十三卷,今僅存殘本序文及第一卷手太陰肺經,名為《黃帝內經明堂》《黃帝內經太素》的針灸特色《黃帝內經太素》對《黃帝內經》原文的歸類注釋,其中有很多關於針灸內容的章節,如在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三十中,就有關於經絡、腧穴、刺灸方法及針灸治療各種疾病的專門記載,反映出楊上善深諳針灸學的基本理論和臨床實踐
  •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4: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
    問道《黃帝內經》啟示錄44: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己太空虛極歸太極,有物混成周復始。自從盤古開鴻蒙,天氣地氣通人氣。建房築巢居洞穴,社會命運共同體。早出謹防兇禽叼,晚歸慎避猛獸襲。捕魚狩獵採野果,分工協作有默契。老幼互助守家園,青年壯年同出擊。
  • 《黃帝內經》——腎藏精是生命之源,腎好人生才能更長久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有這樣一句話。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 《黃帝內經》養生精華6字訣!一定要背下來
    《黃帝內經》是我們的」國寶「《黃帝內經》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華民族先祖「黃帝」之名的傳世巨著《黃帝內經》中經典養生6字訣,五分鐘就能讓你記住!一定要背下來!1、順,順天時地利《黃帝內經》提到「故智者之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避寒暑」,即是說,人體應順從四季陰陽寒暑的規律,才能健康長壽。
  • 《黃帝內經》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為大家所熟知並得到廣泛認可的就有《易經》《道德經》《黃帝內經》,且此三者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奇書」。《易經》與《道德經》無論是通過圖書還是電視等形式,已較早地進入了人們的視線;而《黃帝內經》則相對地處於一種「孤寂」的狀態。現在就讓我們拂去塵埃,由層層剝離中揭開它的神秘面紗。《黃帝內經》簡稱《內經》,面對這樣一部奇書,我們不禁要問,《黃帝內經》是誰的手筆?為什麼用「黃帝」命名?
  • 補註黃帝內經素問序
    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餘治天下。坐於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盪,內有喜怒之交侵,夭昬札(夭死)瘥(音chài,瘉也),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賜厥(厥,其也)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倫,輩),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
  • 黃帝內經●九刺
    《黃帝內經靈樞·官針》:「輸刺者,刺諸經滎輸藏腧也。」指臟腑疾病,取四肢有關經脈滎、輸穴或臟腑的背俞穴來進行治療的方法。亦有指取用井、滎、輸、經、合五輸穴和髒俞者。因取用特定的腧穴進行針刺,故名輸刺。遠道刺為九刺之一。《黃帝內經靈樞·官針》:「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府腧,原指六腑在足三陽經上的下合穴,主治六腑病。
  • 中醫筆記 030 黃帝內經
    《內經》全名《黃帝內經》,與《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旁篇》等六部著作同是秦漢時期醫經學派的代表作
  • 《黃帝內經》的源與流(下)
    「醫經」有:《黃帝內經》十八卷     《黃帝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         《扁鵲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  《白氏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醫經共七家,一百七十五卷,可惜除了《黃帝內經》,其餘六家全都散佚不存。
  • 《張其成全解黃帝內經》序言(上)
    經過春秋戰國到了西漢時代,《黃帝內經》誕生了。《黃帝內經》在中國文化歷史中的地位,我用三個「第一」做一概括。第一部中醫學的經典。《黃帝內經》的誕生標誌著中醫學的形成。在這之前的簡帛醫書都是講治法和藥方的,中醫學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是從《黃帝內經》開始的,所以《黃帝內經》被認為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排在中醫四大經典的首位。
  • 黃帝密碼4破咒
    但那些看似偶然際遇卻總是象有著冥冥中力量左右一般的事實,卻是漢代時期人們普遍具有的想法。書接上回,面對禁方書的上一旦洩露必遭天厭的詛盟,而又想一覽禁方書的真容的漢文帝又該怎麼做呢?我們從《黃帝內經》中卻能夠發現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這個方案包括有四個步驟:第一,拜師。
  • 梁冬對話徐文兵《黃帝內經》之「異法方宜論」1-8集第二集
    》之「異法方宜論」金匱真言論篇  金匱、古帝王藏書之器。《黃帝內經》之「金貴真言論」1-20集十六梁冬對話徐文兵《黃帝內經》之「金貴真言論」1-20集十五梁冬對話徐文兵《黃帝內經》之「金貴真言論」1-20集十四
  • 《黃帝內經》的針灸理論體系對後世的影響如何?
    腧穴方面,雖然《黃帝內經》中的記載不夠完善,但是其中的許多內容仍然影響著後世的腧穴理論。如《靈樞·骨度》中所記載的取穴分寸,在《黃帝內經》後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是指導臨床取穴的重要標準。即便是今天的骨度分寸,基本上也是以該篇為基礎,只是在某些部位稍作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