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社工蘊藏著怎樣的大能量?一一從北京東城實踐看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2020-12-10 半月談網

半月談記者 李斌 孔祥鑫 張漫子 羅鑫

社區作為城市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是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公裡」的關鍵環節。這裡的一件件小事,蘊含著基層治理的大學問。

在北京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處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的東城社工利用手中的民情日記本築牢社區防線、夯實社區治理,成為戰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確保首都核心區安全的關鍵。東城社工究竟是怎樣一支力量?他們堅持了15年的民情日記,又蘊藏著什麼秘密?

「東城社工」在戰「疫」中強化分層分眾管理

圖文並茂打滿記號,民情日記築牢防控網

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東城抗疫主題展」上,半月談記者看到了東城社工在抗疫期間的日常狀態——展覽擺放的北新橋街道前永康社區社工戴泓棗紅色封皮的民情日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所包片區每戶居民的情況。「我們北新橋街道的上百位社工人手一本,從2005年開始至今,已經堅持了15年。」戴泓說。

防疫期間,民情日記變成防疫日記,成為社區黨委、居委會「知民心,體民情,解民憂」的綠色通道。

「1月23日下午快下班的時候,我接到1號院的一位女士來電。她反映,在院內看到一輛湖北牌照的白色轎車停在5號樓下。」這是前永康社區黨委副書記白蘭寫在民情日記裡的一段話。

這個電話打破了社工下班前的平靜,白蘭放下電話,立即跟同事範玥玥一起騎電動車趕到那輛車旁。她們立即拍下車牌,聯繫片警,尋找車主……

天黑後,車主主動與社區取得聯繫,並告知其一家四口1月23日剛從湖北恩施到北京親哥哥家過年。在核實相關信息,確定這位車主沒有發熱和不適感,也沒有離開過哥哥家後,兩名社工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兩名社工對車主一家開展了工作的每一事項都被白蘭記錄在民情日記中,形成了完整的處置閉環記錄。這件事也記入範玥玥的民情日記中。「同一事件,我們都會有各自的記錄,方便在工作中互相補位。」白蘭說。 

半月談記者在民情日記中看到,大到社區概況、所包片區的胡同區域簡圖,小到每家每戶每個人情況等各類信息。這些日記本儼然成為關於社情民意移動的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不是自動生成的,而是靠社工們跑細了腿、敲酸了手、磨破了嘴皮一戶戶耐心溝通得來的。拿前永康社區來說,17位社工在疫情發生後進行了4輪摸排,光電話就打了近3000個。

「東城社工是百變大叔、百變大姐,還是小巷管家、樓層長、快遞員、粉刷匠,更是我們的知心人、理髮師、跑腿俠。」東城居民說。

「群眾需要什麼,我們社工就提供什麼。」受訪東城社工介紹,歸置共享單車、垃圾分類引導、清理車棚樓道、空巢老人照料、瑣碎糾紛勸導等,都是社工的日常工作。

累計敲開31萬戶家門,打通下沉末梢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東城社工民情日記本的背後是他們長期紮根下沉社區,了解社區「家長裡短」的堅守。

防疫期間,東城社工每天用雙腳丈量轄區內的大街小巷,查看社區封閉式管理各個點位、收集最新外來返京人員信息、入戶巡查需要關注的住戶、苦口婆心講解疫情防控的要點。由東城社工開展的「敲門行動」,防疫期間累計敲開了31萬戶家門。

建國門街道金寶街北社區60後社工杜鵑,對居家觀察人員採取分崗分班24小時值守的方式,累計服務居家觀察8萬人;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社工李丹每天朋友圈步數達1萬以上,最多一天爬了60多層樓梯;體育館路街道長青園社區社工組建線上陪聊小組,緩解居家觀察人員心理壓力,線下為居家觀察人員跑腿買菜;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社工繪製「戰疫民情圖」,將600多家樓房居民信息盡收其中,按照紅、橘、綠等不同顏色區分管理等級……社工們用自己的努力,共同編織起一張無盲點的社區防疫網。

東花市街道南裡的社區黨委書記楊立新,被稱為「24小時書記」,居民們總能看到她在防疫一線。她常說:「社區工作沒有人會拿一把尺子衡量你,全憑良心。」

「社工們將自身特長與社區治理工作結合,在社區防疫一線各顯身手,他們成為居民群眾健康安全的『守門人』,為社區居民發揮著『多面手』『減壓閥』『牽引繩』的角色。」北京市東城區民政局副局長李梁說,「東城社工」利用「民情日記」開展社區防控工作,每個社工對自己片區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如數家珍,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你們的事」成「我們的事」

今年6月,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後,「東城社工」主動克服作戰「疲勞期」,再次集結出戰,與醫務人員共同組成了「病毒獵手」,在全市率先完成集中核酸檢測。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在人。」李梁介紹,通過規範社工職數管理、帶薪年休假、健康體檢等社工隊伍培養機制,不斷強化專業社工人才的梯隊培養,通過設置五星級社區黨組織獎勵、社區黨建進步獎勵等激勵機制,為「東城社工」人才隊伍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東城社工和他們15年如一日的民情日記,是東城區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在這次抗疫過程中,我們既看到了社工隊伍的成長和壯大,同時也看到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和不斷完善。」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曉婷說。

在李曉婷看來,東城社工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制度建設方面,還在於東城區各個職業、各個階層的人全面參與到抗疫當中,攜手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積極服務民眾,以人民的需求為本,快速構建全鏈條服務,初步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凝聚了民心。

「面對突發事件,快速有效的治理智慧來源於群眾。東城社工的民情日記、『千紙鶴』、防疫圖,既是群眾智慧的集中展現,也體現了群眾自治和社區自治的治理走向。」李曉婷說。

「疫情防控這場大考中,東城社工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群眾優勢、專業優勢、人才優勢,一呼而百應,帶動社會協同參與治理,構築起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家園共同體。」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表示,東城社工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實現了帶動群眾由「你們的事」轉化為「我們的事」的演變,是繼「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後又一條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從寒冬到酷暑再到初秋,伴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北京東城社工肩負的使命仍在繼續……

相關焦點

  • 望城區丁字灣街道探索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十美」創建惠民生,魅力丁字綻新顏 ——望城區丁字灣街道探索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望城區正加速構建「一江兩岸比翼齊飛、河東河西聯動協調」的城市發展格局,被納入濱水新城核心區域的丁字灣街道,連續三年探索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在前兩年開展「實在丁字」、「廉在丁字」系列活動的基礎上,今年又創造性開展「美在丁字·魅力新城」黨建主題活動,並作為街道今年基層黨建「書記工程」。
  • 「小平臺」激發社區治理「大能量」
    如何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如何持續以「小平臺」激發社區治理「大能量」?12月7日,在福建省福州市政協「創新社區治理機制」專題議政性常委會議上,一系列備受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被委員們頻頻提出。近年來,福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持續加強領導、創新機制、強化保障,社區治理效能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 社會治理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多元化建設——嘉峪關市新城鎮中溝...
    社會治理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多元化建設——新城鎮中溝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紀實自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成以來,新城鎮中溝村精準把握農村發展新變化,緊密結合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要求,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對標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體要求,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結合廣大群眾實際需求,創新宣傳社會治理新形式,借鑑新時代「楓橋經驗」多元矛盾化解法,積極探索「基層黨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會治理」模式,走出一條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新路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注入源源動力。
  • 攻堅突破基層在行動 | 乳山:小網格員釋放社會治理「大能量」
    攻堅突破基層在行動 | 乳山:小網格員釋放社會治理「大能量」 2020-08-21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索社會治理創新路徑 南京玄武與南大共建實踐基地
    10月30日下午,中共玄武區委政法委與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合作共建的社會治理(應急管理)綜合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南京玄武正式啟動。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鄒亞軍,南京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曹謙榮,南京玄武區委書記閔一峰,區委副書記、區長錢維,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黨委書記楊冬梅,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孔繁斌等出席儀式。
  •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闡釋與地方實踐
    本次論壇由中共杭州市委黨校主辦、杭州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研究培訓基地協辦,不僅邀請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翟學偉做了「從社會信任看社會治理」的主題演講,還吸引了來自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財經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委黨校等浙江省內多家高校、黨校近70名青年學者參加。
  • 徐州金山橋街道探索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匯治理」開啟群眾「幸福...
    中國江蘇網訊 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金山橋街道加快探索以黨建為統領、以德治為先導、以自治為基礎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無論是黨政部門還是群團組織、社區居民,紛紛主動參與社會治理。「實施『黨建+』工程,讓老街道煥發新氣象、樹立新品牌、形成高顏值,建設『幸福金山橋』。」
  • 蘇州工業園區:打造現代化社區基層管理新樣本
    :打造現代化社區基層管理新樣本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  人民論壇網9月25日訊(張堯)9月22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網絡理論傳播局)主辦,中央政法委員會宣傳教育局協辦,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貴州六省市網信辦和人民論壇網共同承辦的「大國小鮮@基層之治」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江蘇蘇州舉行。
  • 北京法院積極回應基層社會治理「哨聲」
    原標題:北京法院積極回應基層社會治理「哨聲」本報訊 (記者 趙巖 通訊員 王元義)近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北京法院依託12368熱線參與訴源治理工作,構建起司法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有效對接機制的相關情況。
  • 小網格撬動大治理,惠州怎樣打造市域社會治理新高地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 近年來,惠州各縣(區)在網格治理的探索實踐中,因地制宜、大膽創新,積累了很多成功經驗,堪稱百花爭豔、碩果纍纍。同時,也遇到了諸多問題和困難。
  • 東莞:平安文化建設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活力
    作為常住人口超千萬的經濟大市,人流、車流、物流來往密集,東莞疫情防控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這場全民戰「疫」中,聚集了許許多多像何芳麗這樣普通人的抗「疫」力量,折射出東莞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的成效。
  • 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社會治理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
  • 「觀點」曾紅穎:技術創新為社會治理創新提供3條新路徑
    本文回顧了技術創新對社會治理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分析了大數據等技術支撐社會治理創新的典型實踐案例,提出了技術創新優化社會治理的3條路徑和未來發展空間。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學術委員、老齡社會30人論壇成員、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社會治理室主任曾紅穎,文章來源於《科技導報》。
  • 南山打造網格新路徑提升城區治理能力
    大美南山社區封閉管理、排查防控、衛生消毒……這是疫情期間,南山城區1610個網格的工作日常,切實保障了200多萬居民安全。「平時保『一方安寧』,戰時能『負壓作戰』」。近年來,南山網格管理不斷改革,從機製革新和硬體提升等方面入手,逐漸形成「一個底板、四條主線」南山網格改革新路徑。
  • 小書屋蘊藏大能量
    小書屋蘊藏大能量 發表時間:2017-02-17   來源:柳州文明網   現在很多鄉親喜歡打麻將(2月16日 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民群眾在追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同時,充分發揮科技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加快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老教師樊虎軍自辦的農村書屋,把科技文化融入到村民日常生活中,以農村書屋為載體,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給美麗鄉村帶來了一股新風氣。
  • 北京東城社工「翻譯官」亮了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池夢蕊)疫情防控的關鍵,在於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面對外籍人士返京,如何準確傳遞信息並傳遞溫暖,語言的障礙成了首要問題,東城社工當中有出國留學8年的英語達人、也有重拾英語的自學者、還有熱心東城工作的外籍志願者,他們為外籍人士返京工作構築起溝通的橋梁和服務的保障。
  • 社區創新治理大會暨「社工·贊贊贊」技能大賽圓滿落幕
    空港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碩放街道黨工委書記曹建興為本次活動發表致辭,曹書記表示治理創新大會系列活動的開展,必將為經開區進一步加強社會工作人才建設,總結推廣社區治理先進經驗,確保社區治理工作在社區層面落地見效,增強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祝願各位參賽選手在對決中賽出水平,賽出風格,展示出屬於空港經開區社工的獨特風採
  • 凝聚青年力量,助力基層社會治理|大興區社區青年匯開展「社區煥新...
    月28日周六尾號不限行今日天氣:晴轉多雲/-4~4°C為了引領區域青年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和美化,11月28日,大興區社區青年匯在長子營鎮留民營生態科普公園開展「社區煥新顏·公益大粉刷」活動,共計200餘名青年參與本次活動。
  • 從寒冬到酷暑,東城社工一直在您身邊
    169個日日夜夜,4056個小時,宋玥、董娜與3500餘名東城社工,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舍小家顧大家,一直守護在居民身邊。東城社工敲31萬戶家門建國門街道金寶街北社區,趙曉晴、杜鵑、潘穎被稱為「鏗鏘三人組」,她們有一項東城社工傳統技能——對管片情況「門兒清」。
  • 【大國小鮮@基層之治】黨群同心 全民參與,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
    黨的十九大以來,鎮江揚中大膽探索新時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模式,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島城實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揚中以黨小組織密社會治理網格一個縮影。2020年5月,揚中市委將「建強農村黨小組,打通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最後一米』」作為基層黨建「書記項目」,通過「建撤調並」在74個村(社區)建設813個黨小組,有效形成組織發動、黨員帶動、群眾行動的良好局面。「5到15人的黨小組,每個黨員聯繫幾戶群眾便能覆蓋一個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