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李斌 孔祥鑫 張漫子 羅鑫
社區作為城市基層治理的基本單元,是打通社會治理「最後一公裡」的關鍵環節。這裡的一件件小事,蘊含著基層治理的大學問。
在北京抗擊新冠肺炎戰役中,處在疫情防控最前沿的東城社工利用手中的民情日記本築牢社區防線、夯實社區治理,成為戰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確保首都核心區安全的關鍵。東城社工究竟是怎樣一支力量?他們堅持了15年的民情日記,又蘊藏著什麼秘密?
「東城社工」在戰「疫」中強化分層分眾管理
圖文並茂打滿記號,民情日記築牢防控網
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的「東城抗疫主題展」上,半月談記者看到了東城社工在抗疫期間的日常狀態——展覽擺放的北新橋街道前永康社區社工戴泓棗紅色封皮的民情日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所包片區每戶居民的情況。「我們北新橋街道的上百位社工人手一本,從2005年開始至今,已經堅持了15年。」戴泓說。
防疫期間,民情日記變成防疫日記,成為社區黨委、居委會「知民心,體民情,解民憂」的綠色通道。
「1月23日下午快下班的時候,我接到1號院的一位女士來電。她反映,在院內看到一輛湖北牌照的白色轎車停在5號樓下。」這是前永康社區黨委副書記白蘭寫在民情日記裡的一段話。
這個電話打破了社工下班前的平靜,白蘭放下電話,立即跟同事範玥玥一起騎電動車趕到那輛車旁。她們立即拍下車牌,聯繫片警,尋找車主……
天黑後,車主主動與社區取得聯繫,並告知其一家四口1月23日剛從湖北恩施到北京親哥哥家過年。在核實相關信息,確定這位車主沒有發熱和不適感,也沒有離開過哥哥家後,兩名社工懸著的心終於放下。
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兩名社工對車主一家開展了工作的每一事項都被白蘭記錄在民情日記中,形成了完整的處置閉環記錄。這件事也記入範玥玥的民情日記中。「同一事件,我們都會有各自的記錄,方便在工作中互相補位。」白蘭說。
半月談記者在民情日記中看到,大到社區概況、所包片區的胡同區域簡圖,小到每家每戶每個人情況等各類信息。這些日記本儼然成為關於社情民意移動的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不是自動生成的,而是靠社工們跑細了腿、敲酸了手、磨破了嘴皮一戶戶耐心溝通得來的。拿前永康社區來說,17位社工在疫情發生後進行了4輪摸排,光電話就打了近3000個。
「東城社工是百變大叔、百變大姐,還是小巷管家、樓層長、快遞員、粉刷匠,更是我們的知心人、理髮師、跑腿俠。」東城居民說。
「群眾需要什麼,我們社工就提供什麼。」受訪東城社工介紹,歸置共享單車、垃圾分類引導、清理車棚樓道、空巢老人照料、瑣碎糾紛勸導等,都是社工的日常工作。
累計敲開31萬戶家門,打通下沉末梢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東城社工民情日記本的背後是他們長期紮根下沉社區,了解社區「家長裡短」的堅守。
防疫期間,東城社工每天用雙腳丈量轄區內的大街小巷,查看社區封閉式管理各個點位、收集最新外來返京人員信息、入戶巡查需要關注的住戶、苦口婆心講解疫情防控的要點。由東城社工開展的「敲門行動」,防疫期間累計敲開了31萬戶家門。
建國門街道金寶街北社區60後社工杜鵑,對居家觀察人員採取分崗分班24小時值守的方式,累計服務居家觀察8萬人;安定門街道花園社區社工李丹每天朋友圈步數達1萬以上,最多一天爬了60多層樓梯;體育館路街道長青園社區社工組建線上陪聊小組,緩解居家觀察人員心理壓力,線下為居家觀察人員跑腿買菜;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區社工繪製「戰疫民情圖」,將600多家樓房居民信息盡收其中,按照紅、橘、綠等不同顏色區分管理等級……社工們用自己的努力,共同編織起一張無盲點的社區防疫網。
東花市街道南裡的社區黨委書記楊立新,被稱為「24小時書記」,居民們總能看到她在防疫一線。她常說:「社區工作沒有人會拿一把尺子衡量你,全憑良心。」
「社工們將自身特長與社區治理工作結合,在社區防疫一線各顯身手,他們成為居民群眾健康安全的『守門人』,為社區居民發揮著『多面手』『減壓閥』『牽引繩』的角色。」北京市東城區民政局副局長李梁說,「東城社工」利用「民情日記」開展社區防控工作,每個社工對自己片區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如數家珍,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你們的事」成「我們的事」
今年6月,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後,「東城社工」主動克服作戰「疲勞期」,再次集結出戰,與醫務人員共同組成了「病毒獵手」,在全市率先完成集中核酸檢測。
「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關鍵在人。」李梁介紹,通過規範社工職數管理、帶薪年休假、健康體檢等社工隊伍培養機制,不斷強化專業社工人才的梯隊培養,通過設置五星級社區黨組織獎勵、社區黨建進步獎勵等激勵機制,為「東城社工」人才隊伍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東城社工和他們15年如一日的民情日記,是東城區基層治理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縮影。在這次抗疫過程中,我們既看到了社工隊伍的成長和壯大,同時也看到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和不斷完善。」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曉婷說。
在李曉婷看來,東城社工的優勢不僅體現在制度建設方面,還在於東城區各個職業、各個階層的人全面參與到抗疫當中,攜手社區、社工、社會組織積極服務民眾,以人民的需求為本,快速構建全鏈條服務,初步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區治理共同體,凝聚了民心。
「面對突發事件,快速有效的治理智慧來源於群眾。東城社工的民情日記、『千紙鶴』、防疫圖,既是群眾智慧的集中展現,也體現了群眾自治和社區自治的治理走向。」李曉婷說。
「疫情防控這場大考中,東城社工充分發揮組織優勢、群眾優勢、專業優勢、人才優勢,一呼而百應,帶動社會協同參與治理,構築起守望相助、同舟共濟的家園共同體。」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表示,東城社工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實現了帶動群眾由「你們的事」轉化為「我們的事」的演變,是繼「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後又一條基層治理的新路徑。
從寒冬到酷暑再到初秋,伴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北京東城社工肩負的使命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