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上古天真論》綜述
《黃帝內經》,第一章《上古天真論》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講述黃帝提出來的人類亙古以來的一個大命題:人類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帶來了精神的問題和導致人提前衰老。古代的物質文明沒有那麼發達,人類生活相對簡單,身體強壯,壽命比現代人長。圍繞著這個問題,岐伯和黃帝之間展開了精彩對話。
第二部分提出的是一個重大的生命科學課題:人通過修煉、修真、修道,讓人和天真相結合。有的人甚至覺得前後關聯性不強,把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講,岐伯回答黃帝的第一問:為什麼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而今時之人一到50歲就衰了。緊接著談人的生命節律,為什麼男人女人生理髮育,包括衰老、生殖能力,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表現,而且發現了男人和女人之間有一個生命的節律:女子以七為數,男人以八為數,女子每七年發生一個變化,男子沒八年發生一個變化。揭示了生命科學裡面一個重大秘密,就是女七男八的生理乃至生殖能力的規律。
後面講修道。上古時期包括當代,存在著真人,聖人,賢人,他們有不同的層次。
看起來整個文章分三部分講,而且互相之間,好像關聯性不大,邏輯性不強。但是,整個《上古天真論》講的「天真」一詞貫穿始終。說到底,現在的人包括黃帝時代的人跟上古時代的人比有很大的差距。上古時代的人,生活物質條件非常簡單,精神內心世界非常安寧,所以他們欲望很少,接受的天真更多。
那麼,這中間不斷地向我們闡釋一個問題:人只有節慾,知足,知止,減少內心世界對物慾過度的需求,人才會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如果你整天心猿意馬,整天內心浮躁,整天想怎麼去追求身體感官上的快樂,低級的生理需求,乃至於精神上的刺激,那麼,天真就會離你越來越遠。
02外物不亂於心,方能和天道相合
昨天講到「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人要高下不相慕,處於一種「樸」的狀態,天真就會奔你而來。今天我們要講「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這是對前文精闢的總結。引起我們內心浮躁,充滿欲望的外在的這些東西叫嗜欲。佛教講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目」放在第一位。我們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身,是採集信息的五種工具,引起內心欲望擾動的最大因素莫過於目。例如,看見人家開寶馬,你羨慕不已……
這些外在之物是引我們內心欲望的外在因素,如果這些不能夠通過我們的眼睛來幹擾內心,這叫「嗜欲不能勞其目」。
嗜欲是正常欲望的過度,淫邪則是完全錯誤的。遊戲,色情,仇殺等等這些網絡上流行的暴力,宣揚負能量,直接蠱惑我們的心思,這些都叫「淫邪」。如果說我們有正確的認識,不讓淫邪迷惑內心,就不會走上邪路。所以說,淫邪不能惑其心。
後文的「愚智賢不肖」,承認人天生的不同,在體力、性格上都有巨大差異性。賢和不肖是反義詞,我們經常說,「聖賢」,「賢惠」,這些是「賢」延伸的意義,賢的本來含義是順從。順從就是你說好,那我說非常好,這叫賢;繼承前人的事業,這也叫賢。不肖不是貶義詞,是個中性詞。你祖上是文官,你後來也是文官,而且繼承了祖上的學問,未完成志願,代代相傳,這叫肖;如果說你的父親是將軍,可是你當了文豪,這叫不肖。這些本無所謂對錯好壞,所以古人說這個不肖是個中性詞,賢和不肖都是中性詞。
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懼」字,非恐懼之「懼」。這個字,以我的考證,是「攝」,是一個通假字,或者古人在抄的時候抄錯了,攝就是不被物慾所奴役。佛教說,心為身之役。所以說,人只有知足,知止,才不會被物質所誘惑,不被物慾所奴役。我們只有拋去物慾才能和天道相合。前面所講的一切問題,都闡述的是我們如何處理好人與物質之間的關係,跟內心世界的關係。所以這個字不是懼怕的「懼」,而是攝取的「攝」。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也算一家之言。
合於道的目的最終還是要打開人和天真溝通的閥門,讓天真灌輸到你的身上。這樣,人才身體健康,聰明,動作不衰。所以古人到了百歲以後,動作仍然不衰,盡享其天年而去。
03德是萬物起源的本性
話到這裡應該就完了,可是後面突然補充了一句「以其德全不危也」。前面講過德,《黃帝內經》中真、靈、神、德、道這幾個詞很重要,理解透徹,能幫助我們深入地理解《黃帝內經》的真實含義。我認為德是萬物起源的本性。超玄理論說:萬物由一點振動而來,往整個宇宙瀰漫分散,產生能量信息,最後導致氣的形成。氣聚則成形,形散則成氣,最後形成物質世界,形成宇宙星系,乃至最後生成生命,生成萬紫千紅、精彩紛呈的世界。
德就是萬物的本源,德分為不同的體系,德是靠道來運行的。古人有《道德經》,其實應該有《德道經》。德在前,道為之用,德為之體,體隱藏在後,道是可以觀測到的。人通過經驗和理性思維的加工,提煉出對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高度總結,這種總結隱藏在宇宙萬物運行規律中,叫道。德為之體,道為之用,哲學關係叫體用關係。
這段話講的非常有意思,岐伯回答了黃帝的千古疑問,緊接著「德全而不危」。這個德跟我們後來延伸出來的道德沒有關係。人應該遵循的追求的規範稱之為道德,一個人是產生了是非美醜這些觀念以後才形成了辨別是非善惡的標準。有了社會生活,才出現了社會制度、文化文明。
這兩個德是不一樣的,一個是天道,一個是人道。天道是自然存在的東西,人道是人類所有的東西。我們應該處理好人和物慾、和內心世界的關係。當我們恬淡虛無、知足知止、精神內守的時候,天真就會不斷地向我們灌輸,天真來自於德;如果我們內心充滿物慾,心神被擾,天真就會離我們遠去。
人的生命體來自於德,我們本身就含有天地之德,含有萬物的本性。佛教說,凡眾生皆具有佛像,就是萬物都具有佛性。一粒沙子也具有佛性,有的人非常不能理解,說:有形生命有佛性我能理解,一粒無生命的沙粒有佛性我絕對不能理解。這是很多佛教徒研究宗教時不能理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誤解釋迦牟尼,是因為我們把佛性認為是慈悲心。沙粒何來慈悲心呢?他講的是萬物由本源而生,用現在的話說是類似於DNA的東西,或者說是宇宙密碼。萬物都是從德而來,通過道來運行,所以萬物具有同一性。
中醫叫「德」,佛教叫「佛性」。秘密揭開,我們再去讀佛經的時候,會發現古人的大智慧。佛陀反覆的告誡我們:不要止於文字象,不要著象。我們老是就糾結於文字裡面,要跳出來看。
岐伯回答完黃帝的千古疑問的以後,意猶未盡就告訴我們:「以其德全不危。」「其」指上古時代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本性,他們的德是全的,沒有損失。可是,看看現在的人,天天想著去發財,挖空心思的為名為利,絞盡腦汁,去偷去搶,由此產生各種問題。你越做壞事,你的心就越不安寧,喪失了本性,天真就不給你,德就不全。
違反了天道,因果就出來了,道德的觀點也生出來了,所以天道出來的「德」最後延伸出道德的「德」。古人告訴我們要行善積德,德就是德全不危的「德」,不是道德的德。你越做好事,心情越高興,然後別人說你是好人,不斷的給你灌輸,祝由,不斷地給你加持能量。然後天上的德就會和你連通,天真就會輸送給你。久而久之,德就更全了,你的身體就更好了,福報就更多了。
今天的講解是第一段的收尾,下次開啟新的篇章,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