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第一書記丨德州駐村書記陳志的「文藝攻略」:為村民建第一個...

2020-12-16 海報新聞

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宋春曉 高志玟 德州報導

深秋的後何寺村,樸實靜謐。乾淨平坦的鄉村公路,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大街小巷蜿蜒在花卉綠植之間。整潔寬敞的文化廣場上,幾個孩子正在文化舞臺上嬉戲玩耍,不時傳來清脆的笑聲。

初見陳志時,他正在文化廣場上與老人們扯家常,樸實、認真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陳書記不僅讓我們村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村莊美起來,更讓我們心裡亮堂堂、生活美滋滋。」村民李淑紅高興得說。

2019年4月28日,中國電建市政集團陳志被派駐到平原縣王鳳樓鎮後何寺村任第一書記。

來之前,陳志做過功課,知道後何寺村是全鎮排名後十的「軟弱渙散村」,但進村以後,他才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為何這裡要派駐第一書記,「髒、亂、差,村內基礎設施不行,連一個像樣的活動場所都沒有。」陳志深吸一口氣。

陳志(左一)

在與村兩委開會和走訪群眾調研時,陳志了解到群眾對文化廣場的需求十分強烈,群眾歷來喜愛文藝演出活動,村裡有一支遠近聞名的文藝隊伍——和美藝術團,藝術團經常去各個鄉鎮演出,還常常登上縣裡春晚的大舞臺。

但是村裡卻一直沒有一個較大的文化活動場所,村頭小賣部那塊30多平方的平整地成了群眾常去的所謂「文化廣場」,真正跳起舞來,搞起演出活動又不行,大多數村民主要的休閒方式成了閒暇時間在家門口或村道路邊聊聊天。

看到群眾文化生活匱乏,陳志深深感到了肩負的責任和壓力,在同兩委商議說,「我一定努力爭取資金,把群眾關心已久的熱點問題想方設法解決」。

由於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少,資金來源成了阻礙建設的「頭等大事」。讓村裡出錢是不可能了,晚上陳志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他想到了娘家人。

在陳志努力爭取下,公司出資10萬元為後何寺建設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2019年8月份,公司又出資8萬元為村民製作了鋼結構文化舞臺。

趁熱打鐵,陳志多方爭取社會資源,先後協調文化局等社會機構捐贈價值14萬餘元體育器材11件套,價值8000元音箱鑼鼓一套,桌球拍羽毛球拍等小型體育器材12副,演出服32套,幫後何寺村完善了健身娛樂硬體設施。

2020年1月16日,在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上,後何寺村民熱情高漲地舉行了一場熱鬧非凡的慶新春聯歡會活動。據村民反映,這是後何寺村第一次組織大規模的集體文化活動。

活動中,舞蹈、歌曲、情景劇等十餘項文藝節目,都是後何寺村村民自行編排演出的,展現了精準扶貧以來,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村民良好的精神文明風貌。

為了表達對陳志及其公司幫扶工作的感激之情,有心的村民還特地編排了小品節目《走訪》,再現了陳志與公司在後何寺的傾力相助。

前幾年,後何寺一直戴著「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村兩委不健全,集體年收入不超3萬元。駐村幫扶之後,陳志首先幫助後何寺村建立健全村兩委,全力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

後何寺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成立後,從農戶手中收回流轉土地300畝。合作社將土地進行整合,填平了分散的灌溉水道和運輸用道,又節約出30畝的種植面積。

合作社將整合後的330畝流轉土地承包給種糧大戶,每畝地收取150元管理費。每年5萬元的土地流轉管理費,成為後何寺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有力支撐。

合作社的運營目標不光是為了強村,更重要的還在於富民。種糧大戶對流轉土地進行統一管理,打藥、耕地、收割每畝地均可節省10元,不僅實現了農業集約化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益,充實了村集體收入,也減少了土地對進城農民的束縛,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以前農忙時節,在城裡打工的兒子兒媳都要請假趕回來,現在把土地交到合作社,除了每年每畝900元的補貼,我和老伴還能到合作社農田裡打零工掙錢。」64歲的村民李成水說。

駐村一年半以來,陳志暴瘦30斤,卻成就了後何寺村的美麗逆襲——「洗心革面」的後何寺村,一躍成為平原縣模範文明村莊。

「讓後何寺村越來越好不僅是每一個村民的心願,更是我們駐村幹部的心願,我們願意為之殫精竭慮、奉獻熱血。」作為第一書記,陳志的腳步從未停歇。

相關焦點

  • 我是第一書記|德州駐村書記劉洪林:脫下制服走進田間,我就是咱村裡人
    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 我是第一書記|德州「桃符書記」何慶平:把村裡的桃木工藝品帶向...
    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 我是第一書記|兩年「三大變」!德州這位書記讓小劉莊舊貌換新顏
    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 赤水鎮沙洲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為村民解難題、送溫暖
    赤水鎮沙洲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為村民解難題、送溫暖成為村民的貼心人好在不久後,他們的困難在沙洲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的幫助下迎刃而解。原來,赤水鎮沙洲村是江門市中心醫院的對口幫扶村,該院辦公室副主任陳錦鉅自2019年4月起掛任開平市赤水鎮黨委副書記、駐沙洲村第一書記。在得知瓜農面臨滯銷難題後,他立馬站了出來,積極為瓜農尋找銷路,目前已經賣掉27000斤滯銷灰皮冬瓜。
  • 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
    新華社鄭州12月9日電題:駐村第一書記的「公車」新華社記者韓朝陽、馬驍駐村第一書記張書濤開進村的老福特是自家的私車,卻也成了曾莊村鄉親們的「公車」。村支書薛龍生乘車到鎮裡開會,村民李體恩搭車為妻子買藥。周五,張書濤下山回城探親,山裡的父母託他為城裡的子女捎瓜菜。周日,張書濤離家上山駐村,城裡的子女請他為山上的父母帶衣服。他的老福特成了連接山村與城區的媒介。
  • 抗疫一線的駐村第一書記
    第一時間返村開展疫情防控萬安縣夏造鎮橫江村駐村第一書記肖力光,今年56歲。正月初二,肖力光不顧家人勸阻,主動放棄休假,返回所駐村開展疫情防控工作。橫江村地處偏遠,是萬安縣與遂川縣交界處。肖力光堅持帶頭示範,主動到最偏遠的村小組開展摸排、宣傳工作,每天從早上6點多忙到晚上9點多。「相比那些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我只能為橫江村民做這麼點事情,我不累,還能繼續工作。」肖力光身體一直不好,身邊同事多次勸他注意休息,他卻一直堅持在一線。據了解,肖力光工作一周以來,累計行走300多公裡,入戶宣傳1200餘人次,對全村所有群眾進行了遍訪摸排。
  • ...新建區獻忠村駐村第一書記熊奕用行動贏得村民的交口稱讚
    在新建區大塘坪鄉獻忠村,駐村第一書記熊奕冒著雨雪走訪村裡家庭困難的殘疾村民,了解村民關於殘疾器具的需求,並積極上報溝通聯繫。  自2019年11月成為獻忠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熊奕從南昌市應急管理局的普通幹部成功轉變成為村民心中的好書記。
  • 駐村第一書記拿出電腦幫忙開微店
    對於駐村第一書記來說,如何在日常工作的開展中,推動精準扶貧? 「生活更有奔頭了。」16日,豐都三建鄉蔡森壩村,31歲的村民倪天鳳發完貨,看著貨品遠去,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去年,她成立起微店,自己有了工作和營收不說,還帶動了周邊貧困戶。這一切,得益於駐村第一書記羅軍和村兩委的幫扶和支持。
  • 第一書記劉保鋒:用心點燃駐村歲月
    從第一天入村,他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甩開膀子、捋起袖子,深入田間,訪貧問苦,為群眾"把脈問診",一心撲在駐村幫扶工作上,真扶貧、扶真貧,讓昔日的小山村煥發新面貌。他就是汝南縣檢察院派駐古塔街道辦事處屈莊村第一書記劉保鋒。"點子好,辦法多"是村委班子對劉保鋒的印象。
  • 【瀋陽市駐村第一書記訪談:新民市馬戶屯村第一書記 李偉】
    我們瀋陽市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駐村第一書記,他們紮根農村基層,舍小家,顧大家,在脫貧攻堅一線辛勤耕耘、默默奉獻。協助貧困村屯發展經濟產業,利用先進的網際網路+思維增加群眾收入,讓農村舊貌換新顏。為展示我市扶貧攻堅、發展特色農村經濟的建設成果,弘揚「駐村第一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扶貧攻堅的一線,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的精神,瀋陽電視臺特別策劃「誰不說俺家鄉好 瀋陽市駐村第一書記訪談」節目。今天走進我們全媒體會客廳的第一書記是——新民市馬戶屯村第一書記 李偉
  • 我是第一書記|你修站我拉電 德州兩位「鄰居書記」合力解民憂
    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 村民眼裡的「領路人」——記土左旗善岱鎮善岱村駐村第一書記鄧旭光
    2018年9月,被派到土左旗善岱鎮善岱村擔任第一書記以來,鄧旭光緊緊圍繞精準扶貧中心工作,牢記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的責任和使命,在全面摸排掌握村情的基礎上,從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指導全村經濟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入手,積極投身到駐村幫扶工作中,為整村脫貧工作兢兢業業,積極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而努力奔走
  • 三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金銀花情結
    原先村委會旁的一片荒地上,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的金銀花農產展銷研發服務中心拔地而起,金銀花小鎮已初具規模……5年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後選派張武軍、鞠波、王敬濤接續擔任陝西國家級貧困縣蒲城縣堯山鎮閆家村駐村第一書記。
  • 帶著妻子駐村 看第一書記韓宇南咋做到「忠孝」兩全
    大河網記者 劉楊「我現在就在北京,過兩天是全國脫貧攻堅獎的表彰。」10月14日,在接受大河網記者電話採訪時,國家稅務總局周口市稅務局派駐太康縣馬廠鎮前何村第一書記韓宇南頗為激動和感慨,分享了他6年的駐村扶貧之路。韓宇南幫村民種的西瓜找銷路 資料圖片為啥選擇駐村?
  • ...引領群眾致富的「火車頭」丨岑鞏縣凱本鎮沈家灣駐村第一書記陳印
    我叫陳印,是黔東南州岑鞏縣委政法委的工作人員。2018年3月,我被組織選派到岑鞏縣凱本鎮沈家灣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沈家灣村是由原沈家灣村和小田壩村合併而成,轄23個村民小組828戶3519人,其中貧困戶有283戶1085人。駐村後,為了儘快熟悉村情民意,掌握工作方向,我每天都進村入戶開展走訪、調查。我用80天走訪了村裡所有的農戶,工作記錄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每家每戶的生產生活情況。
  • 楊凌農高會上的駐村第一書記們
    本屆農高會D館——陝西省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成果展展位是本次農高會的亮點之一。來自全省各個地市的駐村第一書記們紛紛攜帶本村的特色農副產品亮相農高會,藉助農高會的舞臺推薦展銷當地特色農產品,助力脫貧攻堅。 10月22日上午,陝西省委副書記、省長趙一德等領導視察了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成果展布展情況,對全省駐村第一書記履職成效和幫扶成果表示讚許和肯定。
  • 「背包書記」鄢宏回村「探親」 曾在四川宣漢駐村幫扶三年半丨第一...
    離開時,不少村民自發聚集在村口,揮手送別這位曾駐村幫扶他們三年半的「遠親」。鄢宏將腦袋探出車窗,使勁地點頭,眼眶中的淚水再也忍不住簌簌落下。 鄢宏是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華融」)員工,2015年8月被選派至四川省宣漢縣峰城鎮仁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 「憨書記」的駐村「真經 」——谷腳鎮大谷冰村第一書記劉翔脫貧...
    劉翔,龍裡縣司法局派駐谷腳鎮大谷冰村的第一書記,他個子不高,圓圓的國字臉上頂著兩朵「高原紅」,給村民的第一印象就是淳樸憨厚,再加上劉翔做事實在、心眼實,經常為村民貼錢辦事,因而得名「憨書記」。  「憨書記」不是真正的憨,駐村期間,劉翔積極思考和總結,感悟了不少駐村的真經,這些「真經」成了推動苗鄉群眾脫貧致富道路上的「加速器」。  真情築根基 規章強支部  「給錢給物,不如建好支部!」
  • ...變成了現在的「書記哥」丨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駐村第一書記李永春
    我叫李永春,2017年9月,組織安排我到貴州黔南州甕安縣中坪鎮水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1000多個日日夜夜,我從對鄉村基層的事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也從剛來時的「愣頭青」,變成了現在群眾的「書記哥」。
  • 神奇「動」畫|是畫家,也是駐村第一書記,他描繪出廣西大山深處的...
    驕人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那一個個奮戰在脫貧攻堅駐村一線的身影當一位畫家帶著第一書記的使命走進深山會擦出怎樣神奇的火花?在廣西的扶貧工作一線有這樣一位「神筆馬良」——廣西德保縣東凌鎮多脈村駐村第一書記尚新周他是廣西藝術學院的教師也是一位青年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