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2020年8月開始,德州市委組織部聯合大眾網德州頻道,特推出「我是第一書記」專題,深入全市農村一線,在田間地頭採訪這些第一書記,聽他們講下村後如何「乘風破浪」,如何紮根基層、做好富民強村「戰鬥員」。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宋春曉 高志玟 德州報導
深秋的後何寺村,樸實靜謐。乾淨平坦的鄉村公路,錯落有致的農家庭院,大街小巷蜿蜒在花卉綠植之間。整潔寬敞的文化廣場上,幾個孩子正在文化舞臺上嬉戲玩耍,不時傳來清脆的笑聲。
初見陳志時,他正在文化廣場上與老人們扯家常,樸實、認真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
「陳書記不僅讓我們村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村莊美起來,更讓我們心裡亮堂堂、生活美滋滋。」村民李淑紅高興得說。
2019年4月28日,中國電建市政集團陳志被派駐到平原縣王鳳樓鎮後何寺村任第一書記。
來之前,陳志做過功課,知道後何寺村是全鎮排名後十的「軟弱渙散村」,但進村以後,他才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為何這裡要派駐第一書記,「髒、亂、差,村內基礎設施不行,連一個像樣的活動場所都沒有。」陳志深吸一口氣。
陳志(左一)
在與村兩委開會和走訪群眾調研時,陳志了解到群眾對文化廣場的需求十分強烈,群眾歷來喜愛文藝演出活動,村裡有一支遠近聞名的文藝隊伍——和美藝術團,藝術團經常去各個鄉鎮演出,還常常登上縣裡春晚的大舞臺。
但是村裡卻一直沒有一個較大的文化活動場所,村頭小賣部那塊30多平方的平整地成了群眾常去的所謂「文化廣場」,真正跳起舞來,搞起演出活動又不行,大多數村民主要的休閒方式成了閒暇時間在家門口或村道路邊聊聊天。
看到群眾文化生活匱乏,陳志深深感到了肩負的責任和壓力,在同兩委商議說,「我一定努力爭取資金,把群眾關心已久的熱點問題想方設法解決」。
由於村集體經濟收入較少,資金來源成了阻礙建設的「頭等大事」。讓村裡出錢是不可能了,晚上陳志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他想到了娘家人。
在陳志努力爭取下,公司出資10萬元為後何寺建設了12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2019年8月份,公司又出資8萬元為村民製作了鋼結構文化舞臺。
趁熱打鐵,陳志多方爭取社會資源,先後協調文化局等社會機構捐贈價值14萬餘元體育器材11件套,價值8000元音箱鑼鼓一套,桌球拍羽毛球拍等小型體育器材12副,演出服32套,幫後何寺村完善了健身娛樂硬體設施。
2020年1月16日,在寬敞整潔的文化廣場上,後何寺村民熱情高漲地舉行了一場熱鬧非凡的慶新春聯歡會活動。據村民反映,這是後何寺村第一次組織大規模的集體文化活動。
活動中,舞蹈、歌曲、情景劇等十餘項文藝節目,都是後何寺村村民自行編排演出的,展現了精準扶貧以來,農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和村民良好的精神文明風貌。
為了表達對陳志及其公司幫扶工作的感激之情,有心的村民還特地編排了小品節目《走訪》,再現了陳志與公司在後何寺的傾力相助。
前幾年,後何寺一直戴著「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帽子:村兩委不健全,集體年收入不超3萬元。駐村幫扶之後,陳志首先幫助後何寺村建立健全村兩委,全力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
後何寺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成立後,從農戶手中收回流轉土地300畝。合作社將土地進行整合,填平了分散的灌溉水道和運輸用道,又節約出30畝的種植面積。
合作社將整合後的330畝流轉土地承包給種糧大戶,每畝地收取150元管理費。每年5萬元的土地流轉管理費,成為後何寺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有力支撐。
合作社的運營目標不光是為了強村,更重要的還在於富民。種糧大戶對流轉土地進行統一管理,打藥、耕地、收割每畝地均可節省10元,不僅實現了農業集約化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益,充實了村集體收入,也減少了土地對進城農民的束縛,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以前農忙時節,在城裡打工的兒子兒媳都要請假趕回來,現在把土地交到合作社,除了每年每畝900元的補貼,我和老伴還能到合作社農田裡打零工掙錢。」64歲的村民李成水說。
駐村一年半以來,陳志暴瘦30斤,卻成就了後何寺村的美麗逆襲——「洗心革面」的後何寺村,一躍成為平原縣模範文明村莊。
「讓後何寺村越來越好不僅是每一個村民的心願,更是我們駐村幹部的心願,我們願意為之殫精竭慮、奉獻熱血。」作為第一書記,陳志的腳步從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