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核飛彈的「旅館」蘇聯第一代水下核平臺——658型戰略核潛艇

2020-12-23 雛菊西瓜Peterpan

2002年7月一部名為《K-19寡婦製造者》的電影在美國上映,這部充滿玄幻的電影中的主角K-19彈道飛彈核潛艇經歷了極限潛深、彈道飛彈飛彈發射、2次核反應堆冷卻系統洩漏、魚雷艙火災、遭美軍驅逐艦監視,甚至最終差點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劇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部看起來略帶悲壯的電影中的故事情景大部分都是改編於真實,時間就發生在1961年,而那艘舷號為K-19的潛艇也是真實存在過的,它就是蘇聯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首艇,也是蘇聯第一艘戰略飛彈核潛艇北約代號為H級(Hotel)。

來自「華盛頓」和「北極星」的威脅

上世紀50年代初隨著飛彈技術的日臻成熟,美蘇兩國都意識到先天具有隱蔽性優勢的潛艇將會成為有效的核打擊手段。但是早期巡航飛彈小型化技術不佳,無論是美國的SSM-N-8「天獅星」巡航飛彈還是蘇聯P-5型巡航飛彈,他們的重量都超過5噸,發射時需要特殊的發射架且潛艇必須浮到水面,從開始準備到成功發射都需要1小時左右時間。這些裝備巡航飛彈的潛艇一旦浮出水面就喪失了隱蔽性的先天優勢,而且巨大的彈體即便是3000噸以上的潛艇也只能攜帶3-4枚。所以,比較「雞肋」的潛艇版巡航飛彈一直沒有被美蘇視為潛艇的唯一核打擊武器,他們都在同步進行彈道飛彈上潛艇的計劃。

1955年蘇聯首先突破了彈道飛彈潛艇技術,當年9月16日1艘改裝過的611型潛艇成功在水面發射1枚射程150公裡的P-11ФM型彈道飛彈,成為世界上第一次潛艇發射飛彈的實驗。隨後的1958年,世界上第一艘專門設計的彈道飛彈潛艇629型潛艇(北約G級)在遠東阿穆爾共青城的199廠下水。按照計劃,蘇聯將建造22艘629型彈道飛彈潛艇,具備攜帶66枚彈道飛彈的能力。而2年前的1957年10月4日,蘇聯使用R-7飛彈的變種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這就意味著蘇聯已經具備對美國本土核打擊的能力。種種跡象表明,蘇聯在核打擊領域顯然比美國的優勢要大,已經形成了陸、空和海全方面的對美核打擊能力,此時似乎蘇聯人已經佔據上風。

但是美國人也不甘落後而且乾脆一步到位,就在629型常規彈道飛彈潛艇交付的時候,1959年12月30日裝備16枚UGM-27A「北極星A1」潛射彈道飛彈的「華盛頓」號彈道飛彈核潛艇也正式交付美國海軍,「華盛頓」級不僅單艇裝備飛彈數量相當於5艘蘇聯629型常規彈道飛彈潛艇,而且「北極星A1」射程達到2200公裡且可以做到水下發射,圓概率偏差已經達到1.5公裡以內。當時蘇聯海軍裝備的P-11ФM飛彈不僅只能水面發射,而且還在使用需要臨時加注的液體燃料,射程也只有150公裡,圓概率偏差達到4公裡。蘇聯早期在海基核打擊的短暫的優勢隨著「華盛頓」號的出現突然間全部喪失,而且遠遠被美國甩在後面,蘇聯方面受到美國的海上核威脅突然增大,這就促使蘇聯加快了彈道飛彈核潛艇的研發。

「湊合」的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

由於美國的「華盛頓」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使美蘇兩國水下戰略核力量開始出現傾斜,只擁有常規彈道飛彈潛艇的蘇聯自然不甘落後,開始加速研發彈道飛彈核潛艇,畢竟常規潛艇的水下自持力和活動範圍都無法與核潛艇相媲美。但是如果重新開始研發的話,那麼時間周期會很久,所以還是基於現有的成熟技術進行設計,這點與美國「華盛頓」級的思路是相同的。美國「華盛頓」級就是以「鰹魚」級攻擊型核潛艇為基礎增加一段長度40米的飛彈艙,這樣設計周期和工期都可以大大縮短。

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是以627型攻擊型核潛艇(北約N級)為基礎,與629型常規彈道飛彈潛艇的飛彈布局進行融合,其外型、動力、電子設備和主要結構特點都與627型幾乎完全相同。最典型的特徵就是彈道飛彈仍然在指揮圍殼內,圍殼內安裝3具彈道飛彈發射筒,所以相比於627型來說它的指揮圍殼更長,排水量也由627型的4096噸增加至5000噸。

從外形上來看,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依舊還是採用傳統的常規型艇型,這點與它的原型627型攻擊型核潛艇近似水滴形有所不同,因為658型考慮到存在水面飛彈發射的可能性,所以還是偏向了水面航行更為穩定的常規艇型。全艇分為10個艙室,從前開始分別為魚雷艙、居住艙和蓄電池艙、中央指揮艙、飛彈艙、柴油發電機和輔機艙、反應堆艙、主機艙、經航電機艙、輔機廚房和住艙、尾魚雷艙和住艙。

動力系統,658型傳承了627型的核動力系統,採用2臺VM-A型壓水反應堆,單臺熱功率70MW,驅動2臺GTZA-60-D/DМ型蒸汽輪機。另外配備2臺ПГ-116型經航電機作為備用機組(單臺功率450馬力),使用2組112塊28CM-1型蓄電池為經航電機水下航行供電,水面航行由柴油機驅動。全艇電力系統為M-820柴油機驅動2臺ДГ-400型直流發電機組。由於658型的排水量比627型要大1000噸左右,且艇型由近似水滴形改為常規艇型,所以其水下航速也由30節下降至25節。其中反應堆功率80%時航速23.8節,100%功率時達到25節水下航速。

總的來說,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就是基於627型攻擊型核潛艇和629型常規彈道飛彈潛艇技術而臨時組合的一艘彈道飛彈核潛艇。但在「拼湊」的同時也儘量引入一些新的技術,比如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是蘇聯第一代敷設消聲瓦的潛艇,因此在他的下水儀式上也出現了香檳未能擊碎的「兇兆」。另外全艇採用更為安靜的電動液壓系統、反應堆艙設置自動滅火系統等等

武器系統和P-13潛射彈道飛彈

658型常規武器系統為艇艏4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和艇艉4具400毫米魚雷發射管,使用「列寧格勒-658」魚雷射擊指揮儀對魚雷射擊參數進行解算。其中艇艏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備彈16枚,發射SET-65型反潛魚雷和53-65K型反艦魚雷。艇艉40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名為МГ-14水聲對抗魚雷,用於模擬本艇噪音吸引對方水聲魚雷攻擊,從而保護潛艇,隨後被МГ-24水聲對抗魚雷所取代。

全艇最為關鍵的就是彈道飛彈發射系統,在指揮圍殼內部署3具潛射彈道飛彈發射裝置,用於發射P-13型潛射中程彈道飛彈。P-13潛射彈道飛彈是由馬季耶夫火箭設計局設計的單級液體燃料潛射中程彈道飛彈,起飛重量13.6噸,最大射程560公裡,可攜帶1枚100萬噸級熱核彈頭,是蘇聯第一代實用化的潛艇用彈道飛彈。但P-13不具備水下發射能力,只能浮出水面發射,這點在電影《K-19寡婦製造者》有很好的的體現。

由於P-13的射程問題以及只能在水面發射的弱點,所以此時的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生存能力非常弱,想要打擊美國本土只能無限靠近美國海岸,自然就成了反潛機的靶子。所以隨後蘇聯又研製了P-21型潛射中程彈道飛彈,起飛重量上升至19.8噸,射程也提升至1450公裡,這樣其隱蔽性打擊範圍都有一定的提升。

其實從658型彈道飛彈核潛艇的武器系統就能看出美蘇潛艇核飛彈技術的差距。「華盛頓」級彈道飛彈核潛艇在6800噸的情況下可攜帶16枚潛射彈道飛彈,相當於每一枚飛彈的消耗噸位為425噸,但658型的這一數字卻達到1666噸。從飛彈的角度來看,同樣是13噸級的彈道飛彈,美國「北極星A1」的射程達到2200公裡且採用反應速度更快的固體燃料,圓概率偏差為1千米左右。但蘇聯P-13型彈道飛彈卻只有540公裡射程,圓概率偏差高達4公裡。由於其使用的TG-02型液體燃料穩定性相對較差,一般都是在發射前臨時加注,所以反應時間比較長,也限制了其作戰能力,658型裝備的3枚飛彈全部發射出去需要消耗12分鐘時間。

K-19寡婦製造者

文章最開始我們提到了《K-19寡婦製造者》這部電影,之所以有「寡婦製造者」的綽號是因為他的命運太過坎坷,因為多次非戰鬥型事故造成大量艇員和技術工人殉職。由於身負蘇聯海基戰略核力量的重任,所以從建造開始的進度就很緊張,難免帶來很多施工和質量問題。從1959年開工開始計算,這艘潛艇在建造過程中就有9名工人死亡,而在K-19首航之前艇上醫生又出車禍死亡。1961年4月7日,K-19在首航中發生左側反應堆一迴路冷卻管因製造質量問題洩漏,反應堆喪失冷卻能力開始急劇升溫,最後艇員和核反應堆部門利用艇上淡水重新建立了一條臨時冷卻系統,但由於艇上缺乏有效的防輻射服,進入核反應堆的艇員全部遭遇高能輻射,其他艇員也因為含有輻射的蒸汽蔓延或多或少吸收不一部分輻射。其中直接進入反應堆的8名艇員很快死於急性放射性疾病,另有14人因嚴重的射線病在2年內死亡,還有大量的艇員在隨後的很多年內相繼出現胸痛,麻木,癌症和腎衰竭甚至白血病。出於保密的原因,官方診斷不是「放射病」而是「精神衰弱綜合症。此次事故也讓K-19獲得了「廣島」的外號,但也因為蘇聯官兵的果斷和英勇成功避免了核反應堆融化和艇上核彈頭潛在的核爆炸的危險,將一次可能因為誤會爆發的世界大戰扼殺在搖籃中。因此蘇聯最後一代領導人在2006年時建議為K-19全體艇員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但對K-19來說這次事故僅僅是個開始。1969年11月15日,K-19在巴倫支海與跟蹤它的美國海軍SSN-615「小鯊魚」號攻擊型核潛艇相撞,艇艏聲吶系統幾乎完全報廢,但好在沒有人員傷亡。1972年2月24日,K-19在北大西洋紐芬蘭島東北600海裡處潛航狀態發生第9艙火災,直到3月18日全體艇員才全部獲救,但這次事故還是導致28名艇員死亡,第5、第8和第9艙幾乎完全損毀。直到1972年8月才完成維修前往科拉半島,但11月15日在前往科拉半島過程中第6艙又發生油漆和滑油火災,沒有人員傷亡。1982年8月15日,電氣短路導致2名水手嚴重燒傷,其中1人在5天後死亡。

到1990年4月19日K-19退役時,有超過60人因為非戰鬥事故死亡,因此獲得「寡婦製造者」的綽號,這個問題可能從當時K-19下水時香檳沒有撞破就有了隱約的暗示。

結語

658型戰略核潛艇先後建造8艘,除K-145之外其他7艘都經過現代化升級以攜帶更強大的彈道飛彈。與美國的初代「華盛頓」相比,658型除了水下航速之外在核打擊方面還是不怎樣的,但這總歸是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使蘇聯的潛艇有能力從海上接近美國本土並實施核威脅,也為之後研發攜帶12枚潛射飛彈的667型戰略核潛艇做出了鋪墊。

相關焦點

  • 俄海軍卡拉級巡洋艦退役,攜帶反潛核飛彈,曾是美國核潛艇的夢魘
    而蘇聯海軍當時的海基核武器發展不容樂觀,艦隊需要突破北約設置在北大西洋的防線並且靠近美國本土不遠距離,才能發射核飛彈。蘇聯第一代彈道飛彈核潛艇"H"級。配備的彈道飛彈射程僅560千米,需要抵近美國本土才能威懾目標。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海軍一邊大力建設海基核武,另一方面也在強化自身艦隊的反潛作戰能力。
  • 什麼叫做戰略核潛艇?什麼叫做戰術核潛艇?它們什麼區別?
    它將正在船臺上建造的「蠍子」號攻擊核潛艇從指揮臺圍殼後面攔腰斬斷,在中間插入了一段39.6米長的分段,並在其中安排了16枚「北極星」戰略飛彈及其指控系統。1959年,這艘被改名為「喬治·華盛頓」號的戰略核潛艇終於如期服役了,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艘戰略核潛艇。 1961年,美國又建造出第二代戰略核潛艇「伊桑·艾倫」級,該級共建5艘,比之「華盛頓」級,它在艇形、動力、設備、飛彈性能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
  • 世界最強戰略核潛艇排名!美國高居榜首,俄羅斯處於第二位
    目前潛艇又分為常規潛艇、無人潛艇和核潛艇,而核潛艇又分為戰略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而目前世界上最強的潛艇,就是戰略核潛艇了。戰略核潛艇不僅能在海洋中持久力更強,還能夠攜帶核彈頭在世界任何角落對敵進行核攻擊。而戰略核潛艇更是「三位核一體」戰略核打擊的關鍵。
  • 揭秘世界各國的第一艘核潛艇
    該彈射程12000公裡,攜帶12枚分飛彈頭,一種為10萬噸當量W76-MK4型,另一種為47.5萬噸當量W76-MK5型,圓偏差概率為90米。  N級  屬於前蘇聯第一代攻擊核潛艇是 「N」級核潛艇。「N」級於1955年開工設計,1958年開始服役,是蘇聯海軍首批核潛艇。共建造13艘。
  • 俄軍建造全能核潛艇!搭載波塞冬核魚雷,一枚毀滅一個城市
    在各種採用核為力量的武器當中,核飛彈威力最大,核航母最威風,但說威懾力最強,最恐怖的,當屬核潛艇,核飛彈和核航母一般都擺在明面上,而核潛艇潛在海底,就像一個看不見的殺手,讓人無比忌憚。由於軍事策略的不同,美俄兩國在核潛艇方面雖然各有建樹,但在核潛艇領域公認最強的,還是俄羅斯,蘇聯海軍就將核潛艇當做海軍建設的核心,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海軍的技術,核潛艇技術同樣是世界第一。
  • 水中飛毛腿,大洋黃金魚——與美國航母賽跑的蘇聯661核潛艇傳奇
    多年後謎底終於揭開,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蘇聯真的造了一艘比航母還快的潛艇,它超過「薩拉託加」號航母時只用了一半動力。它就是世界上第一艘使用全鈦合金材料建造,也是速度最快的潛艇——蘇聯661型巡航飛彈核潛艇,北約代號「帕帕Papa」級。
  • 多枚核飛彈呼嘯發射!大批戰略轟炸機起飛,普京親自坐鎮指揮
    ,試射多型核飛彈和巡航飛彈,外界認為,這是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最新警告信號。據悉在演習中,俄軍圖-160和圖-95MS戰略轟炸機打頭陣,試射新型空射遠程核戰鬥部巡航飛彈,隨後俄戰略火箭軍試射RS-24「亞爾斯」公路機動洲際飛彈,俄海軍戰略核潛艇則試射了「輕舟」潛射洲際飛彈,根據俄軍消息,所有試射的核飛彈都精確命中了預定靶場,展示了俄軍戰略核打擊力量的有效和可靠性。
  • 核潛艇潛航時間再次被刷新,可水下潛伏三個月,中國曾是世界第一
    核潛艇潛航時間再次被刷新,可水下潛伏三個月,中國曾是世界第一現在各個軍事大國的核力量都是三位一體的,分別是空基陸基和海基核力量,而這三種核力量之中,肯定是以海基核力量最為隱蔽,因為潛艇可以隱藏在廣袤的海洋之中,很難被敵人發現,只要不主動上浮,
  • 美國戰略核潛艇與低當量核彈頭
    近日,美國W76-2型低當量核彈頭開始交付海軍,並裝備到俄亥俄級「田納西」號戰略核潛艇上,作為「延伸威懾」的一部分在大西洋戰備巡邏。這個舉動非常危險,或將開啟一個新的「潘多拉」魔盒。美國俄亥俄級彈道飛彈核潛艇是美國「核三位一體」海基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美國稱霸全球的「殺手鐧」。
  • 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強悍的水下打擊平臺
    維吉尼亞級,是美海軍最新的攻擊型核潛艇,自首艇2004年10月23日服役以來,已經有16艘在軍中服役,由於性能優異,美海軍還在繼續開建,計劃打算服役30艘,成為全球規模最為龐大的同一型號攻擊型核潛艇。據網絡上搜索到的參數,艇長114.91米,寬10.36米,水下排水量7925噸,水下自持力90天,維吉尼亞級水下的極限深潛高達500米,最大航速可達34節,比現役海軍驅逐艦的航速都要高。此外,加上維吉尼亞級的靜音性能好,在複雜的海洋洋流背景噪音的掩蓋下,水聲探測設備很難探測到大潛深、低航速隱蔽接敵的維吉尼亞級。
  • 世界頭號核潛艇終於出山,可攜20枚核飛彈
    海軍裝備發展戰略方針是「大力發展潛艇」,用數艘潛艇就能消滅一個航母戰鬥群,隱蔽高效且省錢。核武器出現後,將核力量部署在隱蔽的地方,才不會在首輪打擊後遭到反擊,核潛艇順理成章成為反潛最有效的手段。儘管俄羅斯軍費只有幾百億美元,但俄軍會將每一分花在刀刃上,核潛艇的研發和建造就佔了大半軍費。
  • 美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近海「水下殺手」需警惕
    第18艘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德拉瓦」號下水當地時間4日,美國海軍第18艘維吉尼亞級攻擊型核潛艇「德拉瓦」號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漢普頓錨地舉行服役儀式。美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稱,該艇的加入,將增強美軍潛艇艦隊的水下作戰優勢。
  • 人生,為祖國深潛——記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如今,第一艘核潛艇已經退役,但年逾九旬的他仍在「服役」。  他就是黃旭華——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  走進他的辦公室,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彈道飛彈核潛艇模型,一個深藍、一個金黃,仿佛在訴說著那段崢嶸歲月,又仿佛隱藏著他那激蕩人生裡的重重謎團:  是什麼讓他守口如瓶30年,父親臨終也不知道他在幹什麼?為什麼「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核潛艇,不到十年就搞了出來?是什麼讓一個花甲老人以身試潛,成為世界第一個極限深潛的總設計師?
  • 《核潛艇進階史》:核潛艇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是由美國科學家海曼·喬治·裡科弗積極倡議並研製和建造的,他也被稱為「核潛艇之父」。1946年,以裡科弗為首的一批科學家開始研究艦艇用原子能反應堆,也就是後來潛艇上廣為使用的「艦載壓水反應堆」。1954年,與科幻小說《海底兩萬裡》中的潛艇名字相同的「鸚鵡螺」號核潛艇正式下水,宣告了核動力潛艇的誕生。
  • 對決地中海:蘇聯「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是如何捕獵美國核潛艇?
    20世紀60年代,隨著裝備「北極星「洲際彈道飛彈的美國核潛艇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出現,對蘇聯歐洲部分的重要戰略目標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蘇聯方面迫切需要消除美國核潛艇這一威脅,將這些核潛艇驅逐出發射陣位,而這就需要蘇聯海軍將反潛力量派到遠洋中執行大範圍的反潛任務,反潛直升機在反潛作戰中表現出巨大的價值
  • 打造可靠的核飛彈「盾」與「劍」俄北方艦隊強化戰力應對北約
    北方艦隊面臨以下主要任務:對侵略國領土發動核攻擊;在大西洋和其他大洋的遼闊海域實施海空和水下行動;開展北極行動;保障俄羅斯北部邊界的對空防禦。它有哪些工具來做這些事呢?資料圖片:俄北方艦隊水面戰艦與潛艇協同航行。(俄國防部官網)資料圖片:俄海軍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
  • 蘇聯最大核潛艇體積是俄亥俄級兩倍,為何俄羅斯捨棄五艘僅留一艘
    這部影片中的蘇聯潛艇正是大名鼎鼎的「颱風」級戰略飛彈核潛艇,一個令西方感到恐懼的名字。 「颱風」級核潛艇是蘇聯第三代彈道飛彈核潛艇,也是世界海軍史上噸位和體積最大的潛艇。「颱風」級研製於20世紀70年代,此時正值冷戰的高峰期,同時也是蘇聯的鼎盛時期。
  • 俄水下4連射回應美國!美俄水下核對抗,常因某些問題談不攏
    12月12日,俄國防部發布消息稱,俄太平洋艦隊「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戰略飛彈核潛艇當天根據戰備活動,在鄂霍次海水下發射了4枚布拉瓦彈道飛彈,飛彈飛行距離超過5500公裡,成功命中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奇扎靶場目標。俄軍官員稱,這是太平洋艦隊955型核潛艇的首次齊射,也是「北風之神」級潛艇入役該艦隊以來第一次發射「布拉瓦」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