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蜿蜒的小溪,湍流不息,泥沙隨著水流從高往低流,在溪流拐彎處,泥沙受到溪水的強力衝擊,呈現不規則的突出,因為回流、湍流的作用,大量的泥沙堆積在這裡。同理,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形成與此類似,但真正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01定義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肢體疼痛,嚴重時組織壞死。一般見於中老年人,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02發病機制
(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
各種損傷因素,如高血壓、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免疫複合物、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導致動脈內皮細胞損傷。內皮細胞損傷後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刺激平滑肌細胞(SMC)向內膜遷移、增殖、分泌細胞外基質併吞噬脂質形成SMC源性泡沫細胞,最終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2)脂質浸潤學說
脂質浸潤學說認為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並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在該過程中,內皮細胞損傷、通透性增加及脂質轉運障礙可能起主要作用。
(3)血液動力學學說
在動脈硬化的發病過程中,血流動力學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並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存在相互關聯。研究證實,動脈硬化斑塊主要是位於血管壁的低切力區,而湍流則對斑塊的破裂或血栓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4)遺傳學說
遺傳學調查顯示,本病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患病率高2~6倍,可能是由於遺傳缺陷致細胞合成膽固醇的反饋控制失常,以致膽固醇過多積聚。
03臨床表現
腳及小腿發涼、怕冷、麻木、患足趾甲增厚、皮膚乾燥變薄及間歇性跛行等。其中,間歇性跛行是典型的早期動脈缺血的指徵,它的特點是走一段路後,便感到下腰、臀部、大腿內側或小腿部、腳底板有疲累感、麻木、疼痛,剛開始可能走1000米以後疼痛,逐漸走500米、300米就痛,最後可發展到走100米、50米即痛。有這種症狀的老年人,不要認為是衰老現象,或誤診成老寒腿、脈管炎,需警覺可能是下肢肌肉缺血的信號,需立即就醫檢查。
04治療——截肢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硬化在局部的表現,它是周圍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種,與「三高」等慢性病密切相關。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如果不及時改善,患者面臨的將是截肢風險。動脈硬化閉塞症主要為動脈腔內繼發血栓形成,破壞動脈壁,使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從而患肢發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肢端壞死,需要截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