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好像腿上堆滿了「沙子」,嚴重者需要截肢!

2020-12-14 外科醫生周濤

一條蜿蜒的小溪,湍流不息,泥沙隨著水流從高往低流,在溪流拐彎處,泥沙受到溪水的強力衝擊,呈現不規則的突出,因為回流、湍流的作用,大量的泥沙堆積在這裡。同理,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形成與此類似,但真正發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

01定義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進而導致肢體慢性缺血,肢體疼痛,嚴重時組織壞死。一般見於中老年人,隨著社會整體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齡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率逐年提高。

02發病機制

(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

各種損傷因素,如高血壓、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免疫複合物、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導致動脈內皮細胞損傷。內皮細胞損傷後分泌多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刺激平滑肌細胞(SMC)向內膜遷移、增殖、分泌細胞外基質併吞噬脂質形成SMC源性泡沫細胞,最終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2)脂質浸潤學說

脂質浸潤學說認為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並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在該過程中,內皮細胞損傷、通透性增加及脂質轉運障礙可能起主要作用。

(3)血液動力學學說

在動脈硬化的發病過程中,血流動力學因素也起到一定作用,並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存在相互關聯。研究證實,動脈硬化斑塊主要是位於血管壁的低切力區,而湍流則對斑塊的破裂或血栓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4)遺傳學說

遺傳學調查顯示,本病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患病率高2~6倍,可能是由於遺傳缺陷致細胞合成膽固醇的反饋控制失常,以致膽固醇過多積聚。

03臨床表現

腳及小腿發涼、怕冷、麻木、患足趾甲增厚、皮膚乾燥變薄及間歇性跛行等。其中,間歇性跛行是典型的早期動脈缺血的指徵,它的特點是走一段路後,便感到下腰、臀部、大腿內側或小腿部、腳底板有疲累感、麻木、疼痛,剛開始可能走1000米以後疼痛,逐漸走500米、300米就痛,最後可發展到走100米、50米即痛。有這種症狀的老年人,不要認為是衰老現象,或誤診成老寒腿、脈管炎,需警覺可能是下肢肌肉缺血的信號,需立即就醫檢查。

04治療——截肢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全身動脈硬化在局部的表現,它是周圍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病種,與「三高」等慢性病密切相關。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如果不及時改善,患者面臨的將是截肢風險。動脈硬化閉塞症主要為動脈腔內繼發血栓形成,破壞動脈壁,使管腔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從而患肢發生急性或慢性缺血性症狀,嚴重時可引起肢端壞死,需要截肢治療。

相關焦點

  •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有哪些臨床表現?若出現了壞疽怎麼辦?
    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症是一種目前較為常見的血管疾病,主要表現為下肢疼痛,隨著疾病進展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那麼,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都有哪些臨床表現呢?嚴重到出現了下肢壞疽怎麼辦?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治療需早知
    當患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後,出現多會出現腿痛等症狀,這時就需要儘早治療,否則嚴重後會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那有哪些症狀出現後,需要警惕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呢?西醫方面又如何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呢?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表現有哪些?
  • 下肢發麻、腳沉、走不動路,當心動脈硬化閉塞症!
    許多老年人經常腿疼,有時伴隨著腿部發涼等狀況,一些人認為這是小毛病便忽視了,其實這有可能是血管發出的一種求救信號!本期「問醫」,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二院周圍血管科主任郭偉光主任醫師,為您介紹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防治。
  • 你走走停停,是因為你身體裡堆滿了「沙子」
    外婆每次行走一段路之後就會感到異常的疲勞,需要休息一下,才能繼續行走。更重要的是,她腿上還會出現一塊一塊的潰瘍,以前做檢查的時候,醫生診斷說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請問這是什麼病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發生在大、中動脈內膜和/或中層的增生過程中的複雜病理變化。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肢體的慢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狀,導致慢性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而引起下肢動脈狹窄、閉塞。
  • 濰坊市中醫院專家提醒:腿疼不一定是腿的毛病,有可能是下肢動脈...
    但並不是所有的腿疼都是由腰椎病變引起,相當一部分「走路多了腿就疼」的原因是患上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典型症狀就是「間歇跛行」。腿疼300米就走不動了,下肢缺血,暗藏危機家住高密的夏大叔,今年70歲。管腔多處不同程度狹窄,開通難度較大下肢動脈CTA檢查提示腹主動脈下段及雙側髂動脈、右髂外動脈、雙側髂內動脈、左側股動脈管壁不光滑,支架內再閉塞,管腔多處不同程度狹窄。考慮是比較嚴重的雙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介入手術下開通血管難度較大,術中不確定因素較多。經與患者及家屬充分溝通,同意實施新技術-斑塊旋切術。
  • 下肢發涼、酸脹疼痛?老年人須警惕
    劉大媽今年60多歲,最近常感覺走路腿沒勁、小腿酸脹、腳背發涼,走一會要歇一會,好在症狀可自行緩解,因此她也沒有太過在意,只是平時注意保暖,保證每天出去走走,鍛鍊身體。但症狀持續了快半年一直沒有好轉,她決定去醫院檢查,這一查才知道,她是得了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 腿冷腿麻、走路跛行、下肢腫痛……有這些症狀的老年人要當心了!
    上述情況,在醫學上稱作間歇性跛行,往往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的早期表現。中山三院血管外科殷恆諱主任建議老年患者應當引起重視,及時到血管外科門診就診,以防延誤病情。 「輕者放了支架,重者只能截肢保命,如果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症狀有所了解,完全可以早作預防。」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在早中期以間歇性跛行為主要表現,症狀逐漸加重後出現靜息痛,夜間尤為明顯,病人往往屈膝撫足,不食不眠,身體和精神逐漸消耗。
  • 醫生:3個方法自測動脈硬化!不想被截肢請記牢!
    當人年紀大的時候,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些筋骨問題,但是老年人和「三高」人群如果有腿發冷、走路走到一半腿酸脹的表現,別以為是老了腿腳不利索,這可能暗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不注意的話甚至有截肢風險!
  • 動脈閉塞導致截肢
    今年65歲的任先生左側腳趾潰爛截肢,下肢畏寒、麻木,走一段路就要休息。近來症狀越來越重,疼起來夜裡都睡不著。聽聞徐礦總醫院血管外科招募患有下肢動脈缺血性疾病的患者,任先生和家人找到該科副主任醫師袁趙。袁趙主任通過下肢動脈閉塞DSA透視下血管逆穿技術「逆流而上」,打穿通道,終於消除了任先生的痛楚。
  • 以為是爛腳丫,貴州一大爺用菸草包腳……後來竟只能截肢保命
    你以為只是一顆黑痣,到後來可能會演變成惡性腫瘤你以為只是 " 爛腳丫 ",到後來卻只能截肢保命!這不,來自黔西的 55 歲男子老章(化名)就因為一時疏忽,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如今只能將小腿截肢。(老章左邊小腿已壞死)見情況不妙,老章來到貴陽就診,被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左足壞疽,因為下肢已經壞死,必須進行截肢手術。最後,醫院採取了小腿截肢,最大限度地保留腿部功能。" 後悔啊,要是早點重視那個小傷口,也不可能失去一條腿!" 老章說。
  • 腿酸腿疼?3個方法,自測下肢血管是不是生病了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常見的血管疾病,如果你在慢跑或者走一段路程後,突然感覺腿疼,這可能不是關節炎,也不是抽筋或者扭傷了,更不是一種正常現象,而很可能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在作祟。
  • 腿痛、腿麻、腿抽筋?醫生:不全是缺鈣,或是血管的「求救信號」
    其實,造成中老人「腿腳不利索」的,還有一種十分常見的原因,那就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症。這是一種與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和腦梗死同源性疾病,發病率也是很高的,但很多朋友並不了解。
  • 老人總腿麻、腿抽筋?別光補鈣了,警惕是血管發來的「求救信號」
    其實,造成中老人「腿腳不利索」的,還有一種十分常見的原因,那就是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症。這是一種與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和腦梗死同源性疾病,發病率也是很高的,但很多朋友並不了解。一提到動脈粥樣硬化,人們自然會聯繫到心梗和腦梗,其實「腿梗」的發病率也是很高的。
  • 93歲爺爺突發腿腳疼痛,險些截肢!專家強調:警惕這種情況
    張爺爺就沒當一回事, 隨著情況不斷加重, 家人趕緊帶他來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 幸虧來得還算及時, 一個微創手術解決了問題, 如果拖下去 很可能就要面臨截肢風險
  • 腿上剛做完手術就自己走出了手術室!這家醫院局麻治療下肢靜脈曲張...
    腿上剛做完手術就自己走出了手術室!這家醫院局麻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效果真是好! 下肢靜脈曲張多發生於持久從事站立工作和體力勞動的人群,像老師、售貨員、建築工人都是多發群體。患有下肢靜脈曲張,輕者會影響腿部美觀,嚴重者會造成腿部水腫、潰爛,形成靜脈血栓。
  • 八旬大爺腿部缺血險截肢 複合手術助其重建血管
    一周前,周大爺被家人送到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血管外科,被診斷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需要手術治療,而單純的開放手術或介入手術都不能完美解決他的問題,醫生最終為大爺制定了「複合手術」(又名「雜交手術」)方案,即在同一天同一手術室接受介入微創手術加開放手術。據了解,這是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第一間複合手術室所開展的第一臺複合手術,也是成都西部第一間複合手術室。
  • 周圍血管科霍鳳主任:老人腿抽筋可能是動脈閉塞症
    小腿抽筋醫學上稱為「腓腸肌痙攣」,老年人腿痛抽筋,大都與動脈硬化腿部血液供應障礙有關,老人多有動脈粥樣硬化,使得血管變窄,因而供血不足、循環不暢的情況較為普遍。       除了抽筋,老年人動脈硬化的症狀表現還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