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的發現開採史

2021-03-01 i自然全媒體

提起能源,你會想到什麼?煤、石油、天然氣?估計很難想到冷冷的冰吧。

2017年,我國科研工作者將蘊藏在海底的可燃冰點燃為熊熊火焰。今天,捷報再傳——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成功。「神狐火炬」再一次點亮新能源時代曙光!

振奮之餘,會發現正是無數前輩對可燃冰的不斷探索,共同奏響了一曲「冰」與火之歌。

提到可燃冰,要從一名科學家——漢弗萊.戴維開始說起。

漢弗萊.戴維

1810年,漢弗萊· 戴維和他的學生法拉第在實驗室中,將氯氣通入水中。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水竟然凝固形成了「冰」,氯氣水合物首次被合成。次年,漢弗萊提出了「氣水合物」一詞,並沿用至今。這是人們與可燃冰的初次偶遇。

20世紀30年代,各國為輸送天然氣鋪設了輸氣管道,但一些管道經常被奇怪的「冰塊」堵住,它們來路不明且相當頑固。科學家們對這些「冰塊」的結構和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它們由天然氣和水混合而成,可燃冰以「麻煩製造者」的身份再次登上歷史舞臺。只不過在當時,研究人員考慮的是如何消除這些「麻煩」。

1948年,前蘇聯科學家根據人為環境中可燃冰產生的條件作出推測:如果滿足低溫高壓、有氣有水的條件,也可能有天然可燃冰存在。20世紀60年代,上述推測被證實,可燃冰礦藏在西西伯利亞凍土地區麥索雅哈氣田被發現。

直到1971年,美國學者在深海鑽探巖心中首次發現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概念才正式被提出。

上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海底天然氣水合物伴生存在海底甲烷冷泉、海底天然氣滲漏附近。此後,可燃冰在世界範圍內不斷被發現,被譽為21世紀最理想的潛在替代能源。

對於我國來說,可燃冰是既古老又年輕的能源種類。「古老」在於其形成的地質年代久遠,而「年輕」則在於我國對其研究的時間較晚。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常規油氣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大,地質人開始關注到國際上可燃冰有關報導和研究成果。

1999年,國家設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專項,我國可燃冰研究步入加速發展階段。同年,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簡稱「廣海局」)在南海北部西沙海域開展了可燃冰前期調查,發現了其存在的重要地震標誌,第一次在我國海域找到了可燃冰的蹤影。

可以說,我國可燃冰實質性調查與研究就此展開。隨後,廣海局擴大調查範圍和戰果,在我國南海北部多處海區發現了可燃冰蹤跡。

2002年,我國正式啟動了為期10年的中國海域可燃冰資源調查與研究專項。隨後,初步圈定出可燃冰資源遠景最有利的重點目標區,持續開展探測關鍵技術等研究。

2007年,我國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實施了首次可燃冰鑽探,成功獲得實物樣品,成為繼美國、日本、印度之後第4個通過國家計劃在海底鑽獲可燃冰實物樣品的國家。

2011年,可燃冰調查進入全新階段。為儘早開發利用可燃冰,我國啟動了可燃冰勘查與試採專項工作。

2013年,廣海局在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鑽獲了多種類型可燃冰樣品,並發現超千億方級可燃冰大型礦藏。2015年,廣海局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首次發現大型活動冷泉——「海馬冷泉」,採獲大量淺表層可燃冰實物樣品。這些都為後續試開採提供了必要條件。

2015年,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馬冷泉」成功採獲大量淺表層可燃冰實物樣品

2017年,我國迎來了「可燃冰收穫年」。經過近20載研究和技術積累,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並實現連續試氣點火60天,創造了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

這一壯舉實現了我國在新型能源勘探開發領域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對於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裡程碑意義。

可燃冰作為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具有燃燒值高、儲量大、汙染小等特點。國際上對於可燃冰的研究一直處於活躍狀態。

美國、俄羅斯、加拿大、荷蘭、日本、印度等國已對可燃冰進行了廣泛勘探。美國、加拿大在陸地上進行過試採,但效果不理想。日本於2013年在其南海海槽進行了海上試採,但因出砂等技術問題失敗。2017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採,後再次因出砂問題而中止產氣。韓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也制定了可燃冰試採計劃。

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說,我國可燃冰採區水深大、儲層埋藏淺,且我國南海為泥質粉砂型儲層,砂細導致滲透率更差,這些都增加了開採施工難度。

對此,中國在2017年的第一次試採中利用降壓法,打破了可燃冰儲層的成藏條件,之後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整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

海上鑽井平臺「藍鯨1號」

這是我國首次、也是世界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我國的技術突破,對於全世界而言更具有可參考和借鑑的價值。

當前,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一套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實現從「探索性試採」向「試驗性試採」的重大跨越。

縱觀歷史,展望未來。可燃冰不再是百年前實驗室的產物或是堵塞油氣管道的「麻煩」,而是造福於人類,清潔高效的新型能源。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可燃冰商業開採的到來,它將逐漸走入你我的生活。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喜歡本文,就點擊右下角「在看」

相關焦點

  • 可燃冰開採,萬民狂歡後的可怕後果!
    2013年初,曾有「可燃冰技術突破讓日本激動」的報導,現在沒有發現繼續激動了。一位專家的點評:看了關於我國可燃冰試採成功的報導,感到有必要在圈裡普及一下有關可燃冰開採的基本常識。因為此次媒體報導中些是誤導性的信息。比如媒體報導的標題「歷史性突破!中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領跑全球」 就帶有很多的誤導信息。說是歷史性突破,是可以的。
  • 中國首次開採90萬方,世界上最大可燃冰群現身南海
    但是可燃冰的開採並不是那麼的容易,因為可燃冰它是存在於海底的,所以在進行客人並開採時,我們就需要掌握很多先進的技術,只有擁有了這一些技術。並且技術能夠達到成熟,這樣我們才能夠很好的將存儲於海底的可燃冰開採起來,在進行可燃冰開採時,我們需要擁有的是一些海上鑽井平臺,還有下潛設備。
  • 中國可燃冰創下兩大世界紀錄,取得重要突破,開採技術全球僅有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探索化石能源的替代方案,一是源於化石能源的枯竭問題,二是化石能源利用對環境的汙染,而隨著能源結構的改變,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也逐漸上升,在海洋勘探中人們發現了更廣闊的能源資源儲備,除了天然氣外,可燃冰也是海底孕育的寶貴能源資源。
  • 南海傳來捷報,成功開採86萬方可燃冰,該新能源技術只有中國掌握
    目前很多的能源都逐漸消耗殆盡,尋找新能源成為了重中之中,經過多年的研究勘探,最終我們在中國南海北部深達1225米的神狐海域上,發現了大面積的可燃冰,雖然是一種清潔的能源,但是由於它深藏在海底,因此開採難度也異常的大,從2004年開始,這片海域就是我們重點勘探海域之一,經過多年的反覆勘察,在2010年的時候,我們得出了最終的結論。
  • 為什麼說誰先掌握可燃冰的開採誰就掌握人類100年內能源主動權?
    這期我們來和大家聊聊能源,也可以說是未來能源,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和全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在這年中我們明顯發現,對能源選用的要求是越來越苛刻,而且我們現在倡導綠水金山就是金山銀山,所以我國快速發展巨變現實已經拋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問題,就是我們需要一種環保高效的新能源。那麼有沒有呢?當然有!
  • 中國秀超級實力:開採可燃冰,攻克人造太陽,這次讓美國開了眼界
    中國「馴服」可燃冰可燃冰被稱為未來能源,與太陽能、潮汐能和核能齊名,但它藏身於幽暗的大洋深處,開發技術難度極高。早在2013年,日本就曾在南海大規模試採可燃冰,結果突遇出砂等技術障礙宣告失敗。2017年,日本試圖捲土重來,結果再次折戟南海。
  • 中國南海可燃冰成功試採,專家:最早2030年用上可燃冰
    這樣的情況之下,就會有很多新的資源利用出現,想要讓他們代替石油,可燃冰就是這樣的一種情況下出現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上石油發展的空缺,雖然說不能達到大面積的利用,但是有了這一資源是會有更好的一些發展。
  • 揭開「可燃冰」的神秘面紗
    與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相比,可燃冰的儲存量十分巨大,但是目前該能源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開採,可燃冰的開採難度及危險性都很大。可燃冰的試開採一直是一項世界性難題。2013年日本曾嘗試進行過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的試開採工作,雖然成功出氣,但最終由於泥沙堵住了鑽井通道,試採被迫停止。2014年-2016年期間,美國對墨西哥灣地區的可燃冰進行長期觀測,並制定相應的開採計劃,到目前為止也尚未有進一步的進展。據悉,美國、日本及加拿大等國計劃於2020年對可燃冰實現商業化開採。
  • 重大突破,南海可燃冰第二次商業試採成功,中國再創世界紀錄
    世界各主要能源消費國對可燃冰的產業化開發給予高度重視。——開採難度不是易事但可燃冰的開採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燃冰的開採難度是比較高的,這主要是因為可燃冰是在低溫高壓的情況下形成的,開採的時候它的形態會非常容易發生改變,有可能還沒有開採到可燃冰,它就已經先變成氣態了。
  • 可燃冰,未來能源之星還是滅世惡魔?
    以目前的認識來看,潔白大塊的可燃冰儲量可能最少,泥質沉積(爛泥巴)裡的分散可燃冰儲量可能最大,但不易開採。相對容易開發的,是儲存在凍土帶地下砂層和海底砂層(稀沙子)孔隙中的分散可燃冰[2,6]。世界可燃冰資源儲量示意圖 | 最具勘探開發潛力的可燃冰位於砂層裡,但總儲量相對較小;不易開採的泥層裡可能擁有規模最大的可燃冰。
  • 隨著南海一聲巨響,86萬方燃氣噴湧而出,中國可燃冰再創奇蹟
    歷經兩年多的時間,我國在這片神狐海域進行的第二次可燃冰開採試驗圓滿成功。隨著南海的一聲巨響,86萬方燃氣噴湧而出,中國可燃冰再創奇蹟。南海一直以豐富的資源聞名,近期,我國科學家在開採可燃冰資源時,取得了重大突破,百萬方燃氣噴薄而出,創下兩項世界紀錄。據《人民日報》報導,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第二輪試採取得了重大突破。
  • 對汽車來說,可燃冰這副「春藥」還不宜過早服用
    這幾天,「可燃冰」一詞成了各大新聞媒體的熱門詞。這一情況主要源於5月18日一則央視新聞報告:5月18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南海宣布,我國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在2030年以前中國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將會得到商業性開發利用。
  • 可燃冰試採終於成功,創下2項世界紀錄
    雖然世界上很多地方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非常豐富,但總有開採完畢、消耗殆盡的一天,由於它不可再生,所以人們只能尋求新的可替代能源。近日我國南海傳來一個好消息,可燃冰試採終於成功,又一項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而儲量巨大的可燃冰,夠全世界用3000年。這個好消息讓全世界都把目光放在了我國身上。
  • 我國可燃冰技術現重大突破,可供世界用3000年
    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石油被稱之為工業的黑色血液不是沒有原因的,核能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新的希望和強大助推力,但對於大自然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猶在,石油一旦開採完畢陷入枯竭以後,人類未來的能源該用什麼?這個問題對於人類的長遠發展來說顯然不容迴避。而就在近日,我國南海捷報傳來!我國可燃冰技術現重大突破,可供世界用3000年。石油的重要性有多大?
  • 中國可燃冰技術突破新高,可供世界用3000年,引領下代能源革命
    上世紀70年代,美國人首次在阿拉斯加冰膠結的永凍層中採集到可燃冰的樣品。可燃冰也叫做天然氣水合物,屬於清潔能源,使用過後不會產生有害氣體,更不存在固體殘渣,是一種理想的新型能源。但是,可燃冰一般儲藏在海洋深處或永久凍土中,開採難度較大,其中需要用到很多高新技術,它所處的環境溫度較低,如果暴力開採,好不容易找到的新型能源替代品就會上演「人間蒸發」,這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近年來各國都在這方面下大力度進行研究,終於,南海傳來捷報!中國可燃冰技術突破新高,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產氣總量達到86萬立方米。
  • 深海可燃冰試採成功背後的鋼鐵力量
    這意味著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第二輪試採取得重大突破。在連續產氣的30天裡(2月17日~3月18日),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兩項世界紀錄。  此次試採表明我國完成了可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採產業化的關鍵技術裝備體系的自主研發,攻克了深海淺軟地層水平井鑽採核心關鍵技術,大大提高了深海探測與開發能力。
  • 中國人民保險護航國家重大工程 獨家承保可燃冰第二輪試採項目
    紅網時刻4月3日訊(通訊員 楊天午)近日,由中國人民保險獨家承保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第二輪試採項目取得成功並超額完成試採任務,試採創造了「產氣總量、日均產氣量」兩項新的世界紀錄。人保財險憑藉在石油險領域豐富的承保理賠經驗,以及優質高效的服務團隊和專業細緻的保險方案,中標成為此項目石油類運營期一攬子保險的獨家承保人,承保範圍包括物質損失保險、噴井控制費用保險、第三者責任保險、團體意外險和僱主責任險,為我國「可燃冰」開採過程中面臨的風險提供完善的保險保障。
  • 我國可燃冰試採再創世界紀錄:產氣總量和日均產氣量均破世界紀錄
    天然氣水合物通常稱為可燃冰。此次試採是我國可燃冰第二次試採,開2月17日點火成功,持續至3月18日完成預定目標任務,期間產氣總量86.14萬立方米,日均產氣量2.87萬立方米,均創創造了世界紀錄。據了解,實現天然氣水合物產業化,大致可分為理論研究與模擬試驗、探索性試採、試驗性試採、生產性試採、商業開採5個階段。
  • 重慶此地要發財,發現亞洲最大頁巖氣田,探明儲量2.1萬億方!
    說到自然資源,所有人都相信地球經過46億年的進化,給現在的人類留下了巨大的財富,大量的自然資源等待著人類的開採。 例如,石油、礦物、天然氣或可燃冰等是推動人類工業發展的基礎,因此,資源對任何國家都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