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王朝歷史上,有女性直接執政的時間是很長的,因此頻發外戚亂政和後宮幹政之禍,呂后便是漢代臨朝稱制第一人,也是專制王朝稱制第一人。
皇權空擋階段,卻並未出現「權力旁落」
在先皇病故,皇子年幼的權力交接階段,許多情況下皇權存在空檔期,權力的實際控制者是皇太后或者後宮嬪妃們。例如萬曆皇帝即位的前期,權力的實際控制者是他生母李太后,以及更有著名的慈禧太后等等。
在北宋和南宋兩朝,先後有九位皇后和後她十次臨朝稱制,但大宋皇后們的臨朝歷史中,大多不能叫幹政,而應該叫攝政,並未出現獨裁性「垂簾聽政」。一般來說主要分為三種情況:
一是皇子年幼。比如宋恭宗(後被元軍俘虜)即位時年僅四歲,在位期間朝政由太皇太后謝道清代理;被宋端宗即位時年僅八歲;宋哲宗繼位時年僅九歲。這種情況下小皇帝無親政能力,便需要母后輔佐。
二是皇帝病重不能親政。比如宋英宗病重時,太后曹氏聽政;宋神宗病重,太后高氏臨朝,但也直接推翻神宗堅持的「王安石變法」。
三是宗室子弟初立,兩宋皇帝18位,非先帝之子即位者共有7人。這樣情況下的皇權過渡,自然少不了「母儀天下」的皇后們出面。
所以,宋朝后妃們的臨朝稱制大多時間不長。除宋真宗劉皇后臨朝十一年,以及宋英宗高皇后聽政八年多之外,其他后妃臨朝的時間大多較短。曾經兩次臨朝的宋哲宗孟皇后,每次臨朝的時間也僅有一月有
餘。
充當統治階級的「維穩機器」的後宮們
因此大宋皇后們的臨朝,更像是救火隊員在情況危急之下,對於國家最高統治者皇帝權利的補充。而不是像兩漢、明清時期後宮處心積慮,力求取而代之。如靖康之難後,北宋皇室盡數被俘虜,孟皇后
遺落民間才保證大宋權力的順利交接。
她們的輔國曆程,可謂充滿遠比宮鬥更激烈的戰爭。而這些強悍的後宮女人,非但未在戰爭中倒下,反倒是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王朝的穩定,保證皇朝宗室的延續。
「狸貓換太子」的主角劉娥,雖廣被後世詬病,卻終結了擾亂朝政的「天書政治」,發行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靖康之難時的元祐皇后孟皇后,雖皇后之位被廢。但在金兵攻下汴梁,北宋皇室盡被擄而北去的情急時刻,挺身而出,擁立趙構登基,使得大宋王朝得以延續。
宋朝后妃們的「攝政不亂政」也存在時代客觀緣由:兩宋對於武將集團的打壓十分嚴重,但宋朝皇后卻又大多出身於此群體。據《宋史·后妃傳》記載,宋代三十六位皇后當中,出身於軍事官僚家庭的竟達二十三人,佔六成之多。
這可看作是趙宋皇室以此換取軍事官僚的支持,但又付嘗不是駕馭和控制這些軍事官僚的另一種手段。打壓和扶持雙管齊下,恩威並重,本質是最高統治階級的馭臣平衡之術。
士大夫階層的有效鉗制,防止僭越
再有,宋時士大夫階層崛起,有效的制衡后妃集團的勢力。因為士大夫階層認為,唯有皇帝和百官才是國家統治的正宗。即使出現皇后攝政的局面,一旦皇帝具備親政的能力,士大夫們便會形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皇后們不得不撤簾歸政,皇太后們也不得不承認「母后臨朝」,並非國家盛世。如劉娥臨朝稱制時,寇準、曹利用等大臣便堅決反對。
當然除去客觀因素外,后妃們的個人主觀因素同樣重要。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章獻明肅皇后——劉娥,甚至身穿帝王龍袍參加冊封大典。但面對大臣們請劉娥「行武后故事」的奏疏及獻上的《武后臨朝圖》,勃然大怒道:
「不作此負祖宗事」
後世蔡東藩在《宋史演義》中稱其為:
「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結語
與我國歷史上其他朝代後宮的后妃們相比,宋代后妃團體在權力運用尺度的把握上更加符合「中庸之道」。她們遇到的難題和局面多為「主少國疑,黨爭不斷,外患紛至」,卻敢擔當,知進退,保證政權的相對穩定性。使得宋代的社會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成就更是成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個高峰。
參考資料:
王明蓀.《中國通史宋遼金元史》《宋史·后妃傳上·真宗劉皇后》張明,《宋代軍法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劉正萍.試論北宋章獻明肅劉皇后的政治人生.《 CNKI;WanFang 》,2011高會民. "狸貓換太子"與歷史上真實的劉皇后.《 開心老年 》,2015華業編著.《大宋王朝之趙家天下》: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何忠禮.《南宋史研究叢書:南宋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