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以子貴:西漢竇氏外戚怎樣登上歷史舞臺?

2021-01-09 騰訊網

漢文帝劉恆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前179年)正月,採納了有關官員的諫議,冊立長子劉啟為皇太子,遵照「母以子貴」的宗法條規,劉啟的生母竇氏在三個月後被封為皇后。

這位竇皇后原先是侍奉呂后的宮女,後來呂后把這些宮女分賜給藩王為妾,竇氏本想嫁到老家趙國去,但是卻陰差陽錯地嫁給了代王劉恆。

在古代宗法社會,一人顯貴,全家顯榮。隨著竇氏被封為皇后,她的娘家人也得以進入統治階層。雖然竇皇后的父母早已去世,但也要按照相應的禮儀規格建立墓園。

竇皇后的兄弟

竇皇后的老家在趙國清河郡觀津縣(今河北衡水武邑縣東南),家中有一位哥哥,叫做竇長君。竇氏封后以後,竇長君便來到長安與妹妹相認。但是竇長君還未等到封侯就早早去世了,他的兒子竇彭祖後來被漢景帝封為南皮侯,還擔任過負責宗廟禮儀的奉常。

竇皇后還有一個失散多年的弟弟,叫做竇廣國,字少君。由於家境貧寒,竇少君在四五歲的時候,就被人販子擄走,販賣到外地為奴隸,後來又轉賣了十幾戶人家,最後被賣到宜陽(今河南宜陽縣),為他的主人進山燒炭。一天夜裡,這些燒炭的工人有一百多人睡在山崖之下,突然山崖崩塌,睡在崖下的人都被壓死了,只有竇少君倖免於難。

竇少君給自己算了一卦,卦上說他數日之後將被封侯,於是跟隨他的主人來到了長安。他們一到長安,就聽說新冊立的皇后姓竇氏,家在趙國觀津。竇少君雖然被擄的年齡很小,但是他還記得自己的姓氏和家鄉的縣名,還記得經常和姐姐一起去採桑,從樹上掉下來。他把這些事作為證據,上書自言身世。

竇皇后把這件事告訴漢文帝,竇少君立即被召見,詢問核驗,竇少君詳細說明情況,證實無誤。又問他還能用什麼來驗證。竇少君說:「當年姐姐被選入宮,離開我西去的時候,和我在驛站館舍裡訣別,姐姐討來米湯給我洗頭,又要來食物給我吃,然後才離去……」

說到這裡,竇皇后拉著弟弟竇少君的手痛哭起來,涕淚縱橫。左右侍從也都趴在地上哭泣,一起為皇后助哀。

竇氏外戚集團

漢文帝和竇皇后賞賜給竇長君、竇少君大量田地、房舍、金錢,並且分封了竇氏家族的堂兄弟們,把他們全都遷到長安來居住。至此,竇氏外戚正式成為統治集團,登上了西漢前期的政治舞臺。

竇氏外戚的顯貴引起了軍功階層的警覺,他們不希望繼呂氏之後出現第二個強勢的外戚集團。於是,周勃、灌嬰等人商量說:「我等不死,可命運卻懸於竇氏兄弟二人手裡。這二人出身寒微,不能不謹慎地給他們挑選師傅和賓客,否則他們有可能效法呂氏外戚擅權亂政。」於是,他們挑選年高德劭、品行端正的士人和竇氏兄弟共處。

竇長君、竇少君在這些師傅、賓客的教導下,都成為了謙遜禮讓的君子,從不依仗尊貴對人驕矜傲慢。

這些由軍功階層挑選的師傅、賓客,一方面是規範竇氏兄弟的行為,另一方面是充當軍功階層的耳目,一旦竇氏兄弟對軍功階層有不利行為,則會重蹈呂氏外戚的悲劇覆轍。

所幸的是,竇氏兄弟很善於和他們的師傅、賓客共處,謹慎小心,一直未與軍功階層爆發衝突。隨著軍功階層被漢文帝不動聲色地削弱,竇氏外戚的地位才隨之不斷穩固。

雖然西漢前期的統治階層普遍推崇黃老道家學說,但是竇皇后卻對黃老學說到了痴迷的地步。到後來,不論是皇帝、太子,以及竇氏家族,都不得不讀黃帝、老子的著作,遵循道家的治國修身之術。所以竇氏外戚雖然富貴,但是物質生活卻十分簡樸,而並不像後世很多統治階層那樣驕奢淫逸。

那位有著傳奇身世的竇少君,後來被漢景帝封為章武侯。竇皇后的侄子輩中還有一位竇嬰,是竇氏家族中最有才能者。這位竇嬰喜歡行俠仗義,後來立下戰功,被景帝封為魏其侯。因此,景帝時代竇家有三位封侯者,地位可謂如日中天。

皇權與外戚

漢文帝之所以要尋找竇皇后失散的兄弟,一再認證身份,是因為他剛剛即位時,政治力量十分弱小,他迫切需要尋找同盟者,擴張自己的羽翼,鞏固自己的地位。

前文說過,漢文帝之所以能繼承皇位,是因為軍功階層與齊國系宗室勢均力敵的結果。漢文帝自己的班子,除了原代王屬官宋昌、張武等少數幾人外,就只有薄太后的娘家人,但是薄家人丁不旺,薄太后除了一個兄弟薄昭之外再無其他親戚。

更為重要的是,漢文帝的兒子們年齡都很小,長子劉啟在冊封太子時才10虛歲。無論是漢文帝自己的權力基礎,還是太子劉啟的政治地位,都亟需竇氏外戚來輔佐。因此,在漢文帝的扶助下,竇氏兄弟得以躋身統治集團。

在帝制時代,外戚與皇權的關係一直十分微妙,外戚某種程度上是皇權的衍生物。對於皇帝來說,外戚既與自己有血緣關係,但同時又是外姓人,沒有資格競爭皇位,因此外戚是比兄弟更加可靠的政治同盟者。但某些時候,外戚又會掣肘皇權,尤其是當帝後之間發生矛盾時,外戚就會站在皇權的對立面。

一般來說,外戚就像皇權的拐杖一樣,當皇權弱勢時,需要加以倚重;當皇權逐漸強勢時,又會礙手礙腳,不得不加以削弱。

竇氏外戚是西漢前期十分重要的統治集團,它不像呂氏外戚那樣驕橫跋扈,而是一直扶助著日益壯大的皇權。但是到了皇權極盛的武帝時代,竇氏外戚也無可奈何地走向了末路。

慎夫人

後來,竇皇后因病雙目失明,逐漸失去了漢文帝的寵愛。文帝將寵愛轉移到了慎夫人、尹姬等妃嬪的身上。尤其是來自邯鄲的慎夫人,能歌舞,善鼓瑟,深得文帝的寵愛,地位幾乎與竇皇后平級。

有一次,漢文帝駕臨上林苑,竇皇后、慎夫人跟從。上林苑是皇家禁苑,供皇室遊覽、狩獵的地方,縱橫300裡。武帝時代的文學家司馬相如曾經在《上林賦》中歌頌這裡的景致和物產,以及皇家狩獵的壯觀排場。

當時,竇皇后和慎夫人在宮中時常同席而坐。但是這一次,待到她們準備在就坐時,大臣袁盎卻把慎夫人的坐席向後拉退了些,慎夫人因此惱怒不已,不肯就坐,漢文帝也十分生氣,站起身來,返回宮去。

袁盎藉此機會上前勸諫文帝說:「臣聽說尊卑有序才能上下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經冊立了皇后,後宮就必須明辨尊卑。慎夫人只是姬妾,怎麼能和主母同席而坐呢?」

袁盎繼續說:「況且陛下如果真心寵愛慎夫人,多多賞賜她也就罷了。陛下如今寵愛慎夫人的做法,恰恰會給慎夫人找來災禍,陛下難道不見『人彘』的悲劇嗎?」

漢文帝這才轉怒為喜,並且把袁盎的話告訴慎夫人。慎夫人重金賞賜了袁盎,以示感謝。

雖然慎夫人、尹姬等嬪妃十分受寵,但是都未能給漢文帝生育皇子,所以無法真正威脅竇皇后的地位。因此,漢文帝的後宮也一直比較平靜,沒有爆發呂后和戚夫人那種爭鬥。

後來,竇氏家族的一支在關中扶風郡聚族而居,成為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豪強望族——扶風竇氏。扶風竇氏在東漢成為了軍功外戚世家,在政治舞臺上一直活躍到魏晉南北朝時代。

相關焦點

  • 西漢皇太后竇漪房的簡介:歷史上的竇漪房是怎樣的?
    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西漢皇太后竇漪房的簡介,歷史上的竇漪房是怎樣的?竇漪房從小生活的家庭環境算不上好,父母早逝,只留下她跟哥哥、弟弟,他們三個人相依為命,後來四五歲的弟弟還被人賣給別人做傭工,直到竇漪房為皇后時,才得以重新相認。
  • 東漢第一次外戚幹政與中國歷史第一次宦官時代
    外戚幹政在中國歷史上屢見不鮮,漢朝尤勝,秦昭襄王母秦宣太后是中國歷史第一個明確記載的外戚幹政的先例。西漢高祖的呂后、昭宣時的霍光、哀平時的王莽,外戚勢力都是驚人的存在,王莽甚至篡漢成功。竇皇后被章帝立為皇后以後,其兄竇憲、其弟竇篤都以外戚入朝為官,得到章帝寵信,在朝中勢力顯赫,竇皇后沒有子嗣,曾和竇家人謀廢立太子,而且還成功了。章帝死後,和帝即位,因其只有十歲,竇皇后以太后身份臨朝,其弟竇景、竇環也進入朝中為官,竇氏一族排除異己,專橫跋扈,常有不法之事,竇太后再三庇護。
  • 前有西漢外戚專權覆國,陰家作為外戚劉秀仍委以重任,這是為何?
    在西漢開國之初,便有呂后專權的典型,像這樣的外戚專權現象從西漢開國之初到西漢覆滅一直是西漢朝局的典型現象。漢武帝為防主少母壯,殺掉鉤弋夫人便是擔心外戚專權禍亂朝綱。外戚王莽篡權直接導致西漢的覆滅,天下大亂,兵戈四起,那麼,作為東漢開國皇帝的劉秀,理應對外戚相當忌憚才對。
  • 漢武帝最忌諱的外戚專權,還是成了漢朝衰落的原因
    此時的漢武帝更想改變,起初西漢流行的無為而治思想,這是加強君主專制的客觀需要。 此時一位著名思想家便登上了歷史舞臺,這就是我們熟知的董仲舒,西漢時期的著名大儒學家。
  • 這個外戚家族伴隨大漢王朝四百年,見證了大漢王朝的輝煌與滄桑
    文:夏彥(微信公號讀史專欄作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漢朝前後歷經四百年,從第一位皇后呂雉開始,重用外戚也成為漢朝一個重要的傳統,不管是西漢還是東漢。說到漢朝歷史上最有名的的外戚,恐怕很多人都認為是皇后衛子夫、大將軍衛青以及他們的外甥霍去病組成的衛-霍家族。這個家族曾在短時間內受到漢武帝重用,一時風光無兩。
  • 西漢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大統一王朝,因為中間王莽一度「代漢建新」的緣故,所以漢朝又分為西漢(前漢)和東漢(後漢)。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一下西漢兩百多年的歷史,期間一共經歷了14位皇帝(包含前後少帝和漢廢帝)。
  • 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一門十九侯,為何始終被竇氏壓一頭
    即便如此,耿氏要跟竇氏相比,只能用相形見絀來形容。竇氏的起家,源於竇融,他出任張掖屬國都尉期間,組織了河西自保聯盟,並堅定地將政治賭注,押寶在劉秀身上。從那以後,竇融和他的弟弟竇友,受到光武帝劉秀不同尋常的禮遇。竇融在世時,竇氏在洛陽的宅邸綿延相連,童僕數千,其尊崇程度,功臣中無人可比。
  • 日本版外戚專權:藤原家「攝關政治」可與西漢呂后同一而論嗎?
    說起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發家史,那就不可避免的要說到一個女人,那就是劉邦的髮妻呂雉。這個女人不簡單,呂雉是有記載以來的第一位皇后,但是她的名氣可不僅是因為來自丈夫劉邦,而是呂雉開啟了外戚專權的先河,是歷史上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
  • 東漢和西漢有什麼分別?
    漢朝在我國歷史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朝代,他不僅在秦朝的基礎上統一了全國,而且還是第一個走出固有疆域界限,積極對外開拓的一個王朝,我國現有的疆域就是在漢朝時期打下的基礎。漢朝留給我們的遺產很多,如漢人、漢族、漢語、漢服就是其中最著名的。西漢滅亡的原因西漢的滅亡始於外戚之亂。
  • 【概述史】讀懂中國政治最需讀懂的東漢歷史,皇權、外戚、宦官、士族一樣都不少
    歷史上有幾個朝代被分成了兩大段,西漢、東漢是一例,之後有西晉、東晉,再之後還有北宋、南宋。
  • 【歷史解密】漢朝為什麼分西漢和東漢?揭秘西漢和東漢的關係
    那麼在漢朝的時候,為什麼會有東漢和西漢之分呢?請往下看。  東漢和西漢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汗青上的漢朝為什麼會有東漢和西漢的劃分?西漢與東漢的關係是?西漢,又稱前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強大穩固的朝代。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天子,成立漢朝。
  • 論漢武帝時期第一外戚竇嬰,是怎麼被豬隊友拖死的
    竇氏外戚大家都知道,竇太后自漢武帝即位後便一直幹政,直到武帝成年加冠才還政於他,竇氏子侄雖然未像前朝諸呂一樣橫行霸道把持朝綱,但也不容輕慢。武帝作為一個胸中有抱負的君王,十分不喜竇太后,也連帶著不喜歡竇家。
  • 不,一切起源於漢章帝皇后竇氏
    竇皇后劇照竇氏,扶風人,東漢章帝劉炟皇后。竇氏出身顯貴,其曾祖父是竇融,是東漢的開國功臣,官至大司徒。她母親是東海恭王的女兒,所以她從出生開始身上就帶有一種貴族氣質。後來竇氏被封為皇后,對其他受寵妃娘加以迫害,在章帝去世後掌握大權多年,於公元97年憂而死。章帝駕崩,竇氏掌握大權,成為東漢衰敗的開始公元88年,章帝駕崩,竇太后撫養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和帝。此時和帝年僅十歲,尊竇皇后為皇太后。皇上年幼,就由皇太后輔佐,臨朝聽政,於是竇太后的權力就越來越大了。
  • 解析西漢滅亡的真相:漢成帝加了一把火!
    如果說漢元帝導致西漢由盛而衰,那麼漢成帝就是在西漢衰弱的過程加大了一個砝碼,直接讓西漢王朝走向覆滅的邊緣。
  • 東漢的歷史原來這麼簡單
    ,從客觀上來看,東漢其實是在西漢已經完全滅亡的情況下,由劉秀等人重新打下的江山。只不過因為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而且他也曾打著「復興漢朝」的旗號籠絡人心,所以國號仍舊為「漢」,因其國都洛陽在西漢都城長安的東面,所以被後世稱為「東漢」,為區別於西漢之「前漢」,東漢也被稱為「後漢」。東漢從公元25年劉秀稱帝到公元220年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在不到兩百年的時間,一共經歷了14位皇帝。
  • 「有心栽花,無心插柳」——西漢竇太后
    說起漢朝竇太后,一共有三位,其中西漢一位(文帝竇皇后),東漢兩位(章帝竇皇后、桓帝竇皇后),今天我們說的是西漢的竇太后。
  • 宦官人物誌:開啟東漢宦官先河,幫助皇帝對抗外戚被封為侯
    鄭眾一生盡忠皇室,參與了與外戚爭奪皇權的鬥爭,為捍衛漢和帝劉肇的皇位,清除以竇憲為首的外戚勢力,立下了漢馬功勞,被漢和帝封為剿鄉侯。 鄭眾封侯,開創了東漢宦官封侯的先例,也為東漢王朝開啟了宦官參政的大門。 鄭眾年少時期進入宮中,當時的皇帝是漢明帝劉莊。劉莊見鄭眾這個小宦官聰明靈利,會辦事,就讓他去侍奉太子劉炟。
  • 為何漢朝明君多出自西漢,而東漢總是默默無聞,有一個重要原因
    漢景帝之後就是漢武帝,漢武帝是西漢歷史上成就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除秦始皇之外成就最高的皇帝,他擊敗了禍害中原幾百年的匈奴,打通了西域,開創了絲綢之路,他大規模開疆拓土,在朝鮮半島設置了漢四郡,收復了南越國和夜郎國,使漢民族的聲望到達了頂點,我們被稱為漢族,一大半的原就是漢武帝,同時他在位期間開創了一個盛世:漢武盛世。
  • 歷史小知識:東漢和西漢有什麼分別?
    宣帝劉洵在位時期,西漢國力達到極盛,進一步擊潰匈奴,並且在神爵2年設置西了域都護府(歷史教科書所選用的西漢最大版圖即是漢宣帝時期)。     西漢舀陵侯劉買的後裔,南陽人劉秀、劉演兄弟聚兵反抗王莽,逐漸形成氣候。     在新朝末年的亂局中,劉秀掃滅群雄,克定禍亂,復興了大漢王朝。歷史上將劉秀所建立的漢朝稱為「東漢」,他就是東漢光武帝。     光武帝劉秀雖然結束了國內的亂局,但是他無力對外用兵,只能維持百廢待興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