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一門十九侯,為何始終被竇氏壓一頭

2020-12-23 尋根拜祖

如果要評選東漢開國第一功臣家族,耿氏當選毫無爭議。從劉秀踏上河北之地開始,上谷太守耿況就始終力挺劉秀。在耿況選擇劉秀之前,其長子耿弇就追隨在劉秀身邊,並高居東漢開國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

耿況有六個兒子,除了長子耿弇,他的二子耿舒、三子耿國,都因戰功受到光武帝劉秀的信任。

耿氏第一代耿況受封喻糜侯,第二代耿弇封好畤侯、耿舒封牟平侯、耿霸襲爵喻糜侯。到第三代又增加兩個侯爵,耿國的兩個兒子,耿秉獲封美陽侯,耿蘷獲封粟邑侯。到第三代,耿舒的一個孫子又承襲母親隆慮公主的食邑,受封隆慮侯。

東漢一朝,耿氏一族一共有十九人封侯,出了兩位大將軍和九位將軍。此外還有三位子弟尚公主:耿舒之子耿襲娶漢明帝女兒隆慮公主,耿弇之孫耿良娶漢安帝之妹濮陽公主,耿霸的玄孫耿援娶漢桓帝之妹長社公主。

另外,耿襲還有一女嫁清河王劉慶(漢章帝之子)為妃,是漢安帝的嫡母。

像耿氏這麼顯貴的家族,東漢一朝非常罕見。即便如此,耿氏要跟竇氏相比,只能用相形見絀來形容。

竇氏的起家,源於竇融,他出任張掖屬國都尉期間,組織了河西自保聯盟,並堅定地將政治賭注,押寶在劉秀身上。從那以後,竇融和他的弟弟竇友,受到光武帝劉秀不同尋常的禮遇。

竇融在世時,竇氏在洛陽的宅邸綿延相連,童僕數千,其尊崇程度,功臣中無人可比。竇氏一族三人尚公主,兩人封皇后,和梁氏家族一起,並稱東漢最顯貴的外戚家族。

竇融、竇友兄弟,與耿況、耿弇父兄相比,他們在開國戰爭中的貢獻差得太遠,即便論後世子弟的戰功,耿氏也遠在竇氏之上,可在東漢的政治舞臺上,耿氏卻始終被竇氏蓋過風頭,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光武帝劉秀為了平衡功臣勢力,有意提拔河西竇氏、梁氏。

竇融和梁統,竇氏河西自保聯盟成員,為劉秀打敗隗囂做出了大貢獻。不過他們的貢獻,與雲臺二十八將相比,尚有差距。按理來說,誰功勞大,就應該受到更多尊崇,可事實上卻相反。

劉秀有五個女兒,一個嫁給郭聖通的侄子郭璜,一個嫁給陰麗華的侄子陰豐,還有一個嫁給不知名的韓光,另兩個女兒分別嫁給梁統的兒子梁松,和竇友的兒子竇固。

另外,皇太子劉莊的妃嬪,都集中在馬氏、陰氏、賈氏和閻氏,除了賈氏是賈復的孫女外,其餘都不是二十八將後人,而賈復與二十八將關係不睦。

這些都表明,劉秀從婚姻上,有意避開與權勢最大的功臣家族結親,以防止功臣勢力藉助外戚身份一家獨大。

尤其是耿氏家族,佔了六個爵位(喻糜侯、好畤侯、牟平侯、隆慮侯、美陽侯、粟邑侯),幾代人都是行伍出身,軍功了得。比如第三代的耿秉、耿蘷和耿恭,第四代的耿寶,第五代的耿曄,都是當時的名將。

這種家族,如果再不加遏制,必然會發展成威脅皇權的豪門家族。所以,耿氏家族剛剛領跑了幾步,就被皇權有意識地拖住了腳步。

其次,在加速跑過程中,耿氏沒有竇氏外戚家族的優勢。

耿舒的孫女耿姬雖然是漢安帝的嫡母,不過她並不能因此當皇太后。漢安帝是清河王劉慶的庶子,生母左小娥,他是以藩王身份繼承了叔叔漢和帝的皇位。漢和帝的皇后是鄧禹的孫女鄧綏,即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和熹鄧皇后。

按照法理,漢安帝登基後,必須尊鄧綏為皇太后,而耿姬只能停留在清河王妃的位置。這是耿氏一族,離外戚最近的距離。

竇氏就不一樣了,竇融的曾孫女做了漢章帝的皇后,來孫女做了漢桓帝的皇后。竇氏家族數代權勢燻天,就是源自於外戚身份。

東漢歷史上著名的「燕然勒石」主角竇憲,其功業的開創居然是因為章獻竇太后的私心作祟。漢章帝去世後,竇憲開始變得無法無天,他公然殺害漢章帝的秘書韓紆,和弔唁漢章帝的宗室子弟劉暢。

為了給竇憲贖罪,竇太后同意他以戴罪之身徵伐匈奴。在那次戰爭中,耿秉以副將身份,隨同竇憲出徵。耿秉早在十幾年前,就多次與匈奴人作戰,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戰績,經驗非常豐富。而竇憲上戰場,其實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說耿秉給竇憲當副手,莫不如說耿秉給竇憲撐主心骨。

果然,這一仗大敗匈奴人,還創造了燕然山勒石記功的歷史時刻。

有竇太后在,耿秉不得不服從皇命,充當幕後英雄,接受被竇憲摘桃子的命運安排。

最後,耿氏子弟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數次押錯了寶。

隨著歲月的流轉,竇氏家族波浪式前進,而耿氏家族則一路下滑。漸漸地,耿氏後人成了政壇的配角,為了彌補這個缺陷,他們不得不選擇投靠核心力量。說白了,這跟賭博差不多。

第一個下錯賭注的,就是耿秉的弟弟耿蘷。跟耿秉被利用不同,資歷尚淺的耿蘷,把賭注壓在了竇憲身上。在接連兩次追隨竇憲,徵伐北匈奴取得戰功後,耿蘷獲封粟邑侯。漢安帝即位後,竇憲遭到清算,耿蘷受到牽連,被一擼到底,同時被奪封。

第二個壓錯寶的是耿舒的孫子耿寶。耿寶是耿姬的哥哥,漢安帝即位後,以「元舅」身份,當上了大將軍。他是既耿弇之後,耿氏家族的第二位大將軍。

耿寶其實很清楚,他這個舅舅其實空得很,為了鞏固地位,他一面與中常侍李潤、樊豐等勾結,一面竭力投靠閻皇后及其家族。耿寶最為人不齒的是,他曾經為了宦官李潤,以誣陷的方式,害死了太尉楊震。

不過,耿寶下錯了注,閻氏為了長期獨霸朝政,授以外朝彈劾耿寶勾結宦官,刺探宮中機密,以大不道罪名罷黜耿寶。失去權柄的耿寶,自知難逃清算,於是自殺了事。

從耿寶之後,耿氏子弟雖然也曾經出現過耿曄這樣的才俊,但耿氏家族沒落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耿氏第六代耿援,雖然娶了漢桓帝的妹妹,可居然只當了一名太守,連在中央某一份差事的待遇都沒有。而竇融的來孫女竇妙,則坐上了漢桓帝皇后的寶座。

不過,更是也沒必要眼紅,漢靈帝即位後,對竇氏和梁氏外戚,採取了一刀切的政策,將這些豪門家族統統掃出了外戚的大門外,他選擇了殺豬匠之家出身的何氏為皇后。何氏就是東漢歷史上,唯一一名寒門出身的皇后。

從那一刻起,豪門家族與皇權之間近二百年的恩怨畫上了句號。可也就從那一刻起,東漢帝國的列車,也開向了懸崖邊緣。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戰神家族,終結匈奴,馬踏鮮卑,死於曹操
    耿弇兄弟一共五人,其中耿弇的弟弟耿舒不僅在東漢建國時立下戰功,在東漢開國後又曾擊退流民軍二十多萬人,並北抗匈奴、斬殺匈奴二王,封牟平侯。 但與歷史上的許多開國功臣家族在江山底定後,子孫後代開始奢靡墮落不同的是,茂陵耿氏卻人才輩出,子孫後代不僅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覺,相反卻世代習武、處於不斷的創業狀態。
  • 耿況家族與渝麇侯
    東漢初年,扶亭縣又改稱渝麋縣。建武四年(公元28年),東漢光武帝劉秀封耿況為渝麋侯,自此開始,耿氏家族有7人為渝麋侯,延續190年時間,基本涵蓋了東漢的始終。耿況是何人,為何其家族能在很長的時間擔任渝麇侯?耿況(?-36年),字俠遊,東漢初年名臣,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北)人。耿況很有學問,在西漢時曾任郎官,與王莽的堂弟王伋為同學。
  • 東漢14帝有諡號的12位,有廟號的只有3位,東漢皇帝為何集體疲軟
    東漢的歷史,提到皇帝很多人不知道是誰,但是提到幾大外戚家族,比如竇氏、梁氏、鄧氏,個個大名鼎鼎。比如漢和帝在位十八年,權力掌握在彰德太后梁氏,和她的哥哥竇憲手中。漢安帝在位十九年,有十五年時間權力掌握在和熹太后鄧綏手中。
  • 尋根 ▋百家姓之--耿氏 家族起源族譜
    西漢時,耿姓人始嶄露頭角,其中以耿壽昌最為著名,他被賜爵關內侯,子孫遂留居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另有耿育、耿豐、耿昌、頻陽(今陝西省富平)人耿定見諸史冊。漢武帝時,遷徙郡國吏民豪傑到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東北),時巨鹿(今屬河北省)耿姓一支以二千石官吏身份遷於該地。此支耿姓下傳至東漢耿況時,耿姓歷史上最為顯赫的家族誕生了,其膝下六子:耿弇、耿舒、耿國、耿廣、耿舉、耿霸。
  • 東漢衰敗於桓靈二帝?不,一切起源於漢章帝皇后竇氏
    竇皇后劇照竇氏,扶風人,東漢章帝劉炟皇后。竇氏出身顯貴,其曾祖父是竇融,是東漢的開國功臣,官至大司徒。她母親是東海恭王的女兒,所以她從出生開始身上就帶有一種貴族氣質。後來竇氏被封為皇后,對其他受寵妃娘加以迫害,在章帝去世後掌握大權多年,於公元97年憂而死。章帝駕崩,竇氏掌握大權,成為東漢衰敗的開始公元88年,章帝駕崩,竇太后撫養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和帝。此時和帝年僅十歲,尊竇皇后為皇太后。皇上年幼,就由皇太后輔佐,臨朝聽政,於是竇太后的權力就越來越大了。
  •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
    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追憶當年隨其父皇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宿將,命繪28位功臣的畫像於洛陽南宮的雲臺,故稱「雲臺二十八將」。後世民間傳說,雲臺二十八將對應上天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  西漢末年,成、哀二帝無道。趙氏姊妹惑亂於內,王姓親族專權於外。狐鼠得志,豺狼當道;黃鐘毀棄,瓦釜雷鳴。及至王莽篡位,頻起刀兵、亂興古制。
  • 山寨版霍去病,也是冠軍侯,號稱東漢第一名將,《漢書》作者班固頂禮膜拜之人
    因和帝年幼,皇太后竇氏臨朝聽政。從此帝國政權便落在了外戚竇氏的手裡,尤其是竇太后的長兄竇憲,為人囂張跋扈,且性情暴烈、睚眥必報,滿朝文武親貴莫不懼之。竇憲自然是極力慫恿,而耿氏名將、三朝元老、時任執金吾的耿秉也認為「昔武帝單極天下,欲臣虜匈奴,未遇天時,事遂無成。今幸遭天授,北虜分爭,以夷伐夷,國家之利,宜可聽許。」軍方一致要求平滅北匈奴,而竇太后也認為這是一個轉移國內矛盾的好機會,遂不顧儒臣集團反對,果斷詔拜竇憲為車騎將軍,耿秉為徵西將軍,分別為主、副將,準備北伐匈奴。
  • 竇氏家族簡介
    據《魏志》載有氐王竇茂;一說出自少數民族被賜改竇氏;一說出自戰國時魏國有竇公,其後代簡改為竇氏;還有一說出自周穆王賜皇后氏族為竇氏。現在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一帶。姓氏源流源出一源於姒姓,傳說中國上古帝舜時,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
  • 鄧綏上臺,東漢第一太后的救火隊長生涯
    而在永元十四年,劉肇又把鄭眾封為鄛鄉侯,更是成為宦官封侯的始作俑者。同時在外戚上,他打倒了竇氏,卻很快又扶植了梁氏。永元九年,竇太后死後不久,梁竦被平反,梁竦的老婆、孩子從流放地被召還,同時梁竦三子梁棠、梁雍、梁翟都被封侯,各食邑五千戶。安定梁氏,這可又回來了。這一回來不打緊,誕生了東漢最兇殘的外戚。不過,這是後話,暫時還輪不到梁家掌權。
  • 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的結局
    雲臺二十八將,是指幫助漢光武帝劉秀一統天下、光復漢室江山的功臣名將。漢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漢明帝劉莊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命人畫了28位東漢開國大將的畫像,因此被稱為雲臺二十八將。1 【鄧禹】劉秀稱帝後,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後改封高密侯,進位太傅。公元58年去世,諡號元侯。
  • 宦官人物誌:開啟東漢宦官先河,幫助皇帝對抗外戚被封為侯
    鄭眾一生,經歷了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漢和帝劉肇、漢殤帝劉隆、漢安帝劉祜,經歷了東漢中期朝廷政治鬥爭的殘酷。鄭眾一生盡忠皇室,參與了與外戚爭奪皇權的鬥爭,為捍衛漢和帝劉肇的皇位,清除以竇憲為首的外戚勢力,立下了漢馬功勞,被漢和帝封為剿鄉侯。 鄭眾封侯,開創了東漢宦官封侯的先例,也為東漢王朝開啟了宦官參政的大門。
  • 東漢軍閥割據的罪魁禍首並不是董卓,跟一個屠夫有很大關係
    (一)外戚擅權 每每提及劉氏家族的東漢王朝,除開國皇帝劉秀和漢明帝劉莊以外,似乎所有的皇帝都是昏庸無能的主,沒有一個能夠和漢武帝劉徹一爭長短的天下雄主。 外戚專權的問題由來已久,漢光武帝劉秀自稱「以柔治天下」,這裡所謂「柔」就是對統治集團儘可能地寬容與籠絡,慣用手段之一就是皇室與功臣宿將的家族聯姻,用婚姻關係來維繫皇家的政權,企圖藉此鞏固皇室的統治地位。
  • 東漢建立後,劉秀做了哪些頂層設計?
    劉秀第一反應是派兵鎮壓,但在地方勢力的保護下,官軍所到之處,武裝立即解除逃遁,官軍一走,繼續作妖。這種情形持續一段之後,劉秀妥協了,派出了大量的使者到民間視察,本質上是對度田政策的糾偏。有些事,具有崇高威望的開國之主不做,後來就沒有人做得了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劉秀建立的東漢帝國,在一開始就產生了遠遠超過西漢開國的龐大體量的食利階層。——西漢初年,曹參封邑最多,是一萬六百戶,功臣一百多人;東漢初年,鄧禹封四縣,李通封六縣,鄧晨封六縣,功臣三百多人。
  • 燕然勒石的他,為何名氣遠不如霍去病?
    竇憲的曾祖竇融是東漢雲臺三十二將之一,在王莽的新朝和更始帝劉玄時期,竇融都擔任要職。後來還被河西五郡(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金城)推舉為大將軍,割據一方。  直到東漢建立,他順應潮流,回歸漢室,在歷史上留下「竇融歸漢」的著名典故。竇融被劉秀封為為安豐侯,歷任大司空,衛尉等,是為朝廷重臣。
  • 西漢開國功臣之中,為何韓信僅排21位,張良排在62位?
    然而,在一份西漢開國功臣列表中,後人可以清晰地看到,蕭何排在第一,韓信排在第二十一,張良更慘排在第六十二,居功至偉的張良與韓信為何排名如此之低,漢初三傑的排名又為何區別如此之大?劉邦第二次排名終其一生,劉邦一共分封過143個侯爵,其中就包括淮陰侯韓信與留侯張良。《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記載,「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出自豐沛的功臣約30位,這一部分功臣是劉邦集團的核心。但對這143個侯爵,劉邦一直沒有排位,直到臨死之前才定下前十八名。
  •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插圖)
    劉秀稱帝後,被拜為大司徒,封酇侯,後率軍與赤眉戰,大敗,被罷免大司徒。明帝時進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病逝,諡號元侯。二、吳漢(?—44年),字子顏,南陽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人。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二位。出身寒微,起家亭長,進入漁陽郡販馬為業。更始元年(23年),起家安樂縣令。率眾歸順蕭王劉秀,拜偏將軍、建策侯。
  • 東漢的雲臺二十八將知名度為什麼遠遠低於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但是到了今天我們會發現雲臺二十八將的知名度卻遠遠低於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又是為何? 其中原因竹簡主要歸納為以下三點: 雖然強漢和盛唐相比較,但是強漢更多的其實是指西漢,而東漢給人一貫的印象則是宦官外戚士大夫糾纏不休,加上一個小皇帝和老太后,可以說整體評價並不高。 東漢前有西漢金戈鐵馬、封狼居胥的恢宏歷史,後有群雄並起最終三國鼎立的諸侯爭霸,夾在中間的東漢則顯得太過平淡反而被後人忽略。
  • 張飛在蜀漢開國時獲封的西鄉侯,是鄉侯還是縣侯,為什麼存在爭議
    在蜀漢開國時期,張飛也被封為西鄉侯。歷來對這個西鄉侯的爵位比較有爭議,從名字來看應該是鄉侯,卻有很多人認為是縣侯。這是怎麼回事呢?張飛封侯情況關於兩漢包括蜀漢封侯的情況,小編在之前一些文章中有過介紹,不過為了方便閱讀,小編還是進行一個簡單的概述。兩漢封侯制度承襲秦朝時期的二十等爵,其中比較重要的是列侯、關內侯。
  • 母以子貴:西漢竇氏外戚怎樣登上歷史舞臺?
    但是竇長君還未等到封侯就早早去世了,他的兒子竇彭祖後來被漢景帝封為南皮侯,還擔任過負責宗廟禮儀的奉常。 竇皇后還有一個失散多年的弟弟,叫做竇廣國,字少君。由於家境貧寒,竇少君在四五歲的時候,就被人販子擄走,販賣到外地為奴隸,後來又轉賣了十幾戶人家,最後被賣到宜陽(今河南宜陽縣),為他的主人進山燒炭。
  • 東漢皇帝為何集體星光暗淡?奶娃子上位存在感太低,又被刻意汙化
    不過,後人對東漢卻知之甚少,除了一頭一尾的光武帝劉秀,和漢獻帝劉協外,其他皇帝存在感很低。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提起西漢,人們對一大半的皇帝都能娓娓道來。其實,東漢和西漢一樣,都有十四位皇帝,數量一點不比西漢少,甚至被後世承認的,有諡號的皇帝,東漢有十二位,還比西漢多一位。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東漢的皇帝們星光暗淡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