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正月,汝南太守歐陽歙被徵入朝廷,任命為大司徒。
大概到了當年九月份,歐陽歙就被逮捕下獄,隨後被誅殺。
罪名是在汝南太守期間貪汙三千萬錢。
貪汙的原因是,當時劉秀在全國展開人口普查與土地普查,大大觸動豪強地主的利益,地方官吏迫於豪強的壓力主動或被動與豪強勾結,欺上瞞下。
通過雲臺二十四將的成分分析,我們知道,劉秀的政權,本質上是依靠商人地主建立起來的。
在政權建立的過程中,劉秀為了調動更多的資源,不能也不敢向舊商人地主+新軍功貴族結合體下手,但一旦統一政權建立,佔據大量土地資源的豪強地主,就站在了加強中央集權的對立面,對政治穩定危害極大。
所以,公元37年才掃平公孫述,到公元39年,劉秀就迫不及待展開了人口普查與土地普查。
歐陽歙之死只是開始。
公元40年九月,河南尹張伋及十餘名郡國太守被劉秀以「度田不實」的罪名誅殺。
但事情到此為止。
張伋們怎麼操作呢?與豪強勾結,替他們瞞報土地、奴婢數量;同時,對農民的土地普查,則恨不得連家裡的老鼠洞都算上。
度田本質上是中央政權向利益集團開刀,但經張伋這些地方郡長與豪強勾結之後,就變成了官逼民反。
在劉秀大肆誅殺之後不久,地方豪強在幕後操縱了大量的武裝反抗,反抗主體是農民,但農民只是牽線木偶。
劉秀第一反應是派兵鎮壓,但在地方勢力的保護下,官軍所到之處,武裝立即解除逃遁,官軍一走,繼續作妖。
這種情形持續一段之後,劉秀妥協了,派出了大量的使者到民間視察,本質上是對度田政策的糾偏。
度田政策不能說完全失敗了,但這種自上而下的土地革命,到底因為劉秀無法徹底撼動豪強地主的利益,而淪為隔靴搔癢。
有些事,具有崇高威望的開國之主不做,後來就沒有人做得了啦。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劉秀建立的東漢帝國,在一開始就產生了遠遠超過西漢開國的龐大體量的食利階層。
——西漢初年,曹參封邑最多,是一萬六百戶,功臣一百多人;東漢初年,鄧禹封四縣,李通封六縣,鄧晨封六縣,功臣三百多人。
最最關鍵的是,劉邦的功臣們,大多出身草根,駕車的、殺狗的,因而功臣的敕封是階層的劇烈變動;而劉秀的功臣們,絕大多數出身豪強、世家、商人,而通過列土封疆,進一步促進了階層的固化。
那麼,這樣的經濟基礎,決定了劉秀只能對中興帝國修修補補。
他玩了一出釋兵權——鄧禹、賈復早就領會了劉秀的這一意圖,在公孫述被滅後不久,就率先提出把部曲還給國家。
有了二人做表率,劉秀再通過反戰把止兵戈的念頭傳給少數幾個頑固派,不久之後,開國功臣們的武裝,解甲歸田的解甲歸田,編入中央軍的編入中央軍。
同時,除了鄧禹、賈復、李通被特批可以與三公商量軍國大計之外,其他的功臣基本上都閒養在家——限制了功臣們參政議政。
交換條件是,劉秀給的退休待遇非常好——封邑多,賞賜多,逢年過節聚一聚,聊聊戎馬生涯,君臣歡聚一堂也常有。而根據後來的情形看,基本上沒發生像漢武帝那樣大規模剝奪諸侯封國的事情——典型的像上谷耿氏,直到因為反對曹操篡漢才徹底沒落。
功臣不參政,誰來治理國家呢?
讀書人。劉秀早在建都洛陽初期,就詔書求天下賢士,吸引了大量隱逸山野的儒生參與國家治理。
不過,鑑於儒生在王莽篡漢的過程中,起到了輿論鼓手的作用,劉秀對儒生也有所防備。
建國之初,朝廷機構設置就是嚴格的三公諸卿體系——大司徒、大司空、太尉。
後來,三公稱謂的「大」被去掉,稱「司徒、司空、太尉」。
西漢早期的三公,實際是偽三公,丞相管內政,太尉管軍事,都是六千石,而御史中丞管檢察,但實際俸祿是中二千石,為宰相之副。而太尉之職,在漢景帝時期就不常設,所以,一段時期內,外朝是丞相一家獨大。
後來三公的確立,實際上是分丞相的權。那麼此時,劉秀修改三公的稱謂,則是進一步削弱外朝的權力。
職權上,也略有變化,太尉仍然管軍事,司徒則只負責民政,源自御史大夫的司空不管檢察了,管水利。同時,又設有將軍,與三公地位相等,偶爾還特設「太傅」,位列「上公」,一般作為特殊榮寵之位,給德高望重的人兼任。
而劉秀真正的決策機構,則和漢武帝之後的西漢類似,是尚書臺。
尚書臺在劉秀手下,機構設置大幅擴大。
尚書臺首席是尚書令,俸祿由西漢的六百石提升到一千石,另設尚書僕射為副,秩六百石。
尚書令下設六曹;
——吏曹,主公卿事;
——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事;
——民曹,主官吏上書事;
——三公曹,主斷獄事;
——南北主客曹,主少數民族及外國事;
——中都官曹,主治安。
每曹設尚書一人,秩六百石,下轄侍郎六人,令史三人。另外尚書令還有左、右丞各一人,作為助手。
如上可見,劉秀改進後的尚書臺,機構設置要精細完整得多,某種程度上,這甚至可以視為隋唐三生六部制的雛形。
尚書臺直接對皇帝負責,既牢牢掌握了決策權,同時還掌握了上遊行政權,實際上將三公架空了——東漢的三公,大多時候都是擺設。
當然了,三公也不是全無決策權,包括大將軍在內,只要經皇帝特批,加上「錄尚書事」的頭銜,就可以參與決策。
只是,這種玩法,西漢已經證明了,只有在皇帝強勢的時候好用,皇帝弱勢時,尚書臺就會由皇帝的工具變成權臣的工具。
吸取西漢滅亡的教訓,劉秀又特別注重限制外戚的權力,劉秀曾經明確規定,外戚不得封侯。
這一規定當然沒有維持多久,但至少在東漢初期,限制了外戚勢力的膨脹。
明德馬皇后讀書知禮,在世期間,一直堅決反對封自己的兄弟為侯,部分也是受到了這一政策的深遠影響。
諸侯王在西漢初期是影響中央集權的關鍵因素,東漢初期則幾乎沒有這個問題。
劉強被剝奪太子之位後,為了安撫他,劉秀特別關照,多給封邑,最後封了28個縣。
之後,長時期內,許多諸侯王的封邑不過四五個縣而已。來一場侯國爭霸賽,許多諸侯王可能還打不過鄧禹、賈復、李通家。
通過以上一系列操作,劉秀在開國初期,一定程度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約束了豪強階層的快速膨脹。
你好,我是不明山人,正在寫簡明中國政治史,每早六點,廁上一觀,可通天地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