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制。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別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清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八旗制度與清政權相始終,它既是清王朝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終走向衰敗沒落之路。
八旗之中哪一旗的地位最高,哪一旗的地位又最低呢?其實,在入關之前,八旗又經歷了四次重大變動,入關之後一直到康熙、雍正時期都有變化,光是換旗的大變就發生了好幾次。從最後的結果來看,鑲黃、正黃、正白是由皇帝親自掌握的,被稱為「上三旗」,地位更高。
由於努爾哈赤曾經將正黃旗和一半的鑲黃旗交給多爾袞三兄弟,自己只管一半的鑲黃旗。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鑲黃旗就是八旗中的頭旗,地位最高。
相比之下,阿敏的正藍旗曾與鑲藍旗互換,即人員不變,只是換了旗幟服裝。也就是說,這支八旗軍中成立最早的隊伍,因為長期交給舒爾哈齊父子管理,所以與努爾哈赤這一脈血緣最疏遠。下五旗中,正紅旗是頭旗,而鑲藍旗只能排在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