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八旗入主中原的秘密武器—楯車

2021-02-13 冷兵器研究所

每當提到清王朝龍興遼東、入主中原的那段歷史,人們總會不由得想起戰鬥力尚處於黃金時期的滿洲八旗軍。在一般的說法裡,滿洲八旗軍是喜歡依靠精銳重裝騎兵和步兵,敢於發動兇猛而悍不畏死的衝鋒,並且以弓馬純熟而著稱。不過八旗軍仍是一支以冷兵器為主的軍隊,清代的歷代皇帝也將騎射視為「滿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務」,乾隆皇帝也曾在詩裡自稱堅持騎射數十年。

▲乾隆皇帝戎裝圖

其實,幫助滿洲八旗在與明軍的作戰中對抗火器、漸佔上風並最終獲得勝利的,並不是大家通常意味的「騎射」,而是一種秘密武器——「楯車」。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中清軍騎射場景

「楯」通「盾」,也就是盾牌車,因此楯車又有牌車(車牌)的別名。根據明人範景文所著《戰守全書》記載,八旗楯車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鐵皮複合而成,這樣製成的楯車「小磚石擊之不動,大磚石擊之滾下,柴火擲之不焚」,具有較強的防禦力。在那個時代明軍雖然已經大量裝備火器,這些火器主要針對的是無甲、少甲的蒙古輕騎兵,所以在面對楯車時威力嚴重不足。

▲明軍中的葡萄牙僱傭兵與裝備楯車的八旗軍作戰場景

從現有資料看,滿洲八旗的這種楯車借鑑於明軍。明嘉靖時,為了應對「北虜」蒙古的威脅,戚繼光、俞大猷等一批軍事家開發出了「環車為營,銃炮擊敵」的車營。明軍將戰車作為搭載火器的載具和可移動的壁壘,有效克制了以騎兵著稱的蒙古軍隊,最終迫使俺答汗稱臣明朝。那麼楯車在滿洲軍隊中充當著什麼樣的角色呢?這可以從一些有關楯車的戰例看出端倪。


▲明軍車營作戰圖(俞大猷紀念館)

萬曆十二年(1584),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滿洲各部、進攻瑪爾墩山城時便使用了楯車。攻城時努爾哈赤命三輛楯車並排前進,試圖掩護士兵到達城牆下。雖然在這段記載中,楯車並沒能在攻城中起到很大作用,但也證明了滿洲軍隊自初創起就開始使用楯車了。不過,當時的楯車尚且是一種不太成熟的攻城手段。
▲從《滿洲實錄》中「太祖大戰瑪爾墩」一圖看,在努爾哈赤時代,楯車便開始使用了

此役之後,滿洲軍隊也對楯車進行了改進,以增強其防禦力,最終成為了前文所提到的《戰守全書》中所描繪的模樣。改造成熟後的楯車成為了滿洲軍隊中的重要成員。根據《滿文老檔》的記載,後金每牛錄(一牛錄為三百人)中每一百人就配備四輛楯車,由三十名士兵操作,佔比達三成,可見其地位。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努爾哈赤進攻明朝開原、鐵嶺的作戰中,就使用改進過的楯車參與攻城,成功將士兵掩護至城下。到達城下的八旗軍或者挖牆腳損壞城牆,或者架設雲梯登上城牆,最終二城先後淪陷。在之後的天啟元年(1621),努爾哈赤率軍攻佔瀋陽,楯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滿洲實錄》中所繪的滿洲軍進攻明軍陳策部的景象,此時的滿洲軍在野戰中也開始使用楯車

在努爾哈赤攻佔瀋陽之戰中,八旗軍除了在攻城中使用了楯車,在與前來支援瀋陽的明軍陳策部的野戰中,也大量使用了楯車。根據《滿洲實錄》的記載,陳策所部明軍身著內襯鐵甲片的棉甲,手持長槍、大刀、利劍,並且這支明軍還配備了為數不少的火器。

面對這樣一支武裝到牙齒的明軍,努爾哈赤如臨大敵,馬上命令右固山將楯車、重甲兵調到前線。但努爾哈赤麾下的紅拜雅喇一部急於求戰,不待楯車、重甲兵到達就與明軍交戰,結果參將布哈、遊擊朗格實爾泰被明軍陣斬。待楯車、重甲兵到達,滿洲軍才反敗為勝,消滅了這支明軍。

▲早期清軍

此後,楯車成為勝負關鍵的戰例,在滿洲與明的戰爭中不勝枚舉。在著名的大凌河之戰中,滿洲軍隊便是依靠楯車逼近明軍車營,近距離對明軍發射槍炮、弓箭射擊才擊潰了明軍。在之前,八旗軍對明軍遠距離的炮擊、騎兵衝擊和騎射進攻都沒能擊潰這支明軍。

因此因為楯車舉足輕重的地位,滿洲軍隊甚至定下了「遇敵若無楯車,切勿出戰」的軍令,甚至有將領因為作戰中未攜帶楯車而被治罪。在楯車的幫助下,滿洲在於明朝的戰爭中始終不落下風。

▲早期清軍軍營

明朝滅亡後,滿洲八旗在吳三桂等前明降將的接應下入關南下,最終定鼎中原,建立了清王朝。建立清朝後,滿洲統治者為了能讓「江山永固」,出於保密的原因,在史籍中儘可能地抹去了曾在明清戰爭中留下濃墨重彩痕跡的楯車。比如在修纂《明史》時,滿洲統治者因為對明朝使用戰車的歷史難以徹底抹去,便極力貶損戰車的作用,並對明朝的戰車提出了「未嘗一當敵」、「亦未嘗以戰」的評價。滿洲統治者對曾經記載有使用戰車記錄的《滿洲實錄》等書籍,也幾經刪改,讓讀者難以發現滿洲軍隊使用楯車的記錄,以防人們發現其中的奧秘。 


▲清朝在《大清太祖高皇帝實錄》中對有關楯車記載的修改

就這樣,在滿洲統治者刻意的抹殺和隱瞞下,楯車這種八旗軍的重要武器卻仿佛從未在歷史當中存在過……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THE END

我方為金臺新媒體聯盟核心成員

關於我們:微信號 LBQYJS

更新時間:每周一至周六中午時段

投稿郵箱:302511404@qq.com 

編輯QQ : 302511404 

相關焦點

  • 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八旗這樣由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人中豪傑
    最後是清軍南下入關,順治帝問鼎中原,清朝正式入主天下。自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至1644年左右清軍攻入山海關,作為清軍主力精銳的八旗兵功不可沒。儘管在平定天下後,八旗子弟墮落腐化。但歷史上的八旗軍還是所向無敵的!
  • 滿洲八旗在落後的奴隸制國家裡,是怎樣打敗先進的大明王朝的呢?
    顯然,這個制度是在開歷史的退車,最大的弊端是各旗主權力太大,並且事權不統一,容易引成八旗內部的分裂。皇太極登上汗位以後,成立了內三院、都察院等行政機構,取代了八旗的行政權和司法權。同時,他改「四大貝勒南面而坐為自己南面獨坐」,成為事實上的皇帝。這標準著後金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 滿洲八旗,對清朝統治做出巨大貢獻的制度之一
    導語:滿洲八旗,對於清政府來說是最基礎的制度之一。清政府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縱觀整個中國古代的歷史,凡是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都有一個共性和特點,就是他們的軍事實力和戰鬥力比中原軍隊更加強悍。
  • 漢軍八旗與滿洲八旗的差異
    加之20世紀50年代的民族識別中,滿族身份的確定以是否具有旗籍為依據,故八旗內部的各種身份差異就更容易被「旗人-民人」這一對立社會範疇所掩蓋。通過梳理八旗漢軍與滿洲在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及意識形態領域的種種差異,我們發現存在於他們之間的種種差異不過是「首崇滿洲」這一滿洲本位政策使然。一漢軍是八旗中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清朝入關前,漢軍完成了八旗建制。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滿族之所以能夠以幾十萬人口,先後戰勝蒙古,朝鮮,大明帝國進而入主中原建立享國數百年的大清王朝,這與八旗軍隊超強的戰鬥力是分不開的,說起「八旗軍隊」,必須提一提,他的前身女真族,《金史》和《五雜組》分別記載「遼人嘗言,女真兵若萬則不可敵,至是始萬雲」;「女真兵滿萬則不可敵,今建是也。」
  • 大東北滿族舊事----- 滿洲八旗分「陳」「新」
    順治帝時,剛剛繼位的福臨皇帝,乘闖王李自成入京之亂,一舉拿下大明江山入主中原。        一個山海關外剛剛脫離茹毛飲血漁獵生活的北方民族,能夠迅速從荒蠻的白山黑水間崛起,所靠的就是剛韌堅強的性格和一支敢於衝鋒陷陣所向披靡的滿洲八旗勁旅。隨著土地面積和各民族人口的迅速增加,努爾哈赤依照滿洲八旗的體制,又編制了蒙古八旗和漢族八旗。
  • 「滿洲八旗」還是「八旗滿洲」?這二者到底有什麼區別?
    到皇太極時期,皇太極逐漸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八旗制度趨於完善。在清兵入關之後,八旗制度漸漸深入人心,隨著一系列清宮戲的熱映,人們對於八旗制度也更加關心,其中像什麼「漢軍旗」、「滿洲旗」、「蒙古旗」這些概念開始為人所熟知。到了今天,很多人都認為八旗分為三支: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其中滿洲八旗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漢軍八旗再次之。
  • 科普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和「下五旗」怎麼區分差別大了!
    滿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軍入關前,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由皇太極親自統領,是皇帝的親兵,稱為「上三旗」。餘下的正紅旗、鑲紅旗、鑲白旗、正白旗、鑲藍旗,稱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貝子掌管,駐守各地。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將自己所領的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豪格統領的正藍旗降入下五旗,此後未再變動。
  • 滿洲八旗,你知道多少?
    滿清八旗分布鑲黃旗滿洲
  • 八旗姓氏系列·滿洲八大姓
    實際上,關於「滿洲八大姓」的內容以及意義,值得探討的地方頗多,本文僅作初步梳理。(圖為《欽定八旗滿洲氏族通譜》序)一、「滿洲八大姓」的雛形——雍乾時期的「八著姓」關於「滿洲八大姓」的來源問題,之前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雖然「八大姓」在晚清以來的筆記、口述歷史中都作為「故老相傳」的知識,但具體在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八大姓」一說,一直並未落實。
  • 滿清八旗是哪八旗,他們是怎麼來的?
    後來,清朝入關建立政權,八旗制度就成為了限制皇權的滿洲大臣貴族議事會,清朝是中央集權和皇權獨尊的頂峰時期,原有的八旗制度已經不能滿足皇帝加強中央集權和皇權的需要。為了進一步地加強皇權,公元1650年,順治皇帝親政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變八旗制度加強皇權獨尊。
  • 八旗滿洲烏雅氏
    八旗姓氏系列·烏雅氏 【來源】《八旗滿洲氏族通譜輯要》中只點明了烏雅氏即為金代兀顏氏,而並沒有具體的提到烏雅氏的來源問題。 【部署】在當時的女真三大部之中,烏雅氏主要集中在海西女真一部。特別是哈達部,在清代23支烏雅氏中,世居哈達部的佔了11支,可見其比例。
  • 蔡偉傑 | 清代八旗制度與滿洲身份認同
    八旗制度為清太祖努爾哈齊於17世紀初所創製的一種兵民合一、軍政一體的社會制度。旗是旗分的簡稱,滿語gūsa的漢譯。八旗制度初創時僅有八旗滿洲一部。到了清太宗皇太極統治時,隨著金國對察哈爾蒙古與遼東漢人的徵服,又創建了八旗蒙古與八旗漢軍,奠立了日後八旗制度的規模。  該書除前言與結論外共分為三部分,計分八章。
  • 滿洲八旗的旗幟長啥樣,八旗是怎麼建立的?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 徐凱:滿洲八旗中高麗士大夫家族
    從清太祖、太宗、世祖、聖祖、世宗,直至高宗,歷時二百餘年,融合了部分蒙古、漢族和朝鮮等族的民眾,使他們成為滿洲民族的正式成員。這支人馬即是清王朝最終實現統一中原整體戰略目標所依賴的中堅力量。乾隆九年(1744年)奉敕修竣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以下簡稱《通譜》),則是這個民族共同體最後確立的標誌。應當說這部《通譜》在滿洲民族的認同上具有法典性質。
  • 部分滿洲八旗姓氏溯源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部分滿洲八旗姓氏溯源,李珠嘉,兆齋——來源於金代女真「術甲」,入居中原後,元朝時改漢姓:趙珠魯——來源於金代女真「術虎」,入居中原後,元朝時改漢姓:董,術尼瑪哈——來源於金代女真「尼厖古」,入居中原後,元朝時改漢姓:魚完顏——來源於金代女真「完顏」,入居中原後,元朝時改漢姓:王,顏,陳珠爾根——來源於金代女真「阿勒根」,入居中原後,元朝時改漢姓:何
  • 滿清時期的八旗分別是哪八旗?為何八旗還會出現「換色」的情況?
    咱們知道,滿清能夠從一個小小的部落崛起,跟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很有關係,八旗兵入則為民出則為兵,這是一個斯巴達式的國家制度。讓整個滿族人擁有了非常強大的戰鬥力,最後入主中原,入主中原之後,八旗兵分派到全國各地把守。
  • 察哈爾八旗
    後金皇太極執政後,為入主中原解除南下之憂,決意先徵服漠南的察哈爾,土默特諸部。公元一六二九年,皇太極西逐察哈爾進佔宣化大同塞垣(長城)外一帶。公元一六三二年皇太極大舉進攻林丹汗林丹汗西走大板申(今呼市)過黃河,後入青海病死。公元一六三五年林丹汗之子額哲被俘降後金,後編為八旗。額哲降後,清朝(後金改清)將察哈爾作旗安置在遼寧義洲一帶。
  • 清朝八旗之中, 哪個才是真正的老大?
    八旗制度首創於清太祖努爾哈赤,完備於清太宗皇太極。八旗是一種兵民結合的政治與軍事組織,是努爾哈赤為整合後金力量與大明王朝抗衡的創造性發明。八旗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以八面顏色不同的軍旗作為區分和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