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24字絕筆詩,總結自己一生悲慘遭遇,讓人讀一次哭一次

2020-12-11 黑大解文

他是文豪中的吃貨,是吃貨中最樂觀的一個,被貶南方,不但不悲,反而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做嶺南人」的樂觀心態。

他就是——蘇軾。

就這樣,一代大文豪寫完這首詩之後又被貶了,這次什麼也沒有,蘇軾也最終在辛酸當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蘇東坡劇照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此詩是蘇軾在途徑南昌、當塗、金陵一帶時,得知有一個寺院,名叫「金山龍遊寺」、

這可吸引了佛學愛好者蘇軾的注意,於是帶病進寺內拜佛燒香。

並且留下了人生中的最後這一首詩《自題金山畫像》

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而難能有二的。

蘇軾曾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嘲而又自豪的「戲言」對自己的一生作出了中肯的評價: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之所以視貶謫為「功業」,是因為黃、惠、儋三貶所雖為其政治生涯之窪地,

仕途經濟之低谷,卻為其思想人格之高標,詩詞文章之巔峰,故而說是「平生功業」所在。

兩個月後,7月28日,蘇軾病逝於常州,《自題金山畫像》便成了他的自挽之詞。

赤壁磯下,他高唱大江東去,細數風流人物,感慨人生如夢。

唯取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濡養品性,壯闊襟懷;西塞山前,他吟詠桃花流水,尋覓白鷺鱖魚,嚮往自由生活。

好一個山窮水惡的黃州!好一個如椽之筆的蘇東坡!正如餘秋雨所說的那樣: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世界的一個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裡,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信然!黃州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也成全了黃州,種種因緣際會不得不使人們將二者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離開黃州,我又把視線轉移到惠州。紹聖元年,反對新法的蘇東坡便以「譏訕先朝」的罪名被貶到惠州

原來他以為粵東的惠州是蠻荒瘴癘之地,誰知下車伊始,一看山川風物,美不勝收,不禁高聲讚美

「海山蔥蘢氣佳哉」。

於是消除了政治上的失意之感,表示「不辭長作嶺南人」。

是什麼支撐著多次貶謫的蘇軾度過人生的低谷

有人說,愛做飯的人,脾性一定不會太差。

因為他可以從煙火氣中,感受到現實生活的美好。蘇東坡對美食和下廚,有著發自內心的熱愛,即便是生活艱苦,也能玩出花樣來。

他創造的種種著名菜色——東坡肉、東坡魚,其實都是在匱乏的原材料和極其便宜的食材之下做出的美味。

彼時在黃州,他實在吃不起肉,又發現當地沒人吃豬肉,豬肉便宜得就像泥土一樣。他索性買了許多豬

肉回家,反覆燒制,研究怎麼煮豬肉才好吃。反覆嘗試之下,才有了他樂呵呵地向世人傳授的「東坡肉」秘訣: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甚至到他後來被貶到偏遠的惠州,實在沒東西吃時,他還能向屠戶買到沒人要的羊脊骨。

將它們煮熟,用熱酒淋一下,撒上鹽,放在火上燒烤。這大概是最早的羊蠍子吃法。

同是在惠州,他發現了荔枝這種中土罕有,豐腴甜美的水果。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還在書信裡跟兒子開玩笑說,說千萬別讓那些陷害他的人知道嶺南有荔枝,否則,他們會跑過來跟他搶荔枝吃。

詩詞之震撼、美食之味使我們深深的愛上了蘇軾

讀詩,能增強我們的文化修養,提升自信心,提高志氣。

本書一共6冊,每一本都是精挑細選的名士大家的著作,讓你在浪漫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外觀大氣,無論是外在裝飾還是字體設計都非常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念!

精美排版,讓你在讀詩的時候不在枯燥!

現在購買一冊不到12塊錢的價格!內還有貼心的注釋,保證你的閱讀質量!

本書在參考了大量史料的基礎之上,再次對於名士大家的一生和不同經歷進行了情感化的解讀。

千年後的今天,史書中的那一頁已經泛黃,而在詩詞的字句中卻越來越清晰。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詞帝李煜絕筆之作,56字嘆盡一生,詩酒王侯恍若一夢
    在這些人物當中,有一個詞人,他將詞融進了自己的靈魂,此人就是千古詞帝李煜。李煜的詩詞,不同於他人的詩詞。在他人眼中,詩詞只是揮發心中抑鬱的一個工具,而在李煜的身上,他的坎坷一生,成就了詩詞,詩詞也成就了他。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歐陽修在看完這篇霸氣的文章之後,也是驚嘆不已,然後因為懷疑此文是自己的門生所寫,所以為了避嫌就給了此卷的作者第二名。但事後他才得知原來是認錯了人,這篇霸氣的《刑賞忠厚之至論》是一個叫蘇軾的才子寫的。並且蘇軾在文章中引用了一個「皋陶殺人」的典故,竟難住了博學的歐陽修,他翻閱古書,就是找不到這個典故的出處,於是歐陽修專門向蘇軾詢問這個典故,沒想到蘇軾竟支支吾吾地說:「想當然耳」,意思就是,我自己編的,說到這你是不是覺得蘇軾原來是個如此有趣之人,當然這也側面反映了他的才華。
  • 64歲的蘇軾用這12個字概括自己一生,兩個月後溘然長逝
    從「大江東去浪淘盡」到「一蓑煙雨任平生」,從「詩酒趁年華」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軾的這些宋詞當中都浸透了對他人生經歷的特有思考,大多富有哲理韻味,開拓了宋詞的內容境界。晚年的蘇軾是非常落魄的。雖然相比杜甫等人來說,宋朝的士大夫整體的待遇還是不錯的,但是卻也架不住仕途的悲劇之路。尤其對於蘇軾來說,年輕的時候一直在京城任職,正當年華的時候,卻接連遭遇被貶,而且距離京城越來越遠。
  • 蘇軾臨終絕筆,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卻道盡人生的三重境界
    假如你想找一名古人去旅行,一定不要找李白,他太過於狂傲,不知天高地厚;也不要找杜甫,他的命太苦,對生活沒有信心;要找就找蘇東坡,他是一個懂得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趣的人。這句話是余光中說的,這麼一句普通的話,足見蘇軾的魅力,蘇軾不但才華橫溢,還有一顆有趣的靈魂。
  • 魯迅的絕筆詩,可以不背但定要讀一次,讓你見識什麼叫「硬骨頭」
    清代黃景仁在幾百年前寫了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但總會有人用自己的實力證明:黃大詩人真的說錯了。魯迅筆桿子的厲害,已經不用筆者多說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從來如此,便對嗎」、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字字句句、嬉笑怒罵,刻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 唐伯虎的兩首絕筆詩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明代著名大才子唐伯虎的兩首絕筆詩。為什麼是兩首呢?因為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唐伯虎全集》中的,一個是附於全集之後的《燕中記》所記載的。雖然都是他的絕筆詩,但對照兩首詩來看,意思卻有所不同。那麼究竟有什麼不同呢?下面就來細細品讀一番。
  • 蘇軾被貶黃州,途中看到梅花,想起自己的遭遇,寫了一首傷感詩
    蘇軾作為不管是在宋代文學領域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屬於巔峰級的人物。作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在詩詞書畫等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詞風豪放灑脫,與同為豪放派的詞人辛棄疾,合稱為「蘇辛」。蘇軾年少成名,參加科舉考試,名列第三等,名震京師。從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但是世事難料,蘇軾的一生並未因此而平步青雲。
  • 蘇軾一生的智慧都寫進了這首詩,驚豔了世人,又指點了多少迷途人
    詩的大意是:廬山之美,從正面看山嶺起伏連綿不絕,從側面看山峰巍然聳立,無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觀看,廬山都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們之所以無法認清廬山真正的模樣,大概只是因為處於山之中。寫這首詩時,蘇軾由黃州改遷汝州,出任團練副使,經過江西九江,與友人同遊廬山。廬山俊秀美景,令東坡沉醉,在看盡了廬山之美後,寫下了數篇描寫廬山之美的詩。
  •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飛來峰》,便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很有智慧的一首詩。尤其詩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不僅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還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事應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我想這就是當年老師為什麼一再強調我們讀一讀此詩的原因。
  • 納蘭容若最悽涼的一首悼亡詞,句句哀傷,讀一次哭一次
    他給盧氏寫過很多悼亡詩,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那首《浣溪沙》,讀一次哭一次。從古至今,多少文人在妻子亡故後寫下感人肺腑的悼亡之作,潘安的《悼亡詩三首》、元稹的《離思》、賀鑄的《鷓鴣天》,無一不是精品。而納蘭的這首即使比起有著「千古第一悼亡詞」之稱的《江城子》也是不遑多讓,尤其是最後7字,說出了很多男女的心聲,令人肝腸寸斷。「誰念西風獨自涼」,開頭一句便點明了季節——深秋。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對於每一個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不管你這輩子活得好與壞,你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無法修改的。最近網上不知怎麼開始流行這樣一句話「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林語堂老先生用「天真的小孩」來形容蘇軾,他的人生最大不過「率真」二字,最大的率真不過就是能雖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蘇軾的一生總是能像孩子似的生活,摔倒了爬起來,不會走路了就在從新學習走路。
  • 李煜水平很高的一首詞,最後12字落筆驚豔,讀一次感動一次
    1個「亂」字道出他的心事重重,而後的「拂」字和「滿」字,則充分體現李煜直面愁情想要抑制卻又無能為力的糾結心態。下片兩句話「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則是李煜以中國古代大雁傳書的故事,來表明對小弟的懷念之情。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李煜看到了飛回來的大雁,卻還沒有看到家書。他便設想能夠和弟弟在夢中重逢,但又怕跋山涉水,在夢中的人也不易歸來。
  • 蘇軾寫給兒子的最後一首詩,自己畢生經歷,短短四句話,終生受益
    對我們生活在每個人而言,生命因為僅僅只有一次,所以變得特別珍貴。如此這般言語之人,我們不知道他當時的心情到底是怎樣,也不知道在他的一生都曾經經歷了什麼,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引起了多數人的認可,是因為這幾句話道出了別人內心的迷茫。
  • 彌留之際蘇軾被寫下來了「心如灰」不再粗體和無約束了嗎?短短2
    蘇軾在鎮州寫下了他的傑作,只有24個字在蘇軾被轉移到儋州之後,他認為不可能會在此生回到中原,但是宋徽宗原諒了世界,他想到了蘇軾被降職為華佳,並下令將蘇軾調回京城。蘇軾換上帥氣的衣服,把頭髮梳成年輕時並在收到法令的當天出發,他渴望立馬飛到京城,喊道:「我蘇東坡,又回來了。」
  • 李清照一首「懶」詩,一個「花」字用了17次,重複度高卻成名作
    我們都知道李清照詞寫得好,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實她的詩寫得也很不錯,有一首詩便是李清照的隨筆之作,卻被世人稱之為李清照最「懶」的一首詩,全詩僅僅只有54個字,單一個「花」字就重複了17次,沒成想卻成為了她隨筆中的巔峰之作,成為了千古絕唱。
  • 蘇軾蘇轍合寫了一首詩,句句是經典,最後10字更是無人能及
    這首七律,只有頸聯是蘇軾寫的,其它三聯都是蘇轍之筆。個人覺得從詩作本身的水平來看,蘇轍還是稍遜色了哥哥幾分,若是蘇軾自己填寫應該會更出色些。東坡善於識人,那是時局風雨的歷練,讓他變得睿智通透。姜唐佐不負眾望,果然以過人的才華高中。
  • 蘇軾臨終前一首詩,短短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多數人只到第二層
    人生的意義絕不在於單純的追求物質上的充裕,精神上空虛的人,走這一生就是白來一趟罷了。畢竟,賺再多的錢,倘若精神上空虛,那麼難免會感到人生寂寞沒有什麼方向。可是,說來道去,這世界能夠真正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領悟到人生境界的人少之又少。
  • 蘇軾寫12字讀出28字詩,有人比他更牛,只從一方絲帕讀出28字詩
    俗話說,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牢牢坐穩了當時文壇的第一把交椅,留下了眾多令人津津樂道的奇聞軼事。據傳宋神宗時,遼國有一使者來京,據說他精通詩詞,常常以能賦詩自誇,因此不把蘇軾放在眼裡,甚至要與蘇軾比試詩詞。蘇軾面對如此跳梁小丑,輕蔑一笑說:「寫詩簡單。
  • 人生的盡頭,蘇軾寫下這首隻有四句的詩,回首一生,滿是感慨
    蘇軾是詩詞大家,不論是豪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還是婉約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都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最喜歡的,是蘇軾的灑脫,是他的幾十年不改初心。面對人生的種種,他都能保持一顆淡然的心。不論榮辱,都願意相信心中所堅持的東西。而這種堅持,直到他生命的盡頭,依舊是這樣。今天,安久就和大家一起欣賞蘇軾人生的最後的一首小詩。
  • 蘇軾一生較「俗」的詩,暗含一句優雅的名句,後成傳世的誇人典範
    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看出來了,這是蘇軾寫給落魄友人的詩,全詩感情真摯,真情鼓勵,字裡行間透著「俗」裡「俗」氣,不過,這詩中卻暗含著一個最雅的千古名句,被後世稱為誇人典範,流芳千古,這句話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