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絕筆詩,可以不背但定要讀一次,讓你見識什麼叫「硬骨頭」

2021-01-19 美詩美文

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每次教到魯迅的雜文時,都會有學生好奇地問我:「魯迅怎麼這麼敢寫?」每次我總是笑著說:「因為先生有100多個筆名!」這讓我想到某國產神劇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抓周樹人和我魯迅有什麼關係!如今這句話當真是被不少網友玩壞了,但這樣的玩笑話卻體現了魯迅硬骨頭的一面。

清代黃景仁在幾百年前寫了一句「百無一用是書生」,但總會有人用自己的實力證明:黃大詩人真的說錯了。

魯迅筆桿子的厲害,已經不用筆者多說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從來如此,便對嗎」、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字字句句、嬉笑怒罵,刻進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裡。

在品讀了魯迅的無數經典後,小美認為有一首詩,大家可以不背,但定要讀上一次,讓你見識一下什麼叫「硬骨頭」。這是先生的絕筆詩,詩名《亥年殘秋偶作》。此詩寫於1935年,是魯迅當年在病床上送給好友許壽裳的一首七律。全詩短短56個字被譽為現代版《離騷》,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亥年殘秋偶作》現代:魯迅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遣春溫上筆端。塵海蒼茫沉百感,金風蕭瑟走千官。老歸大澤菰蒲盡,夢墜空雲齒發寒。竦聽荒雞偏闃寂,起看星鬥正闌幹。

在筆者眼裡,近現代文壇名家中,論七律若魯迅稱第二 ,第一怕不是很好找了。這首七律對仗工整,四聯中筆意縱橫,毫無斧鑿之氣,這是郭沫若、胡適等文人很難比的。說它是現代版《離騷》,是因為詩中體現的家國情懷和文人風骨,與當年的屈原是一樣的。

首聯一開篇就驚豔了。用眼前的肅殺之秋的逼人寒氣,與一般文人筆下的春暖花開形成對比。別的吹捧文人或許還會識時務寫些當局喜歡的內容,但我魯迅不敢如此違心,這就是此聯要表達的意思。很多人不理解,為何魯迅脾氣那麼大,似乎看什麼都不順眼,這14個字其實就解釋了一切。不是他不懂風花雪月,只是他不願在當時的情況下寫!

次聯寫在華北多事之秋時,看著當局千官逃離的局面,先生百感交集,只覺得眼前是一片塵海蒼茫。「走千官」化用的是昔日岑參的名句「玉階仙仗擁千官」,大唐時臣子們是「擁千官」,而腐朽當局下的懦弱群臣卻在節骨眼上「走千官」,何等諷刺!

最後兩聯是詩人在痛苦中的掙扎。感慨萬千的詩人矛盾而又糾結,退一步他能隱於江湖,但這不是他的性格,他無法做一個懦弱的文人。睡夢中他從雲空墜落齒間寒慄,醒來後在一片寂靜中,連雞鳴都聽不到。然而就在一片絕望的黑夜中,詩人還是看到了北鬥星已經橫斜了,這說明天快亮了。這兩聯看似寫景,其實一語雙關,眼前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他相信並期待光明終將到來。

一個人,若是看見了太陽,感受到溫暖,這是正常人;而在黑夜中前行,眼中仍能看見光明,這是智者。魯迅顯然是後者。這首絕筆詩,從語言上來說,不但對仗工整,而且化用典故不著痕跡;從意境上來看,完美詮釋了什麼是文人的硬骨頭,什麼是直面慘澹人生的猛士。「抓周樹人和我魯迅有什麼關係」,一句無釐頭的戲言無意中說出了先生當年的多少無奈,從沒有文人像魯迅這樣,不惜用100多個筆名,只為寫心中所感。這樣的魯迅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辛棄疾這首詞你可以不背,但定要讀一次,讓你見識什麼叫狂出境界
    這幾個人裡有:文能寫紅一座樓,武能守住一座城的範仲淹;文能寫出《滿江紅》,武能馬上定乾坤的嶽飛;文能當上詞中之龍,武能千裡追叛將的辛棄疾。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三位都是來自後世眼中很羸弱的宋朝。他們身上體現出的正是古代文人的不凡之氣:當江山穩固時,他們可以吟花弄月,做個翩翩公子哥;當天下風起雲湧時,他們可以持劍上馬,做個威懾四方的將領。
  • 史上最「有用」的一首詩,你可以不會背,但至少要讀一次
    對於詩來說,喜歡的人不需要理由,不喜歡的人就總會問,學詩有什麼用?但如果你要我必須說一個有用的理由,我會說詩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成長。 你要知道,古代詩人,尤其是唐代詩人,他們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所以看似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幫助我們成長的智慧。
  • 唐伯虎的兩首絕筆詩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明代著名大才子唐伯虎的兩首絕筆詩。為什麼是兩首呢?因為有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是《唐伯虎全集》中的,一個是附於全集之後的《燕中記》所記載的。雖然都是他的絕筆詩,但對照兩首詩來看,意思卻有所不同。那麼究竟有什麼不同呢?下面就來細細品讀一番。
  • 王安石這首詩可以不會背,但一生至少要讀一次,蘊含大智慧
    而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領略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還可以從中汲取民族思想智慧為己所用,為時代所用。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飛來峰》,便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很有智慧的一首詩。尤其詩中「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不僅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還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事應有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我想這就是當年老師為什麼一再強調我們讀一讀此詩的原因。
  • 魯迅假裝失戀寫下一首詩,讀來捧腹大笑,實則是在諷刺徐志摩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重要奠基人,雖然在新文化運動中大力身體力行的提倡白話文,但是魯迅的古文水平也是很高的。這從魯迅的著作《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就可以看出來,魯迅真是博覽群書,他讀過的古籍真是汗牛充棟。
  • 陳師道很有用的一首詩,你可以不會背,但一定要讀一次
    但錢鍾書先生在《宋詩選注》中說:「只要陳師道不是一味把成語古句東拆西補或者過分把字句簡縮的時候,他可以寫出極樸摯的詩來。」如這首《絕句·書當快意讀易盡》,吳曾認為,這是陳師道的「得意詩也」。整首詩從生活細節入手,寫出了很多人瞭然於胸卻沒有講出來的話,所以讀這首詩,你可能會不住點頭:沒錯!就是這樣!說得太準了!
  • 徐志摩寫了篇詩評,魯迅看不下去寫這篇雜文諷刺,讓人從頭笑到尾
    徐志摩和魯迅之間的幾次論戰,就像神仙打架,咱們一般人真的是不太能懂。兩人明明創作方向不同,一個重點寫詩,一個致力於寫小說、雜文;也並無深交,更沒有私人恩怨,卻為了幾篇文章鬧得不愉快。本期要和大家說的,是兩人最有名的一次筆墨交鋒。
  • 魯迅寫了首詩諷刺愛情詩,乍看非常滑稽,可理解後才知很有道理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這樣的句子,如果不是結合一定的社會閱歷,只怕是理解不到先生的深意的。魯迅的作品形式多樣,有小說、雜文、詩歌、散文等等。在魯迅的詩歌中,大家最熟悉的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可是你知道嗎?魯迅先生還寫過一首愛情詩,名為《我的失戀》。
  • 沒有閱歷的人讀不懂魯迅,那他的文章還有必要收進課本嗎?
    想必對魯迅著作及思想比較了解的人都有一個感覺,那就是沒有一定的閱歷是讀不懂魯迅的。不僅僅要對魯迅文章的創作背景、歷史環境要有所了解,更重要的是要能懂得創作環境中的人性,即魯迅對中國人人性的描寫。還記得之前有讀者在有關魯迅的文章下留言道,「我對魯迅的印象就是初中的時候,老是被老師叫起來讀魯迅的課文,然後問我有什麼理解,內心只想飆髒話」,看了實在令人唏噓。誰還沒在學生時代被魯迅文章「折磨」過呢?
  • 皮日休這首詩至少要讀一次,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也可以成功
    唐朝詩人皮日休的這首《讀書》,那就寫得很有趣,正是告訴了世人應該如何讀書,怎麼樣才能夠把書通透,所以這樣的作品至少要讀一次,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也可以成功,也能夠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讀書看似很簡單,不僅需要方法,還需要會選擇,去讀什麼樣的書,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讀書也是有技巧。
  • 「去魯迅化」究竟是在去什麼?莫言:我是讀魯迅的書長大的
    口號一響便迎來了大家的迎合,而且孩子們也深表認同,「讀魯迅、背魯迅實在痛苦。」 01,去魯迅化的初衷 這就是去魯迅化的初衷,有了這樣的論調和廣大支持者,魯迅即便想「留」在教科書中,也難了。他們列出不勝枚舉的例子,將這個愛挑時代毛病的人「趕出」了教科書。
  • 這首神童詩,被魯迅評價「誇著讀書人的光榮」,我們到底為何讀書
    然後說:「這是什麼秀才,就是一潑皮無賴!秀才能這麼唱嗎?」我就在旁邊呆呆的望著伯父,因為前兩天伯父剛教完我們幾個孩子這兩句,讓我們好好讀書。伯父看看我,然後和顏悅色地說:你們小孩子這麼讀、這麼想是對的,但是,一個秀才是不能說出這等話的。
  • 魯迅先生詩中的「孺子牛」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原來它出自這個典故
    提到「孺子牛」,我們腦中瞬間想到的就是魯迅先生的《自嘲》中寫的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身甘為孺子牛。」形容對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象牛一樣俯首聽命。這首詩現在被選進小學語文課本裡。我今天要說的不是魯迅先生這首詩,而是「孺子牛」。其實這個「孺子牛」並不是魯迅先生杜撰的,而是歷史上確實有這個典故。這個典故出自《左傳·哀公六年》。
  • 名家談寫作|畢飛宇:什麼是故鄉?——讀魯迅先生的《故鄉》
    讀到這裡,我們能感受到什麼呢?我們首先會感覺到冷。不是動態的、北風呼嘯的那種冷,是寂靜的、天寒地凍的那種冷。這就太奇怪了。這個奇怪體現在在兩個方面——第一,你魯迅不是吶喊麼?常識告訴我們,吶喊必然是激情澎湃的,必然是汪洋恣肆的,甚至於,必然是臉紅脖子粗的。你魯迅的吶喊怎麼就這樣冷靜的呢?這到底是不是吶喊?請注意,魯迅的嗓音並不大,和正常的說話沒有什麼兩樣,然而,這才是魯迅式的吶喊。
  • 不要再讓死去的魯迅先生背黑鍋了!
    我卻偏要戳破了他們的夢幻泡沫,把真相指摘出來。人之一生,必然有一種思想,成為指引你前進的明燈。自我來說,魯迅先生就是了。但年輕時,我又是不懂的,那時深愛魯迅先生的作品,整日的思考,有多少人活成了阿Q,有多少人活成了孔乙己,活成了祥林嫂,活成了《藥》裡面的華老栓,又有多少人活成了冷漠注視著他們的圍觀的人?
  •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魯迅給誰的詩?知道真相後,很多人一聲苦笑
    而在近代文壇,這個「泰山」無可爭議,就是魯迅先生。魯迅本來無心求文,而是一心治病救人,所以東渡日本留學,魯迅的第一選擇是學醫,他要救死扶傷、懸壺濟世。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他卻發現,國人的問題不是出現在身體上,而是在腦子中、思想裡。所以,魯迅毅然棄醫從文,進行文學創作。
  • 蘇軾的24字絕筆詩,總結自己一生悲慘遭遇,讓人讀一次哭一次
    他是文豪中的吃貨,是吃貨中最樂觀的一個,被貶南方,不但不悲,反而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做嶺南人」的樂觀心態。他就是——蘇軾。就這樣,一代大文豪寫完這首詩之後又被貶了,這次什麼也沒有,蘇軾也最終在辛酸當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 《周南》氣象,盡在《麟之趾》|讀詩筆記
    我們要特別留意這個「公」字。 於:通籲,嘆詞。 於嗟:嘆美聲。用我們現在的話,可以說是「哎呀,嘖嘖!」由衷地充滿了讚嘆! 定:通顁,額。 公姓: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孫為公姓。或曰公姓猶言公子,變文以協韻。
  • 原來你是這樣的魯迅,5件小事帶你認識不一樣的魯迅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以上這段文章,情感真切,最重要的是,讀來會覺得作者是個很溫柔的人。但如果筆者說,這段文字來自魯迅的筆下,恐怕很多讀者都會覺得不可思議,畢竟在大多數人的印象裡,魯迅的文字,永遠都是犀利鋒銳的。但事實上,這段話的確來自魯迅的雜文《熱風》。我們的文學大家,從來都有著獨特的思想和獨特的性格,關於魯迅,也是如此。
  • 蘇軾的臨終絕筆,一改豪放、婉約之風,詩中暗含人生的3重境界
    據說在一次嚴肅的公務員考試中,蘇軾寫了一篇霸氣的文章,叫《刑賞忠厚之至論》,當時的閱卷人梅聖俞看到後大為驚嘆,於是便將此文推薦給了主考官歐陽修。歐陽修在看完這篇霸氣的文章之後,也是驚嘆不已,然後因為懷疑此文是自己的門生所寫,所以為了避嫌就給了此卷的作者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