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訶夫短篇小說《在海上》賞析

2020-12-14 竺子書坊

前兩天,偶然間隨手又翻開放在床頭的《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翻到《在海上》這篇,仿佛沒有看過似的,一下子被吸引了,被它前後的對比筆法,細緻耐心的細節描繪,對現實社會的深刻揭露與反映等等這些所折服。原來,真正好的小說應該是這樣寫的。就像畢飛宇的《玉米》裡寫的狠與真實。真正的作家要敢於、勇於去反映、揭露生活的真實,要有一顆冷硬的心腸。掂量了下自己的心腸,有些太柔軟,甚至對於《在海上》這樣的細節,想想那個新婚妻子的遭遇,心裡都是顫抖的,真的!

這次的閱讀體驗直接導致了兩個事件,一是本周六下午,到市圖書館找書,本來想找莫泊桑的小說集和福克納的小說集,結果兩本書目前處於奇缺狀態,不是在其他館藏,就是沒有,因緣際會,找到一本歐亨利的全集之四,霍桑集之上。歐亨利小說集家裡有,但是似乎是精選集,我不需要精選,需要全部。

二是和科的好朋友安媽媽歲末約會提起。2019年年末,我倆曾經在最後一天相約聽了鄭圖的新年音樂會,然後不久就是新冠疫情發生了,再也沒有約過。時光飛逝,轉眼一年,想起往事,給淑娟同志(名字是今天見面才知道的)發了一條信息,相約周天等孩子都上學了約一下。

然後今天下午兩人就相約見了一面,我送了她三本書,兩本嚴歌苓小說,其中一本讀過,一本還沒有讀過,一本《塔莎的花園》,後者是小師妹送的。其實我帶著這三本書,原本不是送她的,是帶著兩人見面的時候,以書會友,互相看看的,因為相約在一個有座位的書店見面。她本來說到她家去玩,但是我這人天生靦腆,不習慣到還不熟悉的人家去,就提議在外面找個地方聊聊天。

當我拿出書的時候,她也從口袋裡掏出一個東西,說是一個品牌唇膏,和她自己用的同一樣,送給我。我瞬間呆了一呆,此刻,我已經明白,我帶去的書已經不再屬於我了。果然,她一直就把這三本書放到她手邊了,並且離開時,緊緊地抱在懷裡,直到把我送到小區門口,她轉身離開,都是一直堅持這個動作。

我還能說個什麼呢?嗚嗚哇書哇書哇,我可不是有意的要把你們送出,這純粹是個誤會。可是,要不是你們,我又得有多麼的尷尬呢?

幸好兩人相見甚歡,主要聊的是孩子,他們的學習、生活以及調皮搗蛋,竟然是一樣樣的,許許多多的啼笑皆非,這也讓人釋然,原來自己所遇到的並不是個例,而是帶有的這個時代他們所具有的共性與特點,互相安慰,互相鼓勵!相信未來,祝願希望!

這就是由契訶夫的這篇小說引出的兩件事體。好吧,言歸正傳,來欣賞這篇小說。

(契訶夫《在海上》連結)

這篇小說講述了一個令人驚訝的小短篇:我作為一個水手,受船上眾多水手的影響,無聊麻木、行為放蕩,為了取樂,通過抓鬮,原來想和父親一起偷窺船客性生活作為樂趣,卻沒想到目睹了一場錢色交易:新婚丈夫將自己美麗的妻子賣給銀行家。我的父親意識到事情超出預料,於是抓著我離開了。

故事的結局令人震驚,並與開頭形成鮮明對比。契訶夫在開頭用了大量筆墨描寫我自己與水手這個群體的卑劣,在我眼裡,自己已經是一個渾渾噩噩,恣意放蕩的人,「有的時候比世上一切人都卑劣」。我認為在艙上鑿兩個小洞偷看船客的做愛已經是足夠齷齪的事了,卻不曾想到牧師竟然將自己的妻子賣給了銀行家,甚至還用上了威脅的手段,這與牧師「生著好看的金髮」、「手持福音書」等良好的外貌形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這種更大的罪惡面前,我和水手的渾噩度日與猥瑣行徑倒顯得十分平常。

小說中運用了大量借喻,船艙代表的是一道區隔的屏障,通過這道屏障,新婚船艙當中的「上流社會」與水手們所代表的「底層社會」相分隔,但「我」和同伴卻出於窺探欲與性慾將這道屏障鑿出了兩個小洞,藉由這兩個小洞,「我」與父親得以一窺上流社會的精彩與「春光」,但這也表明「我」只能作為一個窺探者在隱蔽處「觀看」,卻無法、也不被允許參與到其中。這可以說是對階級差異的一種影射,而故事最後,我通過小洞所看到的醜惡世態也與我之前寫到的對於上流社會的美好幻想(例如粉色光亮,好聞氣味)相呼應。

當「我」與父親在進行窺探時,「我」對於房間內發生的事,用的是一種極其克制、冷靜的敘事口吻去進行白描,甚至有一種「啞劇」的效果,給讀者留下巨大的解讀空間。直到被父親拉開之前,「我」僅僅是持續一個「看」的動作,而並沒有產生自己的判斷,對牧師和其新婚妻子的描寫甚至都帶有正面褒義色彩,而對於房間內事件經過的描寫則有諸多留白。

這一方面是因為「我」被房中的情景所吸引,沒有進行過多思考的餘地。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還是涉世未深的孩子,「我」其實無法理解也無法想像社會、特別是上流社會的醜惡面,它超出了「我」的理解範圍。直到最後,「我」都沒有真正明白房內到底在發生些什麼,它又有多醜惡,僅僅是「我嚇壞了」。因此最後是父親把「我」拖走,而非「我」自己主動離開。

至於父親會選擇把「我」拖走,因為「我」的父親是水手,是「卑劣」的底層人民,「嗜酒而放蕩」。雖然受群體文化影響存在著偷窺陋習,但他依舊心存良知。他不曾想到,在這個表面光輝的上層社會中,體面的牧師不過是背叛自己信仰、出賣自己妻子的衣冠禽獸。

而美麗的金髮女郎在夫權與金錢面前,成了漂亮花瓶式的玩具,她沒辦法再掌控自己的身體,一切反抗都顯得如此蒼白而無力。性與金錢掛鈎,和愛情與婚姻脫離開來,女人則成了可以被買賣的性資源,這是心存善良的父親所無法接受的,他也無法忍受自己的孩子看見這人間醜惡,因此憤然帶我離開。

契訶夫對於新婚船艙的描述也隱喻了上流社會的真實狀態。對於上流社會來說,他們活在「粉色光亮」、「好聞氣味」當中,並通過屏障與底層社會隔絕開來。這個代表著世俗性價值頂端的亮麗的空間具有極大的吸引力,甚至令水手們爭相去窺探。但在這種光鮮亮麗的背後,則是被掩蓋、被美化的噁心與惡臭,錢在這裡徹底變成了萬能的工具,什麼都能被貶低和物化。這種表裡不一的強烈反差使得所謂上流社會的醜惡更加卑劣而齷齪。

本文的職位設定尤其值得玩味。契訶夫筆下的人物及其職業都是被精心挑選和勾畫的,他從不花過多的筆墨來描寫自己小說中的人物,只是簡單的用最傳神的筆觸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行。作為牧師,本應引人向善、堅守自己宗教信仰的準則,然而文中的道貌岸然的律師卻為了金錢背叛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出賣了自己的妻子,甚至對她採用威脅手段。他的手裡拿著《福音書》,可是做著最齷齪的勾當,這也形成了鮮明的諷刺意味。

銀行家代表的則是權力與資本,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則當中,金錢可以購買到一切,甚至能夠讓新婚的牧師背叛愛情與信仰。而作為女性的牧師妻子縱然青春美麗,但在他面前也不過是一件只需要等待便可得到的商品,一個不具有人格與尊嚴的器物。銀行家是資本的人格化,也是世間醜惡的具現。

相關焦點

  • 名著閱讀之《契訶夫短篇小說選》
    一、關於作者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託夫省塔甘羅格市。二、《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簡介本書所選的作品來自契訶夫創作的前後兩個時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國讀者比較熟悉的,具有一定現實批判色彩的《變色龍》之外,還有一些輕鬆詼諧的純幽默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選》所選的契訶夫後期小主,以《套中人》最為著名。
  • 世界短篇小說三大巨匠之一,契訶夫十句語錄,文字睿智,道理深遠
    反正我是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接觸契訶夫的小說,也第一次聽說作者契訶夫的名字。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契訶夫的文字,欣賞他筆下睿智的文字和感悟文字中暗含的深遠道理。俄國文學對我國作家及讀者影響巨大,我們曾在課本上學習過不少俄國作家,比如高爾基、契訶夫、託爾斯泰等等。作為俄國短篇小說之王,他與法國作家莫泊桑、美國作家歐·亨利,被世界文壇公認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 契訶夫短篇小說《嫁妝》:「嫁妝」如繭,縛住兩個女人的靈魂
    契訶夫是俄國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與法國的莫泊桑和美國的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契訶夫的短篇小說語言簡練,情節緊湊,他的筆下多為俄國小人物,通過從小事件切入,反映當時俄國社會的真實狀況。《嫁妝》是契訶夫的一篇短篇小說,發表於1883年。
  • 止庵VS雙雪濤:契訶夫看盡這世界的可笑和可悲
    契訶夫是一個短篇小說作家,他一生只寫過這麼一部長篇,而且是在他比較早的時候。這部小說在文集裡一般人不容易看到,現在出版社出了一個單行本。  契訶夫到今天,仍然在很多場合被頻頻提到。比如加拿大作家門羅,被稱為「加拿大的契訶夫」;美國的雷蒙德·卡佛,管他叫「美國的契訶夫」;英國有一個作家比他們倆還有名,去年去世的奈保爾,寫《米格爾街》的時候,大家覺得他是「英語文學裡的契訶夫」。
  • 小說家契訶夫:幽默與諷刺中道出人間冷暖
    契訶夫:幽默與諷刺中道出人間冷暖契訶夫是俄國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和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雖然契訶夫的後期風格變得較為冷峻,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還是浸潤著幽默與諷刺的感覺。這種幽默使得他的文章有一種張力,筆下的人物越是滑稽可笑,映射出的現實就越是殘忍可怖。同時這種文風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文學性,幽默的筆觸既吸引讀者讀下去,也會使得讀者讀罷覺得印象深刻。
  • 契訶夫《打賭》:十五年自由賭兩百萬,最後五小時離開,他輸了?
    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王契訶夫一生曾創作出多篇舉世聞名的短篇小說,比如《變色龍》《結婚》《第三病室》等,其中《打賭》是契訶夫眾多短篇小說中比較著名的一篇。《打賭》這篇短篇小說講的是許多有名望的人士在一次晚會上討論死刑和無期徒刑哪種刑罰更合乎道德,主人銀行家認為死刑比無期徒刑更合乎道德、更具有人道主義。當時有一位年輕的律師,律師年紀僅二十五歲,當別人問他想法時他說:「無論是死刑還是無期徒刑都是不道德不人道的,不過如果讓我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的話,我會選擇無期徒刑,畢竟人活著總比死了要好。」
  • 一個腦滿腸肥的人的故事-契訶夫《姚內奇》
    憎惡庸俗的契訶夫在其短篇小說《姚內奇》中著力刻畫了一個庸俗的世界--知識分子姚內奇從單純樂觀的青年蛻變為腦滿腸肥的資本家。
  • 《契訶夫的一生》:同行相嫉,文人相輕不如遇到一個懂你的人
    只有他的母親與妻子,在這個人群中相互攙扶,那是契訶夫在這個世界上最愛的兩個人。作者伊萊娜·內米洛夫斯基以這樣的方式,給《契訶夫的一生》這本書做了一個別樣的結尾。當合上書面的時候,讀者才明白,原來那個散發著月亮般清輝的孤獨背影,是契訶夫,也是內米洛夫斯基。
  • 《約翰 契弗短篇小說集》首次完整譯介出版
    被譽為「美國城郊的契訶夫」,影響無數中外作家 約翰·契弗是美國短篇小說巨匠,除了在著名的《紐約客》上發表了119篇短篇小說,還與納博科夫、
  • 最暢銷的《張愛玲短篇小說集》改名未遂記
    ……《短篇小說集》他們嫌太厚,(其實《海上花》更厚,)他們要求出兩冊,我想這一半是生意上和算盤。香港的盜版即出兩冊:(一)《傾城之戀》,(二)《金鎖記》,倒滿有生意眼。我已回信雲我個人不反對,但我必須取得原作者的同意。
  • 《渴睡》:小保姆殺嬰,契訶夫用選擇性全知視角,製造兩難困境
    這是契訶夫短篇小說《渴睡》講述的故事。這個故事,無疑是一個聳人聽聞、令人髮指的惡性案件。對於這個小保姆,我們似乎可以用喪盡天良、喪心病狂,以及世間一切惡毒的詞語,來譴責她、詛咒她。但是,讀完契訶夫的故事,我們對這個小保姆,卻感覺不到一絲仇恨,反而會施以同情。
  • 紀念|著名翻譯家童道明逝世,「中國最懂契訶夫的人」走了
    契訶夫戲劇: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望童道明安東·契訶夫(1860-1904)既是個小說家又是個戲劇家。列夫·託爾斯泰對契訶夫的小說創作推崇備至,稱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認為就短篇小說創作的成就而言,19世紀的俄國作家中沒有可以與契訶夫抗衡的。但託翁對契訶夫的劇作評價極低。1901年,契訶夫去探望病中的託爾斯泰。
  • 胡適日記|我翻譯西方短篇小說的十個理由(幽默版)
    --莫泊三(今譯 莫泊桑)《二漁夫》譯於1917年7月▼ 理由二 今天下雨不能出去玩,作翻譯解悶… 此篇為契訶夫(一譯柴霍甫)短篇中最可愛的一篇。幾年來,我曾讀過十幾遍,越讀越覺得他可愛。近來山中養病,歐文書籍都不曾帶來,只有一冊莫泊三和一冊契訶夫,都是英譯本。
  • 契訶夫:希望的真正誘惑力在於無可企及
    創作戲劇時,契訶夫善於消解兩極之間的尖銳對立,並遊弋在兩極之間,讓這兩者的尖銳對立轉化為充滿矛盾性和模糊性的徘徊與彷徨。但在描繪這些人物對未來的美好幻想時,契訶夫對這些人物的藝術處理,卻又並非如此。他總是讓戲劇人物自身處於矛盾的境地,讓他們徘徊在希望與絕望之間。
  • 契訶夫《寶貝兒》:愛,請不要依附,獨立才是王道
    契訶夫是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莫泊桑和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是一個有強烈幽默感的作家。《寶貝兒》講訴了一位八品文官的女兒奧麗佳,她溫柔善良,富有同情心。這篇僅僅一萬多字的短篇小說,一氣呵成,寫盡了奧麗佳的一生,沒有恩怨情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但是簡簡單單,娓娓道來卻無比真實。她的一生都是圍繞一個愛字,但奧麗佳卻曲解了「愛」的深刻含義。說到底,她誤將「愛」認為是所有,毫無無底線,做著別人的牽線木偶,沒有自我。
  • 契訶夫《不平的鏡子》:被認為魔鬼附體的鏡子,只是欲望作祟
    一契訶夫是俄國的傑出作家,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他的作品,充滿著對人間醜惡的批判,被稱為俄國19世紀末期最後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契訶夫年輕時,為了養家餬口,曾經為一些通俗報刊,寫過一些滑稽作品,以掙得稿費。
  • 他是世界短篇小說大師之一,他的文字能讓你在悽涼中,看透人心
    01歐·亨利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它美國著名的短篇小說家,與法國的莫泊桑、俄羅斯的契訶夫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大師」。通過讀他們三個人的作品,你會發現一個共性:他們都沒有宏達場面的描寫,全部局限於小人物,通過小人物,來鞭笞當時的黑暗。
  • 19世紀俄羅斯文壇團寵,怪不得「人人都愛契訶夫」!
    在西方,契訶夫被稱為二十世紀的莎士比亞,人們說,沒有契訶夫,就不會有《等待戈多》。 契訶夫有句名言:「簡潔是天才的姐妹。」 他也確實做到了。 然而別看寫作的時候,契訶夫總是帶著一臉冷笑嘲諷筆下的人物以及他們的選擇,生活中的契訶夫卻是19世紀俄羅斯文壇不折不扣的團寵,堪稱「人人都愛契訶夫」。來自微博網友@AMNH680的圖解,帶你認識一個「俄羅斯白月光、神秘黑洞、泥潭中心、大眾情人契訶夫。
  • 《厄普代克短篇小說集》:美國近代社會的鏡子
    對我來說,《厄普代克短篇小說集》是我了解近代美國社會的一個絕佳窗口。這部小說集的作者是約翰·厄普代克,他是美國現代的一位小說家,作品以短篇小說見長,一生中著有上百篇短篇小說,曾因《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這兩部短篇小說,兩次獲得普利茲小說獎。他的短篇小說,反映了美國社會的時代特徵,對研究美國近代文學的人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