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喜馬拉雅山脈化石證據表明,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這裡曾是一片海洋,陸地上衝刷來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積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形成了這裡厚達3萬米以上的海相沉積巖層。經過千萬年的造山運動,使喜馬拉雅山地區受擠壓而猛烈抬升,在1300萬年以前,珠穆朗瑪峰一度曾經超過12000米。經過後期斷裂,坍塌到了現在高度,但印度板塊還是在繼續擠壓,平均每一萬年大約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馬拉雅山區仍處在不斷上升之中,每100年上升7釐米。
高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登山隊於1975年測定,冰蓋高度8848.13米;2005中國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珠峰的巖面高為8844.43米;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使用GPS測定的,他們認為珠峰的海拔高度應該為8850米;還有其它國家測量的不同高度數據
我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正在進行,這次測量的核心是精確測定珠峰高度,測量成果可用於地球動力學板塊運動等領域研究。精確的峰頂雪深、氣象和風速等數據,將為冰川監測、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地圖坐標
27°59′17.96″北 86°55′30.44″東
氣候環境
珠峰地區氣候覆雜多變,即使在一天之內,也往往變化莫測。珠穆朗瑪峰一些地方萬年積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處可見,峰頂的最低氣溫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空氣的含氧量只有東部平原地區的四分之一,經常刮七八級大風。十二級大風也不少見。
登山時間
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為雨季,強烈的東南季風造成暴雨頻繁,雲霧瀰漫,冰雪肆虐無常的惡劣氣候。11月中旬至來年2月中旬為風季,因受強勁的西北寒流控制,最低氣溫可達-50℃,最大風速可達90米/秒,異常寒冷。5月正值風季與雨季交替的短暫時期,風雪天氣相對較少,5月常被視作攀登珠峰的最佳時間。即便在這段時間內,一般也僅有兩、三次宜於登山的好天氣,稍有不慎就等來年,當然在這個概率的世界也有不按常理出牌的瘋子。
登山花費
一般來說,攀登珠峰需要對身體進行3-5年的充分訓練和準備,要充分了解相關的生存常識和知識,憑著衝動和勇氣就去挑戰珠峰,與送死無異。此外,想登珠峰要有資格,登8000米以上的高峰,需要有登7000米的經驗,而這些登其他山峰的經驗,首先需要花掉10來萬元。
珠峰攀登已進入商業登山時代,這個兼跨體育、旅遊領域的服務市場,多年來已發展出了高海拔登山、中低海拔徒步、戶外+旅遊等多個細分市場。
高海拔登山的裝備很重要,包括高山帳篷、背包、睡袋等等,各種裝備加起來近10萬元;大頭是繳納商業登山公司服務費,有公司組織能有效降低登山死亡率(也要提前2-3年預約排隊)。
在一個月時間裡登山公司會組織不同高度營地之間做多次上下拉練。學爬坡,練攀,過冰川,還要參加好多的緊急演習,比如強降雪,雪崩,滑墜,同伴心臟衰竭救護什麼的整套體系要瞭然於心。
珠峰登山最著名的是珠峰周圍的夏爾巴人,他們分布在尼泊爾、中國等,公司指派他們當上山嚮導,分擔大部分給養、負重、救援。夏爾巴人就是因為珠峰的登山而聞名世界的。
在登山過程中要用氧氣,還得另外花錢,7000米以上,每瓶氧氣要6000元,攀登到8000米以上,每瓶氧氣要1萬元。「在 8000米處吸氧,能讓身體血液加快輸送到大腦,會感覺像在7000米處,給不起錢,就只好硬撐著。」
從買裝備-大本營訓練-登頂-下山離開前前後後兩個月時間,七七八八又得30-40萬。
登山路線
高聳入雲的珠穆朗瑪峰一直是人類想要證明攀登能力的聖地。總體有兩方向,南坡即尼泊爾一側有昆布(恐怖)冰川和「希拉蕊臺階,北坡即中國一側有北坳冰壁和「第二臺階」,北坡相對南坡難度更大一些。自1953年5月29日人類首登珠峰成功之後,經無數成功登頂者開拓了11條登頂路線。
登山過程
有研究發現在1500米到3500米之間的地區,登山者會呼吸變快、加深,運動困難、疲勞、難以入睡、排尿增加等症狀;在3500米到5500米的高海拔,會出現缺氧症、無食慾、脫水等症狀;在海拔6000米,每多增加100米海拔,人的腦缺氧、會出現大腦混沌、肌肉疲憊,還有患上各種高海拔併發症的危險。大多數攀登珠峰的人在攀登到約7000米的高度時,開始使用輔助供氧,在約8000米以上,幾乎所有人都要使用瓶裝氧氣;8000米以上,是「死亡禁區」極寒和缺氧,人類是無法長時間存活,身體將會迅速損傷,使得人類幾乎不可能存活超過48小時。所以8000米上不要幻想別人來救你,救人之論基本屬於道德綁架了。
以南坡為例:經過1個月的拉練,你已經最高登到過7300米的地方,這時候你的體重大概會下降5-8kg,要注意在大本營飲食和蛋白質的補充,過了7500米你什麼都吃不進去的,還要防止肌肉溶血,腦水腫,肺水腫,感冒,肌肉拉傷,腰椎間盤突出,胃潰瘍,甚至是長時間便秘。任何一個發生,你差不多就可以回家了。最後在5月初,根據商業團隊組織者的評估,最後決定你可以登山了,如果發現你體質不合格,那麼請回家,錢不退,合同裡已經寫好了。
你們團隊已經精疲力竭的爬到了4號營地 7800米的位置,大概只可以休息3-4個小時(狂風嘶吼大概你也睡不著),夜裡10點-12點開始做突擊衝頂準備,嚮導幫你確認了救生毯,水源,冰鎬,上升器,氧氣面罩密封圈,氧氣閥門,對講設備等若干東西你吃了最後一口流食,發現MSR杯子裡的水已經沸騰,但喝下去卻一點不燙嘴。再往上就必須全程掛氧氣瓶了,你的動作慢到比4格動畫還要慢,甚至穿好衣服走出帳篷花了半小時。
艱苦的翻越了巖石階梯,翻過了南峰頂,大概10個小時之後,登山者一個一個像螞蟻一樣在希拉蕊臺階下排隊,那是一塊高12多米的花崗巖,基本90度,中間有一道裂縫被放置了路繩,上下每次只能一人,旁邊就是懸崖,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在因為排隊耽誤時間導致最後在下山路上被凍死的情況,在7800-8700的地方,你可以看見很多屍體,而珠峰上的遺體,也成了攀登者的路標。那裡如果你自己走不動,沒人可以抬你下去。並且那裡不可能只有你一個團隊,最多的時候可能有100多人,假設一個人幾分鐘,你算算最後一名要凍多久?何況還有自己體力跟不上被強行勸退的和你相反方向的登山者,他們正在卸下安全裝置逆向的和你往後換位置,那可就不是浪費幾分鐘了。
攀登過程中,最有名的路標,是一個被稱為「綠靴子」的1996年喪生的印度登山者澤旺·帕勒哲 (Tsewang Paljor)。20年間,他的遺體一直停留在登頂者經過的路上。當雪層較薄時,攀登者不得不從他的前腿上跨過,前往峰頂。
說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在極端寒冷快被凍死的時候,會突然覺得非常熱,死前會脫光衣服。
書歸正傳,運氣好的話,你會在下午1點前到達山頂,並且停留10-20分鐘,關門時間大約是下午2點,因為不離開,會被凍死在山頂。在山頂上要拍照做為官方記錄,你可以拿出你最珍貴的東西放在那裡當紀念。你已經站在世界之巔,嘴唇發紫,手腳麻木,目光渙散,不想再多走一步,摘下氧氣面罩看著飄在雲海上無數雪峰,一定會有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可能是因為興奮,可能是委屈,感慨,回報,或者只因為你自己的故事。如果這個時候誰有興趣看一下自己脈搏表的話,會在180-220附近。你一晚上爬上來消耗的熱量已經超過18000大卡,這概念可以去百度,隨著2點多太陽的傾斜角變大,夏爾巴提醒你,請儘快下山。太陽下山後的8000米以上氣溫會下降到零下40-60度。無論你穿多厚,只要不在帳篷裡,恰巧又遇到風,你會在很短時間內被失溫速凍,歷史上也有過在8000米過夜且生存的案例,但基本都是擁有極強的意志力和豐富的經驗依靠雪洞過夜。
從山頂要返回7500+,基於溫度急劇下降,留給你的是毅力和時間的比拼,如果沒有足夠的體力和耐力,多數意外和事故是發生在下山的路上,輕則少個手指腳趾,少個鼻子耳朵,嚴重了截肢或者死亡,2019年登珠峰死去的11位罹難者因為高山上的「交通堵塞」、來不及下山而凍死另外還要期盼好天氣的持續,如果遇到96年那種失溫風暴,沒有人可以存活。下撤到4號營地或3號營地的登山者你的珠峰危險還並沒有正式結束。
王石曾回憶自己兩次登頂珠峰時的感受。第一次登頂後下珠峰的一段進入了幻覺狀態,「你就感覺到非常美好,這個時候只要你蹲下來閉上眼睛,你就永遠起不來了。」而王石的第二登頂更是遭遇雙眼失明的危險時刻,他回憶說,「我要走的時候才知道,你只有盲著眼睛往下走,別人幫不了你。」
日本登山家慄城史多,當天早間在登頂失敗下山途中,於海拔6400米的珠峰二號營附近因低溫症去世。慄城此前七度挑戰攀登珠峰,屢試屢敗,2012年更因為凍傷失去9根手指,被稱為「一指登山家」。
so在出發和勝利凱旋的幾十個小時可能是你生命中最累和思維最混亂最大喜大悲的一天。
據2019年數據顯示共有4469人成功登頂7646次(尼泊爾登山者卡米·瑞塔·夏爾巴是世界上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人,23次攀登珠峰),每年遞增200-300人。
自1921年首次嘗試開始,攀登珠穆朗瑪峰遇難的人數,已達300以上。再借用外國媒體2015年統計看一下危險分布:6人死於前往大本營途中;36人死於大本營;120人死於拉練途中;11人死於撤退途中;90人死於下山途中;20人死於登頂途中。這些不幸遇難的攀登者和夏爾巴人或被塞進裂縫中或埋在雪中,其肢體在陽光暴曬和風雪侵蝕下已變形,
環境問題
除了登山裝備、食物和飲料瓶子被傾倒在那裡。高海拔的珠峰生存都成問題更是無法去顧慮別的,每個登山者還會留下大約27公斤的排洩物,而且由於環境原因,這些糞便無法被降解,堆積多年在冰雪融化的時候也跟著一起解凍了,隨著雪水一起留下來嚴重汙染水源。尼泊爾搬運工在一次清理中從大本營和其他地方帶回了14噸人類排洩物。
而處理珠峰上的遺體難度極大。將遺體收回往往將耗費上萬美元,而且需要6至8名夏爾巴人才能工作,收回過程同樣危險。
電影推介
《進入空氣稀薄的地帶》專欄作家喬恩·克拉考爾根據自己的真實經歷寫成的紀實類書籍。這裡說的是根據它改編的1997電影版
《絕命海拔》這部電影,也是《進入空氣稀薄地帶》改編,最大的特點就是寫實,基於真實事件改編,片中的角色大都是存在於現實的真實人物,連角色用的都是原型的名字。在故事推進過程中,將登山者的心理變化展現得惟妙惟肖。同時,詳實地描述了攀登珠峰所有的前期後期準備,影片是對那一段重大山難事件歷史性反思。
《珠穆朗瑪峰》記錄了1996年四支隊伍在珠峰嘗試衝頂的途中遭到人類有史以來所面臨最險惡的暴風雪襲擊。當年的山難該片拍攝隊伍也在場,並且提供了大量無私援助。在遇難隊伍撤走之後,他們又重整旗鼓上山,拍攝完成這部關於珠峰攀登的記錄片,並且裡面不可避免的記載了那次噩夢般山難的一些點滴。該片拍攝組帶隊的皮特是美國著名登山家,14俱樂部(即完攀世界14座8000米以上雪山)的一員,並且是96珠峰山難中一支遇難隊伍的隊長-《絕命海拔》主角羅伯哈兒的好友。
三部電影都描述了1996年悲壯的登山季。
《喜馬拉雅天梯》山腳下的藏民將在每年僅有幾天的登頂期到來之前鋪路、修保護繩、搭建從大本營到8400的所有營地、搬運物資和行李,從而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客的安全,好讓他們不斷突破自己,前往獨自無法抵達的高處。
《最狂野的夢》類似傳記電影此片很好描述了喬治·馬洛裡一生最偉大的傳奇,就是他三次攀登珠峰,並最後留在了珠峰的經歷,也描述了1999年發現他遺體的美國登山家康拉德·安柯,組隊嘗試能否用喬治·馬洛裡的裝備登上第二臺階的過程。
1924年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問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裡:「為什麼要去登珠峰」?馬洛裡給出一個簡單而後聞名於世的回答:「因為山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