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要說最近的網際網路熱點,社區團購稱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科技君早早就感受到巨頭們對藍海市場的虎視眈眈,果不其然,入局便是一片「腥風血雨」。
就在燒錢大戰愈演愈烈時,《人民日報》出面潑冷水,強調「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更令人心潮澎湃」,就差直接點名了。
不過,大佬打得頭破血流,難道就為了一筆賣菜生意?當然不可能。
即使是小流量,也要惦記
目前,大佬們的勁頭都很足,滴滴上線橙心優選、美團推出美團優選、劉強東準備7億美元親自帶隊當團長……
然而,針對這種燒錢亂象,《人民日報》發聲了:「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這話妙啊,就差指著巨頭鼻子說:國外的大佬都忙著造火箭、搞無人駕駛,你們呢?
隨後,以衛龍辣條為首的多家供應商表示,禁止給社區團購供貨,對於不遵守要求的經銷商將取消經銷權。
兩則消息一出,便有網傳阿里馬雲、美團王興、拼多多黃崢等均表示退出社區團購業務,不過已被證實為謠言。
也就是說,這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還是得惦記!
醉翁之意不在酒,背後是流量焦慮
這裡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大佬非要盯著菜籃子生意呢?因為該佔的市場幾乎都被佔了,只能下沉去盤算新市場和新流量。
要知道,衣服、包包、手機和電器不用每天買,而飯菜則是剛需。社區團購的平臺是App,拖拿下這塊市場,還會缺流量,難變現嗎?
很難想像,社區團購在2019年還搖搖欲墜,松鼠拼拼、呆蘿蔔相繼陷入危機,京東和蘑菇街共同投資的鮮來多也撤出市場。
2020年,一場疫情培養了大家線上買菜的習慣,為每日優鮮等電商解決了盈利難題,也拯救了掙扎在生死線上的社區團購公司。
另一邊,歷經過一波又一波風口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正處於新一輪流量焦慮中。
最早的流量入口是門戶網站和搜尋引擎,搜狐、新浪、網易、騰訊和百度等老牌巨頭都誕生於此,隨後便是淘寶和京東等電商平臺的崛起。
2012年,網際網路進入高速發展時代,支付平臺、外賣、網約車、共享單車、短視頻等各領域大亂鬥,孵化出支付寶、美團、滴滴、抖音、快手等新興巨頭。
近兩年,這些入口的流量增長已臨近天花板,大佬們不約而同地盯上以朋友圈和微信群為代表的「私域流量」。
拼多多的崛起,除了讓大家看到下沉市場的潛力,更進一步堅定他們挖掘私域流量的信心。
即使焦慮,也要反思
在社區團購上熱搜前,科技君便體會到巨頭燒錢帶來的快樂,1分錢買過6個獼猴桃。
有一說一,味道還行,反正就1分錢,在其他地方絕對買不到,瞬間有「賺大了」的心態。
其實,現在的社區團購跟當年的網約車、外賣軟體、共享單車雖不能說一模一樣,但也高度相似。
還記得外賣軟體剛出來時,餓了麼、美團為爭搶用戶大肆燒錢,10塊以內吃到撐是常事。
然而幾年過去,大家都忘了當初有多便宜,現在只會吐槽怎麼隨便點個啥都要20塊。
再加上頻繁爆出的外賣問題,如衛生安全,商品價格比店內貴,還有前段時間刷屏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
巨頭們似乎都是先把價格降下去,讓用戶嘗到甜頭上鉤,隨後價格便恢復正常乃至漲價,騎手、商家、消費者都成了被壓榨的對象。
同理,網約車、共享單車當年都是先打價格戰,脫穎而出再漲價。
當然不能說他們有問題,畢竟也曾也給我們帶來實打實的優惠和便利,但這些都屬於被網際網路摻和一腳的行業。
在《人民日報》為社區團購「潑冷水」前,各家平臺間的競爭幾乎到了白熱化階段。
一位關注生鮮領域的投資人在網上爆料,目前社區團購的均價,比菜市場的零售價低20%。從廠家聯合停止供貨就能看出,平臺嚴重低價不是什麼好事。
《人民日報》文章下有條留言讓科技君印象深刻:「某種程度上,中國龐大的市場成了『高精尖』的阻礙。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類似『從全國每人身上賺一分錢就是千萬富翁』的想法,只要把生意做到全國,蒸饅頭也能造富。」
目前大佬們爭搶的,也就是這個道理。
我不反對社區團購,它必然有自己的優勢,只是覺得人民日報裡說得更好,把買菜的效率優化得再好,也創造不了多大價值,反而有可能讓底層人民更困苦。
想要真正的實力強大,還是 「 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更令人心潮澎湃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