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與資金雙重壓力下 共享單車寒冬將至前途未卜

2021-01-19 TechWeb

鳳凰科技馬曉寧

在資本寒冬的哀嚎中,共享單車以一匹黑馬的姿態衝了出來,點燃了整個冬天。

最近一段時間,每隔幾天就會收到一家共享單車平臺融資的消息,有的媒體人表示「已經麻木了」。隨著摩拜獲得2.15億美元D輪融資,ofo隨機發表聲明宣稱已經準備好了充足的彈藥,可以應對各種競爭。火爆的對話將公司間的競爭氛圍引向了高潮。

共享單車的寒冬即將來臨

但這並非終點。騎記CEO黃尉祥告訴鳳凰科技,現在推出共享單車產品的已經有數十家公司,接下來市場上還會迎來十多位競爭者,小藍單車CEO李剛也表示,三月底會是共享單車的決戰期。沒有融資的,連戰場都無法進入。

在接受鳳凰科技採訪時,不少共享單車的創業者都表示,產品、服務、資金是決定這場賽跑最終勝利的關鍵。在這場即將到來的鏖戰中,產業鏈的上下遊都已經全身心投入。一位共享單車品牌的CEO表示,現在全國80%的自行車生產線上出產的,都是共享單車。

搶佔市場靠拼數量供應鏈壓力難紓解

摩拜單車CEO王曉峰表示公司現在的目標是每個城市投放10萬輛車,目前的最新消息是摩拜馬上進入到第12個城市。粗略估算下,摩拜需要上百萬輛車才能達成目標。

單價低廉的ofo也不遑多讓。ofo公關在1月10日告訴鳳凰科技,小黃車覆蓋了33座城市,連結單車80萬輛。根據ofo的大共享計劃,個人閒置車輛也可納入小黃車的體系中,但目前只透露了校園市場中有10%的車源來自於個人。

摩拜、ofo,已經出現的各個公司,再加上業界認為將要現身的不少於十家共享單車平臺,整個市場上將會迎來近50個玩家。2017年的共享單車,和2011年的團購、2013年的打車平臺處在一個相似的境地。單車供應鏈的壓力或許遏制了更多平臺的湧現,但有限的資源更加劇了其中的競爭。

廠商的生產能力始終是有限的。根據《財經天下》的報導,飛鴿為ofo訂單開的兩條產線每天各自能夠生產1200輛自行車,趕進度的時候能夠生產2000輛左右。而飛鴿去年10月、11月與悠悠單車Joybike、快兔出行談下的生意,都還沒來得及擠出產線來投產。更令供應鏈吃緊的消息是,現在可能還會有新的共享單車的訂單。

像摩拜、小藍這樣既有自己投建的生產線,又有合作工廠的平臺最有優勢。它們沒有斷貨之虞,還能進一步提高產能。背後有自行車大廠商作為投資方的公司,比如優拜、小鳴,最大的保障則是生產質量的穩定。如果沒有這樣關係足夠密切的工廠,那就要向ofo一樣用足夠大的數量來吸引供應商。

一些廠商如飛鴿等「明顯感覺產能不足,開始籌備擴建產房了」,但是更多的上遊供應鏈仍處於觀望的狀態,擔心擴大產能後共享單車訂單反而減少的種種問題。單車供應鏈的壓力或許遏制了更多平臺的湧現,但有限的資源更加劇了其中的競爭。

盈利模式成謎融資能力是破局關鍵

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不外乎以下幾種:第一是租賃過程中用戶支付的騎車費用,這是目前最直接的收入方式;第二是用戶在註冊使用時繳納的押金,為平臺帶來一部分沉澱費用,從而通過各種金融手段獲得收益;第三是在規模足夠大的情況下獲得廠商投放的平臺廣告。

摩拜不急於盈利,王曉峰曾說:「摩拜的產品和服務從正式推出到現在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在這樣的情況下,太著急考慮短期之內實現盈利,摩拜就很難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其創始人胡瑋煒也在多個場合表示,現階段的重心是要打磨產品,盈利要以後再考慮。

Ofo也表示不擔心錢。他們的官方回復是:「ofo現金流很健康,是業內唯一一個具備良好自我造血能力的共享單車服務平臺,後續運營成本也是業內最低的。」但具體到有哪些造血方式時,ofo暫時還不予外漏。

連領跑的兩家公司都無法解釋清楚盈利問題,其餘的共享單車平臺則更是諱莫如深。根據《江蘇商報》的報導,全國公共自行車最普及的杭州,2015年平均日利用率是每輛車3.75次。現在的共享單車大多採用1小時收費1元的標準,以每輛車日均收益4元來計算,一輛造價1000元左右的車,要用250天才能收回成本,這還不包括每日進行單車投放、密度調控、檢修維護等費用,也沒有將折損率計算在內。一些缺乏保護措施的共享單車,雖然造價低廉,維修費、折損率會相應增高,也無法在短期內收回成本。

花錢和掙錢的不對稱性,對公司的融資能力造成了嚴峻的考驗。在前期劃分勢力範圍的鬥爭中,融資速度的差異將會成為平臺進化的分水嶺。

政府合作成趨勢倒閉潮難避免

除了已經展開激烈競爭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大量的二線城市既沒有龐大的單車容納量,也沒有對大平臺產生足夠的吸引力。但在環境和交通雙重重壓下,城市政府也開始積極尋求合作對象。

廈門市政府與騎記展開合作,為共享單車設立合作站點和停放區域,同時將市民卡與共享單車打通。騎唄已經進軍山西省臨汾市,同當地政府合作推行網際網路+綠色出行的共享單車理念。

黃尉祥說,目前地方政府也在按照實際承載量規劃共享單車的發展,向各個公司分配限定的數額,以促使共享單車項目達成有序競爭,以免出現平臺撤離後,廢棄車輛妨礙市政環境的情況。

如果沒有趕上第一波搶佔城市紅利的浪潮,單車平臺選擇與二線城市進行合作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戰火暫時沒有蔓延到這些城市的情況下,這些公司還可做一方諸侯。

但這並非長久之計。為了尋求規模效益,各大平臺無法停下擴張的步伐,供應鏈和融資能力的差異越發凸顯。鳳凰科技的採訪中,不少共享單車界人士都認為,這場熱潮期限不會超過1年。等下一個冬天來臨,中小型平臺的共享單車也將迎來冬天。

相關焦點

  • 寒冬下共享經濟的春天
    ,共享經濟也得到了開展與實施,共享汽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一系列的共享經濟已經證實了共享經濟的可行性,但具體事物具體分析,共享經濟的開展工作並非能夠順利進行,經過多輪的競技,已淘汰了一大批共享經濟創業企業。
  • 共享單車盛景不再
    如今這種「盛況」已不復存在,共享單車的數量越來越少。去年12月中旬網上發布的一條消息是,ofo網上的退款排隊人數已經達到了1000萬。人們或許並沒有想到風行一時的共享單車很快就迎來了「寒冬」。「差不多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感覺方莊地鐵站附近的共享單車少了,之前無論我什麼時候出地鐵幾乎都能看到很多共享單車在那裡停著,有摩拜、ofo,還有小藍或小綠等。」
  • 國產品牌捷安特喜德盛自行車店大量倒閉把命交給共享單車
    曾經的一句笑談共享單車顏色都不夠用了,卻暗示了共享經濟下最火熱的自行車作為代步出行工具已經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新事物的發展必然會讓某些舊事物的消亡,這是客觀規律,這個規律很好的印證在共享經濟下。鳳凰自行車總裁王朝陽認為,在共享單車進入平衡期後,傳統自行車企業應當研發出更高檔、款式新穎、功能有所針對性的個性化自行車。
  • 捷安特,共享單車夾縫中的徘徊者
    此外,捷安特在國內市場銷售疲軟,與日益高漲的共享單車有一定關係。這也打破了很多人所認為的共享單車對中高端單車市場無衝擊一說。報告當中還強調,中國經濟疲軟和共享單車的蓬勃發展仍將拖累捷安特全年業績。捷安特在共享大潮下為何樂觀?
  • 首例共享單車破產案落定:欠債4000多萬,小鳴單車卻說帳上只有35萬!
    全國首例共享單車破產案:用戶將其送上法庭幾乎每一家遇到資金困難的共享單車企業,都是因為用戶哄退押金有所關聯,而且每家遭用戶退押金的共享單車,基本上都宣告破產而結束,而很少有用戶真的能拿回屬於自己的押金。但沒有任何一家共享單車企業像小鳴一樣「令人矚目」。
  • 人民需要共享單車
    文 | 王雪琦編輯 | 馬鉞共享單車行業興起後,一群熱愛共享單車的用戶自發形成了維護單車秩序的團體,「單車獵人」。在單車獵人們看來,共享單車是中國給世界最好的禮物。這個說法並不誇張。電子商務中心的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共享單車領域融資金額達258億元,僅摩拜和ofo兩家就融資約155億元。同一年,共享單車行業已經有了77家單車企業。衰落也分外迅疾。2017年下半年,第一批共享單車行業就開始面臨倒閉危機。
  • 共享單車混戰的突圍者,下一步該如何布局?
    昔日王者落幕 共享單車成「三家鼎立」局面自2014年國內首家共享單車ofo誕生以來,共享單車品牌如雨後春筍般頻頻湧出。各家為了搶佔更多的市場,最初都不約而同選擇了激進擴張。而盲目擴張,往往會帶來「燒錢」後遺症。不少共享單車因此由盛轉衰,不少玩家因「缺錢」而退出市場。繼悟空單車、小鳴單車等相繼倒下後,「開山鼻祖」ofo小黃車也未能倖免於難。
  • 告別「野蠻生長」 長沙共享電單車,下一步怎麼騎
    目前,長沙市共享單車密度約為1380輛/平方公裡,100人共享單車擁有量為7.1輛,這對於地理面積和建成區空間並不寬裕的長沙來說是不小的負擔。規範發展:總量控制在20萬輛左右,打分考核決定車輛配額集中整治之後,下一步如何規範共享電動單車過量投放捲土重來?記者採訪發現,目前國內多地對電單車市場的監管大多仍屬空白,無章可循。
  • [新年消費寶典]共享單車押金難退 消費者該如何維權
    央廣網北京2月12日消息(記者張明浩)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從去年6月份開始,悟空、酷騎、小藍等多家共享單車企業陷入經營困境;去年底,數百人在北京ofo公司排隊要求退款……押金能否順利退還成為目前共享單車行業發展的一個焦點問題。
  • 大限將至,鹹陽被清退的共享電單車將何去何從?
    12月25日,鹹陽市出臺《鹹陽市關於引導和規範市區網際網路租賃自行車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提出,統籌發展共享單車,禁止發展共享電動自行車
  • 共享電單車為何一夜之間「銷聲匿跡」了?
    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前些日子很火的共享電單車,最近仿佛人間蒸發了一樣。以前放電單車的地方變成了一塊空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其實不光一處,還有很多一二線大城市也是這樣的情況,比如北京、上海和天津電單車的鋪設也是在急劇減少,共享電單車的出現和消失,不像共享單車那麼受關注,「電單車都去哪裡了」?隨著今年6月1日「一盔一帶」政策的發布,讓這個行業陷入「寒冬」之中。
  • 長江日報:防止共享單車變成「髒資源」
    自去年12月登陸武漢,共享單車發展可謂迅猛,迄今摩拜、ofo等5家企業共在全市投放近70萬輛單車。武漢市交委昨日稱這一規模已嚴重超出武漢城市承載能力,宣布暫停共享單車企業新的投放。  對共享單車規模進行總量控制並非武漢的「發明」,此前已有杭州、廣州、上海、深圳等多地相繼叫停新的投放,北京也授權各城區實行總量限制。
  • 哈囉出行的共享單車經濟學
    疫情期間的共享單車出行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在疫情期間一些封城下的城市,共享單車甚至成為特殊情況下市民出行的唯一選擇,顯示出它已經成為城市公共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最理想的狀態下,共享單車應該能夠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出現在有需求的用戶身邊,同時單車的投放總量也應該是處在一定範圍內的。在這種狀態下,用戶需求能得到儘可能地滿足,生產資料也能夠被最有效的利用。想要實現這一點,就需要後臺技術能力的支持。
  • 共享電單車復活,餡餅or陷阱?
    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司長徐亞華解讀為何不鼓勵共享電單車,圖片來自交通運輸部網站該文件的出臺直接讓共享電單車行業進入寒冬,隨後,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紛紛出臺政策,對共享電單車喊停,要求限期退出。「單車是我們公司最基礎的業務,它給我們提供了基礎的用戶來源。但是隨著發展,助力車的利潤可能會更高。」哈囉助力車事業部負責人彭照坤稱。03加盟制下騙局叢生除了需要地方關係,資金實力也是共享電單車企業發展的關鍵。
  • 被疫情喚醒的共享單車,2020年真的能翻身嗎?
    隨著復工潮的來臨,城市公共運輸的疫情防控工作壓力尤為巨大。尤其是上下班的出行,仍有不少人擔心會被交叉感染。這時,共享單車似乎成為了當前民眾出行一個不錯的選擇,甚至還有針對即將返崗的人員給出防護建議,其中就出行方式特別提醒:少坐公交,建議步行、騎車上班。
  • 哈羅單車也宣布漲價了 共享單車你還騎嗎?
    昨天(8日),哈羅單車宣布漲價,這是繼小藍單車、摩拜單車後第三家宣布漲價的共享單車。分析人士認為,在這個春暖花開、單車出行需求旺盛的時間點紛紛宣布漲價,與資本撤離後企業迫切的盈利動機有關。此前,哈羅單車的收費規則為每30分鐘1元,不足30分鐘也收取1元,騎行1小時花費2元。摩拜、小藍此前已宣布漲價3月21日,滴滴旗下的共享單車「小藍單車」修改計費規則。起步價從原先的每小時1元,改為起步價1元包含15分鐘,超出後每15分鐘0.5元,這樣算下來,騎行1小時需要花費2.5元,是原先的2.5倍。
  • 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紛紛鎩羽而歸,燕郊人就這麼愛佔便宜?
    最近,有個好消息,燕郊街頭出現了共享電動車!最近,有個壞消息,共享電動車被拉走了!雖然共享電動車不是啥稀罕物,北京等大城市早就有了。在共享電動車之前,共享單車也曾在燕郊街頭露面了一段時間,讓不少燕郊人很高興,感覺燕郊有了點城市的感覺。可也是好景不長,來匆匆去匆匆,轉瞬就撤離了。共享單車和共享電動車為什麼就在燕郊留不住呢?一個原因,就是愛佔便宜的人多。
  • 共享單車行業馬太效應凸顯 摩拜一家獨大活躍用戶量大幅*ofo
    共享單車行業馬太效應凸顯 摩拜一家獨大活躍用戶量大幅領先ofo  經歷寒冬的共享單車行業早已進入清場階段,之前有悟空單車、町町單車等相繼倒閉,近期又有小藍單車突然「掉鏈子」,資金陷入危機無法續命。
  • 為什麼投資人認為,共享單車企業中會出現下一個Uber?
    如今,中國的幾家共享單車創業公司取得的巨大成功很好地證明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如今,美國的共享單車公司正在抄襲中國的共享單車模式,並開始努力追趕。近幾年,共享單車項目已經開始在美國慢慢蔓延開來,但是發展速度都比較慢。這類項目要想獲得政府和企業的資金贊助通常都需要花很長時間,這類項目的資金開銷包括花錢安裝用來停放共享單車的昂貴的車樁,同時還要部署信用卡支付系統。
  • 共享單車在安慶
    打開手機、掃描車身上的二維碼、下載APP、註冊……幾個簡單的步驟後,伴隨著「請用車」的聲音響起,一次共享單車的騎行開啟。近日,統一款式、統一配色、停靠整齊的共享單車出現在宜城街頭,清新的配色成為街頭一景,也為市民出行提供了新的選擇。安慶共享單車有何特色?騎行體驗如何?面對共享單車的共性難題,安慶如何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