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甲午中日戰爭為什麼讓清政府慘敗

2020-12-22 書童嘮歷史

1840年的第一鴉片戰爭是清政府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開端,從賠款、割地、籤訂不平等的條約、人員的傷亡來看,顯示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甲午中日戰爭看看,它是怎麼成為中國悲慘近代史的開端的呢?誰能想到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出兵63萬,竟然讓不到20萬的日軍打敗呢?死亡人數是日軍的一半還多,戰後還需賠款兩億兩白銀,如果中國拒絕賠付的話會怎麼樣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一聊。

一、思想覺悟

再說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談談馬關談判。這無疑可以說成是一場賭博形式的戰役,賭贏了什麼都有了,輸了就輸了。我們來看一看之前的日俄戰爭、鴉片戰爭等都是一個思路,由於中國清政府長期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企圖用戰爭來賭一把,形成自己的有利局勢之後,馬上就籤訂了不平等條約,繼續發展。

在思想讓清政府知道如果戰爭你會大規模的死亡,損失嚴重,如果投降的話,你只是賠錢割地,但是還是你領導者你的人民,這讓貪生怕死的官員們的思想開始逐漸瓦解。

二、內部戰爭

尤其是在國際最危急的時候,清政府內部發生了嚴重的矛盾,翁同酥等帝黨清流為了扳倒李鴻章,不斷地給北洋水師和淮軍使絆子,不僅縮減北洋軍閥的軍費,甚至還拉攏湘軍對抗。這直接導致了其他的軍隊直接潰敗或者逃跑,這樣的形式怎麼不敗。

三、沒有人才

古人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在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清政府連一個臭皮匠都沒有,怎麼能勝利呢?戰爭的時候沒有司令部,也沒有參謀,都是將軍一拍腦袋就決定了,在加上每個將軍手裡都有軍權,各駐一方,「團結就是力量啊!」極度缺乏聯合作戰的能力。再看看日軍,人家當時已經具備了系統的指揮中心、參謀官等,不像清政府一樣互相推脫,不會抱團取暖。

四、軍隊素質

在官兵素質在一塊也有很大的差距,清政府的士兵們幾乎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那時候也不會學習他人優勢,只是一直閉關鎖國,除了一些圍剿也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經驗,其實就是一群披著軍服但是沒有武器的農夫。除了士兵意外,軍隊的紀律和團隊精神也沒有正規的條例,缺乏打戰的經驗,依然是用老辦法,所以自然會戰敗。

五、戰備不足

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通過洋務運動確實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近代化海軍,但是這種盛況並沒有維持下去。原因很簡單清政府不想出去學習,一直頑固的思想讓道路很難進行,還有就是後面的思想的鬆動,開始削減海軍開支,還有就是地方性官員的腐敗貪汙,到落入海軍手裡只剩下一小部分,這種情況讓軍隊怎麼打?其實每一個軍隊都會受到這種不平等的待遇,由於資金的匱乏,沒有辦法,只能用之前的打太平天國時的裝備,實在是太簡陋了。而日本不同,都是官員們帶頭捐款發展自己國家的軍事力量,從上而下普通老百姓紛紛捐款。

破開一切的物質條件,其實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君主制的頑固專橫的統治,中心出現了問題,再怎麼挽救也不可能救活腐敗的清政府,就算當時沒有慈谿這號人物,也會出現和她同一種類型的人物,這就是制度時代的產物,時代影響著人的成長,非人力所能抗衡的,而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才是救國的第一步,不然還會有各種不平等的條約,到那時整個中華民族將陷入萬劫不復當中。

相關焦點

  • 教學設計及說課稿-《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知識要求: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標誌、兩個階段、主要戰役、戰爭中湧現的愛國將領;《馬關條約》籤定的時間、內容、危害;三國幹涉還遼;臺灣人民的反割臺鬥爭。【教學難點】甲午中日戰爭的性質、中國戰敗的原因和《馬關條約》危害。
  • 高考熱點——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1.日本挑起戰爭19世紀末,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口本藉機派大軍人侵朝鮮。1894年7月.日本軍隊悍然在朝鮮半島海域豐島海面偷襲清軍運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戰爭。不久,中日海軍在黃海展開決戰。清軍「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在戰艦中炮、彈藥用盡的情況下,下令全速撞擊日「吉野」艦,壯烈殉國。2.
  • 甲午中日海戰,清軍兵力是日軍的2倍之多,傷亡率呢?
    甲午中日海戰,對於我國意義重大,它的失敗奠定了日本後來的侵華戰爭。這場戰爭中,雙方無論是兵力還是武器都相差懸殊,但卻各有優勢。日軍的軍艦比較先進,清軍則是兵力豐沛,是日軍的2倍之多,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的傷亡率又是幾比幾呢?
  • 初中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練習題
    相關推薦:教師招聘模擬題匯總 一、考情介紹19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並將目標鎖定到落後腐敗的中國,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造成了巨大影響。
  • 日本浪人刺殺李鴻章,欲圖擴大甲午中日戰爭!日本首相:愚蠢至極
    這是甲午中日戰爭後,清政府派出的最有分量的談判代表。伊藤博文認為,以李鴻章目前在清國的地位,完全有能力代表清政府籤下這一戰後條約。而日本自1894年,發動的甲午中日戰爭,也將在很快就會收穫豐碩的果實。想到這裡,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忍不住內心的激動,臉龐上不免露出了幾絲掩藏不住的笑容。很快,伊藤博文便與李鴻章開展了第一次談判。
  • 中日甲午戰爭,如果清政府稍有骨氣不投降,日本最終很可能會敗退
    於是清政府這一次決定與入侵的日本軍隊一決雌雄。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中國有句俗話「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也是為什麼列強們只敢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的原因,儘管日本最近的小日子發展的不錯,但是和清朝來比,還是太嫩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
  • 如若此人當上北洋水師提督,在甲午中日戰爭前,兩國恩怨早已解決
    中日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清朝籤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不僅標誌著洋務運動徹底破產,而且致使中國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更加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開始認識到英國的船堅炮利,為了加強海防抵抗侵略,便著手採購外國船炮,籌劃建立一支近代海軍,北洋海軍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
  • 甲午中日戰爭如果清朝堅持打下去,日本必敗,奈何清朝最終養虎為患
    這幾乎是一種慣性,唐朝時期的白江口之戰、明朝時期的朝鮮之役和清朝甲午中日戰爭無不從朝鮮開始。 一個家族的人為當兵送行合影留念 緊接著中日甲午戰爭開始了,日本人在這場戰爭中可謂是孤注一擲,將全部的寶壓在這場戰爭中,據說當時日本天皇為了把錢給軍隊,每天只吃一頓飯,而當時的慈禧過一次壽就要花費幾千萬兩白銀
  • 罕見的甲午中日戰爭老照片 看過之後你就明白清軍為什麼會慘敗了
    甲午戰爭是中國人民心中永恆的痛苦,戰爭結束後,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宣告失敗,被迫割讓臺灣澎湖列島,賠付日本2億兩白銀,反映了近代中國的屈辱。甲午戰爭是由韓戰引起的,但李鴻章外交政策上的失誤可以說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在戰爭即將來臨的時候,他仍然想要聚焦於「和平」,不斷做出讓步和妥協,試圖通過與西方列強談判來解決問題,他放鬆了警惕,導致他推遲了戰鬥。
  • 假如在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結局會怎樣?
    清代堅持不投降,必然慘敗。其具體原因是:一、國力方面,清王朝完勝。近現代以來,戰爭是綜合國力的較量。從1868年日本實施明治維新至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歷時26年。清代從1861年開始的洋務運動到甲午戰爭,總共三十三年。
  • 假如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堅持不投降繼續打、不賠款結局會怎樣?
    甲午中日戰爭發生之前,中日兩國從實力比較來看,中國每年的稅收在7000萬兩白銀左右,而日本只有5000萬兩白銀左右。不同的是,日本是一個充滿危機的島國,在不斷學習中西方優秀文化的基礎之上,更加注重發展科技力量和現代化的軍事裝備。在甲午海戰中,甚至有這樣一個細節,中國經過洋務運動也生產了一批現代軍工,但是製造過程粗製濫造,有很多都不符合規格,在戰場上錯失了良機。
  • 輸的不是戰爭而是近百年的國運
    銘記歷史,我們才能仰望未來,近代我國中日甲午海戰的這段歷史,始終是揮之不去的一段歷史印記,在這場影響深遠、不該輸的戰爭中,我國最終輸掉了這場戰爭,而此戰的失敗,對於我國來說不僅僅是輸掉了一場簡單的海戰,而是輸掉了一場近百年的國運,此戰過後日本則跨入現代列強之列,我國則淪為列強的殖民掠奪得
  • 中日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為什麼沒有擊沉一艘日艦?
    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鬥爭史上,清王朝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雖然落敗,但是這場戰爭必定是要載入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冊的。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參戰的鎮遠號和定遠號的實力可謂是正常戰爭中戰鬥力最強的,而且當時日本的綜合國力也不是很強大,那為什麼當時北洋水師都沒有擊沉一艘日軍軍艦呢,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完敗?
  • 甲午海戰中,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因為弱小飽受欺凌,《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每一份不平等條約都讓中華民族飽受折磨。其中,以慘敗告終的甲午海戰更是成為很多人心中永遠無法洗刷的恥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難道清軍真的不堪一擊嗎?實則不然,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遠沒有想像的那麼不堪。
  • 中日甲午海戰
    起義很快席捲了朝鮮南部很多地區,朝鮮政府無力鎮壓,便向清政府求援。清派直隸提督葉志超等率兵2500人赴朝助剿。 日本伺機而動,決定出兵朝鮮趁 機挑起中日衝突以發動侵略戰爭。
  • 太平洋戰役的失敗,甲午中日戰爭後便初現端倪,日本究竟怎麼了
    但如果你仔細研究,把這些所謂的「優點」放大到歷史的長河中,它何其不是後來戰爭所失敗的必要因素呢?甲午中日海戰從1895年的甲午中日海戰到1905年的日俄戰爭,戰爭勝利的天平一直傾向於日本——這個遠東的小國。
  • 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方要求賠償3億兩,卻因為他被襲擊而讓步
    1894年的時候,中日兩國爆發了甲午戰爭,日本開始大肆侵略中國和朝鮮,由於對方兵力強盛且籌備已久,所以就導致毫無準備的大清打了一場倉皇的戰役。次年的1月,日本的軍隊入侵渤海灣,北洋水師因兵力不足而慘敗,以至於全軍覆沒,而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威海衛戰役。大清的興亡只此一瞬,而李鴻章則臨危受命,被寄予了拯救大清的厚望。
  • 翁飛:李鴻章該為甲午慘敗負多大責任?
    認清日本必為中國大患1871年9月13日籤訂的《中日修好條規》及《中日通商章程》,是李鴻章自「天津教案」接替曾國藩擔任直隸總督以來,代表清政府籤訂的第一個對外條約,也是他與日本政府打交道之始。外交失誤種下甲午禍根1884年冬,朝鮮發生「甲申政變」,由親日派開化黨人金玉均等發動。政變發生後,當時總理清軍駐朝防營營務處的袁世凱聯合駐朝慶軍吳兆有部迅速出兵,保護朝鮮王宮,並驅除了闖入王宮的日軍。由於中日軍隊直接發生了衝突,中日關係更為緊張。
  • 中日甲午戰爭:摩天嶺的勝利為民族爭取了一點點的自尊和自信
    甲午之敗到底對中國造成了哪些影響呢?用一句話來說,甲午之前,清政府還算得上外強中乾,畢竟洋務運動搞了幾十年,表面上看,還是有些肌肉的;而甲午之後,清政府的虛弱徹底袒露在列強的面前,可以說,任其蹂躪,再做任何裱糊的工作,都已經無濟於事。既然聊起這段歷史,咱就不妨也稍微詳細說說這場戰爭的影響吧。
  • 5次中日戰爭,持續千餘年時間,日本人只贏了兩次
    因此,談起這中日兩國的關係,根據能夠找到的文字記載,就已經存在了長長的兩千年之久。縱觀歷史長河,戰爭與和平常常糾纏不休,兩者關係猶如相愛相殺的伴侶,綿綿不絕。而中國和日本之間,也不免了伴隨著各種糾葛,曾經發生了五次中日戰爭,日本只取得了百分之四十的勝率。這些戰爭都是什麼時期發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