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的第一鴉片戰爭是清政府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開端,從賠款、割地、籤訂不平等的條約、人員的傷亡來看,顯示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今天我們一起來走進甲午中日戰爭看看,它是怎麼成為中國悲慘近代史的開端的呢?誰能想到如此龐大的一個帝國出兵63萬,竟然讓不到20萬的日軍打敗呢?死亡人數是日軍的一半還多,戰後還需賠款兩億兩白銀,如果中國拒絕賠付的話會怎麼樣呢?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一聊。
一、思想覺悟
再說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我們可以先談談馬關談判。這無疑可以說成是一場賭博形式的戰役,賭贏了什麼都有了,輸了就輸了。我們來看一看之前的日俄戰爭、鴉片戰爭等都是一個思路,由於中國清政府長期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企圖用戰爭來賭一把,形成自己的有利局勢之後,馬上就籤訂了不平等條約,繼續發展。
在思想讓清政府知道如果戰爭你會大規模的死亡,損失嚴重,如果投降的話,你只是賠錢割地,但是還是你領導者你的人民,這讓貪生怕死的官員們的思想開始逐漸瓦解。
二、內部戰爭
尤其是在國際最危急的時候,清政府內部發生了嚴重的矛盾,翁同酥等帝黨清流為了扳倒李鴻章,不斷地給北洋水師和淮軍使絆子,不僅縮減北洋軍閥的軍費,甚至還拉攏湘軍對抗。這直接導致了其他的軍隊直接潰敗或者逃跑,這樣的形式怎麼不敗。
三、沒有人才
古人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何況在甲午中日戰爭的時候清政府連一個臭皮匠都沒有,怎麼能勝利呢?戰爭的時候沒有司令部,也沒有參謀,都是將軍一拍腦袋就決定了,在加上每個將軍手裡都有軍權,各駐一方,「團結就是力量啊!」極度缺乏聯合作戰的能力。再看看日軍,人家當時已經具備了系統的指揮中心、參謀官等,不像清政府一樣互相推脫,不會抱團取暖。
四、軍隊素質
在官兵素質在一塊也有很大的差距,清政府的士兵們幾乎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訓練,那時候也不會學習他人優勢,只是一直閉關鎖國,除了一些圍剿也沒有大規模的戰爭經驗,其實就是一群披著軍服但是沒有武器的農夫。除了士兵意外,軍隊的紀律和團隊精神也沒有正規的條例,缺乏打戰的經驗,依然是用老辦法,所以自然會戰敗。
五、戰備不足
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通過洋務運動確實組成了一支強大的近代化海軍,但是這種盛況並沒有維持下去。原因很簡單清政府不想出去學習,一直頑固的思想讓道路很難進行,還有就是後面的思想的鬆動,開始削減海軍開支,還有就是地方性官員的腐敗貪汙,到落入海軍手裡只剩下一小部分,這種情況讓軍隊怎麼打?其實每一個軍隊都會受到這種不平等的待遇,由於資金的匱乏,沒有辦法,只能用之前的打太平天國時的裝備,實在是太簡陋了。而日本不同,都是官員們帶頭捐款發展自己國家的軍事力量,從上而下普通老百姓紛紛捐款。
破開一切的物質條件,其實甲午中日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君主制的頑固專橫的統治,中心出現了問題,再怎麼挽救也不可能救活腐敗的清政府,就算當時沒有慈谿這號人物,也會出現和她同一種類型的人物,這就是制度時代的產物,時代影響著人的成長,非人力所能抗衡的,而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才是救國的第一步,不然還會有各種不平等的條約,到那時整個中華民族將陷入萬劫不復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