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記憶!老屋堂前的全家福

2020-12-14 浙報融媒體

農曆己亥年年末,臘八剛過,空氣中仿佛仍留有臘八粥的清香。走進越城區靈芝街道立岱村,河沿口農婦們仍在嬉笑洗衣,領居家的小狗懶洋洋曬著太陽,屋簷下曬著醬鴨魚乾,若非村北時不時飛馳而過的高鐵列車,這是個靜謐悠然的水鄉農村。

立岱村位於高鐵北站南側,隨著北站擴建和高鐵TOD項目的推進,整村拆遷迫在眉睫。為配合重點項目推進,靈芝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調集街道各部門骨幹力量和區下派幹部一起組成一支精幹的拆遷隊伍,於2020年1月5日啟動立岱村拆遷。

1月6日,陽光燦爛,全家福拍攝登記處人頭攢動。鄉村、老屋即將成為歷史,村民韓大媽抱著孫子在門口拍了張照片,她說「城市建設是為了大家都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支持,我就是想著拍個照,讓小孫子長大後知道這裡是他原來的家」。

一對老夫妻在門口拍照,老夫老妻一輩子,尚有些靦腆,不敢拉手。老媽媽動容地說「這是我半生的家,要跟老頭子去住新房了,留個紀念。」

拆遷的順利推進是鏡湖首位度中心城區建設的基礎,是鏡湖新區「中心崛起」的第一步,鏡湖鄉村即將成為過去,本著依法拆遷、以情拆遷、和諧拆遷的精神,靈芝街道在大力推進拆遷工作的同時計劃推出「鄉愁」系列活動,留住鏡湖鄉村記憶。

相關焦點

  •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開館12月15日,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舉行開館儀式,標誌著石包城鄉村記憶館全面完工投入使用。
  •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2021-01-03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鄉愁 || 老屋壪的記憶之斷臂香楓
    文/汪習清記憶難忘。「斷臂香楓」,故鄉老屋壪唯一留下的一道遠古標記,雖然樹冠已毛髮稀疏,碗口粗細的枝椏已零星斷落,但慶幸的是,自古至今依然健在。它看上去是一棵很平常的香楓樹,而在我的生命中卻是一襲難以抹去的童年記憶。斷臂香楓,生長在我老屋壪的左首青龍嘴下,樹基與壪子的屋基平行。沒有誰知道它究竟存活了多少年,也不知道是壪裡哪朝哪代哪位祖先栽下的。
  • 【新春走基層】家鄉新變化: 村民重建古戲臺留住鄉愁記憶
    村民們用這種方式,留住鄉愁記憶。  古戲臺是村民集體的鄉愁  近年來,城鎮化的浪潮也席捲到農村,記者的家鄉也不例外,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遷到交通方便的新村居住,因為這裡有一條馬路直通縣城。  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遷,老村子很多房子空了起來,在風雨的侵蝕下顯得破敗不堪,尤其是老村莊裡的一座古戲臺僅剩「殘垣斷壁」。
  • 霜降時節 | 全家福裡寄鄉愁
    今日 讓我們翻閱相集在霜降來臨 氣溫漸涼的時節回味蘊藏在全家福中的溫暖情誼 暮秋寥落起鄉愁 張巡戈一家合影「燕歸巢,沿途的景,牽掛的人,去年的家書兩行,這張攝於兒時的全家福,記錄了全家人的笑容。遠離家鄉的我,時常在想遠方的父母和小妹是否安好。暮秋時節總能勾起很多思念,可能是源於天氣漸涼,也可能是源於萬物歸家的氣氛。惟願家人安好!劉玥穎一家合影記得上次拍全家福還是我九歲時,那時我比媽媽矮半頭,輕靠在爸爸的肩膀上,站在他們中間。
  • 寧夏原州區田堡村:留住鄉愁的美麗家園
    張易鎮副鎮長王志懷介紹,田堡村美麗村莊建設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遵循「彰顯鄉村本色、留住鄉土韻味」的理念,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田堡村在保留古樹、古井、老屋等鄉愁元素基礎上,結合村莊自然景觀、田園風光、建築風貌、民俗文化等特色資源,通過創意組合、就地取材,用舊磚瓦做成了菜園的圍欄,把舊木料變成了錯落有致的籬笆,讓庭院、圍牆、道路、邊角變成獨具匠心的鄉村景點,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 留住鄉愁!這場攝影展打開了平潭人的集體記憶
    石厝夕照 柯建 攝 老照片 喚醒嵐島歷史記憶無論是石頭厝還是老照片,在平潭人的眼中,都是一種親切的集體記憶。 一幅幅珍貴的相片,記錄著城市發展,承載著歷史的人文記憶。「這個攝影展很有意義,南街騎樓、詹功顯故居、打鐵鋪子……每張照片都記錄了一個珍貴的歷史瞬間。」平潭縣誌主編吳金泰觀看影展時感慨地說,攝影是一個瞬間的藝術,通過影像記錄具體的人物和社會的歷史記憶。
  • 長樂羅聯馬臺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人工開鑿的馬臺隧道、歲月悠長的知青樓、「美麗長樂」大行動提升人居環境……昨日,記者走進馬臺村,聆聽這個「世外桃源」留住鄉愁的故事。  穿梭於幽深綿長的馬臺隧道,仿佛時光都靜了下來。隧道開鑿於上世紀70年代,牆體布滿不規則的稜角,人工的痕跡清晰可見。「原來,出村進村只能走路。」馬臺村村主任陳家耀回憶,在他小的時候,每次去鄉裡上學,都要翻山越嶺走上1個多小時的山路。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尤其是現如今農耕嬗變,站在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歷史節點上,此舉對於如何傳承農耕文化、留住農耕記憶、弘揚農耕文明、教育子孫後代,都具有很好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留住了展現豫東農耕文明的一張「特色名片」。
  • 揚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留住「美麗鄉愁」
    留住鄉愁  實現社區共同體的重構   邗江區蔣王街道何橋社區在村莊轉型過程中,針對當地村民的種地習慣,在鄉鄰中心專門打造了開心菜園站,並設立農具共享室;為了留住"鄉愁",保留傳統歷史文化和記憶,還設置了"鄉愁記憶館",向村民展示徵集來的煤油燈、農具、收音機、家譜、軍用水壺等傳統老物件;針對村民一直沿襲的串門、拉家常等喜好,在鄉鄰中心設立了鄉情交流室,為村民提供交流溝通的場所;甚至還將揚劇票友團排練活動點搬到鄉鄰中心……通過一系列特色公共空間的打造,新型農村社區的過去和當下被串聯到一起
  • 村民「共同締造」,古村復興「留住鄉愁」
    從「留住鄉愁」到「地方創生」經過幾年的整治,青礁村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泥濘狹窄的村中小路變得寬敞整潔,廢棄坍塌的民宅被整飭一新;村民們房前屋後繁花送香、翠林掩映,鄰裡之間親善友睦、和諧共處。「一塊兒把村子建好」成了青礁村鄉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近年,青礁村先後獲評「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併入選住建部「共同締造」活動第一批精選試點村。
  • 餘岱宗||詩歌的風景是造化與心靈的奇異結晶 /讀葉發永《長草的老屋》
    葉發永的詩歌《長草的老屋》其獨特之處就在於詩人「發現」了老屋與草之間意味深長的關係。或者說,葉發永的《長草的老屋》草與老屋這種物象經過詩人目光的凝視,所形成的意境有了超越俗常的理解。那麼,在《長草的老屋》中,老屋與草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呢?在我看來,這首詩歌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將悵惘溫情化。詩歌驅逐荒涼可能帶來的頹敗的悲觀,去接納茂盛的雜草爬滿老屋的所帶來的歡喜。
  • 留住家鄉記憶,揚州這個古村村志啟動編纂!
    「編纂村志是一次文化搶救,也是一項重注鄉村活力的文化工程,力爭編一部高質量的鄉村村志,留住民風民志、留住家鄉記憶。」該鎮人大主席王玉懷對此次編纂工作信心滿滿。   據悉,去年9月,楊廟鎮耗時7個寒暑編纂的《楊廟鎮志》正式發行,引起不小的社會反響,《楊廟鎮志》的編纂牽頭人周富成再次勇挑重擔,奔赴此次村志的修編中來, 「蒼頡村列為楊廟首個編修村志試點意義重大,我們也將不辱使命,打造精品良志,承續蒼頡記憶
  • ...青島西海岸新區:「鄉村會客廳」留住鄉愁 點「靚」藏馬
    「鄉村會客廳」由普通的民居小院打造而成,牆院上繪畫著引發人們鄉愁的美麗畫面。遊客走進這些民俗文化小院,會被裝飾房屋的算盤、發黃的老書等老物件所吸引,算盤、鐘錶、風箱、暖瓶等老物件,鄉愁記憶油然而生……如今,這些「鄉村會客廳」成了周圍村莊鄉賢們返鄉的聚會議事廳和休憩處,使得「鄉村會客廳」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 【留住鄉愁】海蠣餅蠣仔煎傻傻分不清
    參考資料:《福建美食與小吃》 張建華《福州民間故事》 方炳桂1036動新聞鄉愁商城濃情上線100%正宗農家散養土蜂蜜, 讓夢想甜蜜!詳情點擊下圖1036動新聞攜手全省68家市縣臺,暖心策劃——年度專題《留住鄉愁》從眼睛到味蕾從耳畔到心靈尋找記憶中的家園發現八閩深處的美麗
  • 英山油麵,傳承了傳統,留住了鄉愁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碗獨屬於自己的面,這碗面是鄉愁、是文化、是氣質的折射,重慶的麻辣小面吃得爽快、利落。
  • 舊廠房變身文史館 瀛海鎮留住濃濃鄉愁 薪火代代相傳
    小孩的爺爺是土生土長的瀛海人朱鐵川,憑著小時候對十裡八鄉的記憶,用手下的筆畫出了一幅幅筆勢雄奇,姿態橫生的瀛海生活場景和故事。在瀛海文史館籌備之初時,就選取了朱鐵川兩幅巨型水墨畫,在整面牆上展示。「濃濃的鄉愁要代代傳承,讓孩子們記住祖輩們生活過的地方。」朱鐵川說。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鄉音」記錄者:留住聲音中的鄉愁
    大槐樹是炎黃子孫的根,鄉音則是牽動海外遊子鄉愁的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句鄉音,牽動遊子心。出生於山西太原的李翠文,旅居俄羅斯近三十年,在她看來,鄉音是遊子與故鄉之間聯繫的紐帶。「雖在他鄉生活多年,但始終能說一口原汁原味的家鄉話,這使我感到很幸福。」
  • 安徽黃山古村落民宿:守住徽文化 留住鄉愁
    中新網安徽黃山8月21日電 (劉浩)雞犬相聞,石橋流水,白牆灰瓦,籬笆院落……藏在安徽黃山的徽派民宿,成為越來越多都市遊客造訪、尋味田園鄉愁的旅遊目的地。2015年,他們來到此地,把兩座廢舊的老屋,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改造,他們又收集當地老宅木料和22萬片徽派老瓦,歷時一年多,才完成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