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石頭厝」主題攝影展日前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現場展出記錄平潭歷史的老照片和石頭厝等攝影作品150幅,涵括了老街建築與社會人文,同時也展示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平潭城市交通、群眾服飾、生活場景變遷的對比作品。
攝影展由實驗區旅遊與文化體育局主辦、實驗區攝影家協會協辦、平潭海角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承辦。
石厝夕照 柯建 攝
老照片
喚醒嵐島歷史記憶
在攝影展現場,時不時有市民站在相片前認真的翻拍。無論是石頭厝還是老照片,在平潭人的眼中,都是一種親切的集體記憶。
一幅幅珍貴的相片,記錄著城市發展,承載著歷史的人文記憶。「這個攝影展很有意義,南街騎樓、詹功顯故居、打鐵鋪子……每張照片都記錄了一個珍貴的歷史瞬間。」平潭縣誌主編吳金泰觀看影展時感慨地說,攝影是一個瞬間的藝術,通過影像記錄具體的人物和社會的歷史記憶。
嵐島漁村 陳穎南 攝
談到舉辦此次展覽的初衷,平潭攝影家協會秘書長林典瑩說,平潭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留住鄉愁值得思考,攝影與文學都需要通過藝術家們的創作,前者是以影像作品記錄海島人文,後者則以文學作品宣傳平潭歷史文化。
「這次攝影展除了有珍貴的老照片展出,也是平潭首次以石頭厝為元素進行創作的集中展示,每一幅都是經過專業攝影師精心挑選而來的高質量、有代表性的照片。」林典瑩說,我們還多次組織全區攝影愛好者前往敖東東限洋、流水山門前、白青青峰村等平潭傳統古村落進行全方位的採風,新創作了多幅優秀的作品。
原澳前碼頭風光 伊海 攝
此次「老照片·石頭厝」攝影展,多角度記錄與展現了平潭新舊變化,集廣大攝影人對典型式、地表式(如龍王頭沙灘、娘宮碼頭、小商品市場)等地點進行集中採風,與歷史圖像資料形成對比。
攝影人
鏡頭折射文化自覺
百年一瞬間,攝影讓我們瞬間閱歷百年。在此次展覽的老照片中有一張已故平潭老攝影家陳菊生的作品——《東庠小腳阿嬤織漁網》,在漁村人家的老灶臺邊,一位裹著小腳的老阿嬤在織漁網,一個小姑娘蹲在阿嬤的腳邊。
小腳阿嬤織漁網 陳菊生 攝
「這張看似普通的照片,記錄了東庠島老阿嬤是最後一代裹腳老太太的身份,曾經受裹腳之苦的漁婦,因無法出海,她們在家中做織活補貼家用。」平潭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陳星說,這張相片是翻拍照,當年是用膠片衝印的,如今無法找到原圖。
平潭攝影家協會現有會員90多人,這群平潭新老攝影人利用手中的鏡頭,走遍平潭大小島嶼,見證城市變遷,記錄消逝風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原始影像。
從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在海上打下第一樁開始,攝影家協會就經常組織成員到大橋工地拍攝,這座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海上公鐵大橋,是平潭未來發展的大通道,更是攝影師們關注的焦點。
「我覺得攝影是一種文化自覺。我曾經完整地記錄過平潭第一座海峽大橋的各個建設節點。平潭奇巖怪石保護協會通過走訪,發現全島的海蝕地貌,呼籲大家保護奇巖怪石,而我們則通過鏡頭,記錄與保護平潭的自然風光,這些都是一種自覺行為。」平潭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伊海說。
「平潭攝影方面的實力在逐漸增強。但在提升攝影文化內涵,讓攝影切實地服務於生活和社會,以及提升個體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我認為攝影應在有效傳播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著力於構築其自身獨特的攝影符號。平潭的石頭厝、海蝕地貌、漁村漁民以及海峽公鐵大橋等,都是反映人文符號的信息與場景,在這方面,平潭有地理特質與文化特質的優勢。」中國國家地理特約攝影師馮木波說,他曾多次來平潭拍攝,每次都有獨特的視覺,收穫滿滿。
出品:平潭綜合實驗區融媒體中心
文字:餘小燕 鄭 也
責編:曾 潔 林錦文
編委:葉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