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這場攝影展打開了平潭人的集體記憶

2020-12-26 騰訊網

「老照片·石頭厝」主題攝影展日前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現場展出記錄平潭歷史的老照片和石頭厝等攝影作品150幅,涵括了老街建築與社會人文,同時也展示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平潭城市交通、群眾服飾、生活場景變遷的對比作品。

攝影展由實驗區旅遊與文化體育局主辦、實驗區攝影家協會協辦、平潭海角文化旅遊有限公司承辦。

石厝夕照 柯建 攝

老照片

喚醒嵐島歷史記憶

在攝影展現場,時不時有市民站在相片前認真的翻拍。無論是石頭厝還是老照片,在平潭人的眼中,都是一種親切的集體記憶。

一幅幅珍貴的相片,記錄著城市發展,承載著歷史的人文記憶。「這個攝影展很有意義,南街騎樓、詹功顯故居、打鐵鋪子……每張照片都記錄了一個珍貴的歷史瞬間。」平潭縣誌主編吳金泰觀看影展時感慨地說,攝影是一個瞬間的藝術,通過影像記錄具體的人物和社會的歷史記憶。

嵐島漁村 陳穎南 攝

談到舉辦此次展覽的初衷,平潭攝影家協會秘書長林典瑩說,平潭正處於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留住鄉愁值得思考,攝影與文學都需要通過藝術家們的創作,前者是以影像作品記錄海島人文,後者則以文學作品宣傳平潭歷史文化。

「這次攝影展除了有珍貴的老照片展出,也是平潭首次以石頭厝為元素進行創作的集中展示,每一幅都是經過專業攝影師精心挑選而來的高質量、有代表性的照片。」林典瑩說,我們還多次組織全區攝影愛好者前往敖東東限洋、流水山門前、白青青峰村等平潭傳統古村落進行全方位的採風,新創作了多幅優秀的作品。

原澳前碼頭風光 伊海 攝

此次「老照片·石頭厝」攝影展,多角度記錄與展現了平潭新舊變化,集廣大攝影人對典型式、地表式(如龍王頭沙灘、娘宮碼頭、小商品市場)等地點進行集中採風,與歷史圖像資料形成對比。

攝影人

鏡頭折射文化自覺

百年一瞬間,攝影讓我們瞬間閱歷百年。在此次展覽的老照片中有一張已故平潭老攝影家陳菊生的作品——《東庠小腳阿嬤織漁網》,在漁村人家的老灶臺邊,一位裹著小腳的老阿嬤在織漁網,一個小姑娘蹲在阿嬤的腳邊。

小腳阿嬤織漁網 陳菊生 攝

「這張看似普通的照片,記錄了東庠島老阿嬤是最後一代裹腳老太太的身份,曾經受裹腳之苦的漁婦,因無法出海,她們在家中做織活補貼家用。」平潭攝影家協會副主席陳星說,這張相片是翻拍照,當年是用膠片衝印的,如今無法找到原圖。

平潭攝影家協會現有會員90多人,這群平潭新老攝影人利用手中的鏡頭,走遍平潭大小島嶼,見證城市變遷,記錄消逝風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原始影像。

從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在海上打下第一樁開始,攝影家協會就經常組織成員到大橋工地拍攝,這座世界上難度最大的海上公鐵大橋,是平潭未來發展的大通道,更是攝影師們關注的焦點。

「我覺得攝影是一種文化自覺。我曾經完整地記錄過平潭第一座海峽大橋的各個建設節點。平潭奇巖怪石保護協會通過走訪,發現全島的海蝕地貌,呼籲大家保護奇巖怪石,而我們則通過鏡頭,記錄與保護平潭的自然風光,這些都是一種自覺行為。」平潭攝影家協會副主席伊海說。

「平潭攝影方面的實力在逐漸增強。但在提升攝影文化內涵,讓攝影切實地服務於生活和社會,以及提升個體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我認為攝影應在有效傳播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著力於構築其自身獨特的攝影符號。平潭的石頭厝、海蝕地貌、漁村漁民以及海峽公鐵大橋等,都是反映人文符號的信息與場景,在這方面,平潭有地理特質與文化特質的優勢。」中國國家地理特約攝影師馮木波說,他曾多次來平潭拍攝,每次都有獨特的視覺,收穫滿滿。

出品:平潭綜合實驗區融媒體中心

文字:餘小燕 鄭 也

責編:曾 潔 林錦文

編委:葉 春

相關焦點

  • 一組老照片喚醒嵐島歷史記憶
    老照片喚醒嵐島歷史記憶在攝影展現場,時不時有市民站在相片前認真的翻拍。無論是石頭厝,還是老照片,在平潭人的眼中,都是一種親切的集體記憶。這些石頭厝和石頭村落的相片,展現了海壇地理人文之美,更呈現了濃濃的海壇風情。
  • 【新春走基層】家鄉新變化: 村民重建古戲臺留住鄉愁記憶
    村民們用這種方式,留住鄉愁記憶。  古戲臺是村民集體的鄉愁  近年來,城鎮化的浪潮也席捲到農村,記者的家鄉也不例外,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遷到交通方便的新村居住,因為這裡有一條馬路直通縣城。  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搬遷,老村子很多房子空了起來,在風雨的侵蝕下顯得破敗不堪,尤其是老村莊裡的一座古戲臺僅剩「殘垣斷壁」。
  •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傳承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記憶 --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開館12月15日,肅北縣石包城鄉村記憶館舉行開館儀式,標誌著石包城鄉村記憶館全面完工投入使用。
  • 留住鄉愁記憶!老屋堂前的全家福
    走進越城區靈芝街道立岱村,河沿口農婦們仍在嬉笑洗衣,領居家的小狗懶洋洋曬著太陽,屋簷下曬著醬鴨魚乾,若非村北時不時飛馳而過的高鐵列車,這是個靜謐悠然的水鄉農村。立岱村位於高鐵北站南側,隨著北站擴建和高鐵TOD項目的推進,整村拆遷迫在眉睫。
  •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古田錢厝: 「網紅」村留住鄉愁 2021-01-03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揚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留住「美麗鄉愁」
    為此,揚州市早在2018年就開始在村級集體經濟較強、城鎮化進程較快的村(社區)創新開展了農村基層社會治理試點,積極將城市社區治理的成功經驗引入新型農村社區,並結合群眾需要,通過規範村集體資產,發展農村社區社會組織,培育農村鄉土文化,不斷提升農村社區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取得了明顯成效,由此掀起了揚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熱潮。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會寧縣美麗鄉村攝影展作品欣賞(三)
    會寧縣美麗鄉村攝影展 (初選三) 前 言 從料峭春寒中發現種子的力量;從酷暑夏日中感受燃燒的激情;從秋風颯颯中觸摸豐收的喜悅;從白雪皚皚中頓悟靈魂的純潔。
  • 舊廠房變身文史館 瀛海鎮留住濃濃鄉愁 薪火代代相傳
    「這是我爺爺畫的,都是爺爺小時候住過的村子。」小孩指著牆上的水墨畫,充滿自豪。8月1日,瀛海鎮文史館正式開館迎客,它的建成,是瀛海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地區文化建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小孩的爺爺是土生土長的瀛海人朱鐵川,憑著小時候對十裡八鄉的記憶,用手下的筆畫出了一幅幅筆勢雄奇,姿態橫生的瀛海生活場景和故事。在瀛海文史館籌備之初時,就選取了朱鐵川兩幅巨型水墨畫,在整面牆上展示。「濃濃的鄉愁要代代傳承,讓孩子們記住祖輩們生活過的地方。」朱鐵川說。
  • 長樂羅聯馬臺村:留住鄉愁的「世外桃源」
    知青樓依山傍水。本報記者 餘少林攝  村莊不僅風景如畫,而且處處充滿故事。人工開鑿的馬臺隧道、歲月悠長的知青樓、「美麗長樂」大行動提升人居環境……昨日,記者走進馬臺村,聆聽這個「世外桃源」留住鄉愁的故事。  穿梭於幽深綿長的馬臺隧道,仿佛時光都靜了下來。隧道開鑿於上世紀70年代,牆體布滿不規則的稜角,人工的痕跡清晰可見。「原來,出村進村只能走路。」馬臺村村主任陳家耀回憶,在他小的時候,每次去鄉裡上學,都要翻山越嶺走上1個多小時的山路。
  • 村民「共同締造」,古村復興「留住鄉愁」
    然而在李佩珍看來,目前的鄉村建設更專注於改善的是鄉村生活的基本設施和條件,它為鄉村振興提供了物質基礎,而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內涵的,是一份鄉愁。「真正能讓鄉村吸引人、留住人的,也是這份鄉愁。」李佩珍坦言,大陸對於鄉愁的理解和關注給了她很大的啟發。「鄉愁是一個村莊歷史與文化土壤的結晶,所以,留住鄉愁,就是要留住村莊的歷史和文化。」李佩珍說。
  • 周口有故事:留住鄉愁 弘揚周家口農耕文化
    尤其是現如今農耕嬗變,站在由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的歷史節點上,此舉對於如何傳承農耕文化、留住農耕記憶、弘揚農耕文明、教育子孫後代,都具有很好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也留住了展現豫東農耕文明的一張「特色名片」。
  • 英山油麵,傳承了傳統,留住了鄉愁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碗獨屬於自己的面,這碗面是鄉愁、是文化、是氣質的折射,重慶的麻辣小面吃得爽快、利落。
  • 【留住鄉愁】海蠣餅蠣仔煎傻傻分不清
    海蠣餅蠣仔煎傻傻分不清海蠣餅是泉港南埔人的叫法,泉港有些地方也稱為浮果,有時候戲稱為「泉港麥當勞」,但泉港人都知道是同一種的小吃,但是到了泉州的其他地區,叫「海蠣餅」就沒人知道是什麼東西了,一般都稱它為「蠣仔煎」。
  • 晉安壽山鄉九峰村:留住鄉愁 締造幸福
    九峰村黨支部書記陳春林說:「我們希望有專業人士幫忙搜集整理這些摩崖石刻,找回一千多年來九峰寺、九峰村發生的故事,這是九峰人鄉愁的根。」九峰村民在果園裡修剪枝葉。九峰村這棟有著近400年歷史的古厝,將被改造成書院。清初古厝修書院九峰村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厝位於南洋自然村,建於清初,距今有近400年歷史。因古厝中出過一名文官,村民們都稱它為「陳氏文魁府」。去年12月,古厝被省住建廳選為整治修復項目。
  • ...青島西海岸新區:「鄉村會客廳」留住鄉愁 點「靚」藏馬
    藏馬鎮大馬家疃村地處丘陵地區,冬日時節,風過鄉野,儼然成了煙雲流潤的疏離畫境;田疇沃野,養育著世代農耕的大馬家疃村人。「鄉村會客廳」由普通的民居小院打造而成,牆院上繪畫著引發人們鄉愁的美麗畫面。遊客走進這些民俗文化小院,會被裝飾房屋的算盤、發黃的老書等老物件所吸引,算盤、鐘錶、風箱、暖瓶等老物件,鄉愁記憶油然而生……如今,這些「鄉村會客廳」成了周圍村莊鄉賢們返鄉的聚會議事廳和休憩處,使得「鄉村會客廳」的名聲也越來越大。2020年5月,如何立足村莊實際布局謀篇鄉村振興,成為駐藏馬鎮鄉村振興工作隊入駐後首選課題。
  • 留住家鄉記憶,揚州這個古村村志啟動編纂!
    這裡歷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千百年來,蒼頡人民在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口耳相傳著倉頡聖人的傳說……」 蒼頡村黨總支書記羅成向記者介紹道。   近年來,蒼頡村一直在走茶業振興之路,將穀雨祭倉聖、茶文化節等特色活動作為鄉土人文宣傳窗口,激發文化共鳴,為本次村志的編纂打下了深厚的人文基礎。羅成表示,《蒼頡村志》將如實記載全村變革歷程,立足史實的同時兼顧人文意趣,是一部可讀性強的名志佳作。
  • 「鄉音」記錄者:留住聲音中的鄉愁
    大槐樹是炎黃子孫的根,鄉音則是牽動海外遊子鄉愁的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句鄉音,牽動遊子心。出生於山西太原的李翠文,旅居俄羅斯近三十年,在她看來,鄉音是遊子與故鄉之間聯繫的紐帶。「雖在他鄉生活多年,但始終能說一口原汁原味的家鄉話,這使我感到很幸福。」
  • 隴西縣樺林村:留住鄉愁 帶來財富
    【專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原標題:隴西縣樺林村:留住鄉愁 帶來財富  通訊員 黨國飛  隆冬時節,一場大雪不期而遇,將樺林山裝扮得銀裝素裹。坐落在山角的隴西縣樺林村則顯得安詳靜逸。村莊、山峰錯落有致,恰似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 自貢自流井區:老城復興留住歷史文化美麗鄉愁
    城市建設的有機更新中,留住了滿滿的鄉愁。訪現場特色街區滿滿鄉愁走進中國唯一一座井鹽史專業博物館所在地的西秦會館——中華路歷史文化街區,記者看到,街道兩旁巋然屹立著西秦會館、市人民電影院、桓侯宮、老金庫等具有歷史意義的古建築,既延續了歷史、留住了鄉愁,也為自流井留下了獨具的歷史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