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狂飆突進運動:18世紀70年代有德國一批青年作家發起的文學運動,由可林格爾的劇本《狂飆突進》而得名。它是德國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張。運動充分肯定個人的地位和個性的自由發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帶有狂熱的個人主義傾向的反叛精神。它在反封建和強調文學的民族性方面產生強烈影響。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這場運動只局限在文學領域,到80年代中期便開始衰退。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是這一運動的主要代表。
2、 感傷主義 :亦稱「主情主義」、「前浪漫主義」,因斯特恩的小說《感傷旅行》而得名。它產生於英國工業革命之後,反映了中、小資產階級的感傷情緒。這一派作家用感情和仁愛代替理性作為批判工具,著意刻畫人的內心活動和描寫人的不幸遭遇,以喚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觀絕望的情調。感傷主義影響了狄德羅、盧梭等作家,對浪漫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有較大的影響。
3、 湖畔派: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期,英國第一代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柯勒律治、騷賽等,因憎惡資本主義而隱居在昆布蘭湖區,同時創作了大量歌頌大自然、緬懷中古,謳歌宗法制農村生活和詛咒城市文明的詩篇。這些人被稱為「湖畔派」。他們的詩歌理論和創作實踐在推動英國詩歌的改革和浪漫主義運動的發展方面曾經起過積極的作用。
4、 拜倫式英雄:「拜倫式英雄」指拜倫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一類藝術典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對當時社會的反感、蔑視、性格陰鬱孤傲、追求自由,具有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的反叛精神,傷感情調很重。他們有時候挺身而出保護被壓迫者,反抗強暴者,但基本上沒有明確的鬥爭目的。《盜賊》中的康拉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拜倫的大本分作品都有這類典型。
5. 古希臘抒情詩
古希臘抒情詩盛行於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大多用來歌唱。它源於民歌,分為簫歌(或稱哀歌)、琴歌和諷刺詩幾種,分別以排簫或豎琴伴唱。詩的內容主要是歌頌神和英雄、讚美愛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詩人薩福,她的詩篇大多抒發戀愛的歡樂和痛苦,友誼和母愛的可貴,風格細膩,感情真摯。其他著名詩人還有阿那克瑞翁和品達羅斯。前者所寫詩篇大多讚美自然風光和真摯愛情,詩體清新、優美;後者多謳歌神和英雄,詩風莊重崇高。
6. 阿納克瑞翁體
阿納克瑞翁是古希臘著名的獨唱抒情詩人。他的詩風格優雅、單純、輕鬆,被稱為「阿納克瑞翁體」。
7.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臘民間口頭流傳的動物寓言故事,相傳為公元前6世紀時被釋放的奴隸伊索所作,故稱伊索寓言。現存的多由後人編撰寫定,總數在400則左右。這些寓言採用擬人化的手法,用一個簡短的動物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願望,譴責專制暴虐、殘酷壓迫,總結人們的生活經驗和教訓。《狼和小羊》、《農夫與蛇》、《說大話的人》和《龜兔賽跑》就是其中影響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動,開歐洲寓言的先河。
8. 古希臘悲劇
古希臘悲劇起源於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儀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隊參加表演,歌隊隊員唱讚美酒神的頌歌,歌隊隊長講述酒神的故事,後來又加進了表演動作的演員,悲劇便由此產生。希臘悲劇主要不在於寫悲,而在於表現崇高、莊重、嚴肅的英雄主義思想。它大都採用神話傳說題材反映現實社會的生活和鬥爭,突出人跟命運的衝突,表現反專制、反壓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希臘古典時期出現了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裡庇得斯三大悲劇家,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被縛的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亞》。
9. 俄狄浦斯王
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於英雄傳說,寫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殺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運支配的故事。悲劇從傳說故事將近結尾的地方寫起,當時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國王,時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殺死先王的兇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劇以此為起點,在追查兇手的過程中展示了悲劇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當俄狄浦斯查明兇手就是自己時,他刺瞎雙眼,自願放逐。通過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頌揚了悲劇主人公的堅強意志和人民對國家的負責精神。這樣一個英雄卻受著命運的捉弄,這樣,索福克勒斯對命運的合理性提出了懷疑,表現了雅典自由民在社會災難面前的鬥爭精神和悲憤情緒。以此作品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劇藝術,標誌者希臘悲劇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銳的衝突中並通過人物對比方法來塑造,因而人物的動作性強,性格比較突出。
10. 摹仿說
古希臘傳統的文藝學說。首先提出這一觀點的是當時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亞里斯多德在《詩學》中發展了這一觀點,進一步指出詩起源於對自然和社會人生的摹仿,強調了文藝與現實不可分離的關係,在西方文學史上產生了很大影響,為現實主義創作奠定了基礎。
11. 三聯劇
又稱三部曲,古希臘悲劇中最初的固定格式,指情節連貫,內容相關的三部悲劇。它們既有相對獨立性,有各自的劇名,能獨立成篇,又有內在聯繫,可合成一組悲劇,有總的劇名,表達統一的主題。後成為三部內容各自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文學作品的統稱。
12. 古希臘喜劇
古希臘喜劇起源於秋天謝神的狂歡歌舞,人們載歌載舞感謝酒神狄俄尼索斯帶來的豐收。希臘喜劇主要是政治諷刺喜劇,大多取材於當代現實生活,反映重大社會問題,諷刺抨擊違背民意的當權人物和各種醜惡現象,以濃厚的現實性、強烈的政治性著稱。希臘古典時期出現了被稱為「喜劇之父」的喜劇家阿里斯託芬,他的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13. 新喜劇
希臘化時期出現的古希臘戲劇體裁。由於馬其頓的入侵和統治,希臘本土文學趨於衰落。劇場已不再是群眾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層社會富人的娛樂場所。新喜劇迎合這一需要而出現在雅典文壇。新喜劇迴避政治和重大社會問題,往往通過男女愛情和家庭關係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習俗,表現貴族青年要求自由獨立的願望。藝術上強調情節的曲折和風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寫和刻畫人物的內心活動,生活氣息濃鬱,再加上取消了歌隊,更接近於近代戲劇,成為羅馬和歐洲世態喜劇的先導。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傳下來的唯一完整的喜劇是《恨世者》。
14. 正常的兒童
古希臘人在「神人同形同性」的基礎上,塑造了高大完美的、充滿著理性光輝的眾神形象,並曲曲折折地折射出古代社會進化的遺蹟和古代人類徵服自然的進程,這種正常的思維有別於早熟的兒童和粗野的兒童,因而得名。
15. 潘多拉的匣子
災難和後患無窮的代名詞。在希臘神話中,宙斯惱恨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火給人類,在懲罰普羅米修斯的同時,遷怒於人類。他讓火神赫淮斯託斯造了一個名叫潘多拉的漂亮少女,命神使赫耳墨斯將其送給普羅米修斯在人間的傻弟厄庇墨透斯為妻。時潘多拉打開了隨身帶著的金匣子,於是,災難、禍患、瘟疫疾病、死亡等變成蟲子飛向人間,而希望卻被關在匣底。從此,人類開始了苦難而悲慘的生活。
16. 第十位文藝女神
古希臘最傑出的抒情詩人薩福曾開辦學校,教少女學習音樂和詩歌。她寫詩9卷,其獨唱琴歌歌唱愛情和美德,感情真摯,意境清新,有很強的感染力。柏拉圖因之將她稱之為神話中九位繆斯女神之外的「第十位文藝女神」。
17. 教會文學
中世紀的教會文學是適應封建主和基督教會而創作的文學。由教師們用拉丁文寫成。其內容主要是宣傳基督教義,宣揚神的權威、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目的在於欺騙人民,使人民成為統治者的馴服奴隸,以維護封建統治。教會文學的題材主要有聖經故事、聖徒傳、宗教敘事詩、讚美詩、祈禱文、宗教劇等。藝術表現上多採用象徵、寓意、夢幻等手法。這種文學一般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雖然在中世紀的歐洲佔統治地位,但是缺乏載入文學史的藝術價值。不過。它的象徵、寓意、夢幻手法對後世歐洲文學有較大影響。
18. 謠曲
「謠曲」是一種故事性的詩歌。它是從民間口頭文學發展而來的,15世紀在英國出現了民謠繁榮時期,曾有一千多首被記錄下來。「謠曲」的題材比較寬泛,有的詠唱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有的傳唱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現的是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影響的是一組歌唱俠盜羅賓漢的謠曲——「羅賓漢謠曲」。作品塑造了不滿封建主壓迫,聚眾起義,成為綠林好漢的英雄羅賓漢和他的夥伴們的形象,表現了他們劫富濟貧、仗義疏財的俠義行為,讚美了他們的反抗鬥爭。這組謠曲曾在民間廣為流傳,羅賓漢的名字在英國家喻戶曉。
19. 普羅旺斯抒情詩
普羅旺斯抒情詩即中世紀騎士抒情詩,因其主要流行於法國南部的普羅旺斯一帶,故有此名。它主要抒寫騎士與貴婦人之間在黎明時纏綿悱惻、依依惜別的戀情,謳歌騎士對貴婦人的愛慕和崇拜,以及他們為了愛情而去冒險徵戰、建功立業的騎士道德 。在藝術上,騎士抒情詩注意心理描寫,感情細膩,對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抒情詩產生過影響。
20. 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中古歐洲的一種封建世俗文學,它鮮明地反映了封建主階級的意識,繁盛在12-13世紀。騎士文學分騎士抒情詩和騎士敘事詩兩大類,前者以南法普羅旺斯為中心,主要寫騎士對貴婦人的愛和崇拜,以《破曉歌》最為著名;後者以北法為中心,主要寫騎士為獲得榮譽和愛情所進行的各種冒險活動,流傳最廣的是亞瑟王與他的圓桌騎的故事,如《特裡斯丹和綺瑟》。騎士敘事詩有一定的反封建、反禁欲主義的意義,在藝術手法上也為近代長時代。
21. 中世紀英雄史詩
中世紀英雄史詩原先在民間口頭流傳,後來由教會神職人員用文字寫定。早期英雄史詩大多反映氏族社會末期生活,歌頌部落英雄為民除害、為民造福的事跡,如盎格魯?撒克遜族的《貝奧武甫》和芬蘭的《卡列瓦拉》(又譯《英雄國》)。中期的英雄史詩是封建國家形成時期的產物。史詩的主人公都是體現忠君、愛國、護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主要作品有法國的《羅蘭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羅斯的《伊戈爾遠徵記》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等。
22. 溫柔的新體詩派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受南法普羅旺斯情歌影響在義大利發展起來的一個抒情詩派別,由圭尼澤利創立,盛行於13-14世紀。該詩派一反輕視女性的傳統思想,把女性聖母化,最早反映了人文主義的戀愛觀,把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歌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度,為中古文學向文藝復興過渡開闢了道路。代表作家有卡瓦爾坎蒂、但丁。其最高成就為但丁的《新生》。
23. 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運動的指導思想。它是資產階級的道德原則和生活理想,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武器。人文主義思想提倡以人為本,以剔除中世紀神學以神為本的思想。它的基本內容是以人性反神性,用人權反神權,用人智反神智,用個性解放反禁欲主義,用理性反蒙昧主義,擁護中央集權,反對封建割據。人文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要求,體現了一個新時代的時代精神。資產階級肯定的人,實質上是資產階級自身。當資產階級把「人性」「人權」「個性解放」發展到極端的時候,就成為利己主義、自由主義、色情主義。因此,人文主義既有進步性,又有局限性。人文主義思想在人文主義文學中得到充分反映。
24. 人文主義文學
人文主義文學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主流,它集中體現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想願望,具有鮮明的特徵:1、在思想傾向上,反對神權神性,宣揚人權人性;否定禁欲主義,讚美現世生活;批判蒙昧主義,頌揚文化知識;反對封建割據,主張建立中央王權的統一國家。2、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強調真實地描寫現實世界,作品應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歷史感;注意從矛盾衝突和發展中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特別是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人物;打破用拉丁文寫作的陳規,代之以活生生的語言。3、在文學體裁方面,以歌頌真摯愛情的抒情詩取代謳歌精神戀愛的宗教讚美詩;以適合反映人間生活的小說排斥宣揚天國幸福的聖徒傳和夢幻故事;以表現各國社會矛盾的民族戲劇衝擊神秘劇和宗教劇。
25. 十四行詩
本是中古歐洲民間流行並用於歌唱的一種短小詩歌,彼特拉克將之獨創成一種抒情詩體,音譯為「商簌體」。文藝復興時期,這種詩體被廣泛運用。
26. 堂吉訶德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文學黃金時代的代表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堂吉訶德》中的主人公。堂吉訶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第一個成功的正面喜劇形象。堂吉訶德讀騎士小說入了迷,外出遊俠,幹了一系列發瘋胡鬧的蠢事,但在不接觸騎士道的時候,他是一個心胸高尚的人文主義學者。在他身上存在主觀和客觀相分裂、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矛盾,由此形成了他的獨特的帶有悲劇意味的喜劇性格。堂吉訶德具有堅持正義、反對邪惡、救世濟人、忘我鬥爭的優秀品德。然而他脫離實際,主觀主義,一心想模仿過時的騎士道,單槍匹馬救天下,在遊俠中給別人造成危害,使自己成為笑柄。堂吉訶德的典型意義在於,概括了各個時代強調主觀動機,忽視客觀效果,脫離現實的人們的特徵,啟迪教育人們,凡事要從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反對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做到動機與效果,主觀與客觀相統一,才能把事情辦好,達到預期的目的。堂吉訶德最重要的優秀品質是理想主義,為了理想堅持鬥爭。即使在今天,它也是值得發揚光大的。
27. 巴洛克文學
「巴洛克」一詞來自葡萄牙語barocco,原指一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後來被用來形容一種建築風格和文學風格,它與嚴整、勻稱、和諧相對立。巴洛克文學起源於16世紀的義大利、西班牙,在17世紀的法國達到高峰,同時流行於西歐,因風格與巴洛克式藝術相像而得此名。它是一種貴族形式主義文學,主張文學為少數有文化修養的人創作。這類作品追求形式,內容空虛,語言雕琢浮誇。義大利的馬利諾、西班牙的貢哥拉主義、法國的伏瓦蒂爾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學的代表。
28.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學
17世紀的英國文學,由於受到人文主義文學、巴洛克文學和古典主義文學思潮的影響,情況比較複雜。40年代革命時期,出現了革命詩人彌爾頓,其作品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的革命情緒。60年代王政復闢時期,出現了來自下層的清教徒作家班揚,在其創作中繼續堅持民主傾向。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這個時期的英國文學有著血肉關係,它對這個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文學有直接的影響,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文學就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
29.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是18世紀產生的具有全歐性質的一場資產階級政治思想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是文藝復興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實質是法國大革命前新興資產階級向封建階級奪權之前的一次輿論大準備。所謂啟蒙就是要啟迪蒙昧,開發蒙昧,給予知識和光明。當時先進的思想家把啟蒙教化作為改造社會的基本方法,這樣一個思想、社會思潮的形成,就叫做啟蒙運動。
30. 啟蒙文學
18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啟蒙運動是西方資產階級第二次反封建反教會的思想文化運動,啟蒙文學是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啟蒙文學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強烈的戰鬥性和批判性;它把所謂「第三等級」的普通人作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頌,反映資產階級和平民的思想感情;啟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義的文學形式,給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內容,也創造了不少新的文學形式,如哲理小說、正劇(嚴肅喜劇)、書信體小說、對話體小說、教育小說等,打破了古典主義的一些清規戒律,拓展了文學表現的領域。啟蒙文學的缺點是:有時忽視文學的審美功能,把人物形象變成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作家有:菲爾丁、伏爾泰、盧梭等。
31. 百科全書派
18世紀法國的啟蒙學派。因圍繞《百科全書》的編纂,許多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和作家結合成了一個鬆散的文化學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德羅、伏爾泰、盧梭等。他們用新的世界觀審視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集近代知識之大成,使唯物主義「成了法國一切有教養的青年的信條」。百科全書派利用包括文學在內的各種形式宣傳啟蒙主張,在西方思想史上作出了巨
32. 啟蒙戲劇/嚴肅喜劇/正劇
18世紀法國劇作家狄德羅、博馬舍和德國的萊辛創建的新的戲劇形式,它衝破古典主義在悲劇、喜劇之間劃下的嚴格界限,主張從現實生活中取材,以「第三等級」的現代人為主人公。啟蒙戲劇語言通俗,強調教育作用,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為近代資產階級的現實主義戲劇開闢了前進的道路。代表作如狄德羅的《私生子》、博馬舍的《費加羅的婚姻》等。
33. 哥德式小說
哥德式小說是18世紀末在英國出現的一種兇殺小說。這種小說以中世紀陰森神秘的古堡為背景,描寫其中因戀情或因財產引起的兇殺復仇,充滿神秘、怪誕、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爾蒲的《奧特朗圖堡》和拉德克利芙的《渥爾多弗的秘密》。
34.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是18世紀末興起於德國,並在19世紀初期盛行於歐美各國的一種文學思潮。浪漫主義作家偏重於表現主觀理想,他們的作品想像豐富,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對醜惡的的社會現實的厭惡使他們往往寄情山水,謳歌自然;浪漫主義作家批判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重視中世紀的民間文學,提出「回到中世紀」的口號;作品追求離奇的情節和強烈的藝術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動於奇異的自然環境或富有異國情調的遙遠的部落。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成就是詩歌,其次是戲劇和小說。代表作家有:拜倫、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
35. 耶拿派
「耶拿派」是德國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的一個派別,它以創辦於耶拿的文藝刊物《雅典娜神廟》為陣地,因此稱「耶拿派」。它的代表人物有奧古斯特?施萊格爾和弗裡德利希?施萊格爾兄弟、諾瓦利斯、蒂克等。「耶拿派」 反對古典主義理論,提出個性解放的要求,強調創作自由,反對傳統束縛。德國早期浪漫主義文學帶有宗教神秘色彩,諾瓦利斯歌頌黑夜與死亡的《夜的頌歌》就是一例。
36. 海德堡派
德國晚期浪漫主義文學團體。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等人在海德爾堡出版《隱士報》,他們重視發掘德國民族文化遺產,搜集整理民歌,給當時的德國詩歌注入了新鮮血液。如阿爾尼姆和布倫塔諾合編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號角》,由此形成海德爾堡派。格林兄弟是當時湧現出的童話作家,他們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話集》成為世界兒童文學的珍品,這些童話具有奇異的幻想情節,表現了人民的智慧和正義。
37. 世紀病/時代病
19世紀初期,在大革命浪潮的衝擊下,歐洲有不少資產階級進步知識分子既厭倦上流社會虛偽腐敗的習俗和冷酷的資本主義文明,又脫離人民,看不清前途,在現實生活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於是產生了悲觀絕望的精神狀態,陷入憂鬱、孤獨和悲觀失望之中,成為英國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後流行的一種典型的時代精神和社會心態。法國早期浪漫主義作家夏多布裡昂的中篇小說《勒內》中的同名主人公勒內是文學史上第一個「世紀病」形象。
38. 《歐那尼》決戰
指法國浪漫派和古典派的一場短兵相接的鬥爭。1830年,雨果在巴黎上濱了浪漫劇《歐那尼》。此劇打破了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全作情節曲折離奇,時間地點隨意轉換,因而遭到了古典派的頑強抵抗。他們與浪漫派在劇場裡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抗爭,最後被迫退出歷史舞臺。
39. 美醜對照原則
「美醜對照」是雨果著名的美學主張,也是他不少作品的鮮明特色。雨果認為:「醜就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後,善與惡並存,黑暗與光明相共。」作者在《巴黎聖母院》中就是通過這種原則來表現主題和塑造人物的。作品中的兩個王朝、兩個國王、兩個法庭、兩種法律構成了鮮明的對照,一個洋溢著平民的善良、友愛,另一個充斥著殘暴、昏庸、偽善。作品中的人物對照是多層次的,有人物間的善惡對照,如愛斯梅拉達與克洛德;有人物自身的光明與黑暗的對照,如克洛德;有人物外表與心靈的美醜對照,如加西莫多等。
40. 勃朗特三姊妹
19世紀英國文壇上的三位姊妹作家的總稱,即夏綠蒂.勃朗特、愛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著者為夏綠蒂和愛米莉兩姊妹,其代表作分別為《簡愛》和《呼嘯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