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防疫: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學校的「安全掙扎」

2020-12-22 澎湃新聞

疫情衝擊之下,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難免陷入停頓。在「保命優先」的關鍵時刻,「前線上時代」的教育、文化藝術往往因其必需人流集聚而無奈讓位。當疫情得到或有望得到控制,那些早先被按下「暫停鍵」的公共事務開始重歸社會聚焦,教育界的複課在其間頗受關注。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各級學校在面臨大流感浪潮時亦經歷了一次驚心動魄的「安全掙扎」。這段罕為人知的美國學校抗疫史,始於教育界、社會公眾對學校安全與否、開學是否必要的細緻觀察及真切傾訴。

「危險的學校」與「必要的開學」

1918大流感在美利堅肆虐之際,絕大多數美國學校也未能倖免。雖然經歷了20世紀最初幾年的衛生改革,美國公立學校的防疫形勢仍極為艱難。翻閱當時出版的報紙,諸如「在公立學校讀書的女兒感染了嚴重流感」、「小伊芙琳和她幾位同學都在學校染上了流感」等新聞此起彼伏。不得不說,在易感人群保護、疑似病例檢測條件幾乎為「零」的1918年,人員集中的學校確實容易孳生「毒窩」。同時,在1918年10月,也即美國大流感高峰「黑色十月」的新聞裡,校醫、學校護士因患流感而外出就醫之事屢見不鮮。1911年前後,美國公立學校衛生工作較之先前的最大進展便是全面增配校醫。由此可見,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學校醫護人員大量患病帶給學校防疫的危害難以估量。

圖1 著制服的美國學校護士(1917年)

流感暴露之下,美國各級學校紛紛停課休假。很快,教育專家們就對流感閉校憂心忡忡,這種連帶衝擊完全溢出了衛生事件的邊際。1918年11月,威斯康星州教育部門長官向媒體感慨:「流感肆虐改變了許多先前計劃……封校將對孩子們產生很大影響。」兩個月後,內華達州卡森市雷諾學校短暫複課即被迫再次因疫情停擺。學校委員會的報告指出:「目前本市大約有43%的在校生被迫離校,其中不少人對大流感這種疾病甚感恐懼。」那麼全面複課是否可行?顯然大流感疫情並不允許美國教育界如此操作:據醫生報告,自雷諾學校恢復開課以來,罹患流感的學童數量就出現了明顯上升。

一些管控較松的學校在1918年底選擇繼續教學,然而由此帶來的流感校內傳播問題不容小覷:1918年12月,西維吉尼亞州各市初等學校的到課率為62%至85%不等,當地報紙就此給出了「在當前形勢下學生到課率已很不錯」的評價。此外,大流感衝擊還增加了學齡兒童家長是否送孩子入校的疑慮。1918年末,美國「免費鞋子」基金負責人驚訝地發現,近期募集給貧困兒童的鞋子數量與日俱增,他解釋稱「流感是造成該變化的主要原因」,「捐贈者捐出了本為孩子上學準備的鞋子」。

與此同時,教師因躲避流感而逃離單位的問題,使得教育界孜孜以求的複課難上加難。1918年10月10日的《每日時報》簡訊稱,三一學院兩位教師因「學校裡出現了一些流感病例而回家休息」。而到了十月下旬,一些定居城市的教師因學校關閉,同時擔心疫情而返回小城鎮、鄉村家中。北達科他州魔鬼湖區的地方媒體就連續發布了本鄉在外教師貝茜、弗羅內、安德森、阿布雷赫特等四人歸家賦閒的消息。有些地區自十月停課後因疫情形勢嚴峻,反覆推後開學時間,部分學校在十二月初便已聯繫賦閒老師,通告「流感假」至少延續至聖誕節後。可見,「師生皆散」的美國學校,在大流感「復學路」上可謂舉步維艱。

1918大流感期間的美國學校是危險的,但綜上所列史料,那一刻美國社會不僅面對著「危險的學校」,更呼喚著「必要的開學」。當歷史翻過1918年最後一張日曆,嶄新一年裡美國教育如何渡過疫情停課難關成為了更多利益關切者的敏感話題。1919年1月24日,《肯德裡克公報》文章《致學校贊助者》惋惜而焦急地寫道:「流感橫行與學校關閉已造成了一種我們必須直面、解決的狀況。時間損失是如此之大,我們必須作出特別努力,使學校在今年餘下時間裡能夠順利開展教學工作。」不獨把持學校管理權力的成人力求迅速解決「流感後遺症」,年幼的學童們也對走出流感陰影、回歸校園滿懷期待。1919年4月,《時代先驅報》在消息欄記錄了俄勒岡州喬治·西蒙斯先生小女兒的疫期體驗:「她已經在城裡待了幾個星期,很想去上學,但由於流感橫行,學校停課了,她非常失望。」

既然非開學不能解決流感與教育間矛盾,那麼,選擇最妥善的疫期校園管理,已成為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教育「自救」的關鍵一環。

圖2 正在服務兒童的美國校護(1903年)

「安全島」:關緊的校門與緊盯的健康管理

1918大流感一貫被醫學史描述成出現在軍營、戰壕、繁華城市等人流密集空間的「擁擠病」。此言不差,然而深挖1918大流感防疫歷史,我們不難覺察到:同樣是人流密集空間,美國學校卻在這場曠世大疫中屢現奇蹟。得益於妥善管理,一些周遭環境流感肆虐的美國學校竟然化身疫期「安全島」。

1918大流感疫期美國學校構築「安全島」的第一策略便是封閉校園。聖瑪麗學院學生南希·哈裡斯曾就此類措施致信當地媒體,驚喜地談到:「本市有許多流感患者,但到目前為止在學校沒有出現病例。我們學校已經被隔離到沒有人可以進出的程度,這樣學校就有效防範了流感。」同樣,西維吉尼亞州法斯芬學校在1918年聖誕節前後啟用了學校檢疫嚴管措施:「禁止遊客入校參觀,校內人員不得隨意進出,不得外出購物,禁止走讀生入校。」至1919年1月底,該校區未發現任何流感病例,因而被地方社會奉為學校防疫圭臬。更為令人驚奇的是,即便是在「黑色十月」這樣流感爆發期,美國學校的封閉舉措也能起到極為突出的積極效果:北達科他州梅維爾師範學校那段日子裡「一直正常運營,沒有任何學生染上流感。學生和老師們均未離開這片校園,並已經採取一切措施預防此病」。

部分美國學校在1918大流感期間形成「安全島」,還得益於強化了人員健康信息管理。1918年10月30日,貝爾丁市衛生部門發布告示,要求學校嚴格管控流感疫情,明確「因患流感而被學校送回家的兒童至少在家中居留五天,如果衛生部門沒有提供官方籤署的「許可證」,那些患兒將「不被允許返回學校」。

愛達荷大學則於師生健康信息採錄方面率先增強應對。1918年11月15日,位於美國莫斯科的愛大計劃恢復課程。在題為《做好準備重新開啟大學》的採訪實錄裡,校領導盧瑟宣布愛大重開後將就校園管理「執行嚴格的軍事化紀律」,具體措施主要針對師生健康信息實時更新:

1、除總醫官給予書面批准者外,全體師生均需及時向組織匯報健康狀況

2、在校師生一旦感覺身體不適,需第一時間向醫務部門報告

圖3 1911年愛達荷大學行政樓,此校堪稱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大學的「抗疫標兵」

無獨有偶,時任愛達荷大學體育課程主管的布萊·馬斯特也積極聯合幾位同仁,本著「和平時期要準備戰爭」的原則,為「防止流感再次侵入這所大學校」,制定了一套面向校內外公眾的防流感健康指南。在「保持健康(環境)」、「溫暖地飲食(生活)」兩條總綱之下,該指南囊括的部分規約至今看來仍較為合理:

1、自習室、圖書館和教室應該通風良好,管理教室的職工有責任確保這點。同時,校舍室內溫度不應超過華氏65度(35℃)

2、室內不要穿太厚的衣服,在室內穿毛衣是學生患感冒的最常見由頭

3、晚上就寢時保持窗戶開啟通風

4、冬季午餐不要冷食,午餐時間一定要享用熱餐,哪怕只是一盤濃湯

5、缺乏適宜運動以及過度飲食都會為流感創造滋生條件

6、在運動之後避免突然乘涼

愛大體育專業教師們的上述提議為該校乃至更多借鑑本方案的學校提供了「下沉」防疫良方。此方案的優勢在於不僅管住了學校空間,更通過科學關懷學生個體健康,築牢生與生之間的疫期「安全島」長城。在1918大流感期間,也有美國高校及時提出了保持社交距離要求:1920年2月,阿肯色州立大學900名在籍學生中有15人罹患流感。校方旋即強化了疫情防控要求,命令全體師生「除了常規課程或有嚴格衛生措施保障外,一律不準以任何形式扎堆聚集」。合理管控校內人員,為疫期學校「安全島」的誕生夯實了基礎。

1919年1月,新聞撰稿人頗為讚許地評價了列剋星敦地區的高校防疫成績:

「流感在列剋星敦並不像許多其他地方那樣嚴重。由於那裡坐落有許多大學院校,而且大學好像軍營一般,所以我們採取了額外預防措施。嚴格管理與列剋星敦受流感衝擊較小之間可能有顯著聯繫。」

圖4 1920年美國媒體刊登的日本女學生戴口罩上學照片, 「流感面罩」在1918大流感疫情期間的美國學校也有推廣

可見,1918大流感疫期美國學校的「安全島」既「獨善其身」,也能幫助屬地提高防疫效率,從而「兼濟天下」。上述「安全島」案例,為我們呈現了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學校抗疫的積極一面,其中某些史實甚至是絕對樂觀的。然而,點狀的學校「安全島」斷不能徹底釋放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社會的重重重壓。為此,習慣於炒作包裝的美國輿論,開始為學校防疫局面「製造樂觀」。

製造樂觀

絕大多數傳染病的疫情發展不是「垂直上升、垂直下降」,而是在波峰與波谷間徘徊往復。在疫情處於相對波谷階段,全社會亟需填補疫情波峰時推遲的各項正常工作。政府官員、團體領袖們明白:在這個時刻,他們理當向「恐疫」公眾注入樂觀,幫助社會成員重樹生活信心。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輿論、教育管理者正是在如此「製造樂觀」氣氛下,積極淡化學校防疫困難,一幅有意為之的「平安學校圖」徐徐展開。

在1918大流感爆發前夕,美國教育界及相關輿論就已錯誤認為學校流感盡在掌控。1917年4月,教育部門專職醫官、醫學博士羅蘭·克羅斯在接受《奧格拉拉光明報》訪談時高度樂觀地表示:

「(學校衛生)條件已煥然一新。近年唯一見於在校兒童的流行傳染病是流感。不過,憑藉迅速隔離、醫療護理,流感傳播得到了一定遏制。學校拒絕讓流感患兒進入教室,這種『機構型』傳染病因此得到了有效管控。」

可惜正如前文所言,當不久後1918大流感席捲而來之際,羅蘭所謂「有效管控」迅速敗下陣來。可能是因為意識到盲目自信實有風險,也或見識了此輪疫情的來勢洶洶,「黑色十月」到來後,美國教育界、輿論不再一昧宣揚學校抗擊流感能力。但為學校安全「製造樂觀」的行動不曾休止,有關輿論採取了儘可能克制的學校疫情表達,以此「柔性策略」替代大張旗鼓宣傳。

1918年10月18日,肯德裡克中學校方向媒體透露:「雖然有些學生因染上流感被迫離開學校。但僅在此病引發任何危險之前,學校才會及時關閉。」差不多同一時間,康乃狄克州公立學校的管理者們與地方衛生官員舉行了專題磋商,綜合考慮疫情形勢後,康州教育管理者們公布:委員會決定暫時關閉學校一至數周,但無意終止學期課程。即便是疫情擴散苗頭明顯之時,部分美國學校仍在盡最大努力壓低輿論緊張:1919年1月21日,《密蘇裡晚報》在報導高中流感疫情時引述校方意見,對兩位教師、21名學生感染並休假的嚴峻情況施以遮掩:「比前一周更差但尚未構成緊急情況。」撰稿者在事實陳述後坦白己見,往往是有意規避讀者意見走向與寫作設想相反之徑。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教育界、輿論淡化學校防疫困難,並非出於惡意,因而我們也不能冠之以「欲蓋彌彰」之罪。但是,疫情警報之下為學校披上「安全馬甲」的做法,難免會損害師生安全利益。用「不知情」換取「不恐懼」的「鴕鳥策略」,並無法根治1918大流感中美國學校的「防疫之痛」。

在疫情波谷階段,美國教育界、輿論更是朝著復學總目標,踴躍地為學校安全「製造樂觀」。1918年11月28日,密蘇裡州一文法學校登報介紹近期辦學情況,主辦方對大流感疫情抱持極樂觀態度,對接下來的教育工作滿懷期望:「參與本課程的人數增長很快。大流感已經過去,許多因為這個原因而不得入學的朋友正在重歸課堂。」圖5是北亞利桑那州師範學校斥資在報紙刊出的巨幅廣告。圖像中部醒目地印刷著「學校裡沒有流感了」一語,並環飾邊框以顯強調。學校為攬回老生、招募新成員而被迫特別聲明「沒有流感」,一來直觀證明了1918大流感對教育事業衝擊之大,另一方面也充分寫照了美國教育界爭取克服流感衝擊,使學校回歸正軌的極大決心。

圖5 招生廣告:「學校裡沒有流感了」

 

圖6 1955年美國學童準備接種流感疫苗

疫情之下,人數眾多、人員聚集頻繁的學校難免會為病魔「光顧」。隨著醫療技術飛躍,流感疫苗等新一代防疫物資逐步充實了「二戰」後美國學校的防疫「武器庫」。宏觀地看,美國教育機構,尤其是中小學已與1918大流感窘境漸行漸遠。不過歷史已然證明:沒有一種防疫手段是萬全萬能的,只要人類教育體制不發生全局變革,疫情之下的學校「安全掙扎」還會照搬舊例上演。近日各地高等院校、中小學陸續開啟秋季學期線下教學,學校新冠疫情防控成為社會敏感話題。大洋彼岸的美國教育界也「同面一敵」:截至2020年9月初,美國已有1500所大學爆發新冠疫情,校內總病例逾5萬。在全球疫情進程尚不穩定的今日,我們很難預計世界各學校還需經受「安全掙扎」多久。但1918大流感期間,美國教育先人留下的記憶已在啟示我們:疫情相對可控階段,我們應當對學校、線下教育給予更大信任,同時對學校防疫工作長期重視、科學調度、充分警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不只醫藥事:1918大流感下美國的「口罩社會史」
    1918年10月前後流感疫情的失控,致使不少美國醫學家意識到緊急擴大防疫面迫在眉睫。一些「有識之醫」迅速做出反應,鼓勵職業群體之外的廣大普通公民也佩戴口罩。著名醫生、醫療科普作家伍茲·哈欽森是大流感期間美國最活躍的「挺口罩」科學家。11月,伍茲為推廣口罩應用,在全美各地舉辦了系列演說活動。
  • 光大證券:美國大流感1918股市沒那麼糟
    ①1918年大流感初起於美國哈斯克爾縣,後隨一戰期間的美軍調動,在不到半年內傳至全球。……醫學官員更注重大局而非細節,即使是極為重要的個人安全,在公眾利益的措施面前也要退居其次。在美國總統自上而下的這種主流觀念引導下,美國大流感從天災變成致命的「天災+人禍」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了。
  • 舊影|「美國的歷史為什麼忽視了1918年流感大流行」
    1918年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圖像能教給我們有關COVID-19的什麼信息?美國國家檔案館保留了豐富的「1918大流感」圖像,顯示其與今天的危機驚人的相似之處——從口罩到急救醫院。遺憾的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在美國的歷史上似乎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展示這些流感時期的文獻有助於認清該疾病在世界重大災難的歷史上應有的位置。
  • 現在的美國讓人想起1918年大流感
    美國正在發生的一切,讓人不禁想起1918年的大流感。1918年的大流感起於當年1月,終於1920年6月。今年剛好是其結束100周年。文 | 蘇奎堪薩斯州位於美國中部,是美國的幾何中心。1917年6月2日,首批14000名美軍士兵登陸法國準備參戰,此後源源不斷的美國士兵抵達歐洲大陸,1918年夏天每個月送往歐洲的美國士兵達25萬人,整個戰爭期間參戰美軍士兵高達280萬,病毒在1918年春天也跟隨士兵跨越了浩瀚的大西洋抵達歐洲和全世界。
  • 西班牙流感?1918—1919年大流感的來龍去脈
    1.1918—1919年大流感的歷程1918—1919年大流感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意義的傳染病,其爆發與以往傳染病的地區性爆發不同,世界各地出現了廣泛的傳染,甚至一些偏僻小島上都出現了傳染現象。其次,西方殖民者對這場流感認識不夠清楚,英國在殖民地應對這場流感時更注重治療和減輕病人痛苦,而非防禦。最後,這場病毒與以往的普通流感不同,這為防疫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這場大流感持續時間也是相當之長,始於1918年,終於1919年,且總共經歷了三波傳染。
  • 神秘的世紀殺手:1918年,英美是如何對抗「西班牙流感」?
    「西班牙流感」發生在1918年-1919年之間,西班牙人常常把這次流感稱為「拿波裡大兵」(Naples Soldier),也有人會將這次流感稱為美國流感,科學界最中性的稱呼是「1918-1919年大流感」。
  • 全球史視角下的1918年大流感
    【來源:光明日報】全球史主要探討跨國家、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地區的歷史現象,大範圍的疾病傳播自然成為全球史研究的對象。1918年大流感是一場全球性災難,其導致的死亡人數甚至超過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數,從全球史視角對這場流感進行探討和反思,有助於我們理解經濟全球化和戰爭條件下的疾病傳播及其影響。
  • 神秘的世紀殺手——1918西班牙大流感
    「拿波裡大兵」(Naples Soldier),也有人會將這次流感稱為美國流感,科學界最中性的稱呼是「1918-1919年大流感」。流感患者湧進附近的急救醫院(圖源:theatlantic.com)不得不說,將這次流感叫做「西班牙流感」,西班牙確實有被背鍋的嫌疑。因為這場流感首先是在美國大流行,然後才開始向全世界蔓延。眾多研究資料顯示,1918年3月11日是「西班牙流感」真正引起人們注意的第一天,美國福斯頓軍營內暴發流感,出現了100多個差不多症狀的患病士兵。
  • 1918年大流感時期的「費城故事」
    1918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尚未停歇,一種可怕的新型病毒卻開始在全球範圍內散播。它橫亙1918和1919年,通過三波彼此相連的傳染潮殺死了至少5000萬人。德國士兵管它叫「閃電黏膜炎」,英國士兵則稱之為「弗蘭德爾流感」,但在世界範圍,這種傳染病獲得了臭名昭著的名稱——「西班牙流感」。
  • 總統病了:美國前總統威爾遜罹患1918大流感的前前後後
    1919年2月1日,美國媒體相繼收到巴黎來信,得知時任總統威爾遜的愛女瑪格麗特·威爾遜在美國駐布魯塞爾使館內感染了流感。就在4個月前,1918大流感席捲美國,給新大陸民眾帶去了難以抹去的巨大傷痛。也許是見怪不怪,瑪格麗特·威爾遜罹患流感的消息迅速被各類「後一戰時代」政治要聞覆蓋。
  • 1918流感:所有大流行病之母
    文獻刊載於美國CDC學術刊物《新發傳染病》,2006年1月,第12卷,第一期,文獻題名《1918流感:所有大流行病之母》。(www.cdc.gov/eid)二、作者簡介Taubenberger 博士:美國陸軍病理研究所分子病理學主任,馬裡蘭州羅克維爾市。研究方向為流感病毒的分子病理生理學和進化學。
  • 【歷史上的瘟疫】最致命的感冒:1918大流感
    1918西班牙大流感期間,紐約、倫敦、巴黎和柏林在1918年6月至1919年3月的死亡率。單位:每千人。病毒起源眾說紛紜一戰期間,作為中立國的西班牙,雖未遭受戰火的殘酷洗劫,但疫情卻相當嚴重,馬德裡市三分之一的市民被傳染,全國累計800萬人感染大流感,死亡人數非常多。西班牙的媒體當時對疫情做了公開的報導。鑑於西班牙的疫情如此嚴重,人們也因此將1918年大流感稱為「西班牙大流感」。
  • 1918年流感大流行,也稱西班牙流感,是歷史上最致命的大流行病。
    到中午時分,他的100多名士兵報告了類似的症狀,這標誌著被認為是1918年歷史性流感大流行(後來稱為西班牙流感)中的首例病例。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第一波已經開始。  第二波疫情  大流感的第二波爆發比第一波嚴重的多。第一波疫情類似於典型的流感流行,風險最大的是病人和老人,而年輕、健康的人則容易康復。而同年八月,當第二波疫情浪潮在法國、獅子山和美國開始爆發時,病毒變異為致命性更強的形式。1918年10月是整個大流行病死亡率最高的月份。
  • 後疫情時代: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如何改變了世界
    人們常將西班牙流感稱作「所有大流行之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數據,在1918到1920年兩年間,西班牙流感造成全球4000萬至5000萬人死亡。而許多科學家與歷史學家認為,當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約18億人)曾感染這個病毒。 疫情開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尾聲,而它造成的人員損失超過一戰。
  • 世界大瘟疫啟示錄丨1918—1919大流感:沉默的真相
    1918年秋,一場迎頭痛擊到了1918年9月,美國人發現,自己所處的大陸已經被不同種族、不同膚色的流感患者包圍。疾病在擴散,情況不斷惡化,1918年10月,美國近20萬死於流感和肺炎。美國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與普通流感的死亡率在不同年齡分布,單位:每十萬人;虛線為1911至1917年普通流感,實線為1918年流感大流行這確實是流感的一次迎頭痛擊。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尾聲,人們沉浸在戰爭勝利的興奮中,怎麼可能擔憂流感這種平凡的小事?但它就是來了。
  • 老照片: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世界各國採取了哪些措施進行遏制?
    【圖1】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期間,一位中年婦女在觀看手裡的筆記本,鼻子上戴著一個呼吸器,這個呼吸器連接到桌子上的一個裝置。你知道這個裝置是如何工作的,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嗎?1918年席捲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在全世界造成了至少5000萬人死亡。
  • 1918 年那場大流感,如何改變了整個世界?
    《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內容簡介大流感指的是 1918 — 1919 年橫掃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過去估計全球死亡人數約 2000 萬,最新的權威估計數字為 5000 萬— 1 億。 這個數字不僅高於歷年來命喪愛滋病的人數總和,更遠超中世紀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數。
  • 「穿越時空」的福奇:1918年爆發大流感,曾呼籲人們居家隔離
    據觀察者網4月29日報導,當地時間28日,美國《福布斯》聚焦了一位20世紀的「福奇」——託馬斯·塔特爾博士。兩人不僅長相非常相似,還有很多如穿越一般的巧合。一篇題為《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福奇博士》文章裡,詳細闡述了兩位專家在美國兩個大流感時期發生的相似情況。
  • 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給2020年的提醒,國外到底有沒有在努力抗疫?
    據西班牙《世界報》報導,一位1918年大流感的倖存者,今年已經105歲的老人在採訪時說,他所在小鎮當年四分之一人被奪取生命,「我不想看到悲劇重演,人人都要當心。」 無獨有偶,在目前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另一位107歲的大流感倖存者則提醒,現在人們應該彼此當拐杖,一起渡過難關。
  • 西班牙媒體刊文回望1918大流感:發生了什麼,留下了什麼
    然而,接下來的12個月裡,這種被誤稱為「西班牙流感」的流行病最終奪去了25萬西班牙人的性命,而在全世界約有2000萬到5000萬人因此喪命。1918大流感,是截止當時人類有史以來最為嚴重的流行疫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