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豆豆
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果現在誰家老人願意幫子女帶娃、接送孩子上學、做飯、做家務,那真是讓那些沒有老人幫忙的人羨慕。不過,這是「受益人」的想法,那麼「出力人」怎麼想呢?
最近網上有一位大媽留言,她說自己今年60歲了,是一位退休職工,每月有4000多塊錢的退休金。因為有一兒一女,她退休後又直接「上崗」,輪流去給兒子女兒帶娃。但是,不管去哪家帶娃,她都不開心。用她的話說:「孩子我帶、家務我做、家用我出,還要低三下四看子女臉色……」
這位大媽的遭遇,其實也是目前很多老人普遍遇到的
63歲的李阿姨是山東人,退休後的生活原本充實又輕鬆。4年前,在武漢工作的獨生女兒生了孩子,李阿姨和親家母輪流帶孩子。去年,女兒又懷了二胎。
二寶3個月時,女兒上班了。李阿姨一個人既要管孩子,又要忙家務,每天累得腰都直不起來。外孫晚上跟著她睡,經常是剛睡著就被孩子鬧醒,晚上也不敢睡得太沉。
兩三個月下來李阿姨瘦了十多斤,岑岑帶著媽媽去醫院多次檢查後,醫生診斷為中度抑鬱。
李阿姨表示:
「現在帶孫輩真累,責任全都在自己身上,一天到晚都要盯著,生怕有個閃失。最怕的就是孩子生病,遭到女兒女婿埋怨。更憋屈的是,經常會為養育問題跟女婿起爭執。」
網上一則「奶奶抱著剛滿月的孫女跳樓,6年3城4孫的日子才終於結束」的新聞深深地震撼了我。
新聞講述的是一位廣州的郭奶奶,她從2008年開始給大兒子帶孫子,一直到2014年小兒子的女兒出生,郭奶奶用了6年多的時間,穿梭在廣州、海口、哈爾濱3座城市之間,一共帶了4個孫子孫女。
但最終,等待著郭奶奶的不是子孫滿堂的幸福晚年,而是疲於奔命帶娃的生活,讓她患上了肩周炎、糖尿病等老年病。家裡的老伴還因為她帶孫子,長期不回家,要跟她離婚。
郭奶奶完全陷入費力不討好,無人回應的絕境之中。
終於在2014年5月的一天,郭奶奶因為累了一天,疲憊不堪,半夜搖搖晃晃地起來給孫女衝牛奶。
由於心急,牛奶的溫度調高了竟沒有發現,孩子被燙哭了。兒媳心疼孩子,忍不住罵了郭奶奶,郭奶奶越想越覺得生活無望。
凌晨3點多,郭奶奶抱著三個多月的孫女從樓上跳了下去……
為什麼老人帶娃,出錢出力,付出這麼多,還得不到尊重呢?
1、付出感太強,把年輕人給慣懶了
我們的父母一輩子都是為子女而活,而國外的父母都是把子女養到18歲就掃地出門。所以,付出感太強的父母,容易把年輕人慣得太懶。作為父母,體諒年輕人工作忙和累可以,也要讓年輕人看到你的忙和累。帶孩子、做家務也不是輕鬆的活兒,而且相對於年輕人,老人體力也不行,更需要體諒。所以,家裡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要捨得使喚年輕人。就比如,下班後接替老人帶娃,掃地、刷碗、整理房間等,年輕人不能懶。
2、年輕時的教育有問題,導致子女都理直氣壯「啃老」
很多老人年輕時自己不捨得吃不捨得穿,把什麼好的都留給孩子,孩子習慣了心安理得接受,就覺得父母為自己付出都是應該的。父母還總是跟孩子灌輸一種思想——「我努力工作賺錢,都是為了你」、「我以後的錢,早晚都是你的」。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不理直氣壯「啃老」才怪。
3、越老越懦弱,傳統養老觀,是阻礙老人挺直腰杆的「枷鎖」
父母越來越懦弱,是受傳統養老觀的影響,覺得老了要靠子女,再辛苦、再受委屈,也得忍著。久而久之,這就成為了阻礙他們挺直腰杆的「枷鎖」。其實,現在養老方式很多,除了依靠子女,住養老院、居家養老、親友「抱團養老」等,晚年都可以舒舒服服,沒必要非得低三下四受子女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