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之間有什麼不同?東西方政體文化差異比較

2020-12-12 騰訊網

風捲雲舒,慣看桑田變滄海;閱歷歷史,身入其中,古往今來,多少故事笑談中!

相信有很多朋友跟小編一樣,對古羅馬和西方文明有濃厚的興趣,但是對其政體、文化又不是特別了解,尤其是在觀看一些歐洲古代電影的時候,對電影主人公的很多行為都不是很理解或者難以產生共鳴。這其實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的,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介紹下古羅馬政體及文化的演變歷程,進而講述古羅馬皇帝和中國皇帝的不同之處,相信大家看完後會對中西方差異有一定的認識。

脫胎於希臘文化的羅馬

在古希臘神話中,希臘殖民城市特洛伊遭到希臘人長達十年的攻城戰,城破之時只有維納斯女神的兒子亞尼斯及其追隨者逃了出來,他們沿北非西行穿過迦太基,來到現今義大利境內。

在經過幾代傳承後,皇子羅慕路斯帶領臣民遷移到了現在的羅馬城,開始建立自己的城邦國家,那時的羅馬還是一片別人瞧不上的荒蕪之地。跟大部分希臘城邦國家一樣,羅慕路斯建國之初就把國政分為三個部分:元老院、市民大會和國王。

元老院由國家中有威望、有實力的家族人士組成,並且議員可以世襲,元老院作為國王的輔佐機構,為國家出謀劃策。國王由元老院選舉出來,總覽國家政事,有戰爭的時候要親自出徵,國王是終身制但不可世襲。國王的任何重大決策需要經過市民大會同意才可實施。市民大會就是所有市民組成的機會,那時的羅馬人數很少,大部分市民來參加也沒什麼問題。

羅馬從建國開始就是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而我們可是在孫中山領袖的領導下才有了三權分立的政體意識。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三權分立

羅馬政體的三個階段

古羅馬自羅慕路斯建國以來,國家政體經歷了王政時期(前753~前509)、共和時期(前509~前27年)、帝政時期(前27~476年)三個階段,國祚1200多年,其存續之久、國土之廣、人口之多是其他國家永遠無法比擬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古羅馬帝國如此強大,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其滅亡的呢?

王政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的200多年間,一直致力於「活下去」的命題,作為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城邦國家,歷代國王致力於修建城牆、興建城市、抵抗外敵入侵、和其他名族及城邦建立聯盟關係。這期間湧現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羅馬創始人大部分都是靠畜牧為生的單身漢,為了繁衍後代,他們就在和其他民族的宴會上搶奪其他名族的女人(著名的薩賓女人搶奪戰)。

但最關鍵的一項政策是他們「同化戰敗者」的政策。在當時那個時代,經歷戰爭的勝利方對戰敗方擁有絕對的裁判權,往往勝利方會把城市中的大部分市民作為奴隸出售,抵抗者則統統殺掉。但羅馬人沒有這樣做,他們卻讓戰敗者放棄自己的居住地,移居到羅馬去,羅馬人會平等的對待敗者,他們中有實力、有地位的人士會給予元老院席位,並且有可能會被選舉為羅馬國王,平民也給與羅馬市民的權利。

就這樣,羅馬逐漸成為一個稍具規模的城邦國家,實際上領土也就是後來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那麼大。並且羅馬人成為了周邊部族的領袖,遇到入侵他們會聯合起來抵抗,羅馬人作為有指揮權的第一梯隊。

共和時期的羅馬

古羅馬王政時期最後一位國王塔克文是一個傲慢、偏執的人,對於元老院和人民的意見充耳不聞,這種矛盾越來越激烈,終於有一天一個叫布魯特斯的人號召市民反對塔克文,他們緊閉城門,把在外打仗的國王驅逐了出去。

布魯特斯創建了新的政體-共和政體。國家政體中不再有國王,國家的統一領導人為執政官,由元老院選舉出來。並且為了防止專政,設置兩名執政官,任期只有一年。這樣原來的三權分立體制變成了兩頭政治:元老院和市民大會。執政官本來就是源自元老院,由元老院選舉,那麼羅馬政體幾乎代表了上層階級的利益,這不可避免的帶來階級矛盾的加劇。

古羅馬共和政體前期

偉大的羅馬帝國也曾迷茫,公元前390年,「野蠻人」凱爾特人翻越阿爾卑斯山,羅馬首都淪陷,稍有起色的羅馬人被野蠻人狠狠的教訓了一番,國內一片凋零,內部矛盾叢生,外部面臨強敵,拉丁同盟中羅馬原先的盟主地位也漸漸丟失。

面對建國以來最大的困難,元老院議員們經過商議,決定派出考察團出使希臘進行學習,那時的希臘正處於鼎盛期,以雅典為首的希臘城邦雖然只是一個鬆散的聯邦,但是當時的希臘的經濟、文化、政治的文明程度在整個地中海區域都是首屈一指的(伯利克裡時代)。

出使考察回國後,元老院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首先,「護民官」作為代表下層人民利益的領袖被選舉出來,也參與到國家治理中。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上層階級和平民的矛盾,並且給國家注入了新鮮血液。除了提昇平民階級的社會地位,元老院還制定了《李錫尼法》,設置法務官、財務官、檢察官等一眾國家職能職位,完善的政治體制為後來羅馬的逐步強大奠定了堅實基礎。

古羅馬共和政體改革後

經過政治改革後的羅馬在經過休養生息之後,兵強馬壯,國內上下團結一心,羅馬人的擴張開始啦。公元前270年左右,羅馬完成了義大利半島的統一(半島統一耗費了200多年)。

公元前146年,經過幾十年的戰爭,地中海強國迦太基被羅馬人消滅,並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此後羅馬人又相繼徵服了希臘、埃及、中東等地,地中海成了希臘人的內海,羅馬帝國初具模型,羅馬成為了當時多地域、多人種、多文化、多政體的強大國家。

古羅馬全盛時期疆域圖

如此輝煌的成績,是因為這個國家背後有一個元老院源源不斷的為國家輸送人才,制定政策方針,元老院成為這個國家的中樞。但隨著國家版圖的擴大,元老院人數也不斷擴充,別忘了羅馬人的敗者同化政策,戰敗的國家的上層人士也會被給予元老院議員席位。

在共和政體的後期,元老院為主的民主政體也顯現出了的弊端:臃腫的議會機構無法治理如此廣袤的疆土,利益不同,大家意見不一,商議一項決議往往內部不能達成一致。很多上層人士都看到了這一弊端,但是沒有人敢於站出來挑戰這套完美的制度。

帝政時期的羅馬

相信很多朋友在欣賞古羅馬題材的電影時,常常聽到士兵或民眾對著皇帝呼喊「凱撒萬歲」,為什麼叫凱撒呢?這是因為凱撒是羅馬帝政的創始人,羅馬第一任實質上的皇帝(雖然名義上不是),凱撒雖然被「共和派」刺死,但他設計的政體得到了延續,羅馬在凱撒死後進入了實至名歸的帝政時期,以後每位皇帝被確認繼位的時候都會在姓氏前加上凱撒,被贈與凱撒稱號,凱撒就代表皇帝。

古羅馬帝國皇帝

那麼進入帝政時期的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咱們祖先的皇帝有什麼不同呢?實際上古羅馬的帝政初期類似於現代的「元首制」,皇帝雖然可以世襲,但仍然要經過元老院的認可,皇帝的政策也要經過元老院的通過才能成為法律,這時皇帝的權利有些類似於現在的美國總統。羅馬皇帝也不像東方皇帝一樣神秘,他們甚至和普通老百姓一起泡澡堂子(羅馬人最喜歡泡澡堂子了,帝國內部興建了很多浴場)。

皇帝並不能唯我獨尊,他是元老院和人民選舉出來代為治理國家的代表,皇帝必須充分照顧人民的意見,如果有皇帝不稱職,那么元老院和人民便不會放過他。這就是為什麼在帝政前期,羅馬很多皇帝都被刺殺而死。雖然是皇帝政體,但依然是建立民主基礎之上的整體。

但是羅馬帝政並不是一直都是這樣的,到了帝國末期,隨著基督教的擴張,皇帝巧妙的利用了宗教(或者說宗教巧妙的利用了皇帝),那時歐洲人絕大部分都是基督教徒,皇帝被宣揚成神的代言人,這樣皇帝就成為了至高無上的「寡人」,這個時期的羅馬皇帝才開始有些類似於我們祖先的皇帝了。

後來羅馬不斷受到「野蠻人」的入侵,包括日耳曼人、哥特人、匈奴等。加上內部一些不當的政策,尤其是遇到一些昏庸的皇帝,帝國實力不斷衰落。羅馬帝國滅亡前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最先被蠻族攻破並滅亡。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感謝您的觀看。

相關焦點

  • 拜佔庭,與古羅馬之間究竟有什麼聯繫和不同?
    又與古羅馬有什麼關係呢?1、拜佔庭,本是君士坦丁堡的希臘舊稱拜佔庭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君士坦丁大帝時代,公元3—4世紀,羅馬帝國由於西部蠻族的嚴重威脅,羅馬的君主開始尋找相對穩定的地區作為帝國新的中心。最終,君士坦丁大帝選定了地中海和黑海之交的港口城市—拜佔庭,下令在此興建「新羅馬」。
  • 彰顯東西方文化的中國象棋和西洋棋
    中國象棋和西洋棋棋子的名稱、規則以及很多術語都相同,卻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的地方則是處處彰顯著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象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大約起源於商周時代,中國象棋在唐代有了現代象棋的稚形,宋代正式成形,也就是目前我們所用的中國象棋。中國象棋棋盤中間的「楚河 漢界」來源於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
  • 從太陽的神話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家好,古往今來東西方之間都有關於太陽的神話,但是其中的故事卻幾乎走向了兩個方向,其中折射出的是兩個古老文明之間不同的文化底蘊。今天熊貓君就帶大家一起從太陽的神話看看東西方之間文化的差異。《羲和伴日》和《法厄同》中古古代的《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日羲和,方日浴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後來的人對這個故事進行演繹:羲和每天為兒子套好龍車,清晨從曲阿出發,黃昏到達蒙古,再趕往湯谷,幫兒子洗去風塵,接著迎接第二個上班的兒子。羲和和她的兒子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給人間帶來溫暖。
  • 古羅馬競技文化特性研究-評《古羅馬競技文化研究》
    古羅馬競技文化特性研究-評《古羅馬競技文化研究》陳德平1 陳偉21、 曲阜師範大學日照校區體育教學部 山東 日照 2768262、 江蘇科技大學,江蘇 張家港,215600摘要:楊弢教授所著《古羅馬競技文化研究》是一本關於古羅馬競技文化溯源的一本研究性著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學價值。通讀本書,有感而發!
  • 皇帝與宰相之間權力的河床
    就像「降臨派」無法否認中國古代官制的發達與高效,「拯救派」也不能否定這套制度所衍生出的特權與官本位對政治與社會的腐蝕,以及官僚體制存在的基礎便是帝制政體這一現實。「降臨派」針對古代官僚體制的價值體系,施之以政治理性主義的批判;「拯救派」是文化本位論的歷史救贖,維護的是這一制度背後的觀念與社會傳統。
  • 作為古羅馬文化符號的笑
    總之,笑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比起現代社會上含義多變的笑,古羅馬的笑也毫不遜色。《羅馬元老院與人民》和《龐貝》的作者,熟悉古羅馬史的英國古典學家瑪麗·比爾德,在《古羅馬的笑》中從笑入手,探討了笑在古羅馬文化中的豐富含義和作用,以及通過笑所反映出的古羅馬的社會秩序、等級關係等。
  • 為什麼羅馬皇帝比中國皇帝悲催一萬倍?
    同為皇帝,羅馬皇帝與中國皇帝根本不是一個物種,可以說在所有方面都沒有可比性。只有拋棄掉對中國皇帝的固有認識,才能理解羅馬皇帝如何統治帝國。羅馬皇帝有三項主要責任,第一保障帝國邊境安全、第二保障帝國糧食安全、第三保障帝國基礎設施安全,三項中有一項做不到,就有可能引來殺身之禍。
  • 俄國沙皇與中國皇帝有何大不同
    此類人物無論臧否,都會對本民族性格和國家命運產生標誌性影響。就拿同可列為東方大國的中俄兩國來說,都是歷史悠久的君主制國家,中國有兩千年皇帝史,俄國有三百年沙皇史。他們分別都是把持各國封建史的主要人物,他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他們帶給本國的命運卻大相逕庭,近代中國寫滿屈辱,而近代俄國卻無限做大。這是為什麼?
  •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對世界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秦始皇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同樣也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同時期的美洲還處於部落形式,美洲的本土居民印第安人是以部落形式生活,還沒有產生國家,也就談不上有皇帝了。同時期日本處於彌生時代,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其文化還是受到中國以及朝鮮半島文化的影響而產生的,稱為彌生文化,還屬於原始氏族社會。
  • 如何讀懂中國政體?外國傳教士三次作答陷入困境
    西方陷入重重危機無法改革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張教授從中國人的視角出發,談了談中國人的政道和政體觀,或者叫中國人的政道智慧。關於這一問題,中國學者牟宗三先生和王紹光教授的觀點最具有代表性。牟宗三先生曾寫過一本《政道與治道》,把政道界定為關於政權的道理,認為中國政治一直重視治道而不是政道。
  • 古代日本天皇制度與古代中國皇帝制有什麼不同?
    可是,實際上中國歷代多選擇了湯、武革命。日本與之相反,更多的是採用皇族內部的讓位,將湯、武革命束之高閣。那麼,究竟為什麼中日的皇權更替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呢? 在中國先秦諸子百家思想中,「天子思想」均有反映。由孔子首創,孟子繼而發展,董仲舒等予以豐富的中國儒學天子思想,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朝代演變有很大影響。與日本天皇比較,中國皇帝因為是代天治民,政治權威及世俗權力合而為一,皇帝高居權力的頂峰,成為封建專制主義的象徵,權力、權威集於一體。
  • 歐洲君主的綽號VS中國皇帝的諡號
    中國古代帝王與歐洲中世紀君主的稱呼有哪些不同?中國古代君主往往一個皇帝有N個稱呼,他本身作為一個人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名和字是分開的,名是長輩給他起的,字多數是自己取的;除了名和字還有號甚至別號;對於皇帝來說還有年號,比如貞觀、開元康熙、乾隆等;除此之外還有廟號,比如剛提到的四個年號所對應的廟號分別是唐太宗、唐高宗、清聖祖、清高宗;最後還有個諡號,比如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諡號就是大清仁皇帝,全稱「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甘懷真: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
    隨著近十年來臺灣民主化的發展,英美式的自由主義民主政體(liberal democracy)已逐步在臺灣確立,學術界對其內涵或有爭議,但對其基本架構當大體接受。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下,我們應該可以平心靜氣的重新思索皇帝制度是什麼,即將此問題重新置於學術的領域中,而袪除政治上激進與保守的無謂爭執。
  • YABU&李瑋珉同戶型PK,讓我看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我看了之後覺得非常有意思,不是因為「看熱鬧不嫌事大」,也不是那個視頻做的分析,而是看到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兩位都是做豪宅的業界大師,我本不應該對他們的設計品頭論足。但兩位大師自己都PK上了,良子作為「吃瓜建築師」,談些自己的感想,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幫助普通人了解豪宅設計,也不失為一件有趣的事。
  • 一鍵獲取維納斯和埃及豔后真容,AI+Photoshop復現古羅馬皇帝肖像
    【新智元導讀】近日,一位加拿大設計師通過AI技術和Photoshop給舊雕像進行著色,將古羅馬帝國的皇帝肖像活靈活現展現到我們面前。 昔日的古羅馬帝國匯聚了許多英雄奇才,屋大維、提比略、尼祿耳熟能詳。一位加拿大的設計師 Daniel Voshart通過AI技術和Photoshop給舊雕像進行著色,將古羅馬帝國皇帝的肖像再次活靈活現地展現到我們面前。接下來帶領你一覽古羅馬帝國皇帝的帥氣「真容」。設計師的「隔離項目」:一睹古羅馬帝國皇帝颯爽英姿奧古斯都屋大維可是羅馬的開國皇帝,凱撒的外甥。帥氣的容貌和能力簡直是絕配!
  • 我們的皇帝為何不像西方皇帝那樣喜歡遠徵?秦皇:你們打的仗朕打早...
    對比東西方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古代西方國家的君主似乎普遍對於開疆拓土、戎馬遠徵有著特殊的執念,而中國皇帝對於徵戰擴土似乎沒有什麼熱情,普遍更加熱衷於固守基業、注重治國安民。一個樂於對外擴張,一個樂於治國安邦,同樣出於生產力都不發達的古代,東西方統治者之間為什麼會存在這麼明顯的觀念差異呢?
  • 歐洲皇帝大覽,看完你會對歐洲通史和皇帝概念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比如說執政官,他掌握行政權力,保民官,他代表中下層或者說古羅馬平民階層的利益,還有大祭司,掌管與神的溝通,還有監察官,就是類似中國古代御史的性質。本來古羅馬共和國具備一個比較完備的制度,但是發展到末期開發出現了變化。
  • 古中國vs古羅馬契約觀:同樣是兩和立契,情大於法還是法大於情?
    在不同的地域文化、政治體系以及不同的社會結構影響下,古羅馬與古中國的契約觀念存在什麼樣的相似之處?而在實際的實踐落實中這些不同的條件究竟會產生怎樣不同的結果?這篇文章簡單比較一下古中國與古羅馬在契約觀念與實踐上的異同之處。
  • 東西方龍文化的差異:東方的龍是祥瑞,西方的龍是邪惡?
    中國的龍向來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一種精神寄託。古人給了龍很美好的寓意,譬如古代時,皇帝通常被認為是龍的化身,他睡的床叫「龍床」,他的座椅則叫「龍椅」,我們還會稱自己是「龍的傳人」,可見「龍」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其特殊意義的,且還代表著祥瑞。
  • 古羅馬的專制統治,如何創造了「玩笑」的文化?
    說得再直接一點,玩笑的商品化(形成可以交換、傳襲、收集或買賣的笑話)在這裡並不是獨裁者顛覆式意願的體現;它更像是羅馬的一種文化範式。而體現了這一點的,不只是革拉西穆斯和羅馬喜劇中出現的其他食客們的逗樂打趣,也不只是《愛笑人》中收錄的俗語。拉丁語和希臘語單詞之間的顯著差異也讓我們得出了同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