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長一寸,壽延十年」,什麼時候需要拉筋?三個拉筋方法
我們民間有一句俗話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拉筋對我們來說,能使身體變得更柔軟的同時,還能舒展身體,有益健康養生。但是,「筋」作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為何就需要去「拉」呢?
什麼時候需要拉筋?
俗話說:「老筋太短,壽命難長」。以前,筋縮多是年紀大的人的專利。可是,隨著科技文明的飛速發展,我們人類,也還未能充分適應科技文明對身體帶來的某些影響,比如相對來說的活動量減少。最明顯的莫過於電子產品的普及,青少年長期對著電腦等各式屏幕不動,身上的「筋」總會有或多或少的縮。這是「不用則廢」的具體表現。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有的筋是否有縮的跡象?
「筋縮」主要帶給我們的是「感覺」,也就是首先自己感覺的到,而外觀上並沒有啥變化。這類感覺主要是「痛」一類的,如果有了下面這些感覺,說明筋有點問題了:
身體不靈活、頸椎問題、下蹲不順、走路的步伐變小、腰背僵硬、抬腿踢腿時膕窩有拉痛,手腳肘膝等幾個大關節活動不順,這些跡象都是筋縮的預先表現。
中醫把人的皮、肉、筋、骨、脈稱為「五體」,其中筋尤為重要。古人甚至說:「筋長一寸,壽延十年」。《易筋經》關於筋與養生的描述是:「筋弱則懈,筋壯則強,筋和則康」。因此,前人對於拉筋還是非常重視的。而拉筋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經濟開支基本沒有,花費的時間也不多,很適合現代人的實際情況。以下三個方法,就可以試試:
一、蹲坑拉筋
這是一種很自然的拉筋法。被拉伸的部位比較多。操作簡單,就是在平地做下蹲動作,動作就像以前的蹲位廁所一樣,所以叫做「蹲坑拉筋法」。方法是:剛開始時,可以雙腳分開,慢慢蹲下,這個比較簡單,適合初學者;待熟練了,再慢慢增加難度,雙腳併攏,下蹲到底,兩手抱腿、埋頭,呈所謂的「嬰兒抱」形式,也就是胎兒在母親肚子裡的姿勢。非常熟練之後,可以脫鞋光腳操作,難度和效果更大一些。
這個姿勢拉筋的範圍廣、部位多。對頸、肩、胸、腰、胯、膝、小腿、腳踝,可以說是從頭到腳都有拉伸作用。有助於全身經絡的暢通,促進氣血周流。對各種腰腿痛、關節炎都有輔助之功。更有助於調理亞健康狀態,以促進他們全身的機能恢復。
二、掌託天門
這也時一種不需要藉助治具的拉筋方法,幅度不大,很適合身體較虛的人慢慢拉伸。方法是:雙腳分開齊肩,腳後跟踮起來,用足尖著地,雙手慢慢上舉,最後超過頭頂,然後手掌上翻掌心朝上,兩個手掌的中指稍微隔開一點點,然後肩膀下沉,肘關節略彎,頭部後仰,雙眼看著手掌。
這個姿勢稍微維持幾秒,因為手掌在上舉的時候,是一個深呼吸的過程,維持階段需要屏住呼吸,雙手盡力上舉,兩條腿則下蹬。最後緩緩吐氣,雙手向前下方放下改為握拳,每回重複二十次左右即可。
三、貼牆拉筋:
這個方法也很簡單,身體儘可能貼向牆面,讓全身幾乎完全伸直,雙手向上舉起,踮起腳跟,手掌儘可能向上摸,然後腳後跟踩下,反覆二十次左右,再換後背靠牆,雙手左右分開,雙腿同時分開,使身體呈一個「大」字,每回重複十來次即可。
拉筋需要注意的地方:
不恰當的、暴力的拉伸,不但對身體無益,還可能造成某些損傷,因此,我們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加大自己的幅度,切忌急於求成。身體虛弱、年紀稍大的人更不必講究動作「到位」,剛開始就以「形」似為好。
1、拉筋之前先熱身:適當活動一下筋骨關節,避免拉傷;
2、動作要緩慢而溫和,切不可暴力猛壓,更無需施加外力,火候還是自己慢慢掌握為好;
3、只需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一般不要拉到「痛」;
4、應該遵循身體的自然規律和實際情況,不要抱著一種「挑戰」的心理。年老體弱、身體本來有疾病更需要注意。
總之,拉筋也是中醫「整體觀念」養生的一種,我們無需知道具體的經絡穴位,是簡單可行的疏通經絡養生方法。只要不急於求成,循序漸進,對身體是確實很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