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雲中往往伴有閃電,閃電會對飛機飛行造成重要影響。監測發現,當閃電發生時,雷暴雲中的電場強度可達到每米2萬伏特以上,可以想像20萬安培的電流所形成的一條溫度達1.5萬至2萬攝氏度的狹長區域,無疑是飛機的禁區,飛機一旦進入,輕則無線電羅盤失靈、電源損壞,重則機毀人亡。
根據國際民航組織的報告,飛機在飛行中不可避免的會遭受雷擊,但大多危害較小。據統計,每架正常運行的飛機幾乎每年都要遭到一次雷擊,但大多不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想要避開雷擊,首先要做到避開雷雨區飛行。通過飛機上配置的氣象雷達、地面的氣象預報,對雷雨雲有效監測,讓飛機繞過、遠離雷雨電雲帶。
這就需要第二種方式,利用機身或機翼伸出的放電刷放電。放電刷安裝在飛機表面外型尖端部分。電荷集中在飛機外表比較尖、薄的邊緣區域,如果沒有放電刷,在電荷積累到一定能量時將導致機體與空氣之間的擊穿放電。
以C919大型客機為例,開展一系列的結構部件閃電直接效應試驗,將模擬的閃電大電流注入到結構件,以驗證其能否耐受最嚴酷閃電環境的衝擊;通過設備級合格鑑定試驗、系統級的各系統集成試驗和飛機級大電流注入試驗等三重保障,充分驗證飛機閃電間接效應防護設計的有效性,確保全機閃電間接效應試驗防護的萬無一失。
為了降低雷擊的危害,飛機的機翼尾端會裝置靜電刷,機身尾部通常也會安裝,藉由尖端放電原理,釋放機殼上因空氣摩擦而產生的電荷。
因此,飛機在設計的時候也是基於防雷擊設計,而非避雷擊設計。並且美國的聯邦航空管理局規定,飛機的設計一定要能夠抵抗災難性的雷擊傷害,並繼續保持飛機的安全性飛行。
飛行安全無小事,儘管民航飛機在遭遇閃電時造成災難性後果的可能性極低,但是也可能對飛機機體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在已知的雷電氣象情況下,一般都終止起飛,如在航路中遇到雷雨雲團,則儘可能繞飛,也會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