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的第一部電影的影評,當然要從自年前起就爭議頗多然後一直被疫情和各種各樣的問題耽誤到現在的這部《奪冠》開始。
《奪冠》是由陳可辛執導的劇情運動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於2020年9月2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重點講述了中國女排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2008年奧運會女排主場負於郎平執教的美國隊,和郎平執教中國隊後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三場對中國女排甚至「中國女排精神」具有重大影響的比賽,展現了幾代中國女排及其教練、工作人員的傳奇經歷。
從《中國女排》到《奪冠》,這中間這部電影經歷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風傳中刪減了什麼,我們也無法看到,反正最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現在這樣一部作品,那麼我們就應該以現在這部作品的整體呈現去評價它。
儘管它纏上了這樣那樣的麻煩,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就一部電影來說,這的確是一部近年來最好的國產體育電影。它故事基本工整,敘事基本流暢,演員演技在線,鏡頭語言運用嫻熟,也有一些自己的小設計和小內涵,基於主旋律而又沒有忘記人物真實感的塑造,即使稱不上優秀,也已經是難得的合格品了。
如果這部電影的名字是《女排郎平》或者《郎平傳》,那麼相信關於它的爭議會減少90%,但既然它曾經叫做《中國女排》了,那它就應該有心理準備,面對自己要擔負起的什麼,事關幾代人的記憶,沒那麼容易複製出來。
憑心而論,作為體育迷,可以理解陳忠和指導對片中對於關於他的劇情部分的導向性描寫所產生的不滿,誰都是為一項偉大事業奮鬥了半生的人,誰都不想因為一次失敗就被釘在「過時」、「落後」、「耽誤女排」這樣的標籤上,這真的對他個人和他所代表的時代不公平。
而作為一個寫東西的人,我也理解編劇這麼去創作,是為了怎樣的劇情構架和人物塑造,一切都是在服務電影的製作流程,畢竟在一個基本沒有反派,又不是一個雙線主角的故事裡,推進劇情本身是一件非常考驗功力的事。沒有細緻深入的調研,對原型人物的事跡導向發生偏差,也是很常見的事(當然再常見也是不應該的事)。
在最終的電影中,說句公道話,也並沒有傳說中的「捧一踩一」和「醜化陳忠和」,相反,黃渤飾演的這位「功勳教練」的角色,反而是我整部影片中最喜歡的角色,他真實而坦蕩,世故低調而又不失熱血,是非常有魅力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影片中展現了中國女排跨越35年的來兩次重要的奪冠。1981年,她們靠的是集體主義精神、國家榮譽感、團隊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犧牲,而2016年,她們在這些之外,還有了科學的訓練體系、選拔方式、戰術分析、信息戰,甚至更出色的個人身體能力。
所以,我們會問,女排精神是否還存在在現代體育競技中,女排精神是否還被今天的我們所需要?如果當年的女排精神是全國人的「精神食糧」,困局中的中國人向世界的一記出拳,那如今的年輕人應該怎樣去理解女排精神?
比起當年的她們,我們的選擇多了;比起當年的她們,我們的條件多了;比起當年的她們,我們的助力多了;比起當年的她們,我們所面對的迷茫也多了。
「有人喜歡現實,有人活在夢中,還有人將夢想變成現實」。時代賦予了兩代女排不同的歷史使命,「打球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以前不用想,後來沒人想,最後當片中的郎平指導逼大家想的時候,不同的人也就出現了不同的選擇。
在寫《絕殺慕尼黑》那篇文時,我說體育有時候不僅僅是體育。回到這裡,女排對於中國人也不僅僅是女排,我們不能奢求在一部經歷了藝術化再加工的電影作品中,就找到中國女排精神的真諦。
歸根結底,我們為曾經女排和女排精神鼓與呼,是因為那是我們的女排,與每一個「我」都有關,而今天,當我們不再需要用那一群特定的人來鼓舞整個群體的時候,我們也理應對那些一路陪伴我們走過艱難的人們,報以理解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