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冠:拋開爭議,它依然是近年來的最佳國產體育電影

2021-01-14 消磨時間高級指南

國慶檔的第一部電影的影評,當然要從自年前起就爭議頗多然後一直被疫情和各種各樣的問題耽誤到現在的這部《奪冠》開始。

《奪冠》是由陳可辛執導的劇情運動片,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於2020年9月2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重點講述了中國女排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2008年奧運會女排主場負於郎平執教的美國隊,和郎平執教中國隊後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三場對中國女排甚至「中國女排精神」具有重大影響的比賽,展現了幾代中國女排及其教練、工作人員的傳奇經歷。

從《中國女排》到《奪冠》,這中間這部電影經歷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風傳中刪減了什麼,我們也無法看到,反正最終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現在這樣一部作品,那麼我們就應該以現在這部作品的整體呈現去評價它。

儘管它纏上了這樣那樣的麻煩,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就一部電影來說,這的確是一部近年來最好的國產體育電影。它故事基本工整,敘事基本流暢,演員演技在線,鏡頭語言運用嫻熟,也有一些自己的小設計和小內涵,基於主旋律而又沒有忘記人物真實感的塑造,即使稱不上優秀,也已經是難得的合格品了。

如果這部電影的名字是《女排郎平》或者《郎平傳》,那麼相信關於它的爭議會減少90%,但既然它曾經叫做《中國女排》了,那它就應該有心理準備,面對自己要擔負起的什麼,事關幾代人的記憶,沒那麼容易複製出來。

憑心而論,作為體育迷,可以理解陳忠和指導對片中對於關於他的劇情部分的導向性描寫所產生的不滿,誰都是為一項偉大事業奮鬥了半生的人,誰都不想因為一次失敗就被釘在「過時」、「落後」、「耽誤女排」這樣的標籤上,這真的對他個人和他所代表的時代不公平。

而作為一個寫東西的人,我也理解編劇這麼去創作,是為了怎樣的劇情構架和人物塑造,一切都是在服務電影的製作流程,畢竟在一個基本沒有反派,又不是一個雙線主角的故事裡,推進劇情本身是一件非常考驗功力的事。沒有細緻深入的調研,對原型人物的事跡導向發生偏差,也是很常見的事(當然再常見也是不應該的事)。

在最終的電影中,說句公道話,也並沒有傳說中的「捧一踩一」和「醜化陳忠和」,相反,黃渤飾演的這位「功勳教練」的角色,反而是我整部影片中最喜歡的角色,他真實而坦蕩,世故低調而又不失熱血,是非常有魅力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影片中展現了中國女排跨越35年的來兩次重要的奪冠。1981年,她們靠的是集體主義精神、國家榮譽感、團隊利益大於個人利益的犧牲,而2016年,她們在這些之外,還有了科學的訓練體系、選拔方式、戰術分析、信息戰,甚至更出色的個人身體能力。

所以,我們會問,女排精神是否還存在在現代體育競技中,女排精神是否還被今天的我們所需要?如果當年的女排精神是全國人的「精神食糧」,困局中的中國人向世界的一記出拳,那如今的年輕人應該怎樣去理解女排精神?

比起當年的她們,我們的選擇多了;比起當年的她們,我們的條件多了;比起當年的她們,我們的助力多了;比起當年的她們,我們所面對的迷茫也多了。

「有人喜歡現實,有人活在夢中,還有人將夢想變成現實」。時代賦予了兩代女排不同的歷史使命,「打球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以前不用想,後來沒人想,最後當片中的郎平指導逼大家想的時候,不同的人也就出現了不同的選擇。

在寫《絕殺慕尼黑》那篇文時,我說體育有時候不僅僅是體育。回到這裡,女排對於中國人也不僅僅是女排,我們不能奢求在一部經歷了藝術化再加工的電影作品中,就找到中國女排精神的真諦。

歸根結底,我們為曾經女排和女排精神鼓與呼,是因為那是我們的女排,與每一個「我」都有關,而今天,當我們不再需要用那一群特定的人來鼓舞整個群體的時候,我們也理應對那些一路陪伴我們走過艱難的人們,報以理解和尊重。

相關焦點

  • 電影評論:從《奪冠》看國產勵志體育電影的發展
    從《奪冠》這樣一部國產體育勵志類型的影片,能在國慶檔這樣競爭最激烈的黃金檔期中脫穎而出,勇奪探花,其實已經非常難能可貴。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認為,《奪冠》的表現,對於國產體育勵志電影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奪冠》能夠取得成功,題材的選擇很關鍵。
  • 《奪冠》評價兩極分化,國產體育電影為何佳作難尋?
    在今年,由陳可辛執導的國產體育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本定檔春節上映,後因疫情推遲,最終影片在國慶檔正式與觀眾見面。 儘管《奪冠》的上映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場對國產體育電影的關注,但本片並沒能取得預期的成績,從反響上來看,《奪冠》在觀眾中的口碑也趨向兩極分化。
  • 《奪冠》近年來最好看的體育電影,讓幾億觀眾熱淚盈眶
    《奪冠》陳可欣導演作品,體育類型是國產電影稀有品種,好萊塢丹美式橄欖球就能拉出一長串佳片,此外還有棒球,籃球冰球等,美國競技體育產業空前發達,故事素材自然就多,我現在有印象的國產體育類電影,一個手都能數過來,最早1958年謝晉導過的《女籃5號》,81年的《沙鷗》,2000年的女帥男兵,再就是林超賢導的
  • 近年來,有哪些國產動畫電影值得推薦?
    恭喜《哪吒之魔童降世》躋身中國電影票房前五,影片的評價非常高, 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不斷崛起,佳作頻出,尤其是自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開始,幾乎每年都有口碑、票房不錯的動畫電影產出
  • 《奪冠》易,體育電影復興難!
    由陳可辛執導,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電影《奪冠》終于于2020年9月25日如期上映。在新冠疫情肆虐、東京奧運會延期一年的沉悶背景下,在歷經改名、爭議、刪減、撤檔(僅此一項就更改了5版)等諸多波折之後,姍姍來遲的這部體育電影無疑投射了國人太多的沉澱、期待和想像。
  • 她們改變了中國體育精神?它或將改變中國體育電影
    同時電影的質量和口碑,受到了觀眾的一致稱讚。《奪冠》本來在春節檔就備受關注。結果因為「疫情」的影響,原定1月24日上映的《奪冠》推遲200多天。25日正式上映,它成為了開啟2020年國慶電影檔的首部國產電影。
  • 國產體育電影這次能否"破風" 體育題材拍攝難度高
    原標題:國產體育電影這次能否破風?電影類型的多樣性是成熟電影市場的特徵。中國電影市場的體量在世界上已經數一數二,在電影類型的多樣化上卻頗為欠缺。其中一個長久不受重視的是體育題材電影。往上數能拿得出手的,只有上世紀50年代拍的《女籃五號》了。
  • 電影《奪冠》,是目前國內最好的體育電影嗎?
    雖然8億票房不盡如人意,但《奪冠》已然創造了國產體育電影的票房紀錄。從1934年中國體育題材電影的開山之作《體育皇后》,到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體育題材彩色故事片《女籃五號》,再到近年林超賢導演的《激戰》和《破風》,中國體育電影越來越走近大眾視野。
  •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很遺憾,《奪冠》不是我想看的體育題材電影
  • 《奪冠》兩度延期推遲一年上映,陳可辛錯過體育電影風口
    自從2018年10月開機開始,經歷了一系列的延期、改名、改檔風波,國內最值得期待的體育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終於有了新的檔期。9月30日定檔國慶,雖然與多部重要電影撞車,依然值得期待。陳可辛連續拍攝《奪冠》、《李娜》兩部重要的體育作品,本來是想接力拓荒中國體育電影,只是不知道現在能不能吹起這波風口。
  • 陳可辛談《奪冠》獲金雞獎 回應電影口碑爭議
    陳可辛談《奪冠》獲金雞獎 回應電影口碑爭議 時間:2020.11.29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等待《奪冠》,中國體育電影蓄勢待發!
    春節檔撤檔的《奪冠》是廣大觀眾期待已久的新片。此刻,在靜候《奪冠》回歸影院的同時,中國體育題材新片也正積蓄能量,蓄勢待發。上世紀的《女籃五號》《沙鷗》等譜寫了令人難忘的體育片經典記憶。如今,國產體育電影整體數量不多,質量上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 體育編輯如何看《奪冠》,感動我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中國女排!
    在前天,也就是北京時間的9月26日,筆者去影院看了《奪冠》這部電影,這篇文章想用體育編輯的視角來說說這部電影,因為我不是專業做影評的創作者,所以本文裡說的觀點如果不夠專業成熟,也請大家諒解,不喜勿噴。在我看這部電影之前,其實內心是很忐忑的,作為體育媒體人,我非常希望能看到國產的體育電影能為中國體育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但我也知道這種半紀錄片式體育電影很在故事性上去打動人,結局在已知的情況下發揮空間非常小,可能整部電影不會讓人特別滿意。
  • 《奪冠》密鑰延期,票房突破8億,中國體育電影在未來蓄勢待發
    10月26日下午,電影《奪冠》宣布密鑰延期,將延長上映至2020年11月27日。作為一部原春節檔的電影,《奪冠》經歷了改名、刪減、撤檔、提檔,最終在9月25號率先開跑。目前,電影《奪冠》已經上映33天,累計票房也已突破8億。在《金剛川》來勢洶洶的情況下,《奪冠》仍能在工作日保持5%左右的排片,生命力強勁。
  • 《奪冠》:打碎中國女排濾鏡,還是不是一部好的體育電影?
    文/慕容天涯《奪冠》(原名《中國女排》)是陳可辛內地化的又一次大膽嘗試,雖有爭議,卻還好看。很多人其實都忽略了一點,香港導演陳可辛是默默挑戰自己的高手,這幾年來他的類型片跨度之大前所未有,古裝大製作《投名狀》,功夫風格片《武俠》,早年的歌舞片《如果愛》,近年來的聚焦內地故事的《中國合伙人》和《親愛的》,再到如今的體育電影《奪冠》,以及箭在弦上的《李娜傳》。他對於內地市場的把握,以及對內地觀眾的熟稔程度都在港臺導演之中難有出其右者。
  • 等待《奪冠》華麗歸來,中國體育電影蓄勢待發!
    此刻,在靜候《奪冠》回歸影院的同時,中國體育題材新片也正積蓄能量,蓄勢待發。上世紀的《女籃五號》《沙鷗》等譜寫了令人難忘的體育片經典記憶。如今,國產體育電影整體數量不多,質量上也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在《奪冠》項目的帶動下,國產體育片也迎來成長的新風口,體育題材的影視作品已經開始出現井噴創作的趨勢。這些即將在未來與觀眾見面的體育新片聚焦不同的運動項目,小電君就帶領大家來盤點一番。
  • 《奪冠》背後,中國體育電影需要怎樣的故事?|產業專欄
    作者 | 劉曉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這是擺在《奪冠》導演陳可辛面前的一道題,同時也是擺在所有中國體育電影面前的一道題。在2019年國產電影總票房已經達到411.75 億元(國家電影局2019年12月31日公布數據)的今天,用工業化、商業化的模式和思維去打造一部電影已是共識,同時,這也是具備充足資金和專業團隊就有能力辦到的事情。
  • 淺談NBA:近年來最佳防守陣容為什麼總是充滿爭議?
    最佳防守陣容在在球員們心中的分量非常重,入選了這個陣容意味著進入了聯盟頂尖防守球員的行列,防守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對於尚未成名的球員來說入選最佳防守陣容就獲得了談合同的有力籌碼。正因為如此,大量的球迷和球員都非常關注最佳防守陣容的評選結果,可是近年來每次結果出來以後卻都會引發巨大的爭議。第一個爭議:入選球員存在爭議。
  • 《奪冠》為何拍不好中國女排
    ,導演陳可辛「三金認證」,曾獲金雞獎最佳導演獎、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演員陣容包括鞏俐、吳剛、黃渤等絕對的實力派大咖。加之改編自「中國女排」又燃又炸的真實故事以及觀眾心中燃燒的愛國情懷,作者預測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奪冠》極有可能成為國產體育電影的開山之作,《奪冠》的票房表現也應該高達20億甚至30億元!
  • 好萊塢幫中國男足拍電影?近年來體育電影缺失,觀眾需要此類影片
    中國出了無數體育健兒,從我們在奧運會等各大賽事中取得的光輝成績來看,中國儼然已經是體育強國了。在中國也誕生了不少優秀的體育電影,比如說春節即將上映的《中國女排》。然而中國體育再怎麼強大,中國男足永遠是「反面榜樣」一般的存在,我們要拍攝體育電影,絕對不可能拿中國男足作為題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