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口村牌坊
田口簡介
田口村地處冀中平原東部,位於京、津、保三角地帶中心,屬環京津、環渤海地區。津保公路南側,津保高速北側。東臨楊各莊,西接趙各莊,南鄰王莊子,北連楊青口,隸屬於河北省霸州市煎茶鋪鎮管轄。東距天津50公裡,西距霸州20公裡,南距保定110公裡,北距廊坊60公裡,北京100公裡。津保公路,津保、廊滄高速,津石高鐵從境內穿過,交通十分便利,能夠實現一小時"上天入海"。有650多戶人家,近3000人口,佔地面積約4000畝。有農貿交易市場(當地俗稱為"集",每逢農曆一、六,這裡熱鬧非凡)。
藍天白雲
該村民風淳樸,樂善好施,豁達自信,人傑地靈。有扶危濟貧,醫術高超,遠近聞名的晚清郡庠生"老劉先生"劉汝梅;有槍法神準,威震匪患的俠膽英雄李𤋮;有曾任北京市公安廳副廳長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張烈;有冒著硝煙炮火、槍林彈雨,不顧個人安危,在戰場上救死扶傷的某部軍醫劉嘉賓;有參加過南徵北戰,馳騁疆場,屢立戰功,享受國家特殊待遇的某部機槍連排長劉永春(二等甲級傷殘);有衝鋒陷陣,襲擾敵軍的某部騎兵連連長劉自田;有跟隨劉鄧大軍,解放後擔任坦贊鐵路修築任務的主要負責任人劉玲,歸國後受到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有抗日戰爭時期,在賀龍部隊任營長的張萬起,在卓子山戰鬥中英勇犧牲,為國捐軀,年僅二十二歲;有先後服役於徐向前、賀龍部隊的李祖莊、楊蘭婷夫婦,參加了華北、華東戰役,解放天津等戰鬥,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為一對革命伉儷;有王震359旅旗下的秘書田希三,指導員劉學林(二等乙級傷殘),司務長張百田,班長馬增喜;有參加過抗美援朝,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同美帝國主義作生死鬥爭的張國田、張居德;有1937年隨王震部隊入疆,直至新疆解放,任自治區體委主任的劉自峰;有全國首批義務兵劉友林(轉業北京工作)、張洪亮、李恩玉⋯⋯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的先進事跡、英雄壯舉激勵著一代代田口兒女奮發向上,積極進取。此外,這裡還有張氏自家獨創燙傷膏藥,方圓數十裡患者求之若渴;有愛心人士自發組成的義務巡邏隊,每天堅持夜巡,使人民過上了夜不閉戶的安穩生活⋯⋯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勝芳、霸州、廊坊等地工作的田口籍人員近百人。村內以張姓居多,共分為東西南北四門,與劉、趙、李、高等家族和諧相處,有的還聯姻通婚,關係更近。有漢回兩族,以漢族為主,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旭日東升
這裡曾經是宋朝名將楊延昭鎮守之地,與遼國在此交戰十六年之久;也是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所經之地(留下一些人口在此繁衍,當時以田姓居多,故名"田家口");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又是軍民以地道戰的形式同日軍作鬥爭的根據地,至今村內地下仍留有地道。村北有日軍修築的炮樓(現已拆除),當地稱"大樓",公路北面的深溝就是當年的戰壕。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田口村以發展農業為主,西紅柿批發巿場就建在這裡,當時的大白菜、大蒜名氣很大,直接銷往全國各地,部隊的軍車也經常光顧田口村。著名快板表演藝術家常志在數來寶巜河北頌》中專門提到了"田家口的大白菜"。為發展經濟,建成了繡花廠、膠木廠等副業工廠。值得一提的是該村的巾幗英雄,有的十幾歲就從事縫紉加工,為家庭分憂解難,直到現在"雜活"(服裝加工的俗稱)依然是中年婦女們的主要工作。
救火英雄集體
八九十年代,為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田口村成立了戲班子,每逢春節等重大節日進行演出,十裡八鄉的村民紛紛趕來看大戲。露天電影也是當時人們夜生活的一項娛樂大餐。如今的廣場舞蹈隊,動作整齊,編排有序,參加了霸州市舉辦的比賽。這既繼承了傳統文化,又鍛練了人們身體。這裡還有很多美妙的故事,如:南北田口傳說,教育人們要生活節儉、善待老人、樂善好施。有北頭廟(奶奶廟)、青蛇白蛇、參天大楊樹倒映至楊柳青石家大院荷花缸等美麗傳說⋯⋯據縣誌記載,始建於明朝。近期隨著一座古墓浮出水面,專家鑑定為北宋時期,證明我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義務巡邏隊慰問演出
田口以前是魚米之鄉,煙波浩淼,蒲葦叢生,水鳥成群,菱荷飄香。水則帆檣林立,陸則車馬喧闐。"南產葦,北產糧,青龍背上花果香"是對當時繁榮景象的生動描述。百姓以種植蘆葦稻穀,織席編簍,捉蝦捕魚為生,素有"男捕魚,女織席"之稱,人們過著較為殷實富足的小康生活。如今的田口村將以古墓發掘為契機,著力打造歷史旅遊文化名村;以油氣田開發為基礎,發展重工業;以豬羊養殖為基點,發展現代養殖業;以玉米大豆棉花紅薯集中種植為中心,發展現代農業;以五金塑料為重點,發展個體經濟;以網絡營銷為手段,發展第三產業;以加大師資力量投入為突破,發展義務教育,力爭在二零二零年前建設成為民主、文明、富裕的美麗鄉村,實現全體村民的中國夢。
北宋古墓發掘
田口晨景
街道整齊
田口小學
秋天的樹
荷塘美景
水平如鏡
長按下方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的二維碼",即可關注"田口平臺",獲得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