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胡紅梅事件鬧得沸沸揚揚,這樣一位聲震華南的名師竟然是一位抄襲者,將別人的辛勤付出的作品佔為己用,十分可恥。可以說這事影響不亞於當年的「翟天臨事件」,兩者都是抄襲的典範,一個靠抄襲而榮譽加身,一個靠抄襲進入國內頂尖名校,風光無限好。
我們來看看胡紅梅的榮譽榜,不難發現,她近幾年的發展可謂是相當的迅猛,榮譽如流水一樣收入饢中,獲得了許許多多的稱號,大量普通老師窮極一生也不可能拿到的獎勵和榮譽稱號紛至沓來,讓人眼花繚亂,可是她能力能夠支撐得起這些榮譽嗎?
能力不夠,抄襲來湊
2月23日凌晨,青年女作家作者陳迅喆連發兩條朋友圈,直指胡某梅抄襲其作品。並在其後又爆出胡某梅2015年出版的《兒童閱讀的導讀智慧》整本書抄襲臺灣林玫伶2008年出版的《假如要有學習單》一書。隨後,一些教育行業的人,向後發表文章,或直言不諱,或暗含機關,矛頭都指向了胡某梅。
為什麼胡紅梅要走這條捷徑,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名利的誘惑。
大家都知道,作為老師,一輩子為評職稱而焦慮,但是老師們僅憑任勞任怨地好好教書,好好愛學生,就能評上高級職稱,甚至教學成績,學生家長口碑好等,這些似乎都和評職稱沒有直接關係。要想評職稱就要榮譽加身,有了榮譽才會為評職稱加分,才能超越眾多普通老師而青雲直上。
雖然胡紅梅能力不夠,但她還去創造條件,通過一些手段讓自己順利評上高級職稱,甚至當上副校長。然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她還將這些抄襲來的作品,署上自己的名字出版了,而且賣得還挺好。
雖然現在倒下了一個胡紅梅,但是後面還有多少個胡紅梅在走捷徑呢?只是胡紅梅東窗事發被扒出來了,還有多少人藏在其中瑟瑟發抖呢?名利場上這種事不會因為一個胡紅梅而改變,也不會因為一個胡紅梅而消失。
其實,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哪裡有那麼多的創新,哪裡需要那麼多需要研究的專題,又哪裡需要動不動寫幾本書(甚至有的人著述等身)——把常規做到極致,就是最大的特色;把愛心做到極致,就是最好的教育;把每一節課上好,就是最有價值的名師!
希望胡某梅事件,只是一個特殊的個例,更希望我們從這一事件中,吸取教訓,通過社會輿論,引導我們的教室,回歸課堂,回歸教育,回歸那些細瑣但偉大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