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扭傷,也就是崴腳,是骨科急診中較常見的情況。雖然常見,但是很多人並沒有對踝關節扭傷有較大的重視,甚至認為是一個小問題,不積極的診治。但其實,骨折是一種很嚴重的損傷,一些病人可能需要手術治療。踝關節扭傷往往不會出現骨折的情況,但即使沒有骨折的情況,踝關節周圍韌帶的損傷也不容小覷。
踝關節扭傷不能輕視!
如果不小心出現踝關節扭傷,沒有採取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或者並不重視。很有可能會導致症狀遷延不愈,引起反覆發疼痛、腫脹。甚至因為踝關節不穩定,導致日後出現習慣性的崴腳,影響足部健康。
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踝關節扭傷種,大多數傷者是踝的內翻位損傷。也就是崴腳的時候,多為腳的外側面著地。而在這些崴傷者種,約有10%-30%的人因為治療不只是或治療不當,使得腳踝發展為慢性的踝關節不穩定。崴腳輕重都無小事,當有崴腳的情況應該要重視,積極採取爭取的措施!
崴腳後應該怎麼做,有助於減輕傷情?
1、崴腳後不挪動:有些崴腳傷者,在初崴腳後疼痛感不明顯,便自行走動。但這種做法只會加重傷情,在崴腳後,一定要避免用傷腳走路。即使沒有骨折,踝關節在扭傷後也應該做固定,制動2-3周。這樣更有利於受損的韌帶在正確的位置上修復、癒合,以免傷腳出現錯位癒合。
2、冷敷:在崴腳後,應該用冰袋敷在傷出,這樣減輕腫脹情況,緩解傷情。需注意的是,在崴腳後的48小時內,一定要避免熱敷,以免加重傷處的血液循環,使得傷腳腫脹更加厲害。
3、抬高患肢:在後續治療修養期間,可以適當的把傷腳抬高,這樣可以幫助傷腳消腫。此外,如果傷處有皮膚損傷時,最好是就醫處理。不要自己亂使用藥物,引起傷口感染髮炎。
除了崴腳後的處理,在日常生活中應該要注意活動,避免出現崴腳。有運動習慣的人,在運動前要熱身,保持肌肉的力量跟柔韌性。當行走在溼滑的地面、不平路面跟黑暗中時,要小心行走,因為這些地方最容易發生踝關節扭傷。總而言之,特殊環境、路面行走要小心,崴腳要重視。有預防意識,重視傷情,才能保護好足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