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遼名將郭進,大破遼軍斬殺5位遼將後被逼自殺,宋太宗選擇漠視

2020-12-16 歷史塵封

北宋自宋太宗時期開始,就逐步完善了限制武將權力的策略,打壓了武將獨自指揮作戰的能力,這為北宋中後期對外戰爭的失利埋下了隱患,但是在北宋初期,尤其是在太祖太宗時期,北宋還是有一大批能徵善戰的將領的,可是奈何宋太祖在位時沒能實現大一統,而宋太宗更多的是業餘軍事愛好者,過於幹預前線將領指揮作戰,令宋軍頻頻陷入局勢被動,這致使北宋在立國之初就沒有利用好足夠的軍事資源,肅清威脅北宋的外部勢力。

關於北宋名將,大家隨口也能說出幾個來,不過提到郭進,大家可能對他不太熟悉,這位經歷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的將領,曾是北宋的北部防區重將,曾在宋太宗親徵北漢的時候,擔任阻擋遼國援軍的重任,而且打敗遼軍,斬殺遼5員戰將,但是最終卻被人逼死,而宋太宗對於他的死,謎一樣的態度也多少反映出,郭進雖然不一定是他有意逼死的,但宋太宗是願意接受這一事實的。

郭進這位將領,他經歷了五代時期的混亂,而且表現出了出色的統兵指揮能力,在後漢後周時期就備受重任。

《宋史.郭進傳》契丹主道殂,漢祖將入汴,進請以奇兵間道先趨洺州,因定河北諸郡。

遷登州刺史。會群盜攻劫居民,進率鎮兵平之,部內清肅,民吏千餘人詣闕請立《屏盜碑》,許之。

後晉被契丹所滅的時候,郭進領兵在前奪取洺州(今河北永年以西),之後河北諸郡皆表示歸順,這為劉知遠自太原南下入汴京打下了基礎。

後周時期他在地方執政有方,平定盜寇,深得百姓愛戴,百姓請求為其樹立屏盜碑,這都可以看出郭進的才能,堪稱亂世中穩定一方的良臣。

而到了北宋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繼位,郭進被委任洺州防禦使,充西山巡檢,開始專責與北漢接壤的太行山一線防務,也就是說從建隆元年(960年)一直到他被逼自殺的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他一直是北宋今山西一線的統兵主帥,他也是北宋在山西一線抵禦北漢遼國的軍中脊梁。

而這也或許成為了宋太宗對於他被逼死事件反應冷淡的原因,一個多年統兵的邊疆主帥,一個具備出色軍事能力,又可以深得百姓擁戴的人,這樣的人放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是潛龍啊,隨時可以搖身一變,即位稱帝。雖然當時北宋還未實現大一統,但是對於不是趙氏集團嫡系出身的將領,宋太宗還是心有忌憚的。

不過即便宋太宗對郭進有心忌憚,但是還沒有到必須除掉他的地步,尤其是在北宋處於戰爭階段的時候,所以在大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徵北漢,郭進被委以重任,去阻斷遼國的援軍。可以說郭進能否抵擋住遼軍南下,是北宋能否滅北漢的關鍵,是第一必備條件。

因為從後周世宗時期開始,柴榮繼位之初,就一路圍攻太原, 但是因為遼軍南下救援太原,負責抵禦遼軍的大將史彥超戰死,周軍只能撤軍,宋太祖時期也是同樣的,宋乾德元年(963年)、宋開寶元年(968年)、宋開寶二年(969年)、宋開寶八年(975年),宋軍四次北伐北漢,除了最後一次因為宋太祖意外病逝撤軍外,其他三次宋軍都是因為遼軍援軍南下而宣告失利。

其實這也是宋軍軍事策略失敗導致的,後周和北宋宋太祖時期徵討北漢,圍攻太原的軍事計劃都是以圍攻太原為主,而當時的太原是一座堅城,攻城部隊必然是連日攻城受挫,而等到遼軍南下,被攻城戰拖累的部隊自然無力和遼軍再硬碰硬。

所以總結了之前軍事行動失敗的原因後,宋太宗北伐北漢的策略就有了較大改變,也就是在肅清太原外圍,以及阻擋遼軍南下的前提下,在圍攻太原,而這個計劃的重中之重就是阻止遼軍南下,此時郭進成為了宋太宗用人上的第一人選。

他在統領山西一線宋軍抵禦北漢遼軍入侵多年,有充足的作戰經驗,而且也是屢敗遼軍,而位於山地地形的作戰也是有自己的心得,所以郭進是絕佳的人選。而這也能說明一件事,那就是宋太宗不會再北漢未滅之前就對郭進起殺心,畢竟要是把郭進逼急了,反叛北宋,和北漢遼國連城一片,那麼北宋北部邊境不穩不說,還自己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敵人。

《宋史.郭進傳》四年,車駕將徵太原,先命進分兵控石嶺關,為都部署,以防北邊。契丹果犯關,進大破之,又攻破西龍門砦,俘馘來獻,自是並人喪氣。

《遼史.耶律沙傳》宋復北侵,沙將兵由間道至白馬嶺,阻大澗遇敵。沙與諸將欲待後軍至而戰,冀王敵烈、監軍耶林抹只等以為急擊之便,沙不能奪。敵烈等以先鋒渡澗,未半,為宋人所擊,兵潰。敵烈及其子蛙哥、沙之子德裡、令穩都敏、詳穩唐 等五將俱沒。會北院大王耶律斜軫兵至,萬矢俱發,敵軍始退。

郭進率部扼守石嶺關,今陽曲縣大盂鎮附近,可謂是扼守遼軍南下最便捷的通道,而且郭進也不是只屯守於石嶺關,而是在石嶺關以及附近布置方向,全方面遏制遼軍南下救援太原。

所以宋遼兩軍的大戰是在白馬嶺發生的,今山西省陽泉市盂縣,遼軍大將耶律沙在屬下各有爭議之時,決策不明打,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冒進,結果被郭進擊敗,遼軍大潰,混亂中,包括耶律沙兒子在內的5位遼軍將領被斬殺,要不是耶律斜軫及時出現,耶律沙所部只會敗的更慘。

至此遼軍南下救援太原的計劃算是破滅了,宋軍也有了長時間圍困太原的底氣,但是就在宋軍攻入太原城以前,扼守北部戰線的主將郭進卻自殺了,而且是被人逼死的。

《宋史.田欽祚傳》欽祚性剛戾負氣,多所忤犯,與主帥郭進不協,進戰功高,屢為欽祚所陵,心不能甘,遂自縊死。

郭進是被田欽祚活活逼死的,而這其中多少也有宋太宗有意無意的默認行為。

田欽祚這個人早在宋太祖時期就備受恩寵,在北宋滅蜀的時候,「為北路先鋒都監,令乘傳往來宣達機事」,田欽祚就成為了宋太祖在前線的一雙眼睛,可以說他是宋太祖這一派的人,而到了宋太宗時期,他想要受到等同於宋太祖那般的恩寵信賴是不可能的。

但是田欽祚在北宋徵討北漢的軍事行動中成為了駐守石嶺關宋軍的監軍,在白馬嶺之戰時,郭進率部出擊,田欽祚秀了一把操作,他閉城不出,坐視郭進獨自出戰,遼軍潰敗時也不追擊,可謂是「坐山觀虎鬥」,這場戰爭就像是和他無關一樣。

而且駐守石嶺關的時候,田欽祚還在戰時從事販運牟利的勾當,被人舉報後,只是遭到了宋太宗的責罰,可是依然留在了石嶺關前線,最終也是田欽祚在某些事情上過於欺辱郭進,導致了郭進的自殺,具體是什麼事,歷史上沒有記載,但是顯然是抓住了郭進的某些軟肋,加以羞辱脅迫,高傲的郭進不堪其辱,選擇自殺了。

一代名將,駐守邊關十數年的主將,被人逼死了,堪稱是北宋的一大醜聞了,可是圍繞著郭進之死,宋太宗的態度也是很謎的。

之前說了,他對郭進有一定的忌憚之心,但是正處於滅北漢的關鍵時期,郭進又處於北宋北部防線上,宋太宗就算再想對郭進下手,也不會選擇這個時間,最起碼也要在實現滅北漢,局勢相對穩定之後。

郭進和宋太祖的兒子趙德昭不同啊,趙德昭是因為宋軍第一次大舉北伐,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高粱河一戰大敗,逃亡途中的宋太宗聽到了有人要謀立趙德昭為帝,才「坑死」了趙德昭。

《宋史·宗室.燕王德昭傳》四年,從徵幽州。軍中嘗夜驚,不知上所在,有謀立德昭者,上聞不悅。及歸,以北徵不利,久不行太原之賞。德昭以為言,上大怒曰:「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退而自刎。

歷史記載說趙德昭是被宋太宗那句話嚇得,選擇自殺的,但就當時的情況來說,趙德昭選擇自殺算是給自己一個不錯的結局了,不然的話,宋太宗隨便扣上一個反叛的罪名,自己還是要死,而且還會更慘。

可以說趙德昭的死,是因為他威脅到了宋太宗的帝位,但是郭進還沒有到那種程度,所以說郭進之死最大的原因就是田欽祚的欺辱,但是不排除宋太宗在背後推了一把。

《宋史.田欽祚傳》所受月奉芻粟,多販鬻規利,為部下所訴,責授睦州團練使。

《宋史.郭進傳》欽祚以他事侵之,心不能甘,自經死,年五十八,欽祚以暴卒聞。太宗悼惜久之,贈安國軍節度,中使護葬。後頗聞其事。因罷欽祚內職,出為房州團練使。

《續資治通鑑.宋紀十》欽祚以卒中風眩聞。帝悼惜良久,優詔贈安國節度使。左右皆知,而無敢言者。

首先,田欽祚被部下告發,在戰事緊張期自己走私獲取私利,這樣的人,宋太宗不加以重處,卻只是責罰降職,還讓他監軍石嶺關宋軍,太不正常了,如果當時就把他撤職調離了,那麼郭進也就不會自殺了。

而且更離奇的是,郭進自殺這件事,一開始宋太宗是不知道的,這就不可理解了,之前田欽祚走私販賣的事情,有人給捅到宋太宗那裡去了,可是郭進被逼自殺這麼大的事情,田欽祚謊稱郭進是暴斃,結果宋太宗卻沒有及時獲知真相。

《續資治通鑑》更是用「左右皆知,而無敢言者」來形容這件事,問題是田欽祚的背後勢力是誰啊,能夠讓大家閉口不言郭進之死,田欽祚他自己哪裡來的這麼大的影響力,可以把逼死主將的事情隱瞞下去,顯然是不合理的啊。

而且當時在前線,不止田欽祚一人監軍啊。

《宋史.王侁傳》四年,從徵太原,以侁護陽曲、塌地、石嶺關諸屯,賜廄馬介冑。

《宋史.劉文裕傳》四年,車駕徵太原,命文裕與通事舍人王侁分兵控石嶺關。

王侁、劉文裕也在軍中,田欽祚沒有能力讓這兩個人也不說話吧,當然王侁、劉文裕也不是什麼好人,後來楊業就是被他們來言語嘲諷,被迫出戰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他倆不會因為田欽祚而對宋太宗故意隱瞞郭進之死的真相。

所以我個人傾向於,宋太宗一開始是知道郭進之死真相的,但是當時正是宋軍圍攻太原的關鍵階段,太原城即將被攻破,他不想去處理北部宋軍的問題,一切等到戰後再說。

還有一點,可能是宋太宗漠視郭進之死的主要原因,也就是他內心對於郭進的忌憚。

《宋史.郭進傳》進有材幹,輕財好施,然性喜殺,士卒小違令,必寘於死,居家御婢僕亦然。

郭進是擁有出色掌軍能力的,一切按照制定的法令執行,任何違反法令,尤其是軍令的人,都難逃一死,而他也是一個善於好施的人,對於將士來說,犯了錯受罰,打了勝仗得賞,這就足夠了,郭進對於將士的嚴苛和重賞,一手握著鞭子,一手握著糖,只要他想,他相對容易的就可以將部隊變成自己私兵。

同時宋太祖時期的一個舉動,也是多少加重了宋太宗對郭進的不滿。

《宋史.郭進傳》初,開寶中,太祖令有司造宅賜進,悉用筒瓦。有司言:舊制,非親王公主之第不可用。帝怒曰:「進控扼西山十餘年,使我無北顧憂。我視進豈減兒女耶?亟往督役,無妄言。」太平興國初,又賜宅一區。

宋太祖為了表彰郭進的功績,違制讓其住上了親王宗室規格的宅邸,當時宋太祖就說了,郭進護佑北宋西山一線的穩定,功勞無人能及啊,所以不顧反對聲音,堅持給郭進按照親王宗室規格修建了宅邸,有意思的是,宋太宗也賜了一座宅院,這就是讓郭進自己做選擇啊,是選擇宋太祖賜的還是我賜的。

可以說郭進這位非趙氏集團嫡系出身的將領,統兵能力出眾,又獨自之戰西山一線宋軍多年,要是他有異心,絕對是北宋的災難,在徵討北漢的時候,宋太宗無意剷除郭進,畢竟戰事要緊,但是既然田欽祚無論是看破了宋太宗的心思也好,或就是故意看不慣郭進,故意找郭進麻煩也罷,都造成了郭進的自殺,而宋太宗對於這件事,是既氣憤也高興吧。

畢竟北漢尚未被滅,遼軍依然有南下的可能,這時主將郭進自殺,這對宋軍的打擊是很大的,但他也高興,因為對於實行集中全力,壓制武將策略的宋太宗來說,如何處理郭進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但是田欽祚卻直接幫自己解決了,自己還也有什麼好說的,就裝作不知道唄。直到後來隨便找個機會,「偶然」聽聞了郭進之死的真相,就對田欽祚下手了。而那位被逼死的大將郭進何其冤枉啊,至剛易折,是對他最真實的寫照吧。

參考資料《宋史.郭進傳》《宋史.田欽祚傳》《宋史·宗室.燕王德昭傳》《宋史.王侁傳》《宋史.劉文裕傳》《遼史.景宗本紀》《遼史.耶律沙傳》《續資治通鑑.宋紀十》

相關焦點

  • 宋遼兩帝國的第一次大規模交鋒,到底誰能先拔頭籌?
    大家如果不清楚它的位置也沒關係,只要知道這個地方是遼軍前往太原城的必經之路,也是路程最短的一條捷徑。遼軍如果不從這裡走,而是繞道其他地方去救太原,恐怕連太原城牆都沒見著,宋軍就已經破城了。因此,要想趕在北漢跪下唱徵服之前拉小弟一把,遼軍非走白馬嶺不可。而宋太宗正是想到了這一點,才把據守白馬嶺的任務交給了郭進。
  • 歷史上楊七郎的原型是北宋抗遼名將楊嗣?
    可以肯定地說,歷史上楊業確實有七個兒子,七子叫楊延彬,由於楊業「死於王事」,宋廷擢任楊延朗(演義中的楊六郎楊延昭)自供奉官遷崇儀副使,楊延彬(也就是楊七郎)錄為殿直,並沒有上戰場抗遼殺敵,只有楊延朗(楊六郎)一直奮戰在邊關,由於今河北保定、易州、徐水、滿城、望都一線是遼軍入寇南下的路線,為控扼這條咽喉要道,楊延朗在保州一線任職,與他同時任職這一地區的有個勇將楊嗣(也就是演義中楊七郎楊延嗣的原型
  • 前線將領違令改變宋太宗御賜陣圖,取得宋朝對遼第一次大勝
    高梁河之戰,宋太宗攜滅北漢之餘威,北上進攻遼國,結果被打得大敗,憑藉一輛驢車,奇蹟般地死裡逃生。逃回汴梁後,料到遼軍必將反攻,於是調兵遣將,安排得力大將領兵分別屯守要衝之地,準備抵禦遼軍南進。令殿前都虞侯崔翰知定州,節制緣邊諸軍,準其便宜從事。
  • 宋朝也有諸多名將,盤點北宋初年四大名將,大敗遼國西夏
    南唐後主李煜李煜連夜派部隊數千人,手持火把擊鼓來攻宋軍。潘美率精銳軍隊與南唐軍短兵相接,與大將軍曹彬率領軍隊黎明攻城,一齊進攻。平定南唐後,因為戰功潘美被封為宣徽北院使。 開寶九年(976年)八月,朝廷命令潘美為都監,輔佐党進進攻北漢都城太原,在汾河,宋軍大破北漢軍。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趙光義任命潘美為北路都招討,徵伐太原。
  • 宋太宗北伐失利,遼人報復南侵,結局卻來了個大反轉
    因此,遼軍南下後多選擇西線,也即:易縣、滿城、遂城、保州、徐水一線。這幾個地方,基本處於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地理區劃內,其中保州就是河北保定。高陽關處於西線的東南防線,處於東西兩線的中間結合部。宋遼戰爭期間,此處囤積重兵,一旦邊防有警,則高陽關駐軍和諸路宋軍會合在唐河、徐河結陣,與遼軍交戰。
  • 名將趙延進、李繼隆、崔翰擊敗遼軍
    我們知道北宋無將,南宋無相,大宋面著西夏、吐蕃、遼朝、後來的蒙古,大宋軍隊都無法消滅強勁的對手,所以我們總是嚮往大秦帝國和漢唐雄風的輝煌,蒙恬、衛青、霍去病、李靖、徐世績等名將,明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 北宋對遼作戰鮮有勝績?這三場戰役,均以北宋大勝而告終
    此時潘美率領一萬多精銳騎兵及時趕到,雁門關城門大開,潘美率軍殺出,兩人南北夾擊,殺得天昏地暗,遼軍大敗,損失慘重,駙馬蕭咄李被斬殺,都指揮使李重誨被活捉,此戰宋軍以少敵多,大獲全勝。 唐河之戰 雍熙北伐和君子館之戰後,北宋損兵折將,元氣大傷,短時間內很難再組織起新的戰役,宋太宗的對遼策略開始由攻轉守,他命令前線將領堅壁清野,不要與遼軍交戰。
  • 滿城之戰——北宋「太宗陣圖」首秀下八萬遼軍的敗北
    不過,就在高粱河之戰後不久,因為長時間的圍困燕京給予了遼軍反擊時機從而大敗的宋太宗趙光義憑藉著曾經跟隨兄長趙匡義多年戎馬徵戰的經歷敏銳地覺察到:乘勝追擊的遼軍很有可能越過邊境下大舉南下、擴大戰果。於是乎,經歷了燕京之敗後頭腦清醒的趙光義立即著手進行人事安排,防備遼軍的可能南下。「遼人擾邊,命延進與崔翰、李繼隆將兵八萬御之,賜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
  • 北宋名將楊延昭 為何被稱為楊六郎
    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根據《宋史》所載,楊延昭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為何他被稱作「楊六郎」呢?原來,古人稱天狼星為六郎星,並認定其是將星,而楊延昭「智勇善戰」,威震遼國,因此被遼國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
  • 宋遼戰爭始末,遼:我不負卿,實卿負我
    遼景宗公元962至979年,宋太祖趙匡胤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以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方針,逐步開展宋朝的統一戰爭。宋朝在對南方用兵時期,也曾數次對北漢進行試探性進攻,但每次進攻均遭遼援軍阻撓而未果。公元964年,宋攻北漢遼州今山西,遼遣耶律撻烈率軍6萬往援。公元968年,宋再次攻北漢,兵圍太原,遼又出兵援北漢。
  • 宋太宗最恨的女人:兩次轟轟烈烈的北伐,都敗在了她的手下
    蕭太后對耶律斜軫委以重任,她有兩隻琥珀杯,每隻可盛酒半升,每次賞賜有功大臣,別人只喝一杯,斜軫想喝幾杯就喝幾杯,「國人榮之」。還有一個名將耶律休哥也得到重用。他負責鎮守遼南京(今北京),防備宋軍,素有威名。當時宋遼邊境的百姓要哄小孩,不讓他們哭,就會說別哭了,耶律休哥來了。他這人還出了名的人品好,能打仗,卻不爭功,「每戰勝,讓功諸將,故士卒樂為之用」,一起做項目,分紅都給員工。
  • 兩次北伐、兩場南徵,看宋太宗的戰略失誤與大遼戰神的總攬全局
    於是,宋太宗在消滅北漢後,志得意滿的他立即將矛頭指向了燕雲十六州,宋遼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拉開序幕。此時,宋太宗和他的統帥們依然延續著五代時期主流的軍事思想,急速突襲,一招制敵,以求「畢其功於一役」。遼軍猝不及防下連連敗陣,宋軍一路東進,遼易州、涿州守將開門迎降。之後薊、順二州又降,宋軍進而包圍了遼南方軍事經濟重鎮南京(今北京)。
  • 宋遼滿城之戰:宋軍雪恥高粱河,遼軍精銳盡出被斬過萬
    在高粱河戰敗後不久,趙匡胤的長子武功郡王趙德昭因猜忌而自殺,還沒等趙光義緩過神來,這一個多月以來他所擔心的另一件煩心事就發生了。趙德昭自殺幾天後,遼國皇帝耶律賢決定對宋朝進攻幽州進行報復,說報仇其實還是委婉的說法,耶律賢這次卻是想把宋朝弄得血本無歸。於是又命韓德讓的老爹遼國燕王韓匡嗣為主帥,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隨同耶律休哥、耶律斜軫、耶律抹之等大將,全軍十萬人南下伐宋。遼軍這一陣容可謂空前豪華,這場仗如果不能狠咬宋朝一口都不好意思回頭。
  • 北宋抗遼頭號功臣去世,野史裡功勞卻歸了別人
    所有這一切,都是一位中國古代武將,去世後可以得到的最高榮耀紀念!如此引得舉國沉痛的老臣,單看身份,連宋真宗都要稱他一聲舅舅,響噹噹的國舅爺!但更響亮的,卻是戰場榮耀:宋遼之間二十五年血戰裡,他堪稱大宋軍界最叫兇悍遼軍懼怕的戰神級人物,這位忠勇戰將,正是北宋初年響噹噹的軍界第一人:大宋名將李繼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