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球理論當道下逐漸消失的技藝——中投是否還是當下超巨的標配

2020-12-08 阿飛說籃球

自2012年的熱火掀起一陣快打旋風的進攻浪潮之後,幾乎一夜之間整個聯盟都被那支詹韋領銜,外線一字排開射手的熱火打明白了。在聯盟大肆追求觀賞性、規則偏向進攻方的前提下,幾乎所有的隊伍都在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快自己的進攻節奏,增加自己的三分球比例。很明顯的一點,在2004年至2012年期間整個聯盟球隊的場均三分命中數並沒有太多的變化,也有許多偏古典的球隊排斥快攻和三分球——但到了2012年以後,聯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球隊的三分球命中數都出現了驚人的漲幅,待到2019-20賽季聯盟的平均水平已經逼近場均命中12.5記三分球,對比2004-05賽季翻了一番有餘

2012年之後三分球在聯盟的迅猛發展

以森林狼為例,在2012-13賽季他們的三分球命中率僅僅30.5%,場均僅僅只能命中5.5記三分球;而到了2019-20賽季,他們以33.6%的三分球命中率,平均每場扔進13.3記三分球。球隊的風格在這些年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裡就不得不提那支熱火以外的兩支隊伍——勇士隊和火箭隊。前者用傳切體系和五小陣容,向聯盟中其他球隊親身示範現代籃球應該怎麼打,並在2014-15賽季用三分球跳投「有悖常理」地拿下了總冠軍;後者則用實際行動證明魔球理論的可行性,自2017-18賽季開始,火箭以場均42.3的三分球出手和50.2%的三分球出手佔比成為了歷史上首支三分球出手超過兩分球的隊伍,憑藉出色的戰績,莫雷和德安東尼也鐵了心帶著球隊在魔球的道路上一條黑走到底。

09雙雄重新定義了三分球

種種跡象表明,曾經公認的關鍵時刻最能被信賴的得分武器中投已經是理論上低效的進攻手段,畢竟中投的出手難度不亞於三分球,投入產出比卻遠不如籃下有把握的兩分和收益是兩分球1.5倍的三分投射。隨著現代籃球理念的深入人心,似乎中投已經到了大多數教練的眼中釘,球員們嗤之以鼻的傳統技藝和追分時段最容易被遺忘的進攻方式。那麼,中投是否已經到了將被摒棄的邊緣呢?

深入貫徹魔球理論的聯盟,與中投漸行漸遠

初學者剛剛開始接觸籃球時就會通過練習「打點投籃」來培養中投手感開始,再到看NBA比賽被老一派球星用防守和破解防守的利器中投主宰比賽的畫面所震撼。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就默認,到了比賽的決勝關頭,就是雙方的王牌用自己的技術找到稍縱即逝的出手機會,並用穩健的中投來收走比賽。然而,隨著整個聯盟大環境的改變,現如今NBA的比賽卻越來越不像原本的樣子。

中投出手斷崖式減少,管中窺豹一睹聯盟進攻接著前文從2012年之後三分球的崛起說,對應的NBA比賽中投地位的下降,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特別是從2015-16賽季開始特為尤甚,直接從19000左右的出手數跌落到2018-19賽季的不足15000次的出手嘗試

自15-16賽季以來中投出手數斷崖式下跌

聯盟整體球風的改變,包括教練的布置和執教理念,球員訓練的側重都發生了轉變。一時間包括五號位在內,似乎不會三分球就上不了場,你喜歡投「低效的」的中長半截籃就是在犯罪。

本賽季聯盟中投進一步式微待到2019-20賽季,中投這項技能在聯盟的處境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變得尷尬。根據官方統計的中投命中率(出手至少100次的球員),我們會發現兩個問題,一是作為明星球員在中距離的出手也已經大大降低,二是很多球員的中距離投射已經處於幾乎放棄訓練的狀態。

本賽季聯盟前三中距離投手

本賽季出手數超過100次的球員中,中距離出手命中率最高的三位球員其實和大家心目中的人選並無太大出入,分別是保羅(53.9%)、米德爾頓(52.3%)和樂福(52%)。這與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聯盟相比,命中數相差了許多,那個時候聯盟頂尖的中投手平均一個賽季命中數接近400個,而到達「籃球之神」喬丹的話,這一數字將會被提到超過500個的水準與如今比起來可以說是相差甚遠。另外中投榜單中的這三位,都不是如今聯盟的「當紅辣子雞」——一線球星的水準,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如今整個NBA對中投的忽視程度。

本賽季中投最差三人組

本賽季出手數超過100次的球員中,戈登(25.4%)、巴特勒(31%)和西亞卡姆(32.1%)則領銜中投最差三人組。考慮到這三位爺在各自球隊中的地位,他們都需要承擔相當一部分的單打任務,消化掉作為單打手的那一部分球權,結合他們的中投效率,不禁讓人忍不住問一句,如今的NBA到底怎麼了?

從巨星到新秀,一水兒的魔球理論貫徹者作為本賽季MVP的有力爭奪者,面框進攻第一好手的哈登Isolation進攻佔比達到45.8%,如果按照老一輩的視覺和打法,他應該也和自己的偶像科比一樣,是一個中投狂人才對。那麼哈登的選擇呢?恰恰相反,哈登在中距離的出手佔比僅僅佔到了2.3%。真正做到了完全摒棄了中距離出手。

哈登本賽季的投籃熱圖

哈登的成功,讓魔球理論在整個聯盟的進攻理念中蔓延開來,以至於有時候打開電視機看著常規賽的比賽兩支球隊互相的三分球飈射場景,我都有一種在看全明星賽錄播的錯覺。不僅僅只是明星球員的特權,瘋狂的三分球出手選擇已經滲透到了角色球員乃至新秀球員這一層。比如熱火的二年級新秀鄧肯-羅賓遜,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把三分球投到極致的純投手。本賽季他在中距離的出手僅僅2.5%,而在三分線外他的出手佔比達到了驚人的89.4%。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為了給當家球星拉開極致的球場空間,會有越來越多的角色球員會成為如鄧肯-羅賓遜這樣的只在三分線外出手的純三分射手

鄧肯-羅賓遜本賽季投籃熱圖

一味的拋棄中投,是否真的如理論般美好

儘管整個聯盟如今都在努力地「去中投化」,但事實上作為爭冠球隊勢必要考慮季後賽比賽中穩定性的重要性,拋棄了在高強度防守下表現最為穩定的中投,這樣的做法有待商榷。

案例一 2015-16賽季總決賽G7仔細翻看2015以來的各個總冠軍,我們會發現完全靠三分球拿下來的三分球寥寥無幾。多的卻是在季後賽防守強度下,因為三分球失準而馬失前蹄的案例。2015-16賽季的73勝勇士以無敵之師的姿態殺入季後賽,卻從西決開始暴露出攻堅能力不足的問題,統治力不再。一度被雷霆將大比分打成1-3的不利境地,雖然之後有著湯普森在G6那破紀錄的11記三分神仙般發揮,生生把隊伍從懸崖邊拉回,卻也在總決賽中以3比1大比分領先時被騎士以3%概率絕境翻盤,人生之大起大落不過如此。整個系列賽最後的5分鐘,仿佛就是勇士隊季後賽手感不順時的縮影——比賽的最後5分鐘,勇士隊全隊三分球7投不中,其中庫裡4投不中,僅憑湯普森拿下2分,球隊也從領先1分被逆轉,痛失冠軍。在這之後,由於杜蘭特的加入,憑藉他「死神般」在面對防守時中距離無差別打擊的能力對勇士關鍵回合的得分能力完美兜底,球隊輕鬆完成兩連冠。從2015-18這前後三個賽季,我們可以看出一支爭冠級別球隊中,一名具備穩健中投能力球星的價值所在

案例二 2017-18賽季西決G7無獨有偶,當勇士招募杜蘭特升級成為歷史級別的球隊之後,火箭作為那兩年的「抗勇先鋒」通過極致的攻防能夠和「宇宙勇」鬥個旗鼓相當。在2017-18賽季的西決系列賽中,火箭一度拿下天王山之戰距離跨過勇士這座大山之差臨門一腳,然而保羅不期而至的傷病卻打亂了這一切——失去了保羅的中投之後,火箭只剩下執著的三分球投射,無論是常規時間還是決勝時刻,戰力高低全憑手感。在毫無懸念地輸掉了G6之後,在G7生死戰中,火箭半場領先11分,卻在下半場讓在場邊觀戰的保羅怒拍凳子洩憤。三分球連續27投不中,全場三分線外44投僅7中,三分命中率15.9%的表現,不僅暴露了魔球的短板,也讓不少球隊管理層開始思考,三分球對於一支季後賽級別的球隊而言究竟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案例三 2018-19賽季猛龍和萊昂納德的成功2018-19賽季的猛龍奪冠可謂是一出美麗的童話故事,從烏傑裡破釜沉舟的交易,到球隊遭遇大面積傷病,到季後賽萊昂納德「the shoot」絕殺76人,再到範弗利特兒子出生化身範喬丹,零零總總充滿了太多太多的要素。但不能忽視的是,這樣一支理論上被視為單核(洛瑞作為「垃圾兄弟」之一在季後賽被瘋狂貶低)的球隊,萊昂納德展現了他穩健的中投出手和關鍵時刻的攻堅能力小卡在季後賽中10-16英尺的中投出手佔比為19%,命中率39.4%;16-23英尺的中投出手佔比為12.7%,命中率50.4%

小卡穩健的中投

萊昂納德那一手依稀能看到後三連冠時期喬幫主神韻的中投,讓大家意識到,季後賽中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三分球和攻堅時刻更為可靠的中投,也許可以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不是一刀切地「去中投化」

屬於小卡的the shoot

回溯本源,從籃球之神身上我們能找到的答案

後三連冠時期的喬丹已經和自己身體巔峰的1992年打法大不相同,從棒球場回歸的幫主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不能夠足以支撐如職業生涯之初那種每時每刻飛天遁地的打法,他選擇了強化自己的中投能力,用「美如畫」來繼續統治比賽。

以1996-97賽季來一窺喬丹的中投在1996-97賽季,當時NBA沒有合理衝撞區(98年才有),也沒有防守三秒(01年設立),也沒有No handcheck規則(04年開始實施),總之,造成如今進攻大於防守,外線球員地位遠高於內線球員的一切有利因素皆不存在。相反,那時候蹲在內線伺機而動的巨無霸們可不是如今的內線球員所能比擬的,大夢、上將、尤因、奧尼爾、馬龍、巴克利、莫寧、穆託姆博和坎普等人如一堵堵移動長城一樣鎮守著本隊的三秒區,所以,強如喬丹在那個賽季籃下的命中率也不過50%而已。那麼幫主是如何破局的呢?

他把中投做到了極致整個賽季他在三秒區四周的四個半截籃區域,均投出了48-51%的命中率。整個賽季幫主命中了547記中投,命中率高達49.5%,比中投命中榜第二名格倫-羅賓遜(391記)多進了156球;論命中率,也只有克裡斯-穆林和德爾-內格羅比喬丹高,但一旦結合產量就相去甚遠,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考慮到他所面對的防守強度,這一成績簡直驚為天人。

喬丹在中投的造詣上領先其他人一個時代

喬丹的歷史地位怎麼來的,正是實打實的冠軍和關鍵時刻的表現拼下來的,那麼關鍵時刻的穩定表現正是來自於一手超越時代的穩健中投

三分球在季後賽關鍵回合防守壓力下的不穩定性2014-19期間的五個賽季,可以說是勇士隊隊史最為輝煌的五個賽季,他們在這五年間都最終殺入了總決賽並且2次捧起奧布萊恩杯。但是我們仔細研究一下以「水花兄弟」三分球聞名的勇士,其實他們在關鍵回合的處理中,成與敗並不是印象流地依靠一記又一記三分。

總決賽舞臺上關鍵回合的三分球並不可靠

我們會發現,這五年間的總決賽最後一場的最後五分鐘,2016-17賽季交戰雙方的三分球命中率超過四成,其餘賽季由於防守的壓力和體力的流失,雙方三分命中率都在兩成左右。而勇士的表現其實更為糟糕,2014-15、2015-16、2017-18三個賽季在最後5分鐘內都沒能命中三分。也就是說,無論勇士隊成功或者失敗,其實都和三分球關係沒有太大關係,即使他們最終贏下比賽,也是依靠關鍵回合更為穩妥的中距離出手

杜蘭特無差別的中投打擊是勇士的最終武器

誠然按照魔球理論,只要通過訓練和保持手感在比賽中把三分球的命中率提升到四成水平,那麼對手單靠兩分球就幾乎沒有可能可以追上你的拿分效率,因為在聯防規則下很難再出現奧尼爾那樣的內線巨無霸,而靠中距離也難以達到六成的命中率。但是,理論和現實畢竟有著差別,在季後賽乃至總決賽的舞臺上,至少以目前球員的技術水平是很難保持魔球理論的三分進攻效率。相比之下,中投仍然是最為穩妥和可靠的終結武器

結語

待到退潮之時才會看到誰在裸泳,常規賽的跑轟三分大隊憑藉出色的得分效率總能在名次和戰績上傲視群雄給人一種現代籃球的優越感。但是,一旦到了季後賽的舞臺上,布登霍爾澤治下的雄鹿隊、德安東尼統轄的火箭隊,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三分球一旦不開,應該如何打破僵局的困境。很遺憾,因為缺乏足夠的攻堅手段,他們只能繼續豪賭自己的三分球手感,一個又一個的外線出手消磨著自己的士氣也摧毀著球迷的熱情。

舊的東西不一定是過時的,中投作為被時代所檢驗過的,被喬丹、科比所發揚光大的一項技術,自然有它存在即合理的一面。當萊昂納德和杜蘭特用一記又一記的中投命中那些關鍵回合的進球時,我們自然有理由相信,盲目的「去中投化」只是理論上的空想而已,如果你不滿足於只是進入季後賽,如果你想要染指總冠軍,那麼當家球星具備穩健的中投能力,肯定是讓整支球隊具備關鍵回合攻堅能力最讓人放心的一點

相關焦點

  • NBA大數據:中投消失的秘密,火箭和哈登『魔球』到什麼程度了?
    中投消失的秘密小球時代的典型代表就是魔球理論,它鼓勵球員的出手選擇更多的是在籃下油漆區或外線三分,至於中投?正在慢慢消失……註:以下數據全部來自NBA官方網站stats.nba.com,只計算常規賽階段的數據。
  • 「魔球理論」的背後,我們對德安東尼的成見,是否太深了?
    究其原因,可能還是要說到德安東尼之前在火箭隊一條道兒走到黑的「魔球理論」!但與此同時,在「魔球理論」的背後,我們對德安東尼的成見,是否太深了呢?另外,即便火箭隊一直小球、一直失敗,但他們所走的路線一直都是如此,無論是管理層也好、還是教練組也罷,沒有任何改變。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理解為:「火箭隊整體上都是更傾向於『魔球』呢?」這一點,還是值得商榷的。當然,如果這些都只能說是臆想之下的德安東尼與火箭隊的話,那麼,咱們再來說一下另外一個觀點。
  • 小卡靠中投一往無前,「魔球」真的無法奪冠嗎?
    三分投的多了,空間也隨之拉開了,突破就變得更容易了,籃下終結的比重自然也會提高,中距離相對來說性價比就變低了,「魔球」也就逐漸流行了。「魔球」的前世今生長話短說,把事說明白,就不羅列大量數據了,畢竟籃球不是數學,還是從理論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說吧。
  • 盤點NBA現役5位最難防住的超巨?
    誰才是現役最難防的超巨?詹姆斯·哈登伴隨著小球時代的風靡,越來越多的球隊和球星開始執著於魔球理論,三分球和衝擊籃下被認為是最高效的得分方式,尤其是這兩年的詹姆斯·哈登,已經連續三年場均得分30+,上賽季更是打出了驚為天人的連續32場得分30+表現,僅次於遠古時期張大帥的65場。
  • 魔球理論奪冠?呵呵,開什麼玩笑
    季後賽進行到眼下這一步,也標誌著所謂「魔球」理論迎來了又一個苦澀的賽季——東西部最魔球化的兩支球隊,都已經出局了。 NBA已經進入三分時代,這一點自然是所有人的共識。但是建立在「重視三分投射」這個統一的基礎上,不同球隊奉行各自不同的建隊模式與體系哲學,最終呈現出了不同的成效。
  • 魔球理論奪冠?呵呵,開什麼玩笑
    01 打魔球的雄鹿退步了三分時代浪潮初步湧起的時候,雄鹿稱不上先行者。但是近兩個賽季,圍繞著阿德託昆博,這支球隊在布登霍爾澤教練的帶領下打起了比勇士等隊都更加極端的「三分+籃下」的魔球打法。雄鹿的襲框能力自不必說,他們擁有字母哥這種兼具身高臂展和運動能力的「特異型」巨星,不管是快速轉換推進還是較大空間下的突破攻框,威脅都堪稱聯盟頂尖。
  • 火箭魔球理論宣告失敗,科比生前預測全部應驗
    最終,全程沒有求勝心的火箭連續輸掉了第四場比賽,湖人以比戰勝了火箭,率先晉級西決,而火箭的失利,不僅證明了保羅和威少的交易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也證明了火箭的魔球理論就不是現代籃球應該有的打法。首先,現代籃球決定勝負走向的一定是鋒線,鋒線距離籃筐更近,也擁有更多的戰術選擇,從NBA近10年的總冠軍球隊來看,都擁有鋒線的超巨和強點
  • 火箭的現狀是魔球理論造成的麼 火箭的未來 還會延續魔球理論麼
    這輪系列賽,火箭諸多問題被無限放大,哈登在季後賽的硬度不佳,屢屢出現掉鏈子的現象,哈登面對防守悍將的防守,或者哈登面對包夾,破包夾做得並不好,哈登的防守態度,以及防守積極性,還是有一定的問題。那麼,火箭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及出現這樣的局面,是魔球理論造成的麼?如果是,魔球理論是不是需要否定,如果不是,那麼火箭的現狀,到底是怎麼造成的?
  • 淺談MVP與FMVP,MVP是超巨的標配,FMVP是超巨的頂配
    ,那麼如何進一步對D級超巨進行排名呢,一般排名的依據包含了超巨取得所有主要成就,包括MVP,總冠軍,總冠軍MVP,得分王,最佳陣容,全明星等等,各種榮譽就像汽車的零部件一樣,對於D級超巨來說,MVP和總冠軍以及FMVP則尤其重要,是汽車最具價值的配置。
  • 魔球理論又為「moneyball」?
    一、什麼是魔球理論?新賽季下,球隊經理逐漸意識到,球隊現用的資金是無法用原先的考察、試訓、交易的運營方式來保持球隊競爭力的,在偶然的機會下,他結識了耶魯大學經濟學碩士彼得,他們開始用數學數據分析的理論知識來開創棒球的新理論:①.絕不高價購買明星球員;②.選球員更在乎數據上的穩定性,而不單是實訓時的發揮;
  • 95次出手只有1次中投,極致魔球的詹姆斯是否該為戴維斯讓路?
    戴維斯和詹姆斯仍舊是湖人的兩張王牌,在已經進行的六場季後賽中,戴維斯場均可以得到29分10.2個籃板3.7次助攻,詹姆斯場均可以得到26.2分9.8個籃板9.7次助攻,湖人若想晉級成功,詹姆斯和戴維斯還是需要有更好的表現
  • 保羅已喊話,哈登威少為自己爭口氣也替魔球理論正名
    保羅已喊話,哈登威少為自己爭口氣也替魔球理論正名文/好火子未經同意禁止轉載即使如此威少也得投,不然就變成西蒙斯了,當然搶七還是突破為主吧!歷史紀錄對當下的比賽是沒有任何幫助的,比如雷霆隊史搶七戰績為6勝4負,火箭隊史則為6勝5負,這些歷史戰績就算是全勝也不是當下的陣容與對手,比賽就是一場一場打!
  • 魔球理論上限已現,擺爛or交易?未來在何方?
    其實湖人的晉級並沒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而魔球理論已經展現了它的上限,未來火箭要怎麼走,是擺爛還是進行交易,休城的未來究竟在哪裡?然而,一直堅持魔球理論的德安東尼和球隊管理層最終還是交易走了卡佩拉,組建了一套沒有中鋒的陣容,而三分成為了他們唯一的生命線。但令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湖人在今天命中了19記三分,用火箭最擅長的方式擊敗了火箭。
  • 魔球就是放棄中距離?如PUA一般流行的魔球理論你真的懂嗎
    隨著官方的點名批評,PUA圈才逐漸收斂聲息,暗中發展。可PUA真的一無是處嗎?錯的真的是PUA嗎?其實未必,一把刀能夠切西瓜,也能傷人,箇中好壞取決於使用者用它做了什麼。自然,你也不能說「女生是吸引來的而不是追來的」這句PUA圈至理名言的內裡邏輯是錯的。而在籃球圈,魔球理論的盛行程度比起愛情圈的「PUA」有過之而無不及。
  • 火箭隊的魔球理論到底能否行得通?
    ,所謂的魔球理論,魔球理論,大家淺顯的看,就是過分的去投三分球和突破到籃下油漆區的位置去進行得分,其實這只是魔球理論最後在結果的數據上分析出來的結果,魔球理論更多的還是通過數量龐大的數據進行演算,演算每一個位置的命中率,得分的比率,就好比現如今大火的大數據分析,根據這些數據分析的結果,在去讓教練員演練相應的戰術,在自由市場上尋找相應合適的陣容,讓整個球隊的配置在他們分析結果的位置上更加突出,
  • 魔球理論的受害者,數據斷崖式下滑,馬爾卡寧撞上了遲來的新秀牆
    深受魔球理論影響,手感欠佳無法調整三年來馬爾卡寧的投籃分布呈現出越來越靠外的趨勢,不知道是他本人的習慣還是球隊的要求,反正他的路子逐漸開始走偏了。從這樣的投籃分布來看,很顯然他如今的打法正是聯盟中盛行的魔球打法,可他真的適合魔球打法嗎?至少從他目前的表現來看,他並不合適魔球理論。雖說他是一個有著不錯三分球能力的大個子球員,但大部分的魔球選手都是後衛,他們使用魔球打法也只是為了取得更高的效率。
  • 如果讓鄧肯與馬刺來執行魔球理論,能奪冠麼?
    他們老的老小的小,帕克還不太會中投。所以,只有極端依靠效率的打法了。魔球理論說來很容易,大家都知道該襲籃或三分,命中率才高;但為什麼沒幾個隊執行得到位呢?執行力。那年馬刺能打出罰球+三分+襲籃的高效率數據,完全靠執行力。天賦不夠腦子湊。
  • 遼籃的魔球!?是偷換概念還是胡說八道?!
    不管是主流媒體還是自媒體都大談特談遼寧現在的風格,謂之「魔球」?!其實「魔球理論」誕生於棒球聯賽,目的是幫助小球隊有能跟豪門抗衡的實力。其核心觀點並不多,大致就是通過數據挑選某些方面有特點,又不太貴的球員。低買高賣,挖掘不知名球員!總結一句話:花最少的錢,辦最實際的事!我們可以發現這個魔性的理論跟戰術打法沒有一點蛋的關係!更是跟籃球八竿子打不著。
  • 一敗再敗,魔球理論紙上談兵?
    從取得首勝到三連敗,從紙面上的平分秋色到慢慢變得毫無抵抗力,這支火箭看起來確實有點虛有其表,回歸問題的本源,只能說魔球體系的打法終究只是一種常規賽打法,在季後賽還是吃不開。 雖然沒有沒魔球理論有過深入的研究,但大致還是略懂一二,說一些自己的看法,魔球理論是需要大量的三分出手,而且要保證整體的場均出手次數的,也就是說進攻回合次數越多越好,在兩隻球隊同等命中率的情況下三分次數越多越有優勢。
  • 深度:數字王國的衰亡 莫雷「魔球理論」已到盡頭
    莫雷能在聯盟混跡那麼久,因為他的數據分析結合了「魔球理論「魔球」理論源於麥可·劉易斯2003年出版的運動分析學著作《Moneyball》,該書以MLB(美國職業棒球聯盟)的小球隊奧克蘭運動者隊的經營為例,試圖證明以考察、試訓、交易為基礎的傳統棒球運營理論是不科學的,並提出小球隊在職業聯盟中抗衡「豪門」的方法——魔球理論。「魔球理論」主要有四點原則:一、遵循低買高賣的原則,絕不花大價錢購買高價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