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的熱火掀起一陣快打旋風的進攻浪潮之後,幾乎一夜之間整個聯盟都被那支詹韋領銜,外線一字排開射手的熱火打明白了。在聯盟大肆追求觀賞性、規則偏向進攻方的前提下,幾乎所有的隊伍都在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快自己的進攻節奏,增加自己的三分球比例。很明顯的一點,在2004年至2012年期間整個聯盟球隊的場均三分命中數並沒有太多的變化,也有許多偏古典的球隊排斥快攻和三分球——但到了2012年以後,聯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球隊的三分球命中數都出現了驚人的漲幅,待到2019-20賽季聯盟的平均水平已經逼近場均命中12.5記三分球,對比2004-05賽季翻了一番有餘。
以森林狼為例,在2012-13賽季他們的三分球命中率僅僅30.5%,場均僅僅只能命中5.5記三分球;而到了2019-20賽季,他們以33.6%的三分球命中率,平均每場扔進13.3記三分球。球隊的風格在這些年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裡就不得不提那支熱火以外的兩支隊伍——勇士隊和火箭隊。前者用傳切體系和五小陣容,向聯盟中其他球隊親身示範現代籃球應該怎麼打,並在2014-15賽季用三分球跳投「有悖常理」地拿下了總冠軍;後者則用實際行動證明魔球理論的可行性,自2017-18賽季開始,火箭以場均42.3的三分球出手和50.2%的三分球出手佔比成為了歷史上首支三分球出手超過兩分球的隊伍,憑藉出色的戰績,莫雷和德安東尼也鐵了心帶著球隊在魔球的道路上一條黑走到底。
種種跡象表明,曾經公認的關鍵時刻最能被信賴的得分武器中投已經是理論上低效的進攻手段,畢竟中投的出手難度不亞於三分球,投入產出比卻遠不如籃下有把握的兩分和收益是兩分球1.5倍的三分投射。隨著現代籃球理念的深入人心,似乎中投已經到了大多數教練的眼中釘,球員們嗤之以鼻的傳統技藝和追分時段最容易被遺忘的進攻方式。那麼,中投是否已經到了將被摒棄的邊緣呢?
深入貫徹魔球理論的聯盟,與中投漸行漸遠
初學者剛剛開始接觸籃球時就會通過練習「打點投籃」來培養中投手感開始,再到看NBA比賽被老一派球星用防守和破解防守的利器中投主宰比賽的畫面所震撼。我們在潛移默化中就默認,到了比賽的決勝關頭,就是雙方的王牌用自己的技術找到稍縱即逝的出手機會,並用穩健的中投來收走比賽。然而,隨著整個聯盟大環境的改變,現如今NBA的比賽卻越來越不像原本的樣子。
中投出手斷崖式減少,管中窺豹一睹聯盟進攻接著前文從2012年之後三分球的崛起說,對應的NBA比賽中投地位的下降,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特別是從2015-16賽季開始特為尤甚,直接從19000左右的出手數跌落到2018-19賽季的不足15000次的出手嘗試。
聯盟整體球風的改變,包括教練的布置和執教理念,球員訓練的側重都發生了轉變。一時間包括五號位在內,似乎不會三分球就上不了場,你喜歡投「低效的」的中長半截籃就是在犯罪。
本賽季聯盟中投進一步式微待到2019-20賽季,中投這項技能在聯盟的處境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進一步變得尷尬。根據官方統計的中投命中率(出手至少100次的球員),我們會發現兩個問題,一是作為明星球員在中距離的出手也已經大大降低,二是很多球員的中距離投射已經處於幾乎放棄訓練的狀態。
本賽季出手數超過100次的球員中,中距離出手命中率最高的三位球員其實和大家心目中的人選並無太大出入,分別是保羅(53.9%)、米德爾頓(52.3%)和樂福(52%)。這與上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的聯盟相比,命中數相差了許多,那個時候聯盟頂尖的中投手平均一個賽季命中數接近400個,而到達「籃球之神」喬丹的話,這一數字將會被提到超過500個的水準,與如今比起來可以說是相差甚遠。另外中投榜單中的這三位,都不是如今聯盟的「當紅辣子雞」——一線球星的水準,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如今整個NBA對中投的忽視程度。
本賽季出手數超過100次的球員中,戈登(25.4%)、巴特勒(31%)和西亞卡姆(32.1%)則領銜中投最差三人組。考慮到這三位爺在各自球隊中的地位,他們都需要承擔相當一部分的單打任務,消化掉作為單打手的那一部分球權,結合他們的中投效率,不禁讓人忍不住問一句,如今的NBA到底怎麼了?
從巨星到新秀,一水兒的魔球理論貫徹者作為本賽季MVP的有力爭奪者,面框進攻第一好手的哈登Isolation進攻佔比達到45.8%,如果按照老一輩的視覺和打法,他應該也和自己的偶像科比一樣,是一個中投狂人才對。那麼哈登的選擇呢?恰恰相反,哈登在中距離的出手佔比僅僅佔到了2.3%。真正做到了完全摒棄了中距離出手。
哈登的成功,讓魔球理論在整個聯盟的進攻理念中蔓延開來,以至於有時候打開電視機看著常規賽的比賽兩支球隊互相的三分球飈射場景,我都有一種在看全明星賽錄播的錯覺。不僅僅只是明星球員的特權,瘋狂的三分球出手選擇已經滲透到了角色球員乃至新秀球員這一層。比如熱火的二年級新秀鄧肯-羅賓遜,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把三分球投到極致的純投手。本賽季他在中距離的出手僅僅2.5%,而在三分線外他的出手佔比達到了驚人的89.4%。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為了給當家球星拉開極致的球場空間,會有越來越多的角色球員會成為如鄧肯-羅賓遜這樣的只在三分線外出手的純三分射手?
一味的拋棄中投,是否真的如理論般美好
儘管整個聯盟如今都在努力地「去中投化」,但事實上作為爭冠球隊勢必要考慮季後賽比賽中穩定性的重要性,拋棄了在高強度防守下表現最為穩定的中投,這樣的做法有待商榷。
案例一 2015-16賽季總決賽G7仔細翻看2015以來的各個總冠軍,我們會發現完全靠三分球拿下來的三分球寥寥無幾。多的卻是在季後賽防守強度下,因為三分球失準而馬失前蹄的案例。2015-16賽季的73勝勇士以無敵之師的姿態殺入季後賽,卻從西決開始暴露出攻堅能力不足的問題,統治力不再。一度被雷霆將大比分打成1-3的不利境地,雖然之後有著湯普森在G6那破紀錄的11記三分神仙般發揮,生生把隊伍從懸崖邊拉回,卻也在總決賽中以3比1大比分領先時被騎士以3%概率絕境翻盤,人生之大起大落不過如此。整個系列賽最後的5分鐘,仿佛就是勇士隊季後賽手感不順時的縮影——比賽的最後5分鐘,勇士隊全隊三分球7投不中,其中庫裡4投不中,僅憑湯普森拿下2分,球隊也從領先1分被逆轉,痛失冠軍。在這之後,由於杜蘭特的加入,憑藉他「死神般」在面對防守時中距離無差別打擊的能力對勇士關鍵回合的得分能力完美兜底,球隊輕鬆完成兩連冠。從2015-18這前後三個賽季,我們可以看出一支爭冠級別球隊中,一名具備穩健中投能力球星的價值所在。
案例二 2017-18賽季西決G7無獨有偶,當勇士招募杜蘭特升級成為歷史級別的球隊之後,火箭作為那兩年的「抗勇先鋒」通過極致的攻防能夠和「宇宙勇」鬥個旗鼓相當。在2017-18賽季的西決系列賽中,火箭一度拿下天王山之戰距離跨過勇士這座大山之差臨門一腳,然而保羅不期而至的傷病卻打亂了這一切——失去了保羅的中投之後,火箭只剩下執著的三分球投射,無論是常規時間還是決勝時刻,戰力高低全憑手感。在毫無懸念地輸掉了G6之後,在G7生死戰中,火箭半場領先11分,卻在下半場讓在場邊觀戰的保羅怒拍凳子洩憤。三分球連續27投不中,全場三分線外44投僅7中,三分命中率15.9%的表現,不僅暴露了魔球的短板,也讓不少球隊管理層開始思考,三分球對於一支季後賽級別的球隊而言究竟應該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案例三 2018-19賽季猛龍和萊昂納德的成功2018-19賽季的猛龍奪冠可謂是一出美麗的童話故事,從烏傑裡破釜沉舟的交易,到球隊遭遇大面積傷病,到季後賽萊昂納德「the shoot」絕殺76人,再到範弗利特兒子出生化身範喬丹,零零總總充滿了太多太多的要素。但不能忽視的是,這樣一支理論上被視為單核(洛瑞作為「垃圾兄弟」之一在季後賽被瘋狂貶低)的球隊,萊昂納德展現了他穩健的中投出手和關鍵時刻的攻堅能力。小卡在季後賽中10-16英尺的中投出手佔比為19%,命中率39.4%;16-23英尺的中投出手佔比為12.7%,命中率50.4%。
萊昂納德那一手依稀能看到後三連冠時期喬幫主神韻的中投,讓大家意識到,季後賽中充滿不確定因素的三分球和攻堅時刻更為可靠的中投,也許可以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不是一刀切地「去中投化」。
回溯本源,從籃球之神身上我們能找到的答案
後三連冠時期的喬丹已經和自己身體巔峰的1992年打法大不相同,從棒球場回歸的幫主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身體不能夠足以支撐如職業生涯之初那種每時每刻飛天遁地的打法,他選擇了強化自己的中投能力,用「美如畫」來繼續統治比賽。
以1996-97賽季來一窺喬丹的中投在1996-97賽季,當時NBA沒有合理衝撞區(98年才有),也沒有防守三秒(01年設立),也沒有No handcheck規則(04年開始實施),總之,造成如今進攻大於防守,外線球員地位遠高於內線球員的一切有利因素皆不存在。相反,那時候蹲在內線伺機而動的巨無霸們可不是如今的內線球員所能比擬的,大夢、上將、尤因、奧尼爾、馬龍、巴克利、莫寧、穆託姆博和坎普等人如一堵堵移動長城一樣鎮守著本隊的三秒區,所以,強如喬丹在那個賽季籃下的命中率也不過50%而已。那麼幫主是如何破局的呢?
他把中投做到了極致。整個賽季他在三秒區四周的四個半截籃區域,均投出了48-51%的命中率。整個賽季幫主命中了547記中投,命中率高達49.5%,比中投命中榜第二名格倫-羅賓遜(391記)多進了156球;論命中率,也只有克裡斯-穆林和德爾-內格羅比喬丹高,但一旦結合產量就相去甚遠,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考慮到他所面對的防守強度,這一成績簡直驚為天人。
喬丹在中投的造詣上領先其他人一個時代
喬丹的歷史地位怎麼來的,正是實打實的冠軍和關鍵時刻的表現拼下來的,那麼關鍵時刻的穩定表現正是來自於一手超越時代的穩健中投。
三分球在季後賽關鍵回合防守壓力下的不穩定性2014-19期間的五個賽季,可以說是勇士隊隊史最為輝煌的五個賽季,他們在這五年間都最終殺入了總決賽並且2次捧起奧布萊恩杯。但是我們仔細研究一下以「水花兄弟」三分球聞名的勇士,其實他們在關鍵回合的處理中,成與敗並不是印象流地依靠一記又一記三分。
我們會發現,這五年間的總決賽最後一場的最後五分鐘,2016-17賽季交戰雙方的三分球命中率超過四成,其餘賽季由於防守的壓力和體力的流失,雙方三分命中率都在兩成左右。而勇士的表現其實更為糟糕,2014-15、2015-16、2017-18三個賽季在最後5分鐘內都沒能命中三分。也就是說,無論勇士隊成功或者失敗,其實都和三分球關係沒有太大關係,即使他們最終贏下比賽,也是依靠關鍵回合更為穩妥的中距離出手。
杜蘭特無差別的中投打擊是勇士的最終武器
誠然按照魔球理論,只要通過訓練和保持手感在比賽中把三分球的命中率提升到四成水平,那麼對手單靠兩分球就幾乎沒有可能可以追上你的拿分效率,因為在聯防規則下很難再出現奧尼爾那樣的內線巨無霸,而靠中距離也難以達到六成的命中率。但是,理論和現實畢竟有著差別,在季後賽乃至總決賽的舞臺上,至少以目前球員的技術水平是很難保持魔球理論的三分進攻效率。相比之下,中投仍然是最為穩妥和可靠的終結武器。
結語
待到退潮之時才會看到誰在裸泳,常規賽的跑轟三分大隊憑藉出色的得分效率總能在名次和戰績上傲視群雄給人一種現代籃球的優越感。但是,一旦到了季後賽的舞臺上,布登霍爾澤治下的雄鹿隊、德安東尼統轄的火箭隊,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三分球一旦不開,應該如何打破僵局的困境。很遺憾,因為缺乏足夠的攻堅手段,他們只能繼續豪賭自己的三分球手感,一個又一個的外線出手消磨著自己的士氣也摧毀著球迷的熱情。
舊的東西不一定是過時的,中投作為被時代所檢驗過的,被喬丹、科比所發揚光大的一項技術,自然有它存在即合理的一面。當萊昂納德和杜蘭特用一記又一記的中投命中那些關鍵回合的進球時,我們自然有理由相信,盲目的「去中投化」只是理論上的空想而已,如果你不滿足於只是進入季後賽,如果你想要染指總冠軍,那麼當家球星具備穩健的中投能力,肯定是讓整支球隊具備關鍵回合攻堅能力最讓人放心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