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末期,亂戰不休,徵戰不止!可以說是我國一段歷史的恥辱,我們只要是上過學的,或者沒上過學,精彩看清代電視劇電影的,都知道,這段刻骨銘心的歷史,我們不能忘記,也不會忘記!

而,書法篆刻藝術,匠人精神可以說並沒有因為戰爭,混亂而停滯不前,反而超越盛世的清代初期以及明代的末期,至今也無人能超越民初,清末年代。



從印章和印石以及印尼上我們可以看出,石頭的軟硬度始終,篆刻出來的「國松」「李國松印」「國松審定」二字效果飽滿,圓潤而富有光澤,而印尼呢,吸貼印石之重,顏色純正,紅橙色舍而不豔,看著讓人心裡舒服,擁有一種蠢蠢欲動而想動手自己刻一枚的感覺。




至於篆刻「槃齋」「松館齋」「張遠伯」等等,吳大師的篆刻以及書法功底,可是讓人耳目一新,即是崇拜者,也是學習篆刻的偶像,他的篆刻可以說,瀟灑之至,清末以來的篆刻家他生於1884年-1927年,初名俊,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多別號,先浙江湖州安吉縣人,晚清明國時期著名的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他基於,「詩詞,書畫,篆刻印章」為一身,融金石書法為一爐,被稱為「石鼓篆書第一人」,人文畫最後的高峰境界,在繪畫和書法,篆刻方面都是旗幟性風雲人物,在詩詞,金石方面均有很高的造就!






吳昌碩清末民初年間人士,在當時的年代,他不僅可以借鑑許多前代印人的成功之道,以及經驗,也有許多新出的文物類資料可參考學習,在加上他對詩詞書畫印章的造詣,因此使吳昌碩對篆刻藝術以及書畫有著全面的繼承和發展。
他一生布衣清貧,他一生忠於書畫篆刻,他的一生成就了後人!
他用筆沉雄、線條飛動、意境悠遠而清新,被稱為現代花鳥畫之典範
傳統裝裱修復之絹本團扇修復
原名:文渠,篆刻大家,就郭沫若張大千齊白石都連連讚賞不止!
【圖片源於網絡,更多精彩原創文章請關注小編】